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日出山--毛泽东转战陕北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白黎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白黎著的《红日出山——毛泽东转站陕北纪实》反映了毛泽东转战陕北的光辉历程,再现了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彭德怀的赤胆忠心等,再现了陕北人们对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贡献等诸多内容。是一部全面、完整地反映毛泽东转战陕北的书,不仅史实真实无误,而且故事生动,引人入胜。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生命都没有超过一个世纪,但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历史,却被不尽的后人们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讲述下去……

内容推荐

白黎著的《红日出山——毛泽东转站陕北纪实》这部纪实文学,完整地反映了毛泽东转战陕北的光辉历程。再现了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彭德怀的赤胆忠心,蒋介石的阴险毒辣,胡宗南的志大才疏;再现了陕北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贡献;再现了毛泽东和陕北人民同甘共苦、历经艰险,打败胡宗南进攻的全过程。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浩繁的历史资料文学化、故事化,实事求是地描写了党中央转战陕北的真实过程。全书文史交融,故事感人,引人入胜。

美丽神奇的黄土高原,憨厚纯朴的陕北人民,香喷喷的羊杂碎,红艳艳的山丹丹,悦耳动听的信天游……全书在展开一幅壮丽的革命斗争画卷的同时,还充盈着陕北高原的风土人情,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如临其境。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英明决策

第二章 双方布阵

第三章 依依惜别

第四章 静观动向

第五章 胡宗南愁

第六章 毛泽东喜

第七章 留在陕北

第八章 夜行晓宿

第九章 欢声笑语

第十章 欲盖弥彰

第十一章 马背休息

第十二章 亲自宣传

第十三章 关心同志

第十四章 重要通知

第十五章 迁居石寨

第十六章 火中取栗

第十七章 鱼水情深

第十八章 调虎离山

第十九章 祝捷大会

第二十章 出击陇龙

第二十一章 蒋胡阴谋

第二十二章 雨夜行军

第二十三章 料敌如神

第二十四章 彭大将军

第二十五章 重返小河

第二十六章 群众关系

第二十七章 小河会议

第二十八章 东进路上

第二十九章 北进途中

第三十章 不过黄河

第三十一章 伟大转折

第三十二章 大战之后

第三十三章 同甘共苦

第三十四章 第一助手

第三十五章 神泉红日

第三十六章 佳县纪行

第三十七章 迁往新居

第三十八章 中央会议

第三十九章 欢度春节

第四十章 红日出山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及资料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英明决策

1947年,农历闰二月。

春节已过,按季节是春天了。延安的天气还很冷,山洼洼里堆积着白皑皑的残雪,延河两边结着厚厚的冰层。但是在那些向阳的山坡坡上,却钻出了许多嫩黄的草芽,山崖畔上的山桃棵子,打起了一串串红红的花蕾。春天在寒风中悄悄地来到了延安。随着春天的到来,时局一天比一天紧张了,蒋介石自从发动内战以来,在各个战场上连连惨遭失败,损兵折将70多万,迫使他不得不改变战略,将全面进攻改为向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总指挥是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他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正在调兵遣将,筹集粮草,做着进攻延安前的准备。蒋介石企图以其绝对优势兵力,一举夺取延安,摧毁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之领导中枢,以粉饰其在全国的败局,鼓励其日益低落的士气,而后再抽出胡宗南这支最大的战略预备队,加强对华北或其他战场的进攻。蒋介石为了能使胡宗南一举攻下延安,在西安集中了近百架飞机和一支伞降部队,准备空袭延安,配合胡宗南的地面进攻。美制蒋机像苍蝇一样,不时飞到延安上空进行侦察和骚扰。

延安宁静、明朗、和平的天宇,一下子变得不安宁了。飞机的“嗡嗡”叫声,给人们带来了不安的感觉,给期望和平的人们的心头上罩上了一层阴影。战争的阴云像个幽灵,在延安上空游荡,每个人的心上都感到沉甸甸的。

枣园村后,有一条两山紧紧地夹制的山沟。山沟窄窄的,弯弯曲曲的,荒凉偏僻,没有名字,无人问津,是个野狼出没的地方。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对坚决抗日的共产党恨得要命,于是就派出飞机连续对延安进行狂轰滥炸,有时一天内就出动上百架次进行轮番扫射轰炸,数以吨计的炸弹,直把延安城夷为平地,化成了一片石头瓦砾的废墟。炸弹可以把地面上的房屋毁于一旦,但是散布在那些山崖上、山沟里的窑洞却安然无恙。这些藏在地层里边的窑洞,是不怕轰炸的,窑洞本身就是防空洞。延安城被日本侵略者炸毁了,房屋被炸塌了,群众住在哪里?千军万马住在哪里?如何解决住宿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一声号令,号召党、政、军、民自己动手,抡起镐头,在山崖上挖窑洞,向延安周围的山崖上、山沟里争取居住空间。当时,延安军民有12万多人,军民先后共挖成了居住、办公用的各种窑洞3万多孔,使延安变成了一个窑洞城市。这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因地制宜、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生动体现,也是在当时特殊条件下,对付侵略者侵扰破坏、狂轰滥炸的一个有效途径。许多来延安采访、考察的外国人,他们环视着山山洼洼、沟沟岔岔,到处都星罗棋布着一排排、一层层、大大小小的窑洞,惊讶地说:“延安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窑洞之城,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就是在这个时候,枣园村后的这条山沟里,一些中央机关和学校,在这里挖了许多窑洞,原来荒凉偏僻的山沟沟,一下子变得红火热闹起来了。在一个叫做水草湾的山窝窝里,挖了十几孔窑洞,还盖起了一个小礼堂。每到周末,小礼堂里都要举行文艺晚会,居住在后山上的群众都赶来看热闹。从此,人们就把水草湾叫做“礼堂湾”了。这里两面大山高耸,沟窄且深,树木掩映,敌人的飞机很难发现,是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

自从时局变得越来越紧张,国民党的飞机在延安上空不断侦察骚扰以来,毛泽东就由杨家岭搬到了礼堂湾办公。他审时度势,经过反复思考,果断地作出放弃延安的战略决策。此时,虽说已是春季,可是从西伯利亚袭来一股寒流,使气温下降,刚刚解冻的小溪又结上了一层薄冰,延安的天气出现了倒春寒。毛泽东在礼堂湾的土窑洞里日夜运筹着、谋划着如何粉碎胡宗南进攻延安的策略。

夜色深沉,万籁俱静。繁星满天,弯月如镰。礼堂湾毛泽东住的窑洞里,灯光明亮,木炭火盆通红。毛泽东坐在灯下,挥动着毛笔,正在奋笔疾书,给各个野战军起草着克敌制胜的指示。这支普通的毛笔,在他的大手里,时而如蛟龙出水,时而像彩凤飞舞,把他的战略方针,英明决策,高超的指挥艺术,挥洒自如地一份又一份起草着电报。

写好一份电报后,毛泽东点燃一支烟狠狠地吸了两口,随之在那宽阔的前额上,出现了几条淡淡的皱纹,舒展的眉头又紧锁起来,两眼微微地眯合着,大脑又在浪翻波涌般地工作起来。他思考着放弃延安后,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如何留在陕北,如何将胡宗南的军队拖在陕北,消灭在陕北,使胡宗南的军队不能脱身去进攻其他解放区,从而减轻其他解放区的压力。

毛泽东从秋收起义失败后,上了井冈山,又到了瑞金,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一直被蒋介石的军队围困在山区,不能出山。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在他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说的——“中华天朝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的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斯诺先生说的是1936年时的共产党中央和红军的情况。但是至今党中央和它的主席毛泽东还在山里边,未有出山。毛泽东虽然一直住在山沟里的延安,但对蒋介石的战略战术,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在多少年来的较量中,毛泽东的计谋总是高出蒋介石一筹。察微知著的毛泽东早就预料到了蒋介石要进攻延安这一举措。因此,早在1946年11月18日,毛泽东就果断地作出了放弃延安的决定。并为党中央起草了第一份暂时放弃延安的党内文件。文件中告诫全党:蒋介石“即使用突袭方法,占领延安,亦无损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大局,挽救不了蒋介石灭亡的命运。总之,蒋介石自走绝路,开‘国大’打延安两招一做,他的一切欺骗全被揭破,这是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的。”

毛泽东一支接一支吸着烟,思想的狂涛,革命的激情,在大脑中汹涌澎湃地涌动着。由于他对蒋介石的战略方针,能够提前预测,所以他对人民解放军的各个野战军的指示都是及时的,而又是正确的。但是他只从宏观上把握战争全局,从不干涉下属的战术自由。

P2-4

序言

20世纪,40年代。

地球的东方,在历史悠久、人口最多、幅员最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历史老人把毛泽东、蒋介石推上了他们各自所代表的两种势力的统帅地位。他们正在进行着华夏古国历史上最激烈、最悲壮、最辉煌壮丽的生死较量。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出生在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蒋介石忘记了人民,毛泽东选择了人民。蒋介石一心要消灭代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建立独裁的蒋家王朝。他自信地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这是孟夫子说的真理。”

毛泽东讥讽地说:“我就不信邪,偏要再出一个太阳,给蒋委员长看看!”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生命都没有超过一个世纪,但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历史,却被不尽的后人们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讲述下去……

后记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毛泽东转战陕北的光辉历程,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我是陕北人,多年来就有这个写作愿望。但总感到水平和力量有限,一直不敢动手。直到2000年,我才积攒了几万元资金,鼓起勇气沿着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路线,进行了一次详细的采访。采访得太迟了,毛泽东当年的老房东们一个个都去世了。毛泽东转战陕北住过的村庄,只有王家湾、神泉堡、杨家沟3处有人管理,有陈列室,管理得很好。其余的大都只在窑洞前挂块“毛泽东旧居”的牌子,字迹剥落,模糊不清。毛泽东在村里居住的情况,村民们已经很少有人能谈清楚,就像“毛泽东旧居”牌子上的字一样——模糊不清了。

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经过12个县,行程2000余里,在38个村庄住过。在半个多世纪之后,要沿着毛泽东当年转战时走过的路线,寻觅毛泽东的光辉足迹,进行实地采访,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许多地方,现在仍然是“山高路远坑深”,道路崎岖难行。我顶着烈日,冒着毛毛细雨,跋山涉水,奔走在陕北高原上。采访虽然十分艰苦,收获却很大,收集到很多珍贵的资料。两个多月的艰苦采访,我不仅了解了毛泽东当年走过的路线,熟悉了所住过村庄的情况,而且收集到几大包书籍和资料,我几乎都带不动了。特别是延川县档案局局长刘伟华同志,给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有的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安塞县政协副主席郭明才同志,给我提供了毛泽东在王家湾及真武洞祝捷大会的许多资料,并陪我到王家湾采访。靖边县人大、党史研究室的同志,陪同我到青阳岔、小河、天赐湾采访。小河到天赐湾的路非常难走,有些路段,车子实在难以通行,多次陷在山洪冲成的坑里。我几次说太危险,不去天赐湾了。但司机贾树生说:“毛主席当年由小河到天赐湾是在敌人的追击之下,在漆黑的晚上冒着大雨走的,那多危险多难走啊!我们是在大白天走,你来采写毛主席转战陕北,我们非常高兴,路再难走,也要让你到天赐湾采访!”

我当时特别感动,眼泪都流下来了,说道:“谢谢贾师傅,我一定把书写好,回报你们!”

用了几个小时才到天赐湾,村上的群众听说来了作家采访,要写毛泽东转战陕北的书,一下来了一大群,站在毛泽东旧居的院子里,七嘴八舌地说着听来的毛泽东当年在天赐湾居住的情况。还指着山梁沟壑,介绍当年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是从哪条山路上来的,从哪条山路上走的,他们如数家珍似的给我讲述着。在佳县采访时,县人大办公室主任白占武同志自始至终陪同采访。香炉寺是佳县的一大景观,在黄河边的悬崖上,十分险要。毛泽东当年从天桥上走过去,站在香炉峰上,眺望晋陕峡谷,俯瞰滚滚黄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毛泽东转战陕北历时一年零五天,在佳县就住了100天,两次上白云山参观庙宇、看戏。民间普遍传说,毛泽东在白云观抽过一签,是“第43签·上吉·日出扶桑”。这正巧和佳县民歌手李有源编唱的《东方红》相一致。到沙家店采访,路过黑龙潭,庙上香火很盛。我也迷信地想在这里打上一卦,问一下能不能把毛泽东转战陕北这部书写成?因为随着采访的深入,资料收集的增多,我越来越感到这部书的难写,怀疑能不能把这部书写成。抽签的结果是个“上上大吉”。我大喜,旁边围观的许多香客们都感到惊讶,道士笑着在我肩膀上拍了一下说:“祝你成功!”书果然写成了,我想这也许是我对毛泽东的热爱给了我写作的灵感!

沿着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路线采访结束后,我又开始采访当年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的人员,首先在西安采访了高智同志,他是陕北佳县人,当年是电台的译电员。他虽然已经70多岁,但身体健康,记忆力很好,他详细地讲述了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全过程,并给我开了一张参加转战人员的名单,写上了他们的住址和电话号码。在北京采访时,我很顺利地找到了他们。这些老同志都热情地接待了我,他们回忆起当年转战陕北的情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赞颂毛泽东英明伟大,料敌如神,赞扬陕北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贡献。他们有的给我畅谈转战陕北的经过,有的给我提供资料,有的给我赠送他们写的回忆录。

采访结束,我小小的书房里摆满了资料。面对庞杂浩瀚的资料,头绪纷繁的说法,我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对几千万字的资料进行了梳理、分类、去伪存真。历史是一种严肃的文字记载,以文学的形式反映重大历史题材,更是思想与艺术的艰苦锤炼。文学是语言艺术,写毛泽东转战陕北,既不能用记流水账的方法,也不能用资料堆砌。如果这样,就干巴巴的不能吸引人,没有人看。

我通过对大量的历史资料的研究,决定将干巴巴的历史资料文学化、故事化,给历史资料长上翅膀,让它活起来、飞起来,能够吸引人,特别是能够吸引青年人。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构思,才列出了写作提纲,写出每一章的故事梗概。经过漫长的构思和准备,于2002年3月18日,即毛泽东撤离延安55周年那天动笔,经过一年奋战,于2003年3月18日完稿,又经过4个月的修改,于7月18日定稿,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

在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许多历史资料和已经出版的书籍。由于太多,无法在这里一一列举,只好列在书后,向这些资料和书籍的作者和编者们表示衷心感谢!

这部书很难写,再加上我患有帕金森病,写字的右手颤抖得厉害,别人写10个字,我只能写四五个字。朋友们看见我写字颤颤抖抖十分困难,都劝我不要写了,“现在的作家不值钱,尤其是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家,写一本书首先要进行采访,收集资料,写成了出版不了,出版了卖不了,费那番劲干啥,花那些钱值得么?快不要写啦!”朋友们的话有些道理,当今的社会情况的确是这样。我上学的时候,感到作家是最受入尊敬的,也是最令人神往的。现在,我的同学有的当了官,有了钱;有的成了老板,腰缠万贯;我虽然成了作家,却囊中羞涩,被人家看不起。我一气之下就停笔不写了,一停就是40多天。一天晚上,我正要休息,突然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雷涛打来电话,说他到了延安,要来看我。雷涛同志了解了情况后,鼓励我坚持写下去,并说中央文献出版社的一位负责同志刘敏和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在一个班,他向刘敏同志谈起我准备写毛泽东转战陕北的书,刘敏同志当即表示:中央文献出版社愿意出版毛泽东的书。

一个文学界的朋友听说我停笔不写了,特地前来鼓励我写下去。他说:“当官一时红,文章万古流。别看有些当官的贪污受贿很有钱,官架子大得怕人。一旦官丢了,灰溜溜的,死后什么都留不下。成克杰的官还小么!一声枪响,留下了什么呢?”

在雷涛同志和文学界朋友的鼓励下,我又开始了写作。说也怪,写着写着,手也不颤了,文思也敏捷了。我想这是不是毛泽东的在天之灵助我一臂之力?

朋友们说:“不是有什么在天之灵助你,这是你热爱毛主席,用心写作的结果。”

经过整整一年奋战,终于将初稿写成了,感到精神特别轻松,心情也很愉快。几个朋友看了初稿,认为写得不错,是一部全面、完整地反映毛泽东转战陕北的书,不仅史实真实无误,而且故事生动,引人入胜。书名也起得好,不仅含蓄,而且富有诗意。他们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希望我精心修改,争取成为一部精品。

本书即将出版。它虽然不是精品,但总算圆了我的一个美好的梦。同时可以使青少年们了解历史,学习老一代革命家的高尚品德。最后,希望参加过转战陕北的老同志们,文学界、史学界的朋友们批评指正!

白黎

2003年8月18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0: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