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嘉诚大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冯昭编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成功的本质是什么?财富的真谛是什么?

他是白手起家的富豪;他没有一夜暴富的传奇;他厌恶巧取豪夺,也从不哗众取宠;他拥有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用踏实经营挣来的!

当我们被身边各种暴富的故事和炫富的人群包围而惶恐不安时,他只静静地坐在那里,展示着一个真正的商界教父应有的姿态和本色!

少年的孤寒挣扎、中年的不虞之誉和晚年的求全之毁,沧桑世事该如何应对?

打开冯昭著的《李嘉诚大传》,一起来完整解读李嘉诚先生70载的商海人生!

内容推荐

冯昭著的《李嘉诚大传》是一本全新解读“超人”李嘉诚先生的传记。全书共分为十章,并附上传主生平大事记,全面展现了这位商界巨擘传奇而智慧的商业人生。

全书既有生动曲折的生活细节描写,也有翔实细致的财务分析,再配上首次披露的李氏独到的判断眼光、稳健的经营策略、专业的财经技巧和平实的处世之法,呈现了“超人”不一样的成功诠释:成功的本质意义不是求取财富,而是完善自我人生。

目录

第一章 家族世泽长

 衣冠南渡

 故乡潮州

 诗礼传家

 兄弟同根

 商教之争

 杏坛春秋

 “超人”出世

第二章 风雨少年时

 避乱香港

 父亲的教诲

 茶楼谋生

 学艺中南

 涉足五金

 初试身手

 推销奇才

第三章 花开满香江

 牛刀小试

 退货危机

 基业初奠

 米兰偷艺

 花满香江

 欲速则不达

 飞来横财

第四章 进军房地产

 孤注一掷

 涉足房地产

 坐享其成

 喜结连理

 力挽狂澜

 人弃我取

第五章 打造长实系

 骑牛上市

 华资五虎

 博弈中区

 再建华行

 华资双雄

 船王包玉刚

第六章 英资大并购

 和黄史记

 兵不血刃

 多元出击

 控股港灯

 赶超置地

 华洋之争

 长袖善舞

第七章 伟大的投资

 跨国雄心

 联手中信

 力压恒基

 群雄并起

 整顿市场

 绑架风波

第八章 迈向新世纪

 保卫香港

 亚洲复苏

 经营西部

 特首约见

 布局中药

 走向国际

 “红颜知己”

 TOM传奇

 日渐式微

 树大招风

 玩转PL

 站稳脚跟

 断臂之举

 父子对决

 饮鸩止渴

第九章 潮平两岸阔

 和黄遇挫

 妙算避亏

 草莽英雄

 资产缩水

 现金为王

 三面出击

 过冬策略

 战略转移

 电信并购

 破釜沉舟

第十章 风正一帆悬

 望子成龙

 扶子建业

 “小超人”

 桀骜不驯

 叫板父亲

 家族传承

 拳拳之心

 捐资报国

 创建汕大

 帮扶西部

 创办长江商学院

附录 李嘉诚大事记

试读章节

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署,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为海外贸易始发地的潮州,更早的察觉到了振荡的气息;但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依然左右着大多数儒林士子的人生航向,即使商业氛围浓郁、中外贸易频仍、处于粤东门户的潮州也不例外。

李鹏万的成功,不在于咸丰七年在乡试中脱颖而出,成为粤东五县唯一的举人;也不在于咸丰八年(1858年)再度夺魁,令潮州耆老刮目相看;而在于他在接连两次乡试中以名列前茅的考卷成为佼佼者后,破天荒地在大清年考中成为可以进京城为官的进士。当李鹏万高中京官的消息传至海阳,全城轰动,就连人才辈出的潮州古城也为这位新科进士张灯结彩,接连庆祝了三天三夜。

定居潮州两百年来,诗礼传家的祖训在李鹏万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尽管他已进京为官,到达许多儒林士子为之奋斗的终点,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几年后,他竟然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不久,即参加了同治二年(1863年)在紫禁城文华殿举行的每十二年一次的朝廷内官考试。

文华殿,明清两朝皇帝举行经筵的地方,每到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清代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与治国理政心得,讲到神采飞扬之处,还会点名文臣应对;每十二年一次的文华殿大考,则是有清一朝多年的惯例,并以此检验文臣思想水准与为官能力。李鹏万在进京为官后不久赶上这次大考,愈有让他一展才气的诱惑,决意以出类拔萃的生花妙笔,在那些平时趾高气扬、小觑自己的京官中名冠群芳;何况,慈禧已经亲颁懿旨,凡考中者皆可连升三级。

果然,平日不显山露水的李鹏万笔著奇文,出人意料地摘取了文华殿上的桂冠,成为京官羡慕的文官八贡之一。

同治四年(1865年)夏天,河南再度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李鹏万奉朝廷之命巡视河南。一路上,田地干枯,庄稼来不及长成就枯萎了,素有中州粮仓美称的河南一片荒芜,许多灾民以枯枝树皮和残花野草为食。有一个黑瘦的妇人怀抱头大身小的干瘦孩子坐在树下,看到来此巡视的李鹏万衣着整洁,马上扑倒到他脚边,哀求道:“请您救救我的孩子吧,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李鹏万连忙把妇人扶起来,接过她手中的孩子,却发现那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

看到被祖辈们念念不忘的故乡哀鸿遍野,李鹏万不禁痛哭失声。替悲痛万分的妇人安葬了孩子,李鹏万回到驿馆,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睡。

几天后,李鹏万巡视到祖籍地许昌。当地官吏对他热情接待,百般逢迎,拿出美酒美食来招待他,琳琅满目的山珍海味准备了满满一桌子。李鹏万佯装不经意地说:“各位大人真是太客气了,这叫人如何吃得完?”官员说:“大人,这些都是粗茶淡饭,我们只怕不合您的口味。”李鹏万顺势说:“是不怎么合口味!”话音刚落,立刻就有官员吩咐仆人把桌上的饭菜撤下去,重新做好菜端上来。那些一箸未动的饭菜,像丢垃圾一样被倒掉了,官员还谄媚地对李鹏万说:“只要大人不满意,立刻叫厨子重新做就是,直到大人满意为止。”李鹏万闻言拍案而起,大声斥责他们:“本官来的路上,到处是饿得奄奄一息的老弱妇孺,你们身居要职不知体恤民情,还如此糟蹋粮食,可曾想过治下百姓的死活?有没有想过要赈济灾民?”

那天,他当场罢免了几个自己职权范围内可以罢黜的官员。并在回京以后,亲笔写了一封奏折,递交给慈禧太后,弹劾河南一批贪赃枉法、赈灾不力的重要官员,要求严惩不贷,并请救济灾民,以保证河南不会为天灾而生灵涂炭。李鹏万原本指望慈禧太后会对这帮官吏有所责罚,但令李鹏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弹劾的官吏当中,不乏慈禧“爱臣”。因此,慈禧看后只是说:“这些人看哀家身处深宫,安敢如此欺瞒,实在可恨!”将奏折交给军机处办理,便再无行动。

相反,李鹏万却因为这次弹劾坐起了冷板凳,慈禧再没有提过这件事情,他几次想重提旧事,却再难有面见慈禧太后的机会。这时,李鹏万才知道,在慈禧太后眼里,那些灾民如同蝼蚁,不值一提。此后几年,李鹏万虽然仍在京畿为官,却始终郁郁寡欢,他期待能够得到朝廷重用,却发现官邸内外都有监视他的人。直至同治皇帝驾崩,光绪皇帝即位,李鹏万依然没有得到重用,目睹了朝廷内外的一波又一波政坛博弈,他越发感到宦途险恶,逐渐心灰意冷。

P9-10

序言

前言:回首夕阳已含山

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人,只有中学文化程度,做过茶楼卑微的跑堂者,当过五金厂普通的推销员,靠7000美元起家创业,进入需要雄厚资金的房地产市场,竟然通过个人奋斗,成为叱咤风云的商界翘楚,乃至风光无限的亚洲首富,实现了无数人为之艳羡的“中国梦”,听起来颇具传奇色彩,但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众所周知,这一传奇的创造者就是“超人”李嘉诚。

从1950年创办长江塑胶厂开始,李嘉诚打造的“长实系”在六十六年来虽然历经多次经济危机,但没有一年亏损;他本人自1999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华人首富开始,十七年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始终是影响甚至塑造市场格局的精神领袖。推销员不止一个,跑堂者不止一个,拥有初中学历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从事过塑胶制品、房地产乃至港口、电信、中药、传媒生意的企业家也俯仰皆是,但是在中国商业史的坐标中,命运却偏偏眷顾了他。

前不久,已届耄耋之年的李嘉诚一反常态,接连抛售在内地和香港的资产,将投资重点转向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此举引起轩然大波,陷入前所未有的“撤资”风潮,被媒体直斥为:“不顾念官方此前对其在基础设施、港口、房地产等领域的大力扶持,在中国经济遭遇危机的敏感时刻,不停抛售,造成悲观情绪在部分群体中蔓延,其道义的高点,已经失守。”

这就是李嘉诚,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亿万国人的神经。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曾在长江前沿管理论坛上拜会过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他说:“李嘉诚先生不仅是全世界最为富有、最为重要,并且是最受尊敬的华人企业家,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长江商学院是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创办,超越了中西之分、体用之分,旨在成为全球新一代商学院的商业教育机构;项兵则是李嘉诚经过多次接触亲自选定的长江商学院创始院长,某种程度上,他的评价代表了华人社会部分主流管理学家和顶级企业家、投资人的认知。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们不能妄加揣测,转战于亚欧市场的李嘉诚究竟悟出了怎样的人生真谛,只能从其过往言行,对其经验智慧加以提炼总结。

晚生代的创业者们,总是抱怨市场环境不好,赚钱机会太少,李嘉诚则用事实告诉我们,在他事业的起步阶段,除了个人赤手空拳,没有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优越的条件;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抓住机遇,就能成为行业翘楚,李嘉诚则用行动告诉大家,抓住时机固然重要,勤练内功才是发力的根本——因为时机不会从天而降,机会总是垂青素质过硬的团队和有准备的头脑。

成功没有方程式,失败却有规律可循。在七十年的商海沉浮当中,李嘉诚投资、并购失败,错失机会的案例也俯仰皆是,但唯有在九十九次失败当中检验自我,寻找差距,就可以让风险变得可控,从而夯实成功的基础;从虾兵蟹将成为行业领袖,从跟随者成为领跑者,同样没有捷径可走,唯有遵循朴素的商业规律,才有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当中发现新蓝海。

李嘉诚对“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深信不疑。受环境影响,他的英文相当不错。五十年前,他就拿本字典从阅读华尔街上市公司的英文年报学做生意、订阅英文《当代塑胶》及其他西方专门的塑胶杂志,掌握全球塑胶潮流。以至于后来统领55国投资事业,旗下的职业经理人也来自不同的国家。而且,他对传统文化也有相当的基础,从《曾国藩家书》到《论语》、《老子》无不涉猎。

现年88岁的李嘉诚,从早年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会抓重点看,如果是与公司经营相关的书籍,就算再难懂也会把它看完;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节目,不仅要看,还要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

这种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有这样一个故事:李嘉诚口袋里滚落了一枚硬币,他弯腰去拾,却没有捡到,旁边的门童拾起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他手上,李嘉诚给了这个门童100港元作为酬谢。别人问起,李嘉诚解释说:“硬币若不拾起,就没有用处,拾起来我还有用;100元钱对他来说也是有用的——钱的作用不在于聚敛,而在于使用。”这就是其人生态度,他对待员工也同样如此,因为管理一家大公司,你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要让员工有归属感,就要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时至今日,无论香港还是内地,政策、市场环境已与七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有人认为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李嘉诚却绝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

关于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李嘉诚的作息时间:几十年来,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收听当日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在位于香港中环的长江实业集团总部所在地,李嘉诚的办公桌整洁而干净,简单的陈设,没有奖杯、没有照片、没有文件,除了同事送他的生日礼物,甚至看不出这个办公室的主人是谁。他奉行“今日事今日毕”的行事准则;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三幅真迹,则略约可以透露出他的内心世界。

第一幅是张大千的画作,位于办公桌正前方,山林氤氲,以绿彩泼墨而成,水汽弥漫、浑然天成,天光则以白粉挥洒,更显亮丽清朗,题字是李白的诗句:问予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幅画代表了李氏宽阔、恬淡的心境和面对残酷商业竞争的超然,即便这里是举手投足间决定千亿资产的长江实业集团总部,他依然能谈笑自若。

第二幅是八大山人的画作,位于橱柜上方。八大山人本名朱耷,是明朝宗室后裔,朱明王朝覆亡后,朱耷由皇室贵族沦为一介平民,于是装疯扮哑,不与人语,后来为避免迫害出家为僧,画风也颇为晦涩。同样在人情冷暖、颠沛流离中走过半生的李嘉诚认为,八大山人画作一般是不开心的,唯有这幅画是开心的、自在的,能在苦难中窥见真境界,凭这一点,就值得挂在这里。

第三幅是书法作品,挂在右侧墙上。箴言为晚清名臣左宗棠所作,字为名家所写:“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如果说张大千的画作体现了李氏的世界观,这一幅字则体现了李氏的方法论。“发上等愿、择高处立,连小孩都懂,也是我多年前就做到的,这不稀奇。”他说,“结中等缘是不一定与同一个阶级、社会地位的人来往,这不容易;至于享下等福,就更不容易。”勤俭二字是左宗棠家训强调的重点,也在李氏生活方式的写照。

办公室窗外,则是融汇着香港百年兴衰、战争、和平、经济、文化、变迁、商贸、时尚、金融演绎的维多利亚港。

在工作中,他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总是时刻在内心创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给自己提问,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危机到来的时候,他往往已经做好了准备。一个被广为传播的事实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而在此之前,李嘉诚已经准确预见到了将要发生的状况,危机来临时,集团不但安然无恙,还获得扩张机会。

作为商人,李嘉诚对数字和信息的重要性极为敏感。从20岁起,他便热衷于阅读其他公司年报,一是寻找投资机会,二是学习其他公司会计处理方法和资源分布,并且可以准确说出自己集团内任何一家公司的发展数据;他对新技术的了解也不逊于年轻人,办公室左手边的两台电脑,实时显示着旗下公司的股价变动,侧面办公桌上的苹果笔记本,则是日常工作所需。

每天早晨,李嘉诚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据一位跟随他十余年的人士透露,这份新闻列表并非摘要,而是一个又一个的新闻标题,多来自《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全球知名媒体。李嘉诚会先浏览,然后选择其中想看的文章,让人翻译出来细读。  他的这个习惯坚持了十余年,并因此设立了一个四人小组,专门负责这项工作。而之所以看标题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别人误导——iPad出来之后,他就只看电子版了,现在用的iPhone手机则更为简便。这些习惯使他始终站在资讯前沿,也让这个老人投资了一系列高科技公司。

无论身处何地,他都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对潮流的把握远远超过很多年轻人。李嘉诚旗下公司无数,直接向他汇报的就有200人左右。每个月,李都会跟海外管理层进行会议,每年会“出外巡检”三四次。此外,李嘉诚非常善于问问题,遇到一个新事物,他总是会想,这和我、我的公司有什么关系?并将自己想到的问题交给专业人士寻找答案。

“如果李先生是个停滞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的成就。”国内知名媒体《南方周末》报道,李嘉诚一位下属感叹,“外人都将他看成超人,而他自己始终将自己看作变成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同一时期,不少企业家栽在了最难处理的政商关系上,但李嘉诚从未因此而烦恼,他对官员的态度始终如一,无论遇到什么事,别人都知道李嘉诚会怎么反应,所以也不会为难他。这种原则让他赢得不少人尊重。在处理政商关系上,李嘉诚给自己定了九字箴言:讲真话、做实事、有贡献。

“政治和经济,根本上是手和脚的关系,假如两者背道而驰,是很难处理的。”李嘉诚坦言,如果政治找上门来,躲也是躲不掉,他的原则是“不参与政治,但关心政治”。

据熟悉李嘉诚的人说,他几乎从不生气,见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标准的笑脸,表现出单纯快乐的一面。尤其是在家庭当中,他每周为儿孙们亲任导师,准备课程、案例。为了告诉儿孙们风险是怎么回事,李嘉诚甚至还专门花8000美元印出四张AIG股票,把这张股票裱起来,标注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破产的故事,并且写上“以此为鉴,可惕未来”。

但是,他的个人生活相对简朴,与其说是一个财富的拥有者,不如说是一个苦行僧。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就我个人来说,衣食住行都非常俭朴、简单,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样,没有什么分别。”诚然,李嘉诚的财富并不是单靠节俭积攒而来,但我们仍然不能排除节俭在财富积累、个人修养乃至商业伦理上的重要性,甚至可以把它看作李氏商业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撑。

孤独感是他最好的朋友,最自然的常态,也是他的能量之源。

其实李嘉诚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但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懂得控制情感。1996年,长子李泽钜被张子强绑架,对方单枪匹马到李家,开口就要20亿,李当场同意,但表示“现金只有10亿,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银行给你提取。”李的镇静令对方很意外,问他:“你为何这么冷静?”

李嘉诚回答道:“因为这次是我错了,我们在香港知名度这么高,但是一点防备都没有,比如我出去打球,早上五点多自己开车去新界,在路上,几部车就可以把我围下来,而我竟然一点防备都没有,我要仔细检讨一下。”并劝告张子强:“你拿了这么多钱,下辈子也够花了,趁现在远走高飞,洗心革面,做个好人;如果再弄错的时候,就没有人可以再帮到你了。”

李嘉诚将这种冷静归结为喜欢看书,而一位追随者则将这种冷静归结到他的成长经历。

求学、逃难、病痛、丧父、谋生、养家……过早的人世艰辛撑大了他的心胸,以至于后来面对收购和记黄埔这样的大事,能够一直秘不外宣,甚至自己的老婆也不知道,一切都出自自己的心算,当一个人在15岁左右经历这一切挑战而没有被打垮,他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了。

时至今日,已届耄耋之年的李嘉诚仍然住在1962年结婚前购置的深水湾独立洋房,五十多年来一如既往。作为亚洲首富,他并没有住顶尖级豪宅;李嘉诚有两艘游艇,已用过多年,算不得豪华。最有目共睹的是他的衣着:常穿黑色西服,不算名牌,也比较陈旧。他自己曾说:“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怎么讲究;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

在公司,李嘉诚与职员一样吃工作餐;巡察工地,工人吃的盒饭,他照样吃得津津有味;生活中不抽烟、不喝酒,也极少跳舞,唯一的嗜好是打高尔夫球。与这种自律性极强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公益事业的一掷千金,以及对名誉的珍视。他常说:“名誉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时候比第一生命还重要。”实际上,他看重的是清誉,而非荣誉。人无完人,但他既然这般说,在现实生活中,也便身体力行地去做,恪守着他所认同的商业伦理和内心底线。

像比尔盖茨、洛克菲勒等很多功成身退的创富者一样,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除了财富的创造,他必须考虑财富的处置。因此,他的收入富可敌国,他的投入也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一个人有了衣食住行这个条件之后,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他是这样说的,并身体力行。贵为天子,未必是贵;贱如匹夫,不为贱也!在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就悟透的道理之下,李嘉诚又创造了内.心的财富。

1980年起,李嘉诚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而在更早些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向教育、医疗领域,以及自己从少年时代就离开的家乡,不断捐献巨资。2007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公布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两位人士,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一项,李嘉诚名列其中,与比尔·盖茨并驾齐驱。

李嘉诚作出这一决定,也经历了曲折的心路历程。金钱曾经对李充满诱惑,因为他目睹了父亲从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到寄人篱下的落魄,经历过没钱就没有尊严、没有家、无法读书的困境。28岁那年,李嘉诚已经跻身百万富豪之列,体会到物质享受的乐趣,西装来自裁缝名家之手,手戴百达翡丽高级腕表,开名车,甚至拥有游艇。李也开始尝试上流社会的玩意,玩新型莱卡相机,并在香港列提顿道半山腰买了面积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将母亲接来同住。

但是就在搬进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诚彻夜难眠,第一次认真审视财富——财富能令一个人内心拥有安全感,但超过某个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么强烈了。至少在半年的时间里,李嘉诚一直郁郁寡欢,晚饭后,常一个人驾车到西环半山上的宝珊道发呆。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明白,可以通过帮助别人,赋予财富新的意义,领悟到:“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从那时开始,李嘉诚开始不断捐献,直至52岁时成立李嘉诚基金会。

李嘉诚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建立个人和企业的良好信誉,这是资产负债表之中见不到、但却价值无限的资产。”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句表述,不同的读者也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当时间跨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全球化已经不再是崭新的命题,制造业升级也已经迈向工业4。0时代,李嘉诚七十年的商业生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还有一定的相关性吗?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哪些营养?处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他所创建的商业帝国、总结的商业智慧为东方式商业伦理的重塑,作出了哪些贡献?

凡此种种,都有待我们去解答。

书评(媒体评论)

李(嘉诚)先生的睿智、胸襟、境界、谦逊和宽容是我辈追求之楷模。李先生的言谈举止,总让我受益良多。那年他告诫我们的“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了我。

——马云

(李嘉诚)不仅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企业家,在任何时代都是最伟大的企业家。

——斯蒂夫·福布斯(《福布斯》富豪榜创立者)

李嘉诚在一个慈善捐献尚未成风的地区并创了先河,推动“贡献文化”。

——美国《商业周刊》

李嘉诚一直在追求内心的富贵。贵为天子,未必是贵;贱如匹夫,不为贱也。在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就悟透的道理之下,李嘉诚又自创内心的财富,这就是真正的财富。

——人民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6 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