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去马甸、双安的吗?搭车不要钱”
从1998年到2010年的十多年间,每天早晨八点,家住北京回龙观的王永都会洗漱完毕,穿着整洁的衬衫,发动自己的座驾出门。他没有直接去自己的公司,而是在344路车站前停了下来。
与此同时,大量北京回龙观社区的居民开始走上“战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要加入挤车的肉搏战,其中战场之一就是344路公交车站。
一辆344路到站,马上人挨人,人挤人,只要车上有一点空间就会迅速被填满,最后一个上车的人往往是被车门关闭的弹力塞进车的。
每次“搏斗”后,总会有人叹息着留在车外,此时王永就缓缓地开着自己的车,停在队伍长龙面前,摇开两个车窗,伸出光头大声喊着:“有去马甸、双安的吗?我免费搭你们,不要钱。”
一个光头男人,开着大奔,免费捎同路人去上班,如果是你,你敢上车吗?
在当今共享经济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我们可能都会犹豫要不要上车,更不用说十几年前,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封闭保守,王永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经常会引来不少的怀疑和白眼。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没人相信他的“免费车”。听到招呼,挤车人的脸上顿时浮现各种神情,唯独没有信任。很多人甚至直往后缩,还有人条件反射似的把手中的早点扔到车里。
后来,好不容易有人敢上前来询问,有些乘客再三确认是免费才会上车;有的人听说不要钱又从车上下去了,不敢坐;有人上车后抱紧包,几乎一言不发,全程无交流;还有丈夫上了车被妻子骂下来的,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要占小便宜……每天,王永都会遇到各种啼笑皆非、令人无奈的事情。有一次他曾问一个女孩坐不坐车,被她男友误会,上来就泼了一杯豆浆。
“顺风车最大的阻力在于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王永回忆说。
1996年,22岁的王永从湖南小城邵阳来到北京,开始融入这座巨大的城市。来时身上只有300元钱,开始创业时只能住地下三层的地下室……创业初期,艰辛不一而足。然而他还是快乐的,因为他终于可以离理想那么近。
与希望同在的,是他做好事的心。
“北京虽大,人与人之间却缺少温情。”这让性格热情活泼的王永觉得内心里缺少点什么。在他的农村老家,人们要出门就站在村口的路边等着搭乘过路车。久而久之,搭车成为当地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上学的时候,同学们的自行车后座都载着人,如果老是后面没有人的话,就说明他人缘不好。“你想想,如果大家都赶着马车赶集,别人车上坐着五六个老乡有说有笑,你的车上就自己一个空空荡荡,心里得多难受!”他开始在路上拉人,尽量让人搭便车。 乡里乡亲之间互相帮忙很正常,然而,城市节奏快,人们互不相识,忽然有陌生人帮你,就会变得很奇怪。
明明是做好事,反过来却被人误解,这让王永既难过又孤独。
1998年的一个晚上,刚刚买车不久的王永,正在一条颠簸的路上行驶。突然下起一场暴雨,人们来不及躲雨。一个老太太在路边走着,前面的一辆车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开地特别快。“唰”地溅了老太太一身泥水。王永看到了觉得过意不去,就把车停下来说要送她回家。顿时老太太就像祥林嫂般“呆滞的目光中放出一道光芒”,那种无助之人被点燃希望的瞬间,一下打动了王永。对自己来说,停车只是举手之劳,对别人来说,却是一根“救命稻草”。送到以后,王永又把老太太送到楼上,此时老人的儿子和儿媳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外面下这么大雨,老人却没有带伞,也联系不上。一家人像对待救命恩人一样感谢王永……
开车回家的路上,王永下定决心要把有一搭无一搭的顺风车变成常态。“对我来讲没有增加成本和时间,没有增加很大的难度,但是对别人来讲会特别的温暖。这种事情其实我们人人都可以做的。”
P2-3
过去的20年里,在推动顺风车这件事情上,我可谓不遗余力,死磕到底。从个人身体力行,号召众人参加;到紧密携手媒体,扩大活动影响;到发展分支机构,力促全国落地;再到打造品牌活动,聚焦春节回家顺风车;再到投身创业大潮,创办微微拼车;再到推动制度建设,改善法律环境……这些年,最大的体会就是:只要永不放弃,终将梦想成真!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不足道的!顺风车的发展和成长是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的现实压力所然,也是公益环境和社会风气改善的结果,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任何人都不能贪天之功,贪人之功!我个人只是顺势而为,做了一点点力所能及的推动而已,就算没有我,也一定会有别人站出来推动顺风车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合作伙伴、创业企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有关领导人、社会贤达、政府官员、企业领袖、媒体记者、两会代表、影视明星、工作团队、志愿者、爱心车主和广大乘客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寸步难行。对于所有人的帮助,我将始终铭记在心。
政府部门方面,我要真诚地感谢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北京市交通委、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北京市社会工作办公室、北京市环保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青联、北京市环保宣传中心、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北京车友协会、首发集团、回龙观镇人民政府和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省青联、共青团贵阳市委、共青团昆明市委、金华市直机关工委、金华市8890便民服务中心、金华共青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等政府部门和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
新闻媒体方面,我要真诚地感谢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汽车报、北京日报、北京晨报、新浪湖南、网易、凤凰网、南方都市报、浙江之声、中国交通报、劳动午报、中国企业家、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北京电台、车友报、大连交通广播、新华月报、中国移动手机报、湖南广播电台、天津广播电视台、河北人民广播、香港文汇报、环球时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法制日报、法制晚报、深圳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大力支持!
合作伙伴方面,我要感谢北京掌上通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爱智科技公司、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航美传媒、首都机场广告公司、蜂子二维码、善达网、新浪公益、Thirsty、北京市八一中学、太平洋保险,阳光保险集团,鸿基金,湖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移动北京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汽车大师、万科、世纪城、碧桂园、联想集团、吉利汽车、阿里云、沃尔沃汽车(中国)、奔驰(北京)中心、南方航空、微微拼车、北京汽车集团、大众汽车、腾讯路宝、感恩儿童安全座椅、小米手机、聚美优品、阿芙精油、海南航空在技术、经费、产品、服务、推广、场地、礼品等各个方面提供的大力支持。
赞助商方面,感谢联想集团、吉利汽车、阿里云、沃尔沃汽车(中国)、奔驰(北京)中心、南方航空、微微拼车、北京汽车集团、大众汽车、腾讯路宝、感恩儿童安全座椅、小米手机、聚美优品、阿芙精油、海南航空的大力支持。
创业企业方面,我要感谢滴滴顺风车、Uber、嘀嗒拼车、五一用车、天天用车、AA拼车、爱拼车的战友们,我们一道用商业的力量推动顺风车、拼车的发展!
除了上述单位,我还要感谢以下个人的大力支持!
首先我要感谢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感谢澳大利亚第26任总理陆克文等领导人的大力支持。
感谢时任央视著名主持人陈伟鸿、赵普、郎永淳、崔永元,公益人士邓飞和六小龄童、王凯、闫文辉、吴昌华、肖庆平、徐侠客、鲁健、谭龙等春节回家顺风车联合发起人的共同参与和鼎力支持。
我还要感谢时任交通运输部部长、现任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现任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全国政协环资委副主任王玉庆,感谢时任北京市委常委,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现任河北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党组副书记、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感谢时任北京市交通委主任,现任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时任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刘缙,法制处孙红军、闫林海,感谢时任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常宇、副书记杨立宪、青联秘书长余俊生、祁治国、郑品石,感谢时任首都文明办主任陈冬、首都文明办副主任卜秀均、田文松、韩龙彬、秦贵,时任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现任局长方力,原副局长杜少中,时任北京环保宣传中心主任凌越、现任主任张立新,现任金华市副市长祝伦根,现任金华市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金华8890便民服务中心主任丁宏田、金华8890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孔德东等各位政府官员的包容、信任和大力支持!
感谢记者于胜春、马丁、马闯、王开广、王丽辉、王晓易、王晓雪、王鉴、王誉颖、毛一竹、史雅欣、孙仲、白杰戈、田园、田智钢、来扬、刘洋、刘丽、刘畅、刘珏欣、刘冕、刘琦、关玉霞、许琨、许前程、李元胜、李冰、李晓雨、李咏、李恒晖、那佳、张雄、宋向荣、杜江茜、杜希萌、杜吴、杨静婕、吴育琛、陈瑶、孟令悦、赵炳皓、郝爽、思宁、钮小雪、侯峰、侯琛、袁小刚、徐坚毅、徐晶晶、涂书、葛景栋、谢良兵、谢欣睿、蔡小林、谭艳娟、熊晓晨、潘显宏、魏娜、魏薇、彭斐、蒋桂佳和主持人王世玲、王佳一、牛力、丹青、平平、田雨、刘甜甜、刘嘉琳、安安、李咏、李莉、李嘉佳、吴海鹏、园园、张媛、陆放、顾峰、曹禧、盛博、韩磊、静慧、张晓楠、张吕清和众多还没有列到名单里的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
感谢柳传志、马云、李连杰、姚劲波、雷军、陈欧、杨澜、李开复、薛蛮子、肖庆平、路华、郭曼、冯中华、刘姝威、张醒生、陈光标、李光斗、顾环宇、李正茂、孙维跃、于雷等企业领袖和专家学者,感谢《顺风车》电影团队的田海洪、石斌斌、马艳丽、水皮、张惠玲、张会中、邬莎、李璐西、陈海、邵峰、岳晓琳、夏华、袁岳、周晓鸥、鞠革等朋友一同通过电影的力量让更多观众走进院线了解顺风车背后的故事。
感谢技术支持掌上通科技肖庆平及其团队,感谢丁耿著、王吉斌、孔令旭、石述思、北野、田智刚、朱平豆、刘国正、闫岩、牟建良、李素丽、李瑞东、杨光、邴春光、谷鹏、宋英杰、张文涛、张婉婷、张鹏、赵蕾、侯梓沐、曹月华、彭韬、韩萌、靖添尧、魏江雷等朋友,感谢影视明星王珞丹、水木年华、孔祥东、北美崔哥、李宇春、陈宝国、张梓琳、周笔畅、姚晨、景甜、缪杰等对我们的热情支持,他们借助自己的影响力来推广和宣传顺风车的理念。
感谢岳成律师事务所的岳成、岳运生、岳岫山、刘涛律师提供的法律援助。
感谢周国俊导演拍摄的顺风车系列微电影《冬日暖阳》、《一起回家》,其中《冬日暖阳》累计浏览量超过1300万。感谢水木年华缪杰为顺风车制作的单曲《一起回家》,感谢所有参与演唱的发起人和合作伙伴们。
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人民大学刘军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顾芳教授对我顺风车论文的大力支持,感谢清华大学张林教授、博士生姜巍巍在算法上的大力支持。
感谢全国政协常委欧阳明高,感谢全国人大代表姜明、黄明、谢子龙、谢强、谢明,感谢全国政协委员王玉庆、崔永元、冯军、金正新、李晓林(现任全国人大代表)、沈建国,时任北京市人大常委宋慰祖、时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沈杰在历次两会提案中给予的帮助。
感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GMgt和湖畔大学的同学们。感谢参加我在香港理工大学顺风车博士论文调研的2000多位车主朋友。感谢在回龙观地区举行的“三人一辆车,代付高速费”的3000多名车主们的大力支持!
当然更要感谢品牌联盟、顺风车、微微拼车团队的全体成员,尤其是要感谢包括品牌联盟的张迅畅、李茜、许亚华、何宏林、卓建东、陈默、高健、谭子杰;掌上科技的田静、瞿春柳;微微拼车的付苗苗、张鹏、陈雪菲、陈楠、孟亮、高顺生、高源、蒲繁强;以及王晨飞、王志豪、王振东、牛帅、田媛媛、任学梅、刘坤明、张晓男、陈可招、张晓恬、朱慧磊、李燕妮、李纪亮、李超群、曹勇、黄子珍等历任顺风车专职团队的大力支持!
感谢丁建文、丁建华、刁海刚、于景、万小明、马龙、马江、马国栋、毛许可、王万玉、王卫红、王双全、王立兵、王永军、王亚利、王春英、王亮、王易单、王爱蒂、王继君、王振辉、王新、王静雯、王磊、王燕鹏、王凤铃、王艳、王超勇、邓军、牛钰杰、毛善忠、文志飒、尹峰、邓衡华、生保伟、卢武强、卢云祝、卢江、叶占通、叶毅、田津涛、田超民、冉隆禄、付瑜、白杨、白鸿盛、冯红彬、边鑫、吉庆、成龙灿、乔红娥、全香敏、安伟、刘高峰、刘丽、刘炜、刘利群、刘嘉会、刘怡晨、刘贺威、刘海丽、刘海强、刘蔚、巩丽霞、闫岩、闫静、江斌、孟凡华、汤美爱、孙海君、孙琼、孙博、苏哲、杜仁富、杜世军、杜礼强、李翠玲、李长具、李亚东、李沛、李忠超、李响、李景苣、李静、李毅卿、李军霞、李长具、李志军、宋普、苗书英、杨武满、杨正飞、杨明、杨倩、杨英伟、吴同礼、吴艳、何丽、何浩、汪茂盛、史小虎、张力、张龙、张东、张生、张亚安、张存明、张旭、张志刚、张茜、张勇、张晓、张涛、张超、张毅、张斌、张福友、张昭、吕卫华、吕贤贞、朱金训、何君、汪茂盛、陆洪、陈永建、陈丽娜、陈启佳、陈禹、金文斌、武世磊、罗莹、罗小青、罗烈辉、罗越、金玉洁、周仁泉、周卫红、周玉会、周东正、周光兴、周宏建、周新会、宗海华、赵大伟、赵玉、赵志刚、赵志钢、赵忠柱、胡旭辉、赵国敏、赵敏、赵晓庆、胡妮兰、畅原平、钟意、侯云剑、洪端银、姚治强、袁红宝、袁斌、高子尚、高华、高志轩、高锁来、高慧、夏超、钱永斌、栗刚、徐希广、徐连喜、郭东亮、郭亚楠、郭军、郭红敏、郭兵、郭琦炫、席佳福、席沁丽、陶花、陶能华、黄杰杰、曹英姿、曹红伟、曹振、谢江涛、梁雪、梁国旗、曾庆华、崔全伟、葛丹、董超伟、程德珍、程浩、程斌、雷坤、雷沁根、薛刚、薛志强、薛志鹏、薛福涛、魏洁、蔡月龙、管培云、戴泽丰等志愿者。
感谢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杭州、金华(兰溪、东阳、永康)、温州、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临沂(郯城)、泰安、聊城(临清)、滨州、日照、威海、潍坊、德州,河北石家庄(高邑)、雄安新区、保定、沧州、秦皇岛、唐山(迁安)、邯郸、邢台(隆尧、新河、宁晋)、山西太原、临汾、运城、吕梁(汾阳、文水)、晋城(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大同、阳泉、太谷、江西南昌、萍乡、新余、宜春(高安)、景德镇、安徽蚌埠、合肥、淮北、宿州、阜阳、河南郑州、洛阳、信阳、南阳、安阳、濮阳、许昌、周口、驻马店、漯河、焦作、新乡、平顶山、开封、登封、江苏苏州、无锡(江阴)、扬州、镇江(扬中)、南通、徐州/邳州、宁夏银川、四川攀枝花、成都、乐山、宜宾、广安、云南昭通、湖北武汉、恩施、湖南长沙、益阳、永州、郴州、岳阳、邵阳、浏阳、宁乡、陕西渭南、西安、蒲城、商洛、甘肃张掖、武威、青海西宁、广东深圳(宝安)、清远、佛山、广西南宁、贵州贵阳、铜仁、内蒙古呼和浩特、阿拉善盟、鄂尔多斯、福建福州、厦门,海南海口、三亚,新疆乌鲁木齐等125个地区顺风车团队负责人、以及各地方顺风车志愿服务队大家庭的家人们大力推广和宣传顺风车理念。
还要隆重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宣传报道顺风车的媒体朋友们,感谢所有支持顺风车的赞助商,感谢全国顺风车团队的兄弟姐妹们,最重要的是微微拼车、顺风车的车主、乘客朋友们,还要感谢所有一路同行的兄弟姐妹们,感谢我的太太及家人对我的默默支持,没有你们的信任、包容、支持,顺风车不可能坚持到今天!
以上鸣谢万一漏挂,没有提及的朋友万望谅解,并在此一并致谢!
王永
2018年3月20日
第一章 一个人的公益(1998—2008)
“有去马甸、双安的吗?搭车不要钱”
打开车门,打开心门
顺风车载回的爱情
为什么做雷锋越来越难?
第二章 一群人的公益(2008-2012)
推进顺风车制度化,善要靠引导
刘坤明,王总喊你来北京!
第三章 一个社会的公益(2012-2018)
春节回家顺风车:让身边的空座,成为别人回家的希望
雷锋日,顺风车在行动
“6·6”顺风车日:我们一起绿色出行
“三人一辆车,代收高速费”试点促北京《小客车合乘指导意见》出台
顺风车与电影玩“跨界混搭”
从顺风车到微微拼车:用商业力量推动公益
微微拼车兴衰记:我曾到过“3000米”
拼车,是一场持久战
第四章 王永顺风车作品选摘
呼吁了10年的顺风车终于在杭州试点了
公车改革和减少车辆出行率是缓解交通拥堵的良药
顺风车与低碳经济
汇聚全球智慧,求解堵城之困
春节回家顺风车,民间运力需引导
有效管理交通需求是治堵的关键
北京是否该单双号限行?
政府多信任民间,公益会更好
“有偿拼车等于黑车”无稽之谈
要理解政府的底线思维——就《专车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
第五章 顺风车媒体报道集选摘
免费邀乘频遭误解不改初衷,顺风车十年载千人
北京“拼客”王永的顺风车
向践行“顺风车”13年的王永致敬
王先生的顺风车
爱心善举转起来——那些感动我们的爱心网事
顺风车的意义
王永:人心荒漠的掘井者
社区顺风车世纪城首发
“顺风车”发起人王永的使命与梦想
“微微拼车”王永获评北京市劳模探索用商业推动公益
估值10亿的微微拼车到底怎么了?刷屏背后的真相竟然是
第六章 我眼中的顺风车——顺风车相关人士作品选摘
顺风车从“没有眼泪的公益”到最时尚的出行方式
顺风车——我的梦想第一站
我与顺风车的故事
我为顺风狂
顺风飞扬
缘起顺风车
特别纪念:顺风车战友高锁来和他的公益人生
第七章 “分享·带来温暖”顺风车微博日记
附录一 2013—2018春节回家顺风车系列活动集锦
附录二 2013—2017顺风车日系列活动集锦
附录三 王永博士论文——《不确定情境下的助人行为研究:以顺风车为例》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三章 研究模型及假设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五章 假设检验与结果
第六章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人物档案】王永,湖南邵阳人,1974年出生,中共党员,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北大国际EMBA,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湖畔大学首期学员。现任品牌联盟(北京)咨询股份公司董事长,品牌联盟商学院院长,顺风车(拼车)发起人,微微拼车创始人兼董事长,第九、十、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第九、十届湖南省青联副主席,八、九、十、十一届北京市青联委员,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2017年“雨水”这天,恰逢周六。被春寒裹挟多日的北京,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温暖春光。笔者在三环附近的一个咖啡厅里见到了王永。一件深蓝色哑光皮质羽绒服,为他平添几分
时尚气质。这与他平日工作场合里的形象并无太多差别,笑容满面、亲切温和的他总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如沐春风的感觉。尽管一小时前,他还在陪发烧的儿子去医院。
靠窗而坐,午后的阳光透过茶色玻璃落在白色的桌台上。王永向笔者推荐道:“这里有一款可以‘冒烟’的下午茶很好吃。”他说的是加了干冰的杨枝甘露。一端上来,他就拿起手机拍照,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已经成为他多年来的习惯。王永是一个非常讲求生活情调的人。设计师出身的他,天生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永远热爱生活,懂得制造浪漫。今年元旦,他带着妻子去塞班岛拍摄了一套唯美的婚纱照,来纪念他们相伴的20年。
王永是典型的湖南人,“耐得烦、霸得蛮”的性格,敢想敢干,越挫越勇,永远精力充沛,永远斗志昂扬,用他的话说,他属于自带“发动机”的人。
在别人眼中,他拥有创业天赋。从1996年到京创业成立“王永工作室”开始,陆续创建多家企业,涉及美术设计、品牌咨询、移动互联网等多个行业;他肩扛社会责任,出资帮助贫困儿童就学、参与希望小学的捐建、在高校设立奖学金,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开“顺风车”,免费搭载乘客上万名,参与的公益项目不胜枚举;他勤于笔耕,出版了《中国总经理》《品牌革命》《尊敬的力量》等多部专著,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坚持品牌就是力量,帮助国内数百家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和推广,已经成为中国品牌建设的推动者;他颇具社会影响,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坚持在博客、微博、微信上与世界坦诚交流,并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
成功的前提是不断坚持与突破,而其根基则是永含赤子之心。在王永看来,从1996年来到北京,他只坚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情是成立“楚星设计”。从1996年开始,作为创始人、董事长和设计总监的他,完成了从平面设计师向优秀的设计管理者的全面蜕变,并把楚星集团发展成总资产超过1亿元,年设计生产能力达5亿元的国内知名品牌设计策划机构,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私营企业,2005年楚星设计并入品牌中国(现为品牌联盟)。21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一直在坚持,从未停止。
第二件事情是2005年成立“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他同样是创始人,并担任联盟秘书长。10多年的时间,致力于对世界品牌的影响研究,并对中国的品牌力量和现状做出反思与呼吁,旨在为品牌产业服务,让中国更受世界人民的尊敬。联盟一直坚持围绕“一个理念”,学习“两个榜样”,固化“三大活动”,开展“四项业务”,整合“五大资源”,打造中国品牌活动与传播第一平台。12年时间,即使遇上各种困难和误解,他也不曾放弃。第三件事情是顺风车公益活动。王永开顺风车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有将近20年的时间,他让数十万车主身边的空座成为他人回家的希望,用实际行动推动顺风车制度的建立。
在王永坚持不懈的呼吁和参与下,北京市交通委于2014年元旦出台了《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为顺风车和拼车正名。
一项是企业,一项是平台,一项是公益,这三件事看似毫无关联,但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品牌联盟作为“力量”帮助中国企业解决难题;楚星设计并入品牌联盟,发展成为公益事业提供资金的坚强后盾;公益事业的社会效益正是品牌的力量作用……三者互相关联,互相推动,共同为社会创造价值。
如果说前两件事是带有商业价值事业的话,顺风车则完全是王永对社会的回馈。一个人做公益能坚持多久?王永给出的答案是“20年+”。从一个人开顺风车免费搭人,到一群人联合起来做“春节回家顺风车”等各种公益活动,全国顺风车组织的兴起和壮大,再到数次提案促进《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的出台,拼车成为合法行为,王永的公益善举就像一颗绿色的种子,慢慢植入社会的土壤之中,为更多的人开出善与爱的花朵。
什么是公益?有人说公益是“雷锋式”的助人为乐、不图回报;有人说公益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种向善的力量;也有人认为公益是有钱人做的事。在王永看来,公益不同于慈善,慈善一般而言指的是强者对弱者的帮扶,而公益关注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公益的形式可以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但绝不是攀比和作秀。真正的公益是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态度。涓滴成溪,百川入海,最终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当笔者问到,这20年的顺风车公益之举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期间有没有过很痛苦甚至想放弃的时候?王永笑称:“我不仅没有过痛苦,反而很享受,可以说,我享受了20年的公益。”王永是一个自我修复能力很强的人,能够在短时间内消化掉负面情绪,积极投入到下一件事情中。所以不管是质疑还是挫折,在他看来都不算什么。“面对生活,我们需要一颗勇敢的心”王永如是说。
不得不承认,王永的那些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行为和追求,都在他的永不放弃下,一步步实现。他的理想与人生价值,也在永不放弃中,一点点得到升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林毅夫教授曾对王永说,人一辈子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就是把你的事业跟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结合起来。很多年以后,人们还会因为你做的事情记住你。
本书名为《永不放弃》。“永”既是王永的永,也是永远的永。谨以此书,记录王永与顺风车20年的点滴故事,一个人通过永不放弃的公益之心,唤起整个社会对公益的关注和践行。希望通过此书,更多人能够关注、参与、投入到公益顺风车的建设之中,推动顺风车之爱向下一个20年传递……
最后,向所有为顺风车公益之路做出贡献与努力的朋友们,向所有热衷于社会公益的朋友们致敬!
郭佳蕾
2017年3月
郭佳蕾编著的《永不放弃》记录王永与顺风车20年的点滴故事。王永的公益善举就像一颗绿色的种子,慢慢植入社会的土壤之中,为更多的人开出善与爱的花朵。
希望通过此书,更多人能够关注、参与、投入到公益顺风车的建设之中,推动顺风车之爱向下一个20年传递……
一个人做公益能坚持多久?王永给出的答案是20年+。从一个人开顺风车免费搭人,到一群人联合起来做各种顺风车公益活动,全国各地公益顺风车组织不断壮大,再到数次提案促进拼车成为合法行为,王永的公益善举就像一颗绿色的种子,慢慢植入社会的土壤之中,为更多的人开出善与爱的花朵。在王永看来,真正的公益是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态度。涓滴成溪,百川入海,最终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本书名为《永不放弃》,郭佳蕾编著。“永”既是王永的永,也是永远的永。谨以此书,记录王永与顺风车20年的点滴故事,一个人通过永不放弃的公益之心,唤起整个社会对公益的关注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