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庆著的《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中国传统志人小说的名著。该书按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以类相从。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贪婪、酷虐、吝啬、虚伪的行为,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准则。
| 书名 | 世说新语/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南朝宋)刘义庆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义庆著的《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中国传统志人小说的名著。该书按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以类相从。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贪婪、酷虐、吝啬、虚伪的行为,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准则。 内容推荐 刘义庆著的《世说新语》被鲁迅誉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全书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共36篇1130则,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社会风貌。是一部集历史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身的传世巨典,一部有关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目录 卷上 一 德行 二 言语 三 政事 四 文学 卷中 五 方正 六 雅量 七 识鉴 八 赏誉 九 品藻 十 规箴 十一 捷悟 十二 夙惠 十三 豪爽 卷下 十四 容止 十五 自新 十六 企羡 十七 伤逝 十八 栖逸 十九 贤媛 二十 术解 二十一 巧艺 二十二 宠礼 二十三 任诞 二十四 简傲 二十五 排调 二十六 轻诋 二十七 假谲 二十八 黜免 二十九 俭啬 三十 汰侈 三十一 忿狷 三十二 谗险 三十三 尤悔 三十四 纰漏 三十五 惑溺 三十六 仇隙 名师引读《世说新语》 试读章节 卷上 一 德行 一 陈仲举言为士则①,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②。为豫章③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④所在,欲先看⑤之。主簿白⑥:“群情欲府君⑦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⑧,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①陈仲举:陈蕃(fán),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东汉桓帝时任太尉,与李膺等人反对宦官专权,灵帝时任太傅。言为士则:言谈成为士人的准则。②登车揽辔(pèi):指刚为官上任时。车:指官车。揽:持,把持。辔:马缰。又,《后汉书·范滂传》亦记滂为清诏使,“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③豫章:东汉时郡名,今江西省北部。④徐孺子:徐穉(zhì),字孺子,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东汉名士,终身未仕。⑤看:拜访。⑥主簿:官名。汉以后中央各机构及地方郡、县官府都设有主簿,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白:禀告,陈述。⑦府君:汉朝人对太守的敬称。廨(xiè):官舍,官署。⑧武王式商容之闾:周武王到商容的住处拜访。式:通“轼”,车前扶手横木,本文指乘车时低头抚轼,以示敬意。商容:商代贤人,相传他是老子之师。闾:里门。 【译文】陈蕃的言谈被士人视为准则,行为被世间当作典范。他刚刚赴任做官,登上公车手执缰绳时,便有澄清政治稳定天下的志向。他任豫章太守时,刚到治所就问徐穉在哪里,想要先去拜访他。主簿禀告说:“大家都希望府君您先到官署里去。”陈蕃说:“周武王即位后,座席还没坐暖,立刻到商容那里拜访致敬。我尊敬贤人,有什么不可以呢?” 二 周子居①常云:“吾时月②不见黄叔度③,则鄙吝④之心已复生矣。” 【注释】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末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人,曾任泰山太守。与陈蕃、黄宪友善。②时月:四时及月份,后指一定的时令,也泛指时间。③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贤士,出身贫寒,以学问和德行著称于时。④鄙吝:浅俗、计较得失的念头。 【译文】周乘经常说:“我如果几个月见不到黄宪,那么浅薄庸俗的念头就会再次出现。” 三 郭林宗①至汝南造②袁奉高③,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④。诣⑤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⑥。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⑦。澄之不清,扰⑧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注释】①郭林宗: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山西介休)人。东汉名士,太学生领袖。后为避祸而闭门授徒,弟子达千人。②造:到,去。③袁奉高:袁阆(láng),字奉高,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人。东汉士人,曾任太尉掾。④鸾不辍轭(è):车铃还在轭上响动。鸾,铃,通“銮”,特指系于马嚼旁边的小铃铛。轭,牛马拉车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⑤诣:往,到。⑥弥日:整天。信宿:连宿两夜。⑦汪汪:深广的样子,亦用以形容人的气度宽弘。陂(bēi):池塘,湖泊。⑧扰:搅乱。 【译文】郭泰到汝南造访袁阆,车子尚未停稳,车铃还在轭上响动,就走了。但到了黄宪那里,却停留了一整天,甚至连住两夜。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黄宪器量宽弘如同万顷湖泊,不会因为外力要使之澄清而显得更清澈,也不会因为外力的搅乱而显得更浑浊。他器量的宽广,难以测量。” 四 李元礼①风格②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③是非为己任。后进④之士,有升其堂⑤者,皆以为登龙门⑥。 【注释】①李元礼:李膺(yīng),字元礼,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东汉官员,桓帝时任司隶校尉,执法威严,反对宦官专权,“党锢之祸”时受迫害而死。②风格:风度,品格。③名教:以正名定分为中心的儒家礼教。④后进:泛指后辈或后世之人。⑤堂:阶上室外称堂。⑥登龙门:古人认为鱼类登上龙门就可以化为龙,比喻得到有名望者的接待和援引而提高身价。《三秦记》:“龙门一名河津,去长安九百里,水悬绝,龟鱼之属莫能上,上则化为龙矣。” 【译文】李膺的风度品格秀异严谨,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要把端正世人名分、判断天下是非作为自己的责任。后辈的读书人当中,有能进入李膺家厅堂的,人们都认为是登上了龙门。 P1-4 序言 骆玉明 《世说新语》是一部古代意义上的“小说”书,产生于南朝刘宋时代。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它被归为“志人小说”,而有些文学史又称之为“佚事小说”。简单而言,这部书的内容主要记述从东汉末到东晋上层社会名士的事迹和言谈,而这些内容又常带有传闻色彩和文学趣味。 此书的编撰者题为刘义庆(403—444),他是刘宋宗室,曾封临川王。编撰年代约在宋文帝元嘉十五、十六年(438、439)前后。通常情况下,这类署名为显赫的政治人物编撰的著作主要是由其周围的文士完成的。但是,要具体说到刘义庆本人在《世说新语》的编撰过程中作用如何,他周围文士中哪些人分别在何种程度上参与了此事,已经无法考证。 从成书过程说,《世说新语》并非完全出于刘义庆等人的新创,它是在汇辑以前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编撰而成的。 与《世说新语》成书有关的前源文献有多种,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与之性质相同的记载人物逸事的小说,在这之中裴启的《语林》和郭澄之的《郭子》尤为重要。 各种史书亦是《世说新语》的重要资料来源。这里面有少部分出自《汉书》《三国志》等所谓“正史”,而大部分则出自“杂史”。杂史从东汉末开始兴盛,与官方史书不同的是,它更多地表现了撰者个人的思想与趣味,体制也较为自由和多样化。 魏晋时期出现的大量具有独立性的人物传记作品,在《隋书·经籍志》中被归为史部杂传类,它也是《世说新语》的重要资料来源。 虽然《世说新语》大量“纂辑旧文”,采用的文献资料主要出自上述的志人小说、杂史、杂传三类著作,但是对原始资料并非无原则地收录和随意地汇辑,而是经过了一定的选择、修饰、重新整理编排.所以它能够成为一部具有显著特色和独特文化价值的著作。 古代尤其唐传奇问世以前,所谓“小说”的概念,既不表示“有意识虚构”,同时也并不严格要求真实可信,它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于是在小说和史籍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边界模糊的交错地带。《世说新语》就生长于这种交错地带。它的小说特征,不仅仅表现在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史料价值有限,也无从考证真实性,更表现在它的某些态度与史家的立场相悖。如即使是记述谢安这样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也是关注其风采器度、人格魅力胜于关注其政治业绩。 如果我们据此认为《世说新语》只是“文学”而缺乏史学意义,那也是错误的。这不仅仅因为它的许多小故事与重要的历史背景相关联,更因为《世说新语》总体上有描绘出魏晋时代士族社会精神风貌的意图;它的故事或真或伪或无从辨其真伪,但这些故事却能够反映出特定的历史氛围。所以,《世说新语》虽具有小说的特点,却仍然带着史籍的色彩。 总之,结合子书和史书的传统,以人物故事为中心,用富于艺术性的语言反映一个特殊历史阶段中特定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是《世说新语》显著的特点;它既非史书,又和普通意义上的小说有所不同。 《世说新语》共分三十六门,它们的排列顺序存在一种可以说是“价值递减”的趋势,即排列在前的门类褒义较明显,排列靠后的门类常常带有贬义。如开头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即为所谓“孔门四科”(《论语·先进》记孔门几位重要弟子各有所长,孔子将他们分列于四科之下),表明了对儒学传统的尊重。 但尽管如此,《世说新语》全书并不以政治与道德为中心,不以寓教于训为目的,对人物的褒贬也不持严苛的标准和冷峻的态度,因而人自身得以成为它的中心。人的更具有内在性的、因而也是更具有个性特点的东西,诸如品格、性情、趣味、智慧、素养乃至癖好和缺陷.得到了全面的关注。当然,《世说新语》所记录的大抵限于士族这样一个特殊社会阶层的生活情状,但在这个范围之内,编撰者终究是注意到了人性的丰富多彩和它在多种意义上的合理性。研究者常常说到魏晋时代“人性觉醒”“个性解放”的现象,这在《世说新语》中是有充分反映的。至于对书中三十六门的设定,虽然后人可以提出许多批评意见,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显示出对人的多视角的观察。在当时出现,不仅面目新鲜,《世说新语》也正是因此而显得趣味盎然、令人喜爱。 一部著作能够被称为经典,必须是在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价值,容载了丰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信息,并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 《世说新语》是一部采辑旧文整理而成的书,内容又只是分门罗列篇幅短小的人物故事乃至名流的只言片语,它何以可置于经典之列呢?简单地说.三国两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性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结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在这一时代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士族阶层则是魏晋社会的中坚。而《世说新语》一书正是通过汇辑各种有关文献资料并加以修饰整理,集中呈现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魏晋思想文化的基本特点。虽然它的内容分别而言大概全部都是以前就已经存在的,但是,不仅原先收录那些资料的书籍大多散佚,而且,如果不是经过编撰者有选择地博采群书重加整理,上述效果也并不能如此鲜明地体现出来。正是作为魏晋思想文化的集中载体、魏晋士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世说新语》具备了称为经典的条件。 《世说新语》主要反映了东汉末和魏晋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作为一种贵族文化的士族文化必然有很多缺陷,然而换一个视角来看,正因为士族是一个对国家和皇权均少有依附性的特殊阶层,他们在历史上较早地体验了并以自己的方式应对了对人类而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个人尊严的价值。自由的必要,自由与尊严的代价,生命的虚无与美丽,等等。可以说《世说新语》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对尊严、德性、智慧和美的理解与热爱。 《世说新语》的艺术特点,也完全和它的时代特征分不开。在魏晋时代的贵族社会里,一个高级人物最吸引入的地方是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和风韵,所以《世说新语》对人物的关注也以此为中心,它描绘人物多从细友卜著笔.却又往往托意深远.令读者在感到亲切的同时油然而生钦羡;汉末以来人物品藻之风盛行,而人物品藻往往是通过人物的比较来定高下辨是非的,所以《世说新语》描绘人物多用对比方法,借一方为另一方作衬托。从汉末清议到魏晋玄学清谈,言谈的机智、隽永和出人意外的趣味为世人所重。《世说新语》所记人物言谈,自然多妙言俊语,令人心旷神怡。因此种风气的影响,连带地在叙事写景时,书中文笔也以言约旨远为胜。玄学风气下,一代人物的风韵情致,虽相隔千载,而历历可见,这就是《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功了。 作为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的续仿者甚多,如唐代刘肃《大唐新语》、王方庆《续世说新书》,宋代王谠《唐语林》、孔平仲《续世说》等,构成了一种著作类型,特征就是以人物轶事为主要内容,性质介于小说与杂史之间。从文体上说,《世说新语》也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它的简约玄澹、富于韵致、既讲究精炼又不避口语的特点,有时被称为“世说体”,不仅对续仿之书深有影响,还影响到其他散文与小说的写作。不过,正是由于《世说新语》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之后,它特有的魅力已经不可能被复制,所以尽管续仿之书甚多。却没有一种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还须连带说及南朝梁代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刘注主要持史学立场,在补充史实、纠正谬误两个重要方面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水准,而且由于引用的古籍大量亡佚,其本身已成为重要的文献,所以价值并不低于原书。 《世说新语》原分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通行本分为三卷。本书按通行本的划分方式,仍分为三卷。底本选用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长沙王先谦思贤讲舍刻本。断句、注译,于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龚斌《世说新语校释》等书有所参酌,利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谨表感谢。本书虽然是一个选本,但比起一般选本而言删除内容较少。希望这样能够大致保存原书的整体面貌。译文部分尽量采用直译,少数内容使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由于编写者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书中难免有谬误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骆玉明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导) 书评(媒体评论)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鲁迅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