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淮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云主编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还是让我们先看看淮河之源吧。

淮源庙,在桐柏县淮源镇固镇村,距桐柏县城十四五公里。一座并不古老的石桥,虹卧河上。说是河,其实也不过十来米宽,由于天旱,桥下已少见流水。这座貌不惊人水波不现的石桥,就是千里淮河第一桥!淮源庙就在离桥不远的地方。穿过淮源庙,是豁然开朗的庭院,有淮池、佳水井、锁妖井、淮河微缩景观,还有手拄石耜昂扬而立的大禹神像,以及历代皇帝名人的题词。从《禹贡》到后来的历史记载,以及民间的记忆传说或情感认同,这里的淮池,就是淮河的源头。而在确定淮河长度的时候,这方淮池,也正是国家水利部确定为淮河的零公里处。这也是从当代国家层面,也是科学层面,对淮河源头做出的界定。淮池及淮源庙所在的淮源镇,就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北坡山麓。淮池边上一口露天的石井,名叫“佳水井”,被誉为天下第七佳水。史传唐代茶鉴赏家刘伯刍遍游天下,饮遍佳水,从江南零水、无锡惠山寺、苏州虎丘、丹阳观音寺、扬州大明寺、吴淞江水,一直到淮源之水,推出了“天下七佳”。斗转星移,千年一瞬,山川自然,消长如斯,唐时“天下七佳”,彼此风貌已不可见,但“七佳”之水,大都出身江浙,只有“一佳”在中原,在淮源,则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分布,对于淮源,实在是无与伦比的褒奖!这是淮源历史的荣耀,这是淮水昨天的名片。只是,今日的淮源之水,与唐时的佳水,感觉已有了千年的差异。在桐柏,以及信阳、息县、淮阳、淮滨,在整个河南境内的淮河沿线,饭馆酒店里的水,泡着我从江南带来的黄山毛峰,茶汁总不再是原有的清澈,而是毫无光亮、几近墨色、缺少生意的黯黑。而改用烧开的纯净水冲泡,茶色又如江南一般生机嫣然了。我不知道唐代是否就是这样,是不是只有冲泡淮河源头的茶叶,才是“天下第七佳水”的成色。但我想,从来一方水土一方人,那么一方水土一方茶,也是极有可能的,或者就是淮河本身地理分界的内涵,以“南橘北枳”的态度和功力,有意使南方的名茶在淮河的源头来一次黯然失色。这样看来,所谓“佳水”,也未必天下千佳一面,而是各具风味,各具个性,各守其位,各展其能,共同构成天下佳水鲜明丰富的色彩内涵和清甘风貌。我没有用淮之佳水冲泡桐柏山的名茶,但我估计这与冲泡我的黄山毛峰肯定不是一个色泽。如果依此理,那徽州之水也不一定就能冲泡出桐柏山的好茶来。访一访度娘,果然,茶水茶水,每一种茶叶,都有一种最为对应的佳水。这样的茶与这样的水相逢,茶,才是好茶;水,也才是佳水。如果是两个有情之人呢?那就叫金玉良缘了。

与淮源池正对的,是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这是淮河的又一个源头,并且同样曾经是国家层面意义的源头。明清时期,黄河夺淮人海,占据淮河水道,淮河从“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上古佳水,渐变为一条时常失去理性的疯河。乾隆沿袭大禹疏导之法,两次派人重新勘测淮河源头。时任河南巡抚的毕沅,亲自带领人马,从淮源庙出发,多方寻迹,四处觅踪,沿桐柏山而上,终于在主峰太白顶,发现了一汪甘泉,并推测这汪清泉从这高高的太白顶,潜行地下30里,从山下淮源庙后的淮池涌出地表,最终成为看得见的淮河。乾隆对这个勘测结果十分满意,亲自认定太白顶的这汪清泉为淮河正源,并逐渐被民间赋予了它一个好听的名字:小淮井。

其实,这样的勘探和认定,在科学技术不甚发达的古代,要想具有十分确定的意义,是很难达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追根寻源的精神,以及古代中国从最高统治者到各级官吏,对于河流、对于化解水害的重视程度和心理态度。对太白山顶淮河正源的认定,是一种至高至远而为源的直观理解,也是中华古文化中神秘主义的参与阐释。自诩为天子的最高统治者,宣称皇权天授,龙是他们的本相,而龙的本身,就是一种神秘莫测、不可近观、见首不见尾的神物。太白山顶这汪无关旱涝、常年如斯的清泉,潜行地下三十里,涌出地面为河源,实在是太符合作为统治者龙性心理的外在呈现了。而这时,这汪清泉是否真的潜行相通山下的淮池,或说淮池之水是否真的就是这汪清泉所浸出,在皇权的思想体系里,在民间的文化情结中,已变得不甚重要。毕竟,古代中国的文化,在科学精神面前,浪漫、美妙、奇幻、神秘、想象、唯上的成分,在多数时候,还占着绝对程度的上风。

在桐柏,在淮河的源头探访,让我感到淮河之大之壮者,除了淮河本身河的特质之外,作为一条河流,它的人文深度和厚重,它的民间立场与亲和,不说唯一,但一定是其他很多河流难以相媲的。

P4-5

目录

桐柏:一条河流的出发 罗光成

息县:迁徙者的脚印 许冬林

淮阳:氤氲的淮水、淮风、淮香 张建春

鹿邑:众妙之门 储劲松

淮滨:七彩淮水 程保平

宿州:新汴河的传奇 孙明华

亳州:淮河咏叹调 金子龙

阜阳:淮水之上 张晓玲

蚌埠:怀洪丰碑 金萍 建华

淮南:淮河穿过淮南 金好

淮北:大平原上的奏鸣曲 王明文

滁州:十六万人在淮河下游画上个句号 武佩河

六安:佛子岭纪事 马德俊

盱眙:望江望水的城 李俊平

洪泽:大湖赋 董改正

淮安:淮河从来没有离开 刘政屏

泗洪:淮河从这里入湖 许卫国

序言

丁酉夏月,中原大地、淮河两岸正是酷热时节,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追随着一条大河的运动轨迹,攀高山,涉沼泽,过湖泊,走田间,一路行走,一路思索,一路记录。这,便是安徽省作家协会2017年组织的“安徽作家千里走淮河”大型采访创作活动。

在中国历史上的“四渎”中,淮河是一条最具个性、最具复杂性,也最具命运感的大河。它虽然全长只有千余公里,却是中国河流分支最多、流域人口密度最大的河流。淮河并非居于中国地理版图的南北之中,它却牵手秦岭,成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的一河两岸,不仅盛产小麦、大豆,更盛产老子、庄子、管子等先贤大哲,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深深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然而,曾经“钟鼓锵锵,淮水汤汤”的淮河,却由于黄河夺淮及其独特地形影响,一到汛期,两岸千里沃野顿成泽国,从此,一部淮河史,成了一部淮河人的灾难史,也是一部淮河人治淮水的奋斗史。伴随着灾难的加剧,淮河人抗击自然的手段虽然不断翻新,但桀骜不驯的淮河总是每隔几年便在这一片土地上恣意妄为,泥水俱下,人畜俱灭。1950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迄今已近70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淮河治理才真正初步实现了千里安澜。近年来,从国家层面上对淮河治理又有了新的理念,即从“解决安全”转变到“安全与发展并重”,让这条昔日的“害河”成为一条中国绿色生态经济带,一场深刻的变革正悄然生发于斯。

诚如一位作家所言,这一条河流承担的东西太多了,不仅仅是现实本身,还有历史的、哲学的以及某种象征意义上的。然而,多年来,文学界却缺乏对这一条河流的深度思考与文学表达。基于此,安徽省作家协会在安徽省文联的支持下,在河南、江苏两省作协的帮助下,组织了这项创作活动。近百名作家从淮河源头河南桐柏山启程,经河南的古息国、古陈州等到安徽的涡河口、正阳关等,再转到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大运河水上立交等地。作家们沿河而下,重点走访了淮河两岸3省16市的重要节点地域,他们用双脚与心灵度量着这一条大河,致力于深挖淮河的历史遭际与时代境遇,力图准确书写这一条河的入文历史与当下风貌。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文字便是这次活动中的部分精品集结。

行走在淮河无边的旷野中,不由得想到近百年前美国作家赛珍珠在淮北平原上写下的一句话:“只有土地是永恒的。”在这片永恒的土地上能最深切地感受到个人的渺小与局限。虽然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我们深知,限于时间及视野,这一次的全程走访只是一次浮光掠影的探究,并不说明我们对淮河的访问就此结束,应该说,我们才刚刚开始。如果这本书所呈现的,让你能看到一条河的风云际会,看到一条河所承载的厚重文化,看到两岸人民数代人的命运沉浮,以及人与河有形与无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有所省悟,对于作者和编者来说则是一种欣慰。

这次采风创作活动也是安徽省文联2017年度千名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一项重点工作,得到省文联党组的高度重视,党组负责同志多次过问和参与采风活动,亲临现场指导,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安徽省水利规划设计院、河南省作协、江苏省作协及两省相关市县文联、作协为采访提供了便利条件,全省各市文联、作协也积极响应,踊跃参与,目前已创作长篇报告文学2部、中短篇小说8部、诗歌近百首、散文40余篇,使整个活动得以圆满完成。在此,向所有给予本次活动大力支持与无私帮助的领导、专家及作家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编委会

内容推荐

李云主编的《走淮河》为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了17篇散文,系安徽省作协“走淮河”大型采风活动的结集作品。本书的18位作者从淮河源头——河南省桐柏县走起,沿着淮河顺流而下,陆续走过息县、淮阳、鹿邑、淮滨、宿州、阜阳、蚌埠、淮南、盱眙、淮安、泗洪洪泽湖等地,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入采风和体味淮河两岸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文化积淀,满怀激情地从多个角度对淮河进行了深度的文学表达。本书作品文字精美,格调向上,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淮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编辑推荐

2017年,安徽省作家协会组织了“安徽作家千里走淮河”大型采访创作活动。近百名作家从淮河源头河南桐柏山启程,经河南的古息国、古陈州等到安徽的涡河口、正阳关等,再转到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大运河水上立交等地。作家们沿河而下,重点走访了淮河两岸3省16市的重要节点地域,他们用双脚与心灵度量着这一条大河,致力于深挖淮河的历史遭际与时代境遇,力图准确书写这一条河的入文历史与当下风貌。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走淮河》(李云主编)便是这次活动中的部分精品集结。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