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跃东、陆新之著的《同心同路——绿地京津冀10年》深度挖掘绿地京津冀十年成长密码,呈现了十年的梦想与荣耀。揭示中国领先的房地产公司如何在京津冀狂飙突进,布局、策划、营销、管理、人力各部分操作实录详解。
2007年绿地进军京津市场,以10年的时间成为北京地产行业领头军。如今的绿地早已不是单纯的房地产开发企业。2015年,张玉良宣布了绿地集团的重大转型方向“1+3”战略,即持续做强一个主业(房地产),加快发展“大金融、大基建、大消费”三个重点领域;到2017年,科技、康养两个产业也加入到绿地的产业集群之中。多元化战略之下,绿地系企业合纵连横,在房地产开发之外,还能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金设立、产业导入、配套商业运营等任务,真正实现了向全方位的城市运营商的转变。随着“特色小镇”成为新的风口,像绿地这样具备综合开发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颇受各地政府的青睐。在环京区域,特色小镇以其承接溢出人口与产业的能力,已成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现实选择。
《同心同路——绿地京津冀10年》由钱跃东、陆新之著。
绿地敏锐地认识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数亿人口的迁移,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城市建设的质量提升,孕育着重要商机。以京津冀为核心的华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发展空间巨大,绿地不能缺席。
2007年9月6日,绿地集团京津房地产事业部正式设立,绿地正式“进京赶考”。
开局着实不易,除了遭遇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外,一些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也给刚起步的绿地增添了很多的阻力,规模小项目少、团队不过数十人、品牌知名度也不高、资金压力大等。但凭借“永不止步、永不满足”的企业精神,绿地人十年脚踏实地辛勤耕耘,使绿地在京津冀的版图呈现出爆发式扩张:从天津到河北,再到北京的大兴区、房山区、密云区、朝阳区与通州区等,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商业、产业、住宅等开发和运营为一体的综合型房地产区域公司,在京津冀区域的市场规模及影响力不断扩大。十年时间,业绩增长200倍!
2017年6月6日,绿地对外宣告“绿地集团京津冀区域管理总部”挂牌成立,未来将全面协同绿地旗下的房地产、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等产业,形成产业链价值联动,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获取更大溢出效应。同时也将加大在天津和河北的投资力度,更好的助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
上一个十年,绿地在京津冀曾筚路蓝缕,从零到一!
下一个十年,绿地在京津冀将高视阔步,再攀高峰!
艰难困苦
18亿元,是2008年绿地集团下达给京津冀事业部的销售任务目标。但这个数字在当年11月的时候,依然是一个尴尬的“0”。造成这种尴尬的直接原因是,事业部2008年才刚刚取得土地,而项目开发是有其正常周期的,在此之前,事业部根本无房可卖。而更糟糕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经济衰退,在拖累中国经济增速的同时,也严重打击了人们的信心。全国范围内,房地产交易量直线下坠,楼市迅速从过热转为冰封。如果以“0”的成绩结束2008年,对事业部而言未免太过难堪,更对不起开拓者们一年来的辛苦付出。陈志华与团队商量之后,决定一定要抢在年底前将盘龙谷项目开盘销售。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所有相关手续已经准备完成,但售楼处和样板房还没有搭建好。售楼处和样板房是开盘的“主要阵地”,必须得像模像样才行。可是,隆冬的华北大地已经是一片肃杀,藏在深谷中的盘龙谷温度比市区更低,当时已是零下十多度的冰天雪地,施工极为困难。但军令如山,不容推诿,事业部的工作人员们二话不说便一起上阵,与合作方连续多日进行抢工搭建。
到了开盘前一天的大半夜,搭建工作还没有完成。暗夜中寒风如刀,众人饥肠辘辘,实在没有力气继续赶工了。这时有人提议先吃点东西再接着干,可盘龙谷附近偏僻荒凉,什么餐馆超市都没有,这小小的要求竟成了奢求。士气可鼓不可泄,立刻就有两名员工站出来,主动承担起收集食物的“重任”。这两名员工开着车往北京的方向走,沿路搜寻各式各样的小卖部,买下了所有能够充饥的食物,最后一共收集了100多个面包,带回来分给众人。大家匆匆果腹之后,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直到后半夜,搭建工作终于完成,仅剩现场清理工作。可是,当时天气实在太冷,水管里流出的水瞬间成了冰碴子,根本无法将地面冲洗干净。于是,“买面包小分队”又一次顶着寒风赶回那些小卖部,买下所有的食用盐,撒到地上让冰快点融化……天亮之前,精疲力竭的人们终于完成了所有筹备工作。
值得欣慰的是,这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虽然开盘略显仓促,但时任营销总监李蓟带领的团队对项目的定位比较准确,瞄准的群体是都市文化素质和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如大学教授、海归人士、文化艺术界人士等),并针对这些目标人群做了一些预热;而且项目一期开盘的产品平均面积不太大(别墅的主力面积大约为200平方米,此外还有100平方米左右带庭院的排屋),总价相对不高,而产品概念又能有效借力盘龙谷的自然环境优势和文化氛围。正是因此,盘龙谷在“逆势、逆市”的情况下开盘,完成了四十多套别墅的销售,当属奇迹。尽管总金额离集团当年的销售指标还差得很远,但对于事业部而言,这来之不易的第一步,就仿佛是一针强心剂,让他们坚定地相信,只要踏踏实实地付出努力,未来一定会更好。
不过,总体而言,盘龙谷初期的销售工作还是非常艰难。除了整个市场环境萧条的背景因素之外,项目天然的劣势——区位偏远、交通不便和配套不完善对销售的影响也终于显露出来。尽管当时的销售人员纷纷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京津两地的目标客户组团拉进盘山,为他们讲解规划图和样板房,但这些客户面对着泥泞的道路和荒僻的山野,始终不愿意相信绿地会将它变成规划图纸上清新秀美、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水乳交融的“文化城”,甚至还有人抱怨说:“这么好的山,怎么被你们给削成荒山了?”绿地的销售人员听在耳中,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彼时的绿地尚未如今日这般蜚声全国,在华北更是一枚新兵,缺少可资证明的战果,只能将委屈暗暗咽入腹中。更雪上加霜的是,在盘山景区人口、盘龙谷项目的必经之地,有另一家开发商的项目也已开盘,而这个项目的地段明显更好,有时绿地好不容易拉起一个看房团,倒有一大半是为人作嫁。
天时、地利均不理想,而竞品又虎视于侧,这就是盘龙谷销售初期面临的尴尬景象。2008年,尽管盘龙谷的开拓者们呕心沥血,但最终的销售业绩却只有寥寥数千万,与目标相去甚远。“第一年就别说年终奖了,没倒扣就算不错了。”亲历者如今说起这段往事,只是一笑而过,笑声里有一丝时运不济的遗憾,更多的却是无愧我心的骄傲与通达。
P35-38
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建筑大有可为
绿地集团是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家企业,尤其是它“绿地,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宗旨让我非常认同。“绿色”是中国老百姓对美好家园的共同愿景。目前,全社会都已普及了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重要功能,绿色建筑是一种全生命周期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新建筑模式,而节地、节水、节材也间接实现了节能减排,对国家未来的发展的益处不言而喻。国家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已经明确,相关奖励政策已经出台。在这种形势下,行动起来,扎实推进、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就成了关键。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需要新动能
让绿色建筑的标准、质量更高,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更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概括起来有几类新动能可以加速绿色建筑发展:
一是大幅度提高新建建筑的绿色建筑比率。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中要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内容的指标体系,纳入总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并将绿色建筑普及作为土地招拍挂的前提条件。
二是实施推广重点小城镇和绿色村庄示范工程中的乡土绿色建筑。
三是绿色建筑新技术的推广、新产品的研发和新示范工程的加速推行。
绿色建筑是“优质内需”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持续刺激内需。优良的内需必须尽可能同时符合7个标准:第一,必须有利于节约能源,中央财政不应补贴到不环保的汽车、烘干机或者热水洗碗机,这些都是耗能极高的产品;第二,有利于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第三,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社会公平;第四,有利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第五,有利于培育和壮大新兴战略产业;第六,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第七,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显然,绿色建筑全面符合以上七个方面,属于最优质的内需。
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势头良好,但全面推广,仍然存在着: 设计与运行标识数量不配套、既有建筑改造采用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还不高、新型建材的运用比重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运行监管不力等方面的薄弱环节。
绿地集团在这方面走得相对靠前,它在京开发的望京绿地中心、三元桥绿地金融中心和石景山环球金融中心等项目是较成功的代表,运用绿色建筑新技术建立了较完善的节能减排综合系统,也取得了高质量的权威认证。
我国加速绿色建筑发展的课题还很多,一方面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另一方面必须克服工业文明的传统模式,即大规模、集中式、单一化和长程循环模式,而应因地制宜、多样化新技术、新案例示范,再辅之以有力的激励政策,来创造我国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大发展的新局面。
绿色建筑最容易集大成,最容易涌现出类拔萃的人才,最容易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最容易使开发者的聪明才干脱颖而出,最容易让我们抓住新机遇,而机遇永远垂青于实干家。中国企业正面临着一个变革创新的时代,作为已经进军京津冀地区整整十周年的绿地集团来说,面对复杂的营商环境和变化的市场,把握绿色建筑这个大机遇,发挥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相信绿地会进入一个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
我国现在在建的和待改造的既有建筑数量巨大,它们的能耗、碳排放量将会决定未来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能耗、碳排放,绿色建筑的发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肩负着世界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任。期待绿地集团能进一步担负起中国标杆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中国绿色建筑的全面普及提供更多优秀的案例、管理的模式和创新的技术,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原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仇保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