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典藏(2017年卷)》从现有的西吉作家中选取了在小说、散文、诗歌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郭文斌、了一容、周彦虎、李义、李继林、马强、马越七位作家,他们的创作各具审美趣味,各有艺术追求,既有西吉文学传统的一面,又有超越地域影响而呈现出的大格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吉文学发展的普遍实力。
本册《行者(2017)》为该套书之一,收录了作者李继林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50余篇。
| 书名 | 行者(2017)/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典藏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继林 |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典藏(2017年卷)》从现有的西吉作家中选取了在小说、散文、诗歌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郭文斌、了一容、周彦虎、李义、李继林、马强、马越七位作家,他们的创作各具审美趣味,各有艺术追求,既有西吉文学传统的一面,又有超越地域影响而呈现出的大格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吉文学发展的普遍实力。 本册《行者(2017)》为该套书之一,收录了作者李继林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50余篇。 内容推荐 《行者(2017)/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典藏》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李继林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50余篇。全书共分为“岁月履痕”“乡间行走”“山野物语”“且思且吟”四小辑。主要写出了生活的感悟及乡村的风土人情,内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也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很有可读性。 目录 岁月履痕 放生 陪伴 那些名字 偷 石磨 鸟窝 梦魇 节日 火炉 南瓜饭 杏熟时节 温暖的落叶 自行车 早茶 番瓜包子 青花瓷 嫁狗 印章 新农村 乡间行走 行者 岳父 亲戚 姐姐 萎缩的村庄 堡子 上撂坡 北墙 墓地的阳光 停电 马车 王哥 大兴善寺 嘛呢悉地 陌生的城市 天水印象 西山种豆 山野物语 落在梦中的雪 小雨润如酥 惊蛰 这个春天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夏天 香气氤氲忆端午 雨水 雨天 一株走失的植物 秋风起兮 冬夜一壶茶 父亲节 接社火 偷得浮生半日闲 且思且吟 关照 夜色渐浓 日子 茶事 烛光 不务正业 产房 围城 孤独的行者 逍遥丸 考核 古诗 墨香 在文字 里漫步 病余 距离 懒汉 回光返照 永恒的幻灭 试读章节 那些名字 前几天,我在街上闲转,随意走进了一家店铺,是修理电器电机的。店主是我们村的,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他看见我进来,一边忙着捣鼓电视机,一边招呼我坐下来。我们用最地道的方言开着玩笑,彼此揶揄着,称呼着小时候经常称呼的名字。这些名字已经有好些年没有人叫了,在这里突然叫出来,感觉亲切而陌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特别的味道。埋藏了许久的记忆就随即被枝枝蔓蔓地牵扯了出来,散发着霉变的新鲜和一丝莫名的惆怅。 他很快忙完了手中的活计,他的妻子倒了茶,我们就坐在他家店铺里说闲话。玻璃门开着,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进来,温暖而令人惬意。我们论说起了年龄的事,我说和他同岁,我比他大几个月。他说他比我大一岁,他属猴,我属鸡,并且说起了村里许多同岁的人,都叫着乳名。随着他说出来的每一个名字,那一个个身影就从我的脑海里放映了一遍。许多都是孩提时代的样子,仿佛一些旧照片,被不经意间翻开了。而我眼前的他,虽说还保留着原来的大样子,但那鬓角已是华发早生,凌了霜一般。 其实我心里清楚我们的年龄,只是打趣他,但他却如数家珍般说出了那么多名字。属羊的有谁谁几个,属猴的有谁谁几个,属鸡的有谁谁几个,属狗的有谁谁几个。男的现在干啥事情,女的嫁到哪里了,目前情况如何,等等。他的记忆好像一本流水账本,一不小心被打开了,便哗啦啦翻开来,都是些熟知的名字和面孔。我们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相差不到几岁,几乎一直长到二十岁左右才相继离开了那个村庄,有一部分人至今尚在那里盘桓着。我们也一直没有离开过那个村庄,围绕着村庄寻找生活,隔三岔五或者年头节下总要回村子里看看。那个村庄里有我们美好的记忆,有我们离不开的根系,对于那里的人事的稔熟是最自然不过的,不需要刻意回想,那些面孔身影都深深雕刻在脑海里,只需要启动一下开关,比如像我们这样无意的聊天,所有的故事都会如连续剧一样徐徐演绎出来。 我们谈论得似乎非常兴奋。我们在一起上学一直到高中毕业,后来我去外地继续上学,他则去了外地当保安,在北京、银川等地转了好几年,后来回家领着一个外地媳妇,在街上开了店铺。我们一直断断续续联系着,见了面抬一阵杠,不像小时候整天在一起闹腾了,毕竟都要过自己的生活,没有原来潇洒自由。前年他媳妇生病,找我帮忙联系医院看病,过后还给我送来一桶清油。我便感觉到一种生疏。也许这就是成年人的生疏感,每个人都在失去童年,同时也失去了那些毫无瑕疵的清纯。成熟并不是美好的事情,成熟的同时,一种伪装的壳也伴随着形成。我们之间已经有了明显的距离或隔膜,只是远近和厚薄的差别不同而已。但我们之间有着更加牢固的一点,那就是乡情。乡情是一种浓烈得难以化解开的情节,好像是一种共同遗传的基因,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我们毕竟熟悉彼此身上的那些泥土的气息。 谈论很快结束了,但一些熟悉而陌生的名字却让我难以抹去。那是一些曾经和我一起成长过的名字,现在却只成为了记忆里的一部分,他们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最后一次见面的情节里。 我们的村子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每个人的乳名后面都加着一个“子”字,比如小圆子、红缨子、对子、狗娃子等。每一年都有好几个孩子出生,他们同岁,一个属相,小时候在一起耍,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属相,同岁的人有几个,男娃几个,女娃几个,像一个常识。和我一样属鸡的有六个,两个女娃,那时候就记得很清楚。有一年谁家娶媳妇,阴阳先生看过了,需要用一个属鸡的人娶亲,村子里找不到,只好跑到单位来找我。我说其他人呢,那人说,都没了。一句话说得我心里冰凉冰凉的,空前孤独,好像突然间被扔在大漠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一望无际的沙丘被黑暗包围着。 他们确实没了。一个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不知道得了什么病。一个是十几岁死了,记得临终时全身的皮肤像橘子皮一般黄,后来知道是得了肝炎。一个死的时候大概二十岁,结核病,瘦成了一把干柴。这个对我影响比较深,和我在一起念过几年书,小学毕业了,没有再念。包产到户后,有一次他偷我家的苜蓿喂猪,被我抓住了,美美打了一架,我好像是战胜者,那时候他已经得病,有些虚弱。记得我打完架就上山去,到山上才发现帽子丢了,回来找到帽子,帽碗里被他尿了一泡尿。后来的记忆是他蹲在十字路口上的情形,那时候他发了病,瘦得没了人形,站着的力气都没有了,老是蹲在路口的墙角下,使劲地咳嗽着。没有人愿意到他跟前去,他就那样孤独地晒着太阳。那是他给我最后的记忆。据说他临终时只剩下一个骨架,我没有见,大概是我上卫校那几年的事吧。另一个是在新疆去世的,据他母亲说得了什么急病,在一家诊所用了药,突然间就死亡了。尸体没有埋葬,放着打官司,一年后才火化了。我对他的记忆也很深刻。我们是同一年结的婚,结婚不久他就去了新疆,后来他父亲去世后他还回来过。他父亲烧三年纸时,我在街上遇见他置办东西,很精神,塞给我一盒新疆出产的天池香烟。我们还在一起打过麻将,他是那种狠毒的人,有天生的赌徒性格。那时候据说他非常有钱,已经有了老板的架子,但在村子里还是很规矩的样儿。具体他是哪一年死亡的,我不大清楚,只是听别人说的。 有一个和我同岁的女娃,去年时来找我,给孙子看病。邋遢的样子俨然一个标准的农村奶奶形象。她随口叫出了我的乳名,立即就知道失口了,显得很不好意思,遂改口叫李大夫,给她的孙子比着叫爷爷。我没有在意,反倒觉格外亲切。我也叫她的乳名,她叫麦穗儿。农业社时期,我们经常一起跑到田地里找各自的母亲,母亲们在一起锄草或者收割粮食。好像母亲说过或者是开玩笑的事情:我母亲给她母亲说叫麦穗儿给我当媳妇。她母亲说,贫下中农的女子嫁给富农家,怕是不太合适。那一天我们还开了一会儿这个故事的玩笑,麦穗儿也没有否认,只是说,你哪能看得上我呢。 P9-11 序言 吉祥西吉 文学花开 中共固原市委常委、西吉县委书记 马志宏 西吉县人民政府县长 武维东 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文脉不仅是一个地方精神的折射和文明的体现,而且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的基石与发展的动力。 西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月亮山下、葫芦河畔的这片吉祥之地上,回汉各族群众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红色文化等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丹霞胜景、红色圣地等四大文化名片,呈现出思想艺术俱佳、风格独特多样、雄浑典雅并存的艺术景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文学艺术蒸蒸日上、枝繁叶茂,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郭文斌、火仲舫、了一容、火会亮、古原、单永珍、牛学智、赵炳鑫等一大批有朝气、有才华、有创意的西吉作家相继亮相全国文坛,以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家乡、凝聚力量、鼓舞人心为己任,辛勤实践,努力耕耘,创作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深情讴歌西吉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生动描写西吉各族人民的生活,充分展示生活中源远流长的美好情愫,尽心阐扬“团结包容,奋进创新”的西吉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热爱西吉、建设西吉的热情,令人欣慰,让人振奋。尤其是2011年10月10日,中国首个“文学之乡”落户西吉,又一次向世人证明西吉文学的实绩和西吉作家的实力,文学成为西吉的“铁杆庄稼”。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吉县委、政府认真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西吉文学艺术事业如雨后春笋,空前繁荣,强势崛起,涌现出了马金莲、刘汉斌、王西平、西野、刘岳、李兴民等一批新作家,他们以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再次步入宁夏、全国文坛,成为西吉文学的新亮点。更为可贵的是周彦虎、王雪怡、李义、李耀斌、李继林、樊文举、火霞、马强、袁志学、康鹏飞、单小花等一大批坚守故土的作家,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坚持笔耕不辍,作品屡屡跻身全国文学大刊,成为新时期西吉文学创作的骨干和生力军。尤其是近年来,县委、政府全面贯彻习总书记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新宁夏指示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西吉作家捧回了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新人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春天文学奖、民族文学奖、飞天文学奖等全国大奖,捧回了一大批全国书画、戏剧、摄影、民间文艺等艺术作品大奖,这不仅为西吉文学艺术事业赢得了荣誉,也为西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还进一步激发了全县人民立志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016年5月,中国作协在西吉启动了“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中共中央委员、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做了题为《文学照亮生活,生活照亮文学》全民公益大讲堂第一讲。这不仅是对西吉各项事业发展的肯定,更是对西吉文学艺术的鼓励和鞭策。县委、政府审时度势,为秉承文化传统,服务基层作家,汇集优秀作品,树立学习典范,弘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为建设开放西吉、富裕西吉、和谐西吉、美丽西吉增光添彩,深入推进“文化振兴”工程实施,决定启动《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典藏(2017年卷)》项目,为全县有一定影响的作家、诗人编辑出版代表性、经典性的作品选集,旨在展示中国首个“文学之乡”西吉文学创作成就,为西吉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典藏(2017年卷)》项目由西吉县文联负责实施,他们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培扶人才,编研作品”的职能,以流芳百世为目标,选取了思想艺术性上乘的佳作,高质量完成了这套“典藏”的资料搜集、编辑校对、设计印刷等各项工作。今后,我们要将此项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一以贯之,使该项目成为西吉,乃至宁夏文艺界的一个响亮品牌,成为外界了解西吉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西吉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具体看点。 《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典藏(2017年卷)》从现有的西吉作家中选取了在小说、散文、诗歌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郭文斌、了一容、周彦虎、李义、李继林、马强、马越七位作家,他们的创作各具审美趣味,各有艺术追求,既有西吉文学传统的一面,又有超越地域影响而呈现出的大格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吉文学发展的普遍实力。 挖掘历史,留住记忆;复兴文化,普及新知。相信《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典藏(2017年卷)》的出版,定会对促进西吉文化体系建设,提升西吉文学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期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发行,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西吉的进一步关注,汇聚更大的社会力量来推动西吉发展。 是为序。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