桐坞村范围内多山,据不完全统计有大大小小的山峰山陇20多座。座座山峰层峦叠嶂,春天绿意盎然,秋天满山红叶。美丽的景色,不仅村民深有感触,游客也是纷至沓来。 老焦山:又称焦山,位于桐坞村西北面,海拔430米,为钱塘江水系与西溪分水岭。其西有小和山,南有牛山。东麓有里桐坞、外桐坞两村。《万历杭州府志》载:“境中诸山,惟兹为最高。”《万历钱塘县志》:“栗山西……其最高者日焦山,周二十里,境中山无其出上者。”传说,焦山古时曾发生山火,林木烧尽,岩石烧焦,故名老焦山。
箬帽山:亦名笠帽山、箬帽峰,盖以形似也,高约400米。据《康熙杭州府志》载:“箬帽峰,以形如笠,故名。林泉幽邃,颇得山村雅趣。”箬帽山南为里桐坞、外桐坞两村,西邻老焦山。坞内有一陇,俗称“卖盐陇”。
青龙山:在桐坞村西、慈母桥村东。青龙山是老焦山的主脉,外坞陇、兔儿山、蚂蝗山是青龙山的支脉。古代青龙山地段山林密布,蜿蜒曲折,似一条绿色的龙,故称为青龙山。
呒头山:有并列的两支山脉,从山脊和山岙到山顶都是相平的,山无头,故称呒头山。
道士山:该山形从山顶笔直通到底,中间略微有点凹凸之处,状似一件道士穿的道袍,民间就称其道土山。
箭弓山:因山似弓而名。
斜山:其山势比较倾斜,被取名斜山。
兔儿山:其山形像只向南匍匐的兔子,故取名兔儿山。
马鞍山:《万历钱塘县志》:“焦山之支东南行为马鞍山。”以其形似马背上的鞍子而取名。
天竺山:箬帽山东面到底一大片山统称为天竺山。民间流传有天竺山来历的传说。
徐潮山:是箬帽山南面一座团子型的山。徐潮(1647—1715),字青来,康熙十二年进士,大家称他为徐天官。他为了给母亲建坟墓,买下了整座山地,取名徐潮山。
关于这位徐天官有一个传说。徐天官出生这一天,钱塘县和仁和县的两位县官老爷相约于现在的梵村附近观看钱塘江的潮水。潮水还未来时,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于是两位县官老爷就到当地一家墙门里躲雨。不多时这家房内传出了“哇!哇!”新生婴儿的啼哭声。正在这时潮水来了,雨也停了。两位县老爷都说:“这位新生的婴儿,将来一定做大官。”东家听了两位的吉言,就将小孩取名为潮,因姓徐,故叫徐潮。徐潮长大后果然做了大官,人称徐天官。
江家山:桐坞村南面的山脚下古时有座规模较大的墓,墓前有华表,有照池,墓地全用青石板铺成。墓主姓江,为保住坟墓的风水,买下了整座山,山随主姓,取名江家山。 毕家山:位于大鲍坟地段、外坞陇朝南的一片山地统称毕家山。古时大鲍坟路口有一座两柱青石牌坊,俗称毕家牌楼。墓道全用青石板铺成,直到山脚坟墓边,墓主为毕姓,山随主姓故称毕家山。
费家山:在青龙山西南,山上有一座费家坟。据传这座坟造了三年,费家在坟墓周围买了四十亩山地,山随主姓,取名费家山。
P3-4
桐坞古村,历史悠久。除了小桥流水,古树名木,碧绿茶园,更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现今正处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古老的村庄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变。
追思桐坞的历史,在漫长的时代交替中,我们的先人们靠口耳相传下来的所有物质、非物质的遗产,是留给我们后辈的宝贵财富,他同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努力挖掘、收集、整理桐坞的文化遗产,使之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我们当代桐坞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7年3月,桐坞村党委、村委换届后,新一届班子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庄“整治、改造、提升”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文化建设,专门成立了硬件建设组和文化收集组,一面着手筹建桐坞村的文化大礼堂,一面挖掘桐坞历史文化资源。收集组人员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完成了大礼堂布置的素材,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桐坞纪事》这本书。
在《桐坞纪事》编纂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编写的这本书,通过一篇篇史料和记事文章,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桐坞的山水、地理风情、人文底蕴和桐坞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风貌。本书篇幅不多,但凝聚着桐坞村领导和广大村民以及社会各方人士的辛劳和才智,承载着桐坞人民传承、开拓这一方大好山水全新的历史文化愿景,这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初稿形成以后,街道下派的村第一书记许立俭、村党委副书记黄诚、村委会主任黄鸿飞十分重视,先后向西湖区委宣传部、转塘街道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上级领导大力支持。村两副班子召开了集中审稿会,在听取编委会同志的汇报后,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编写组根据班子领导的建议,分别召开了村级老干部座谈会、村民小组长座谈会以及村里德高望重老同志座谈会,并走访了一些熟知村情的老同志,在此基础上编写组又逐一作了细致的修改和补充,使书稿更为完善。
值此《桐坞纪事》出版之际,要感谢区、街道和村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衷心感谢策划本书编撰出版并撰写前言和题写书名的原龙坞乡乡长沈仕芳同志,感谢不厌其烦为本书文本制作、图片拍摄等作出辛勤工作的村党委委员傅海生同志,感谢为这本书提供了若干素材的黄修本同志,感谢应志良、郑雪荣、吴有发、王洪根、葛以华五位老师,他们不仅对《桐坞纪事》的编撰给予具体指导,而且在繁忙的工作中审阅书稿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同时还要感谢本村参与《桐坞纪事》收集编撰的黄乃章、江中军、黄玉洪、葛秋花、杨妙连、傅福全、祝家林、邹俊生、黄简章、黄永华等同志的辛勤工作,以及为本书后期打印的黄晓明、祝莹洁、傅梅芳等同志付出的辛劳。《桐坞纪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再次向所有为本书出版做出努力的村民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编撰水平和资料来源的局限、时间的仓促,本书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恳请领导、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桐坞俗称“里桐坞”或“桐坞里”,明释大善有首《悟空寺》诗,诗的上半首:“得悟空明独隐耕,种梧漫野坞因名。日临松色半窗冷,月晒桐阴满路清”,写出了桐坞地名的来历和昼夜不同的美丽景色。
桐坞地处横山深处,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宜人、古迹众多的古村。据康熙《钱塘县志》载:“桐坞在百丈前,即横山界里桐坞,最深邃幽绝。”
横山,古书写作“黄山”,万历《钱塘县志》载:“栗山西为黄山、大岭、范村通西溪道也。”清张道《定山小识》载:“一自上陈埭、六泉院、许家埭以抵光明寺,一自黄衙庄、葛衙庄、横山庙、慈母桥以抵龙门坎,均名黄山。故黄山实为西湖西溪诸山之祖。”乡土地理文人钟毓龙先生《说杭州》一书中说:“黄山大岭……钱江与西溪之分水岭也。岭东西皆日黄山”“里桐坞在其西,境尤幽绝,有青龙山在坞中。”这些记载都详尽地注明了桐坞的地理位置,道尽了桐坞的自然风光。
桐坞村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背靠老焦山、笠帽山,南朝丘陵缓坡,像一张太师椅一样。全村600多家农户的房屋全部坐北朝南而建。水系以桐坞溪为中轴线。上千年以来我们祖先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在此繁衍生息,形成“黄、金、傅、祝、沈、徐、陈、楼”八大姓氏为主的家族群体。时至今日全村已拥有2000多人的规模,是龙坞地区最大的村落。村边还有青龙山、徐潮山、外雾垅、对门山、太和山、马蝗山等小山。这里有清新的空气,有绿色飘香的成片茶园,可以说桐坞是一个妩媚动人、幽雅宁静的好地方。
桐坞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文化积淀丰厚。隋唐至民国有许多高官晋爵、文人墨客到过桐坞,留下令人难忘的足迹。如吴越王钱缪未登基之前,家境贫寒,以贩盐为生,挑盐途经桐坞山路,留下了千古地名——卖盐陇。清代御史姚祖同、明朝推官洪吉臣、“西泠十子”陆圻、文坛骄子陆培、万松山长陆增等在民间皆有传说。还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墓,如许家坟、丁家坟等。村中众多参天茂盛的香樟树,以及桐坞庙、金莲寺、圣殿等许多历史遗迹,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桐坞人历代重视教育,村里早在民国之前就办有私塾,留存有近百年来乡村教育的难忘历史;还留存着凝聚当年大户人家的家风、家规、家训的堂匾20多块,如“百忍堂”“积善堂”“馀庆堂”等。桐坞人勤劳勇敢、豪气大方、头脑灵活,“里桐坞的嘴”被称为龙坞三绝之一。桐坞称得上是著名的龙井茶村,在以茶为主的这块土地上涌现出不少的经营人才,成就了一批茶商。清末至民国期间,有同茂茶行业主黄以清,晟和祥茶行业主黄乃骏,祥记茶行业主黄文廉,恒丰茶行业主黄顺生,合兴茶行业主黄正寿,德泰茶行业主黄金开,祥泰茶行业主傅祥生,松茂茶行业主黄松生等,这些茶行都在水陆交通方便的留下镇茶市街租房经销茶叶,经营规模较大。他们在上海、苏州、镇江、南京、南通、扬州等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并有固定的客户,生意做得十分红火,从而带动了留下镇的百业兴旺。抗战爆发后,桐坞茶商相继撤回本村经营,在里桐坞形成相当规模的茶市一条街。当时,桐坞一到春茶上市,不但本村的茶行、小贩来收茶,外地茶商纷纷到桐坞设摊收茶,连著名茶商翁隆盛也到桐坞开行收茶,经销商越来越多,卖茶山户也越来越广。本村以外的梅家坞、龙井、转塘和留下地区,直至余杭的闲林埠、里山桥一带的茶农也来桐坞售茶。茶市的兴旺,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如锦龙年糕店、阿顶杂货店、黄继轩内科、邵一之药店,相继开办。村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为此桐坞就有了“小上海”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村民们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桐坞村如鱼得水,村里一下子办起20多家茶叶公司和经售站,经营人数达几百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到目前经营较好的也不计其数,如龙井茶业公司的祝百昌,杭州老大房茶叶市场的黄诚、黄鸿飞都是经营能人,其他还有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和转塘、龙坞茶叶市场的桐坞人也很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桐坞的教育事业。村里的小学成为龙坞地区的中心小学,至20世纪70年代,在此培养了大批学生,输送到各级各类学校深造。全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党政军等机关、单位中,副处级以上的干部就有20多人,教育界的校长、园长以上的有10多位,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作用。
桐坞村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老留泗路就有车辆通行,那时车辆还是烧白炭炉蒸气动力,留下开出经里桐坞村内站点再到转塘终点站,往返运送乘客。20世纪80年代杭州建造绕城高速公路,专门在桐坞路口设置收费站;市公交公司先以公交观光8号线从桐坞村直达杭州黄龙体育中心,现改成公交318路从本村出发延伸到市中心武林小广场,车子间隔时间10分钟一班。这样本村村民去市里,杭州市民到桐坞来,只要一班车即可到达。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大方便了桐坞村民和游客出行,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前来里桐坞观光品茶的游客川流不息。
最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乡村,这给桐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前年桐坞开展村庄整治和提升改造,全村管道网线从上改下,家家通上天然气,村内环境大为改善,人们普遍地感到幸福指数大大增加。桐坞村现任的党委、村委班子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这一代党员干部的责任。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要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人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思想,落实在行动上。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下路,最是乡情深,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鉴此,桐坞村“两委”决定,要组织人员编写《桐坞纪事》一书,做好桐坞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桐坞文献的收集整理,将散见于各处的桐坞历史文化记忆串珠成链,汇集成册,详细记录自桐坞有人类居住以来,特别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桐坞从贫穷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这是今天桐坞人一项责无旁贷的工作。这不仅仅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创造,更是为了开创未来。但愿这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文字,穿过一层层历史迷雾,透过一张张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篇章,让村民感受到整个桐坞历史命运的脉动,窥见这一方独特山水间的种种人事沧桑和发展变迁,完成一次关于“桐坞”的人文之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成为提升桐坞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为桐坞两个文明建设增姿添彩!
遥望前方万里路,丽日高照到天涯。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谱写新时代桐坞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沈仕芳主编的《桐坞纪事》将散见于各处的桐坞历史文化记忆串珠成链,汇集成册,详细记录自桐坞有人类居住以来,特别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桐坞从贫穷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这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文字,穿过一层层历史迷雾,透过一张张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篇章,让村民感受到整个桐坞历史命运的脉动,窥见这一方独特山水间的种种人事沧桑和发展变迁,完成一次关于“桐坞”的人文之旅。
沈仕芳主编的《桐坞纪事》通过一篇篇史料和记事文章,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桐坞的山水、地理风情、人文底蕴和桐坞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风貌。本书篇幅不多,但凝聚着桐坞村领导和广大村民以及社会各方人士的辛劳和才智,承载着桐坞人民传承、开拓这一方大好山水全新的历史文化愿景,这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