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红寺堡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移民开发建设史。陈永康主编的《红寺堡史话》是全方位介绍红寺堡历史、讲述红寺堡开发建设的通俗读物,史料充实,略古详今,立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我们相信,一部史话在手,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移民群众“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共同心声,必将对人们走进红寺堡、认识红寺堡发挥重要作用,必将对红寺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书名 | 红寺堡史话/宁夏地方史话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纵观红寺堡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移民开发建设史。陈永康主编的《红寺堡史话》是全方位介绍红寺堡历史、讲述红寺堡开发建设的通俗读物,史料充实,略古详今,立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我们相信,一部史话在手,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移民群众“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共同心声,必将对人们走进红寺堡、认识红寺堡发挥重要作用,必将对红寺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容推荐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异地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地跨东经105°43’45’’~106°42’50’’,北纬37°28’08’’~37°37’23’’。北临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接盐池县西北,西北与中宁县接壤。北距首府银川市127千米,南距固原市220千米,西距甘肃省兰州市360千米。总面积276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07万公顷,辖红寺堡镇、太阳山镇、大河乡、柳泉乡、新庄集乡2镇、3乡和1个新民街道办事处,有65个行政村、5个城镇社区。 作为《宁夏史话》系列丛书中的一部分,陈永康主编的《红寺堡史话》以史话的形式,以红寺堡历史文化、移民开发建设、荒漠上崛起的移民新城为线索,全面介绍了历史上刀光剑影、戎马倥偬的红寺堡,主战场上人逼沙退、艰苦创业的红寺堡,以及新时期生态移民和慈善兴业的红寺堡,是一部全面了解红寺堡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的历史百科书。 目录 历史足音留余韵 红寺移民创伟业 安定属国移民地 匈奴归附家园新 卢芳叛据三水县 称帝终成南柯梦 诺曷钵迎娶公主 吐谷浑世享安乐 红寺堡得名探源 草根下旧城沧桑 王府诗篇颂罗山 才子王爷美名传 三藩叛乱殃红寺 清廷善后置平远 红色记忆佳话传 罗山大地军民情 世纪丰碑树寰宇 移民致富颂党恩 总理带来党恩情 工程建设志倍增 老将挂帅征新程 亘古荒原赋华章 扬黄工程奠基礼 千军万马征战地 拓荒旱塬见成效 播散汗水铸灵魂 各县设立指挥部 移民安置心有谱 百年大计重教育 长远规划为人民 创业艰难百战多 惠民数据刻心窝 挂出牌子显担当 移民生产有保障 军用场地变良田 搬迁移民笑开颜 无私奉献抒忠诚 润物无声写春秋 校园文化亮明灯 移民生活添滋润 五年六迁书艰难 贴心移民共甘甜 因地制宜建乡镇 凝心聚力促创业 精神文明促创业 移民文化谱新篇 开发大地争艳丽“六朵金花”初长成 生态立区战略高 绿色屏障家园美 思想解放谋发展 新型产业富移民 榜样引领方向明 优惠政策暖人心 因地制宜出特色 分类指导显优势 以农为本稳民心 调整产业增效益 节水灌溉创思路 科学种植提质量 引进项目夯实力 农牧科技见成效 阳光家园助残障 菊花台村爱心行 黄河善谷核心区 慈善产业发祥地 艰苦创业绘奇迹 中部荒漠崛新城 移民模式新探究 产业致富小康路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历史足音留余韵 红寺移民创伟业 宁夏,历来是中国西北边陲重镇,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会处。农牧皆宜的自然环境和战争频繁的政治环境,使宁夏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中的政治、军事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宁夏的移民开发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不断开发这块土地。秦汉时期,为了巩固关中、防御匈奴、开拓边疆,宁夏地区便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千余年来的移民、屯垦、戍边深刻影响了宁夏历史发展及文化演变。据史料记载,西戎、匈奴、羌族、鲜卑、突厥、党项等众多的古代民族曾在宁夏生息繁衍过,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各族劳动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共同建设宁夏这片富饶美丽的地方。 红寺堡位于宁夏中部,外来移民在开发建设红寺堡的过程中同样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劳。 春秋时期,宁夏境内西戎部族分为义渠、乌氏和朐衍三支,其中义渠最强大,居今宁夏固原和甘肃庆阳一带,乌氏与义渠相邻,居六盘山麓,朐衍则居于宁夏北部河东地区(含今红寺堡地区)。西戎主要以游牧、狩猎为业,农业经济尚未发展,各部族都善武惯战。 战国初期,宁夏境内乌氏和义渠等部族隶属秦国。秦昭王时(前306年—前251年),秦发兵伐义渠,迫使义渠等部族北迁,并逐渐与匈奴(当时称为“胡”)融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将全国划为36郡,宁夏属北地郡。《史记》记载,北地等郡畜牧业发达。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占领河套南北,3年后又迁3万户居民到“新秦中”一带。又自榆中(今甘肃兰州市)起沿黄河北上,直至内蒙古阴山,一路设置了36个县,在今宁夏吴忠(含红寺堡地区)、陶乐境内设置“神泉障”和“浑怀障”两个军事要塞,还迁发士卒和罪徒数十万人,修筑长城(今红寺堡大河乡还有长城遗址)。随着农业界限的北移,实行兴修水利、屯垦种植的政策,使宁夏地区人口大幅增加。几年后,秦王朝土崩瓦解,“徙谪戍边者皆复出”。匈奴人随即南下,重新占领了这一带。秦末河套南北的这次人口大迁徙和大更替,是宁夏中北部在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起大落。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将全国分为103郡,宁夏地区分属当时的安定郡(含红寺堡地区)和北地郡。西汉初年,经济凋零,人口锐减,是刘氏政权面临的严重问题。因此,整理户籍、发展人口成为稳定封建秩序、恢复社会经济、巩固国家政权的主要措施之一。御史大夫晁错总结了秦代徙谪戍边者“有万死之害而忘铢两之报”“功未立而天下乱”的历史教训,建议组织边疆军屯。汉武帝在位的50多年间(前140年—前87年),是宁夏北部的经济由游牧业发展为灌溉农业的重要时期,也是历史上宁夏人口第一次转向稳定发展和汉民族成为宁夏人口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时期。 汉武帝时,开始在边郡安置匈奴降民。汉代,在宁夏地区属国中,最为著名的为安定郡三水县之属国,其长官称属国都尉,称安定属国都尉。按《辞源》(1984年版)对“三水”县的注解:“因县界内有罗山谷三泉并流,故名。”三水县城,即今同心县韦州平原的红城水古城。三水县域,推测包括今同心、盐池、红寺堡等部分地区。《汉书·地理志》称:“三水,属国都尉治,有盐官。”即指管理今盐池县惠安堡等地盐池,有产盐之利。《水经注·卷二》《后汉书·卢芳传》《后汉书·张奂传》等均有关于三水县故城、安定属国都尉之叙述,表明红寺堡地区安置有匈奴、西羌降民。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复古改制,挑起了对匈奴的战争,破坏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良好关系,加深了社会动乱,红寺堡乃至宁夏地区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遭到破坏。 东汉时期,是宁夏人口大变动时期,南部有隗嚣、北部有卢芳(时居三水县,含红寺堡地区)这两支叛乱军队的骚扰。东汉后期又有历时60多年(107—169年)的三次西北羌人大起义。宁夏是东羌人聚居地之一。三次起义先后遭受血腥镇压,本地居民大量逃亡。“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起义中,皇甫规曾招抚羌人20万,但后来段颍竞屠杀羌人数万。官府为了对付羌人起义,多次强制边民内迁,红寺堡平原成为搬迁地之一。 盛唐时代,国力强盛,加之气候温暖,宁夏北部大兴屯田,内地军卒、移民进入宁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纷纷内附,如突厥、铁勒、党项、昭武九姓、吐蕃等内附部族,居于宁夏地区甚多。其中徙置于红寺堡地区的吐谷浑部,也为促进民族融合、开发红寺堡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西夏时期,宁夏地区北中部作为西夏的核心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以韦州城为中心的红韦平原是西夏的军镇要地。 明朝时,早在洪武初年,在韦州设立“群牧千户所”,这是宁夏“两镇”“五卫”“七所”“八十六屯堡”中重要的一所。明朝初年,由于与元朝残余势力斗争的需要,明廷一度将宁夏民众迁往外地,使宁夏变成了“空城”。但到洪武九年(1376年),还是出于战争的需要,明廷又将移出之民移人原地,并“迁五方之人以实之”。明代,宁夏镇与延绥、甘肃三镇和固原总制府形成掎角之势,作为防范残元势力南下的一道的重要军事防线,红寺堡及周边地区为藩王牧地,且为“套虏举众寇固原,往返必经之地”。(《嘉靖宁夏新志》)在此驻军防守,对于阻止残元势力南下侵掠固原及其以南地区有着重要的防御作用。明正统年间,宁夏战事频繁,红寺堡及周边地区在蒙古势力的侵扰之下,军屯渐趋衰落。明廷为巩固边防,积极招募和迁徙民户屯田,以补军屯之不足。所以,景泰、正德年间,韦州、红寺堡地区的民屯规模逐渐扩大。明政府大力支持民屯,“请令各屯原额地土有抛荒及空闲者,无论土豪官民军余尽力开耕垦,永不起科”。到了明万历后期,大批的军屯已转化为民屯。明庆王朱梅居韦州时,红寺堡及周边地区军政位置更加重要。 红寺堡在明朝时有两次规模较大的移民。 P1-3 序言 中共吴忠市红寺堡区委书记 丁建成 吴忠市红寺堡区区长 谭兴玲 《红寺堡史话》出版了,这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可喜可贺! 纵观红寺堡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移民开发建设史。春秋战国时期,朐衍民族在这里定居,过着游牧、狩猎生活。秦将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南,迁发数10万人修筑长城,红寺堡也在其中。汉代,这里曾安置匈奴、西羌降民,内迁边民。盛唐时期,徙置于红寺堡的吐谷浑部,为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朝在红寺堡的两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朱元璋将这里作为安置归附土达族的重要地区之一,庆王朱橹在韦州生活长达9年,红寺堡迁入大量的江淮人。清朝末期,吏治腐败,战事频繁,人口减少,红寺堡也逐渐荒废。除各种志书记载外,红柳沟边墙、红寺堡旧城、明王陵和遍布红寺堡境内的烽火墩等旧址、遗址,以及庆王朱栴的诗篇都佐证了红寺堡地区曾为历史上多民族迁居的事实。 世纪之交的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异地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区。1995年,国务院立项建设宁夏扶贫扬黄工程(“1236”工程),红寺堡是主战场。开发建设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红寺堡历届党(工)委、政府(管委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八七”和自治区“双百”扶贫攻坚计划,按照“边开发、边搬迁、边建设、边发展”的要求和“搬得来、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移民搬迁安置为重点,以生产发展、社会管理为核心,有效促进移民生产、生活永续和谐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累计开发水浇地70余万亩,搬迁安置宁南山区贫困群众23.3万人,形成了2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65个行政村、5个城镇社区的建制规模。广大移民群众经过18年的负重拼搏,在“白草飞沙,飞鸿过断”的荒漠上,创造了“旱塬流碧玉,荒漠崛新城”的人间奇迹,呈现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局面。 知古鉴今,继往开来。红寺堡区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三大战略”“五个扎实推进”,坚持以“脱贫攻坚、增收富民”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多元化“三化进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产业提档升级、社会综合治理、美丽红寺堡建设“四场硬战”,统筹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全力打造生态移民样板区、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明星区、高效节水示范区、慈善产业发展先行区,奋力谱写“五个红寺堡”建设新篇章。 古之源,今之流。《红寺堡史话》是全方位介绍红寺堡历史、讲述红寺堡开发建设的通俗读物,史料充实,略古详今,立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我们相信,一部史话在手,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移民群众“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共同心声,必将对人们走进红寺堡、认识红寺堡发挥重要作用,必将对红寺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欣值《红寺堡史话》付梓之际,我们衷心感谢给予《红寺堡史话》悉心指导的自治区方志办领导、专家和各界同仁,感谢为《红寺堡史话》付出艰辛劳动的各位编辑。 是为序。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