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峰著的《真实的资本论--真实的马克思系列研究之三》旨在从内容和逻辑两个方面——从学理上揭示《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在忠实于马克思原著文本基础上,本书说明了《资本论》是以资本主义生产主体为研究对象,以生产主体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或价值关系为研究视角或切入点,从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基本单位的微观生产主体出发,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主体内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代表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的对立,揭示了资本主义微宏观生产主体内在的以及之间的矛盾及其发展趋势,论证了《资本论》的逻辑具体反映或再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
引言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二、《资本论》的逻辑出发点
三、《资本论》的方法
四、《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卷 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主体与“商品和货币”
一、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商品
二、商品交换:交换者作为生产主体以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的本质
三、货币作为生产主体间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及引发的矛盾
四、商品拜物教及其秘密
五、商品中包含劳动二重性的观点是理解《资本论》的枢纽
第二节 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的建立——“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货币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
二、资本是能够在流通中增值——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
三、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中转化为生产过程的主体
四、资本流通“总公式的矛盾”的秘密源自生产主体
五、资本或生产主体自行增值的决定要素——“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三节 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本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
四、绝对剩余价值与阶级对立——“工作日”
五、资本作为生产主体建立基础的决定作用和本质
第四节 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特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追求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技术进步的动力
二、协作劳动——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的历史形式
三、分工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矛盾——“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四、资本主义生产——“机器和大工业”
五、大工业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六、上层建筑对机器向大工业过渡反作用的例证——工厂法
第五节 微观主体内利益对立的具体表现——剩余价值与工资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之间关系
二、劳动力价格决定剩余价值的量并成反比
三、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与剩余价值的本质
四、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五、工资的主要形式以及工人实际工资降低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第六节 资本主义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发展趋势——“资本的积累过程”
一、“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本质是其微观主体的再生产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微观生产主体规模扩大的生产过程
三、“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表现
四、“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产生与上层建筑的作用
五、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微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发展
六、“现代殖民理论”
第二卷 资本主义微观与宏观生产主体之间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单个资本形态变化与生产循环
一、货币资本的循环
二、生产资本的循环
三、商品资本的循环
四、三个形态资本循环的统一性、连续性及其矛盾
五、单个资本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第二节 资本周转——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一、单个资本周转的时间和次数以及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一周转的周期
四、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五、可变资本周转与资本价值增殖
六、剩余价值的流通对资本周转的影响
七、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周转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遇到障碍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及其矛盾
一、社会总资本的流通——本篇的研究对象及货币资本
二、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和矛盾
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
四、微观、宏观主体与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矛盾
第三卷 资本主义宏观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与利润率
一、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与主体和客体的颠倒
二、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三、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四、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影响
五、价格变动对利润率的影响
第二节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与宏观生产主体内经济利益的对立
一、由资本的不同构成引起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二、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三、利润通过竞争的途径实现平均化与宏观生产主体内经济利益的对立
四、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第三节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内在矛盾的展开
一、利润率下降规律及其表现
二、对利润率下降起反作用的各种因素
三、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
四、对资本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几点“补充说明”
第四节 从事不同活动的各种具体形式的生产主体
一、以产业资本为基础的商品生产主体
二、以商品经营资本为基础的商品经营主体
三、以货币经营资本为基础的货币经营主体
四、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第五节 所有权收入不同的各种形式生产主体
一、“生息资本”——生产和经营主体的所有权
二、“信用与虚拟资本”——着眼于预期收入的一种社会所有权
三、“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
四、与资本主义以前状态的比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主体的本质及其特点
第六节 作为上层建筑的信用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信用作为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产生
二、银行家是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中央银行是信用制度的枢纽,而国家信用是中央银行信用的后盾
三、信用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四、股份公司与资本主义生产主体发展趋势
第七节 宏观主体内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的矛盾及发展趋势
一、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及虚拟资本
二、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金融危机
三、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以及贵金属和汇兑率
第八节 各种收入及源泉——生产主体内的分配与阶级对立
一、三位一体的公式与各种收入的源泉
二、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商品价值分解的两个理论困难
三、竞争的假象——商品价值分解与收入关系的理论混乱
四、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
五、阶级——社会生产主体内利益对立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