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巴郎名叫赛里木,在莫名的喜悦中,他不安地望了一下空荡无人的街巷,接着他小心地解开被雨水打成黑灰色的衬衣上的两颗纽扣,拿出了紧紧贴在胸口的那件“宝贝”。他自言自语地嘀咕道:“没被淋坏吧。”这是一本厚厚的书,书名为《纳斯尔丁·阿凡提传记》,他庆幸的是这书在前几年的数次“焚书”运动中奇迹般地留存了下来,甚至连封面也完整无损。赛里木好像端详着他最喜欢的什么宝贝似的,显然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喜悦和惊奇,他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这部厚厚的书。他感到积聚在心中的所有忧虑和一切烦恼,甚至这个令人不安的天气,以及像此时的气候一样让人不得安宁的冷漠的社会和因为这个社会所“恩赐”的戴有“右派”帽子的父亲的缘故,与成千上万个家庭一样而遭受的各种不幸和生活磨难,此时好像都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这本书是他从离艾琳巴格村很远的墩麦来村拿来的。是从小学至初中,乃至高中期间,为他曾讲授语文课,而此时已被打成“黑帮”的一位老师悄悄送给他的。
“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它!记住,这本书绝不可落到他人手里,尤其不能落人为了升官而不知羞耻的什么坏事都能做得出来的那种奸黠的嬖人之手。这本书是我不惜自己的生命和危险珍藏的。好好读吧,赛里木。我知道,这书会给你带来欢乐,从中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果天下太平,说不定将来你也能写出这样让人民欢笑的书哩!……我发现你的作文里有不少讽刺性的因素,但你首先得多学习,多读书!你怎么这么看我呀?哦,我明白了,你可能是在想将来会有这样的日子吗?……会有的,会有好日子的。别忘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古话。……”
肤色黝黑、魁梧、结实、从来都难见一笑的这位老师,眯着深思的眼睛,将《纳斯尔丁·阿凡提传记》这本书双手捧给了赛里木,又重复了他刚说的有关欢笑的话题:
“作家的任务是给人们带来欢笑,在欢笑中引导人们热爱生活。你呢,我们未来的作家赛里木·贾玛勒,记住,把创作为人们带来欢笑的作品作为自己的目标。没有欢笑的生活,还算生活吗!……”
灯光下,赛里木将书放在了窗台。这时,为家人的生活,从早到晚地整天赤脚踩草泥的含辛茹苦的父亲早已酣睡。然而,在七号灯泡的光亮下,鸡窝一样狭窄、空无一人的厨房,对于跪坐在窗台前的赛里木来说,从此便也成为了他有意义的生活的开端。他那期待的目光移向了该书封面的上半部。作者是“列奥尼德·索罗维尤夫”。顿时,他的目光凝聚在了像这部书一样神秘的一位胡须卷曲、黄肤色、庄重的贤者一样的人物头像上。而这人一定是与封面上的那个侧身骑着毛驴、面容慈善而亲切的纳斯尔丁·阿凡提一起周游世界,让别人笑得最多,而自己却从不笑的人。 赛里木小心地掀开了书的封面,读了扉页上的文字和目录后就以极大的兴趣读起了书。
列奥尼德·索罗维尤夫笔下的活泼、洒脱、有趣的语句、段落和生动形象的叙述,不知不觉地将赛里木深深地吸引住了。
时间过去了两个星期。
第三周的第一天,赛里木挑选书中最有趣的部分又反复读起来。放高利贷者杰帕尔、巴格达学者侯赛因·侯斯里耶、阿噶别克、独眼龙小偷、傻瓜国王……哎哟,真厉害呀,纳斯尔丁·阿凡提针砭时弊、讥讽痼疾,不知战胜多少艰难困苦,扫除多少压榨人民的死对头,他作为既是贤者,也是顽强不屈的说笑者不是一直都活在人民大众的心里吗?!这正是让他声誉远扬、闻名于世的列奥尼德·索罗维尤夫笔下的不朽之歌。(P2-3)
《伊沙木传奇故事》一书中的主人公伊沙木·库尔班(Isam kurban)是维吾尔族人民家喻户晓的著名笑话大师。他不仅是伊犁地区的文化名人,也是全疆和全国的文化名人。本人也有幸多次听过他的“恰克恰克笑话”,他声形并茂、简洁凝练、寓意深刻、令人捧腹大笑的许多笑话也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应作者要求,在有幸翻译这部作品过程中,使我对维吾尔族“恰克恰克”一说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同时,对伊沙木·库尔班等维吾尔族“恰克恰克奇”们精妙的母语表达能力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到,由于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将维吾尔族“恰克恰克语言”中所具有的精妙、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和韵味特点,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绝非易事。看似很简单、很平常的一句话、一个单词,在汉语表达中就会让人感到无以应对、束手无策。尤其是在伊犁地区维吾尔语中不同于南疆地区维吾尔语的许多方言和语气词、语言风格,以及口语词等,在汉文中无法按原样表达出来,比如“恰克恰克”“恰克恰克奇”“莱提帕”等词,仅用汉文的“笑话”“笑话家”“笑话故事”’等来表述都难尽其义。为此,译者也只能按音译加注释的方式来处理。
主人公伊沙木的名字,尽量按近音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写汉文应译为“伊萨木”,但在有关他的原著版权和各种新闻报道、研究文章中,汉文大多都采用“伊沙木”,而且在伊宁市上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上也写着“伊沙木”;还有“艾沙木、依萨木、黑萨木丁”等多种写法。基于这些原因,本人在认真参阅艾克帕尔·哈德尔撰写,孟毅、姜新社翻译的《伊沙木·库尔班(恰克恰克)笑话》(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2)、马合木提·穆罕默德搜集整理、艾克拜尔·吾拉木翻译的《活着的阿凡提——伊沙木笑话》(民族出版社,1998.9)等书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本着“从众、从要”的原则,在本译文中本人也采用了“伊沙木”这个名字。另外,本书原文中还有“伊沙木丁”“阿萨木东”“伊沙木塔依”等名称,均指伊沙木,这些名称在本民族中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地方特色,还有一些地方名称和专业名词术语,为了便于汉文读者的理解,在翻译时都做了必要的注释。同时,经与原文作者协商,在翻译过程中对个别段落的表述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同时,为了便于广大汉文读者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维吾尔族“恰克恰克艺术”的含义,特邀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语言文学博士乌斯曼·斯马义先生为本书的“序言”撰写了题为《<伊沙木传奇故事>与维吾尔族恰克恰克艺术》一文。毋庸置疑,这对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肯定会有一定的帮助。
翻译本身就是一项艰辛的再创作。尤其是诗歌、歌谣、笑话的翻译更是如此。文学翻译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文化的差异。作为译者,他不仅是两大文化的搭桥人,而且是两大文化交互的滋生者和运作人。这种交互文化即翻译文化,既不同于原文化,也不同于译入文化,但又跟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译者翻译活动的产物也就是翻译文化的产物。本人翻译水平有限,时间紧迫,译著中不免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敬请同行不吝赐教。
2016年11月20日,乌鲁木齐
《伊沙木传奇故事》与维吾尔族恰克恰克艺术(代序) 乌斯曼·斯马义
第一章 “恰克恰克奇之街”
第二章 新式莱提帕笑话
第三章 “烂泥茶”
第四章 “红房子”里的交谈
第五章 悄然无声赶聚会
第六章 库尔班·科孜克奇
第七章 淘气鬼
第八章 伊沙木,你吃糖糕吗
第九章 在麦德里斯学堂里的岁月
第十章 话题
第十一章 小“纳格拉奇”
第十二章 “绝对亏卖”
第十三章 街巷麦西来普
第十四章 皮鞋巴扎
第十五章 莫让我漂亮的儿子中了毒眼
第十六章 民间“恰克恰克学校”
第十七章 流动的恰克恰克奇
第十八章 处罚邻居
第十九章 对艺术的追求
第二十章 伊沙木在舞台上
第二十一章 伊沙木与则克里·艾勒帕塔
第二十二章 河边聚会
第二十三章 伊沙木,你为什么不结婚
第二十四章 在烟鬼们当中
第二十五章 第一次到乌鲁木齐
第二十六章 赛里木·贾玛勒如是说
第二十七章 胡须也能生虫子
第二十八章 带着摇床的文工团
第二十九章 农家笑乐
第三十章 伊沙木“散了”
第三十一章 难忘的盖玛村
第三十二章 伊沙木的申请
第三十三章 浴室管理员
第三十四章 我寂寞了怎么办
第三十五章 书法监督员
第三十六章 伊沙木“泼奇”与哈桑“诺奇”
第三十七章 又是那个话题
第三十八章 返回童趣
第三十九章 理发店里的出纳
第四十章 祝你平安,达迪汗
第四十一章 拿“耳朵”开涮
第四十二章 伊沙木与阿布拉汗·科匹
第四十三章 初婚
第四十四章 格子里的电话
第四十五章 难忘的愚人节
第四十六章 塔西阔热克的欢聚
第四十七章 有关伊沙木的歌谣
第四十八章 伊沙木花钱了
第四十九章 伊沙木与柔孜·阿布都维力
第五十章 南行歌谣
第五十一章 吹牛者伊沙木
第五十二章 这不是山羊圈吧
第五十三章 争抢伊沙木
第五十四章 伊沙木与铁依甫江·艾里耶夫
第五十五章 行途笑语
第五十六章 恰克恰克的继承人
第五十七章 老话题
第五十八章 吉日良辰
尾声
译者后记
《伊沙木传奇故事》与维吾尔族恰克恰克艺术(代序)
乌斯曼·斯马义
一、《伊沙木传奇故事》的产生
《伊沙木传奇故事》是作者马合木提·穆罕默德对本书主人公伊沙木·库尔班以及对其艺术生涯长期进行探索的结果。因为,这不是一般的虚构的长篇小说,而是一部关于真人真事的纪实文学。虽然作者在本书中将他的姓名改为“赛里木·贾玛勒”,以梦开篇又以梦结束,也有一些虚构成分,但是小说中所描述的地点、时间、人物和大部分事件均建立在真实的现实基础上,所描写的都是发生在伊犁地区的真实人物和生活故事。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是描写维吾尔族民间著名的恰克恰克艺术家伊沙木·库尔班的一部长篇传记。
本书中的主人公伊沙木·库尔班,1930年出生于伊宁县一个贫穷的小生意人家庭。伊沙木的父亲库尔班和祖父司马义都是当地享誉一方的著名的幽默人物,擅长讲维吾尔族民间笑话。由于家庭生活艰难,伊沙木从十四岁开始做小生意。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后在伊宁市区的各种文艺团体从艺。也许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伊沙木少年时说话就风趣幽默,喜欢恰克恰克笑话,继承了维吾尔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恰克恰克说笑艺术,有效地利用伊犁地区著名的恰克恰克奇(说笑艺术家)们的讽刺、夸张的语言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恰克恰克说笑技能。伊沙木在艺术团体进行艺术表演期间就表现出了很强的表演才能,他与当地的各类文艺团体中的著名琴手、歌手和说笑艺人经常参加各种民间娱乐活动,不断走向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声形并茂、幽默风趣、简洁凝练、寓意深长的语言和讽刺性、夸张性与即兴问答的艺术特点而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恰克恰克奇”(说笑匠人)。他善于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善于从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捕捉鲜活且具有启示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根据场合条件、在场人员的精神状态和特点,以准确、犀利、幽默的语言即兴回答他人提问的各种问题,因而深受伊犁人民的喜爱,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后来逐渐出现和形成了只要有伊沙木的地方,就有人们开怀大笑的现象,从而使伊沙木成为了人们欢快笑乐的象征。伊沙木以极具特色的恰克恰克说笑艺术,有力地讽刺和鞭挞了社会上的懒惰、邋遢、愚昧、迷信、高傲、虚伪、蛮横、闹事、造谣、传闲话等不良的弊端和恶习,人们不仅从他的恰克恰克中得到了乐趣和享受,而且将他的恰克恰克说笑作为他们教育自己和子女的武器。伊沙木从事维吾尔民间恰克恰克艺术六十余年,他的声誉不仅超越了伊犁河谷,而且也传遍了全疆,在全国甚至中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当代的阿凡提”。20.1‘0年6月,他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恰克恰克”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2013年5月,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恰克恰克”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终生以恰克恰克说笑艺术为人们带来欢笑的这位民间语言艺术大师,于2013年9月15日因病在伊宁市的家中永远离开了我们。
本书作者马合木提·穆罕默德从事搜集、整理、发表、研究伊沙木·库尔班恰克恰克艺术四十余年,他从十六岁开始,对伊沙木的恰克恰克说笑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自发地进行记录整理。后来,作者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与伊沙木在一起,与他一起出席或参加各种聚会场合,记载了伊沙木即兴说出的许多恰克恰克笑话。在此基础上,作者从1982年至1998年间编写的以《伊沙木笑话》为题的六部笑话选集,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该选集中选入恰克恰克笑话八百多条。该六本选集后被译成汉文汇集出版四册。2002年,作者在他专门描写伊沙木恰克恰克艺术生涯的中篇小说《笑的达坂》的基础上完成了《伊沙木传奇故事》这部长篇传记的写作,并于2014年出版发行。2015年,完成了《恰克恰克说笑大师——伊沙木》一书的写作。
从本书中不难看出,作者对现场记录的伊沙木的恰克恰克笑话进行了认真的整理,为分散的恰克恰克段子赋予了一定的故事情节,对语言进行了必要的加工和润色。同时,通过将广泛流传于维吾尔民间的部分恰克恰克笑话进行搜集整理后将其也列入了伊沙木的恰克恰克笑话之中。需要指出的是,记录、搜集、整理民间恰克恰克笑话,比搜集整理任何体裁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都要难。因为,恰克恰克艺术具有很强的场合性,将其从原说笑场合分离出来在报刊上发表以后,就不可能产生当时场合那样的效果。加之,记录者也不可能将说笑者像机关枪一样不断发出的一连串的话语完全记住。即便录音,被掩没在极快的语速和人们的哄堂大笑声中的话语也不可能都听清楚。另外,伊沙木在讲完某段笑话后,往往就会忘记自己刚说的内容,甚至无法重复讲述。因为每一段恰克恰克的产生都是一次新的创作,是一种即兴发挥的表演方式,因而也决定了其内容的不确定性。没有一个恰克恰克能够预知对方下一句要说什么。为此作者就得经常与伊沙木一起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细致地观察当时场合和人们的精神状况、性格以及气氛。因而作者对伊沙木和与伊沙木对阵的其他恰克恰克说笑者,以及为伊沙木提供便利的其他人的话语也进行了及时的记录。而这本身就需要做到认真、细致、迅速、清醒,在娱乐结束之后还得重新回忆当时的情况,再进行细致的描述等,因而,作者也达到了最大限度地将伊沙木的恰克恰克笑话与原来的讲述接近之目的,为读者得到与当时在场的人们一样的享受而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尤其是他将四十多年的时光花费在搜集、整理伊沙木恰克恰克笑话的奉献精神也令人感动。为此,我们也应该向本书作者马合木提·穆罕默德表示由衷的感谢。应当指出的是,倘若没有作者这种持之以恒、长期不懈的努力,
……
七、押韵型恰克恰克。这种说笑形式近似于民谣型的“恰克恰克”形式,使用的语言类似于维吾尔民间歌谣。如说笑者要通过一两段歌谣十分准确地描述对方的性格、脾气和相貌。押韵的恰克恰克的另一种形式,便是“你一句,我一句”的编说形式。伊犁的恰克恰克,由两人以上的恰克恰克奇来表演。在场的第一人开讲恰克恰克,以某一个词来结束恰克恰克最后一句时,第二位或第三位恰克恰克奇的最后一词须与前者最后说的那个词要押韵。如,在某一场合,名叫阿吉的人笑话伊沙木“穿上了棉坎肩,伊沙木丁是秃头”,以讽刺伊沙木的脖子长,伊沙木则立即反击道:“无论如何,阿吉才是秃头。”以词句来嘲笑阿吉的光头。
八、无逻辑的恰克恰克。是指无逻辑性的、东拉西扯的一种说笑形式,又被称为“单向调侃”。说笑者以相互无关联、无联系、无逻辑的一些话来引发人们的笑。其特点是,如果说在连续讲述的第一句话中描述的是“山”,那么在第二句中讲述的便是“天上的事”,在第三句中则讲述“地面上的事”,甚至一句话中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内容上没有任何关联或无任何因果关系,会出现“因为羊在奔跑,天上下雨啦”等十分荒谬的词句。正因为这种无逻辑的语无伦次的句子,也能引发人们的笑声。请看恰克恰克奇热西提·麦麦提的以下段子:“……我想借用一下他的毛驴,却说要送医院进行输血。我一看,是个很不错的巴郎,如果将八公斤的血液都输给他,你们说还能灌制肥肠吗?于是我们就直接带去了。一把就能捕捉鸡的人,到了磨坊后就不见了人影。不过,我们也多次劝那小孩不要将手伸向有电的地方。可不是嘛,为了垒一层半高的土坯墙,和了那么多泥巴,拌面就不好拉了。说要里子,我们送去了。说要口袋布,我们也送去了。后来听说,他们要在晨礼时分送到。装在铁链拖拉机上,如果腰部折了,一样是个麻烦事情。我想如果给兔子喂麦草,给猫儿喂精饲料,给牛喂骨头,肯定会饿着的,于是我就回来了……”
五、伊犁恰克恰克的社会功能
维吾尔族恰克恰克,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别具一格的口头文学形式,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讽刺文学形式,是伊犁维吾尔族人民麦西来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逐渐融入维吾尔族人民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喜庆婚礼、朋友聚会、节庆娱乐,甚至亲朋好友在一起聊天时,你都能听到“恰克恰克”点燃的爽朗的笑声。讲述者可根据当时的环境、气氛,即兴说出一连串幽默风趣的笑话。用开玩笑的形式鞭挞假丑恶,弘扬真善美,人们在被逗得哄堂大笑之后而得到生活的启迪,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信念。
伊犁恰克恰克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维吾尔族“恰克恰克”,在社会生活中(娱乐、道德教育、减压缓急、解除痛苦、反映潜意识、化解矛盾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在科学研究(民族心理、文化、习俗、语言、民间哲学和逻辑学研究等)方面也有资料性价值。它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娱乐价值。恰克恰克是伊犁人民主要的娱乐方式。通过不断的“玩笑话”来寻求生活的乐趣,用“恰克恰克话”来活跃、点亮和丰富自己的生活;通过恰克恰克为生活赋予奇特的风采和深刻的寓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新疆的其他地方就很难看到像伊犁维吾尔族人民这样的娱乐形式。二是教育价值。恰克恰克奇们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解读现实生活,讽刺不良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不公平,鞭挞和嘲笑不道德行为和庸俗、低劣、爱传闲话、阿谀奉承、自高自大、说大话、愚昧、自私、虚伪、妒忌等现象。“说笑匠”们善意地嘲弄别人,也拿自己开涮,在“哈哈”的抚掌大笑中给生活以回应,给自我以力量。为防止和避免不良言行的发生和蔓延,达到帮助青年人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应有的教训、自觉纠正不良行为和弊端之目的。
(作者系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语言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伊沙木是维吾尔族人民中的一个现实的、真实的笑话家。马合木提·穆罕默德著的《伊沙木传奇故事》以传奇故事的形式描述了主人公伊萨木坎坷而丰富的人生历程。同时,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示了伊萨木充满生活情趣的恰克恰克艺术之魅力。
马合木提·穆罕默德著的《伊沙木传奇故事》是作者对本书主人公伊沙木·库尔班以及对其艺术生涯长期进行探索的结果。这不是一般的虚构的长篇小说,而是一部关于真人真事的纪实文学。虽然作者在本书中将他的姓名改为“赛里木·贾玛勒”,以梦开篇又以梦结束,也有一些虚构成分,但这是描写维吾尔族民间著名的恰克恰克艺术家伊沙木·库尔班的一部长篇传记。
伊沙木·库尔班(Isam kurban)是维吾尔族人民家喻户晓的著名笑话大师。他不仅是伊犁地区的文化名人,也是全疆和全国的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