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郭汉城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林雨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艰辛坎坷求学路

1917年9月8日,郭汉城出生于浙江省萧山戴村镇张家弄村。其父郭贵富,母董氏。郭汉城为老四,他前面有三个姐姐:大姐郭莲香、二姐郭小香、三姐郭国香,下面有一个弟弟郭汉章,一家七口人。其父在浙江绍兴一个做冥钱的锡箔手工业作坊打工,其母在家操持家务,生活非常贫困。

郭汉城在七岁时,入戴村镇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锻炼了他对平仄声的感受能力,为他后来写诗作词打下了基础。他从小受的是儒家教育,先生教的是“仁义礼智信”,就是做人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要热爱社会,忠于国家;要争做好人,不做坏人,争当忠臣,不做奸贼。

1926年,郭汉城九岁时,家庭发生了变故,父亲因多年劳累,腿部患了一种叫“瘤火”的病,腿肿得很粗,不能行走,不久便作古了。父亲的病故使得家庭经济陷入了巨大的困难中。那年私塾废除,戴村筹办了初级小学,郭汉城本应去上小学,但因家中穷得吃了上顿无下顿——光靠寡母给大户人家缝补浆洗衣服难以为继——便辍学了。在这种状况下,郭汉城的舅父出了个主意——在村上开了个“郭记”小卖部兼饭馆,以解郭家的燃眉之急。张家弄村的四周有河,这河是钱塘江的支流,从该村的码头乘船沿河而上,一夜便可到达杭州。张家弄村盛产竹笋、毛边纸等货物,附近村庄的民夫们每日要挑担把这些货物运到张家弄村的码头,然后装船发往杭州,翌日再在杭州购买当地农民们常用的东西后装船返回。一去一返,这些挑夫及船夫们往往要在“郭记”小卖部购买食品,或者就在饭馆内打尖。家里有了生活来源,郭汉城便又上了戴村初小二年级。

郭汉城在孩提时代就受到家乡的民间文化,特别是戏曲的熏陶。小时候他常在郭氏宗祠里观看绍剧与的笃班(越剧的前身)。在《龙虎斗》中有一句鲁迅先生笔下阿Q最喜爱的唱词“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记忆犹新。还有,每当演《翠屏山杀嫂》一剧时,一演到当场出彩的情景,他总是预先俯下头去,不忍观看。他说他是从小听着家乡戏绍剧与越剧的旋律长大的,他对这两个剧种很有感情。2013年,他还为一部文集《戏曲探索50年》欣然作序,表明了他对越剧这个源于浙江的小剧种——现已发展为全国大剧种——一直是十分关注的。他在分析草根剧目《九斤姑娘》的成功改编时,谈道:“《九斤姑娘》的探索是有价值的,符合继承发展的规律,它为越剧表演现实生活走出一条新路,提供一种可资参照的经验。这种经验又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不仅越剧可以借鉴,对其他民间地方小戏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这本书中,还看到当前越剧在生存竞争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他指出,“把问题真实地摆出来,情况清,肚里明,可以更准确、有效地一进行改革,推动越剧进一步向现代化道路上发展。”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个从湘湖师范毕业,在戴村高小任教的老师见郭汉城学习不错,劝他初小毕业后,继续上学。于是,1928年,郭汉城考入戴村高级小学上学。这所学校历史悠久,老师大多是从湘湖师范学校毕业的。他们思想比较进步,其中还有地下党员。在该校,郭汉城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

在修身课上,老师讲,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身。四书中的《大学》,一开始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强调“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要求,做人必须自觉追求崇高的理想境界。这种思想对郭汉城日后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国语课上,老师们把“诗教传统”换了一种形式来传授,常常带领学生去郊游。一次在郊游中,老师给郭汉城他们讲了一个“文种访范蠡”的故事: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觉得勾践“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便辞官而去。功臣文种与范蠡有同感,就去寻找范蠡。文种走到苎萝村,碰见一人在放鸭子,就问此人:“老伯,范蠡住在何处?”此人答:“小小一问屋,门前一竿竹。,,其实此人就是范蠡,头戴竹笠,身穿蓑衣,不是“一问屋”嘛!而“门前一竹竿”,就是此时手持的竹竿。文种未领会到,与范蠡擦肩而过。幼小的郭汉城想:要是他俩能够相见该有多么好啊!

回校后,老师布置学生每人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文种访范蠡》,结果郭汉城的作文被老师看中。老师将此文送到萧山儿童时报社发表了,还给了郭汉城一角钱稿费。这是他首次公开发表文章并得到稿酬。

又一次,老师领着学生们郊游后,郭汉城写了一首诗——《游大坞山》,这成了他平生作的第一首诗:

奇峰冲霄汉,怪壁立围屏。

草色侵衣绿,山光迎面青。

奔流闻虎啸,松涛作鸾声。

大坞风光好,至今魂梦萦。

P3-5

后记

写不完的郭汉城

本书稿校对完毕,我通读一遍,掩卷沉思,有些话还是要一吐为快。

我对郭汉城先生的认识越深,就越觉得以自己的现有水平,能表达出郭老精神的万一,便非常欣慰了。因为这是个写不完的课题。本书仅为抛砖引玉的“急就章”,但愿金声玉振恢宏继起。

回首前尘,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已年逾古稀,所幸身体尚佳。记得在最后汇报本书的脱稿情况时,我曾向恩师郭汉城先生表示:“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先生的为人治学——年方弱冠,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投入抗战洪流;新中国成立之初,立志从事戏曲学术;特殊年代的坚持不懈;硕果累累,著作等身,终于成为前海学派的奠基人之一——黾勉躬耕学术奉献人民的一生,正是为我现身说法,给我上了一堂极好的身教课: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诚实劳动,既埋头钻研业务,又抬头看路,辨清前行的方向,具有甘于为人民奉献的老黄牛精神,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铸就人生的辉煌。这正如先生的一首七律所言:

“小试东风渐涨塘,春雷滚滚动村庄。

老蹄放跻来时路,新汗滋泥别样香。

已道夺鞭惊黑手,何甘嚼草队斜阳。

昂头翘角豪情在,风雨纵横看两洋。

“我当砥砺奋进,继续将这个课题进行下去,以不负恩师的厚望!我想,本书面世,也一定会启迪后学,蹈厉来者。”

先生说:“谢谢你的美意,如此甚好,我心甚慰。”

我将在恩师的谆谆教诲下,继续在戏剧的学术园地里拼搏,运用调查研究的法宝,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以静心、素心(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清代大儒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精心的治学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创,力争为人们提供与时俱进的、既可供品味又有实际功效的精神食粮。

我在这里要感谢我的恩师郭汉城先生和我的挚友顾棣先生为此书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要感谢原路芳、张志强、陈媛蓉、张志永、张箭等为本书专程摄影。

我更要感谢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续小强同志对本书给予的大力支持。

需要提及的是,一直十分关注我的学术事业,为我操劳一生的贤妻邢召川于2016年5月7日仙逝了。生前她非常关心本书的写作进度,在病入膏肓之际还叮嘱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出版此书。本书稿也浸润着她的心血啊!就让我以今后奋力拼搏的学术成果来寄托对她的哀思吧。

张林雨

2018年1月

目录

缘起

风雨平生郭汉城

 艰辛坎坷求学路

 革命圣地受熏陶

 烽火岁月峥嵘稠

校园生活

课堂教学

战火中开运动会

社会实践

入党

成家

 梨园“戏改”任艰难

转入剧界搞“三改”

择定梨园度终生

勤于调研得瑰宝

换岗赴晋搞戏改

 人生低谷信仰在

 献策戏曲现代化

戏曲史论家郭汉城

 “文化大革命”前提出的戏曲理论

传统剧目教育意义论

戏曲剧本特征论

剧评写作论

传统戏整理魄编论

 新时期以来提出的戏曲史论

实事求是批谬误

全面评价汤显祖

戏曲的荚学特征与时代精神

 对郭汉城学术成就的研究

郭汉城学术成就研讨会

郭汉城从艺五十周年座谈会

《郭汉城文集》专家研讨会

郭汉城戏曲理论研讨会

“前海学派与中国戏曲:郭汉城先生对中国戏曲的贡献”学术研讨会

剧作家郭汉城

 个性鲜明的“这一个”剧作

 成功的翻案戏——《刘青提》改编始末,

 喜剧主题的升华一由《张羽煮海》到《海陆缘》的三次重写

 悲剧意蕴的深化——经典名剧《琵琶记》改编探幽

学者型诗人郭汉城

 “文化大革命”中创作的诗词

 新时期以来的诗词成果

创建前海学派

 前海学派的内涵

前海学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前海学派有其共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想

前海学派具有独特的学术特征

前海学派有自己的奠基人张庚、郭汉城先生,并有这一派的戏曲理论学说

前海学派有自己的专家学者群体,并讲究学术民主

前海学派尊重传统,倡导革新

前海学派拥有按照自己的理论学说而创作的戏曲剧本

前海学派为中国戏曲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前海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时代背景

发展阶段

 前海学派的奠基人——张庚、郭汉城

 张庚、郭汉城对前海学派的主要贡献

附录

 郭汉城年谱简编

 郭汉城著作书目

 师友书画

后记

 写不完的郭汉城

序言

2010年的一个秋日,我与挚友山西省作家协会的罗向东同志,在他的办公室商谈我的三晋戏曲研究课题,他突然问我:“您不是熟识郭汉城先生吗?尽人皆知,他可是当今中国戏曲界的大家。您能不能为老先生写部书?”思索片刻后,我不无担心地说:“鄙人才疏学浅,恐怕胜任不了。”他见我犹豫不决,便说:“您写了那么多学术专著,怎么会挑不了这副重担?”在他的热情鼓励下,我思考再三,才终于下定决心去承担这一重任。这里面有两个缘由。

其一,郭老与我有三十多年的师生情谊。在20世纪80年代,我就已经拜读了郭老送我的《中国戏曲通史》(三卷本)。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渐渐对戏曲史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萌发了撰写《山西戏剧通史》的念头。为此我专程赴京去当面请教郭老,得到了郭老语重心长的教诲。他说:“山西是个戏曲大省……既有四大梆子,又有众多的民间小戏,花色品种多,在全国来说,首屈一指;艺人们的舞台艺术,风格独特。所以说,你若能把《山西戏剧通史》写出来,便是一件大好的事情。不过,这个课题要做起来,可实非易事。大致来讲,你首先得要有敬业吃苦的精神,做好实地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工作,包括积累大量的向‘三老’(老艺人、老票友、老班主)采访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资料,以及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的文献史料;其次,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要进行求因、明辨、评判的深入的科学研究;然后才是开列详细的写作提纲,进入具体的撰写过程。”

三十多年以来,我谨遵郭老教导,一直在做着向“三老”采访“三亲”的工作,共积累下五十二本采访笔记,收集到近万幅梨园图片资料,为以后的创作做好了必要的材料准备。

20世纪90年代初,因写作《山西戏剧图史》,我频繁地赴京当面请教郭老,得到了他的支持。他曾欣然为我题词:山西戏曲源远流长。

20世纪末,我再赴京去郭老红庙北里的寓所,给他送我写的,山西唯一的一部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晋昆考》专著时,他给我写了一幅字,使我惊喜!其内容如下:

赞林雨治学

九二翁郭汉城

勤劳著作等身

风流独步梨园

坚持调查研究

唯物史观指南

21世纪初,我专程为郭老送去我写的《山西戏剧图史》,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继续努力,钩沉辑佚,拾遗补阙,写出更多的学术专著,为人民奉献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不久,他写的《评(山西戏剧图史)》于2003年7月8日在《文艺报》发表。文中说:“……如今,张林雨同志的书也给予我同样的启示:从山西戏曲表演艺术家丰富的表演经验中,归纳出一些艺术特点、艺术规律、艺术方法等普遍性问题,将大大提高我们的认识,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其实,本书是我对他一向倡导的“戏曲理论一定要联系演出实际”的治学方法的实践成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郭老当过察哈尔省的文联主任和文化局副局长,对那一带的戏曲情况十分熟悉。在他的帮助下我撰写了山西省十二五规划项目《塞外戏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他还为这本书作序、题词。题词如下:

《塞外戏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付梓题词

九十六岁翁郭汉城

林雨兄爱戏如命,特录此塞外名谚,以奉其《塞外戏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付梓

东口到西口

喇嘛庙到包头

老醯儿梆子遍地走

……

2013年2月8日, 《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刊载了《刘延东看望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郭汉城》的报道:

2月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轻车简从,踏着雪后的泥泞,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郭汉城先生的家中,看望这位新中国戏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刘延东首先向郭汉城先生致以新春的祝福,对他为戏曲理论研究事业做出的贡献表示充分肯定。刘延东亲切地对郭老说:“您是国宝级的专家。”

得知郭汉城先生在2011年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华艺文奖后将个人所获部分奖金捐出,用于戏曲理论事业的发展,刘延东高度赞扬了郭老这种高风亮节,称赞他对戏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和热爱,培养青年,提携后进,使这项事业薪火相传。

刘延东递与郭老贺卡时,郭老非常高兴,对领导的关怀表示诚挚的感谢。他建议下一步“要花大力气进行戏曲表演体系的深入研究”。在场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表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大课题‘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工程’即将在今年启动,希望邀请郭汉城先生

担任顾问,进行指导。”

需要说明的是,当本书写到郭汉城先生奔赴延安,寻求革命的真理、转战晋察冀边区等情况时,我曾去找周巍峙先生进行了解,并约请他为书稿作序。周巍峙先生当年在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后调任华北联大文工团副团长。周先生侃侃而谈,欣然答应赐序,并说明,他要写的主要内容是“论述郭汉城同志是当代中国戏曲学术大师”。当然周巍峙先生对郭汉城的了解,主要还是先生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一阶段。然而,待到本书脱稿,我兴冲冲赶赴北京,想让周先生过目、提提意见并作序时,竞收到周巍峙先生与世长辞的消息。这为本书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内容推荐

郭汉城是新中国戏剧戏曲学学科的创建者和前海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运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研究中国戏曲,将中国戏曲文学与戏曲舞台表演紧密结合,更加立体、全面地还原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著名戏曲理论家,中国戏曲理论体系的重要缔造者, “前海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张林雨著的《郭汉城评传》的出版,无疑是中国戏曲界,乃至中国文化界的一大幸事。郭汉城先生现年101岁,此书的出版更是“独此一家”,因而此书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编辑推荐

郭汉城,戏曲评论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萧山。曾任察哈尔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联主任,华北行政委员会文艺处副处长。建国后,任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戏曲研究所所长,《戏曲研究》丛刊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剧协第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今年,郭汉城先生已是百岁高龄,张林雨著的《郭汉城评传》是郭汉城先生的一个概括、一个总结,传、评结合,期望可为读者提供一个较全面的郭汉城先生的形象。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