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导言 逻辑、思想与文化
第一节 社会改造运动中“中国逻辑”身份之确立
一、严复、梁启超、章 太炎的“中国逻辑”思想
二、在学术与政治之间:严复、梁启超、章 太炎对
“中国逻辑”身份之确立
三、严复、梁启超、章 太炎的中国传统思想回归
第二节 “中国逻辑”合法性之辩护
一、胡适、沈有鼎、温公颐求“中国逻辑”与西方传统逻辑
之同
二、胡适、沈有鼎、温公颐辨“中国逻辑”与西方传统逻辑
之异
三、胡适、沈有鼎、温公颐关于“中国逻辑”研究方法
之思考
第三节 基于广义论证的中国逻辑史研究
一、西方逻辑的特征与“中国逻辑”研究的问题
二、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逻辑”之探索
三、接着“逻辑与文化”讲“先秦逻辑”
第一章 先秦道家逻辑
第一节 《老子》的“正名-用名”逻辑
一、《老子》逻辑研究举例
二、《老子》论“道”“物”与“名”
第二节 黄老道家的“正名-用名”逻辑
一、《黄帝四经》《管子》“名”理论研究举要
二、《黄帝四经》的“正名-用名”逻辑
三、《管子》的“正名-用名”逻辑
第三节 《庄子》的“正名-用名”逻辑
一、《庄子》逻辑研究举要
二、《庄子》论“道”“物”与“名”
三、《庄子》的“论”“议”与“非辩”思想
四、《庄子》论“寓言”“重言”“卮言”
第二章 先秦儒家逻辑
第一节 《论语》的“正名-用名”逻辑
一、《论语》的“正名”思想
二、《论语》的“用名”思想
第二节 《孟子》的“正名-用名”逻辑
一、《孟子》的“正名”理论
二、《孟子》的“用名”思想
第三节 《荀子》的“正名用名”逻辑
一、研究概述
二、《荀子》的“正名”思想
三、《荀子》的“用名”思想
四、《荀子》的“论式”应用分析
第四节 《韩非子》的“正名-用名”逻辑
一、《韩非子》的“正名”逻辑
二、《韩非子》的“用名”逻辑
第三章 先秦名家逻辑
第一节 先秦名家逻辑研究概述
一、《尹文子》逻辑研究述评
二、《公孙龙子》逻辑研究述评
第二节 《尹文子》逻辑研究
一、《尹文子》的“正名”理论
二、《尹文子》的“用名”思想
三、《尹文子》的论式分析
第三节 《公孙龙子》逻辑研究
一、《公孙龙子》的“正名”理论
二、《公孙龙子》的“用名”思想
三、后期墨家、荀子批评“白马非马”之评析
第四章 先秦墨家逻辑
第一节 墨家逻辑研究述评
一、《墨辩》逻辑史研究举例
二、西方传统逻辑框架下的《墨辩》研究举例
三、栾调甫《墨辩》逻辑研究述评
四、伍非百《墨辩解故》分析
第二节 墨子的“正名一用名”逻辑
一、墨子“正名”逻辑
二、墨子的“用名”逻辑
第三节 《经》《说》的“正名”理论
一、《经上》《经说上》的“正名”理论
二、《经下》《经说下》的“正名”理论
第四节 《大取》《小取》的“用名”理论
一、《大取》的“论证结构”理论
二、《小取》的“论证类型”理论
第五章 《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释义
第一节 《经上》《经说上》释义
一、正“故”名
二、正“人”名
三、正“物”幺
四、正“人识物”名
第二节 《经下》《经说下》文本分析
一、正“类”名
二、“摹略万物之然”
三、“论求群言之比”
第六章 先秦易学逻辑
第一节 易学逻辑研究述评
一、《周易》的辩证逻辑
二、《周易》的数理逻辑
三、《周易》的类比推理
四、《周易》的推类逻辑
第二节 《易传》逻辑的“正名”理论
一、八卦名
二、六十四卦名与其爻名
三、筮占之术语
第三节 《易传》论证
一、《彖》论证
二、《象》论证
三、《系辞》论证
第四节 《左传》“易占论证”
参考文献
附录A 《公孙龙子》《尹文子》
附录B 广义《墨经》
附录C 《荀子·正名》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