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著的《金陵刻经处/符号江苏口袋本》精选最具代表性、最具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图文并越、深入浅出的中英文图书,剖析历史与现实内高,凸现江苏的人文底蕴,扩大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形成江苏文化品牌。全书以精炼简洁的文字配以精美别致的符号图片,言简意败地介绍每个江苏符号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兼具故事性与实用性,可读可查,让中外读者迅速掌握对江苏符号最基本而广泛的认知,并获取可进一步了解、考察各符号的信息渠道,些称精巧便携的图文版“江苏符号指南”。
| 书名 | 金陵刻经处/符号江苏口袋本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 作者 | 薛冰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薛冰著的《金陵刻经处/符号江苏口袋本》精选最具代表性、最具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图文并越、深入浅出的中英文图书,剖析历史与现实内高,凸现江苏的人文底蕴,扩大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形成江苏文化品牌。全书以精炼简洁的文字配以精美别致的符号图片,言简意败地介绍每个江苏符号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兼具故事性与实用性,可读可查,让中外读者迅速掌握对江苏符号最基本而广泛的认知,并获取可进一步了解、考察各符号的信息渠道,些称精巧便携的图文版“江苏符号指南”。 内容推荐 晚清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是中国近代成立最早的佛经出版与佛学研究机构,影响近现代社会思想变革,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其所保存的雕版印经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重要的江苏文化符号。 薛冰著的《金陵刻经处/符号江苏口袋本》梳理其历史源流,探究其思想意义,力求准确呈现金陵刻经处的卓越贡献,并插配多幅珍贵历史照片,深入浅出,图文并茂。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杨仁山创建金陵刻经处 第一节 初创艰难 第二节 问学西欧论法东瀛 第三节 首倡佛学教育 第四节 奠基延龄巷 第二章 时代思想与佛教复兴 第一节 杨仁山与近代思想变革 第二节 佛教改革后继有人 第三节 秉承遗志精研佛学 第三章 沧桑沉浮初心不改 第一节 风雨飘摇四十年 第二节 度尽劫波换新颜 第三节 刻经技艺与非遗传承 后记 试读章节 公务之余,杨仁山与同僚王荫福(字梅叔)及友人魏耆(字刚己,魏源之子)、赵烈文(字惠甫)、刘翰清(字开生)、张守恩(字浦斋)、曹耀湘(字镜初)等佛学同好一起钻研佛学经典,讨论切磋,探究佛理。这六人都曾是曾国藩的幕僚。曾国藩平定江南之后,在重振儒学的同时,也注意恢复佛教、道教文化,客观上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起了促进作用。 其时江南因久经劫火,文物典籍损毁殆尽,以致一经难求,连《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都不可得,佛教徒中认真研读佛经的也不多。杨仁山和朋友们认为,当此末法世界,弘扬正法,首先要刻印、流通佛经,以传布法音,普济众生,于是发愿刻印佛经。当时同人之中,最为虔诚的是扬州人郑学川,不久即出家为僧,法名妙空,自号刻经僧。 杨仁山在王荫福家见到魏源所辑《净土四经》(即《无量寿经》一卷、《观无量寿佛经》一卷、《阿弥陀经》一卷及《普贤行愿品》一卷),喜出望外,当即募资重刻,并在同治五年(1866)农历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撰写《重刊净土四经跋》阐明原委。这是他们选印的第一部经书,也被作为金陵刻经处印经以弘法、弘法以利生事业开始的标志。创办之初,曾名经书局,亦名法幢经坊。 此后几经筹划,同治七年(1868)中秋,杨仁山与杨长年、余治、隆凯臣、赵彦修、龚定瀛、魏耆、徐璧如、刘翰清、许樾身、黄桐轩、赵烈文、张守恩、魏彦、唐仁寿、汤裕等十五位居士发起人公议,最后由杨仁山手订《募刻全藏章程》与《金陵刻经处章程》,在金陵鸡鸣山北极阁发布。章程规定,刻经处设主僧一人,即由妙空法师担任,因妙空法师又有外出劝募之任,故另请一人代为料理;又设写手一人、刻手七人、香火两人。刻经费用,除发起人按月认捐外,另派人外出劝募。同时公布的文件,尚有妙空法师领衔的《募刻全藏疏》和《募刻全藏初起目录》,并规定了刻经原则:凡有疑伪者不刻,文义浅俗者不刻,乩坛之书不刻。刻经处即设置于北极阁。 金陵刻经处是近代中国第一家由私人创办的融雕版、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如果说《大乘起信论》是杨仁山人生际遇的转折点,那么,杨仁山创立的金陵刻经处,则成为近代中国佛教命运的转折点。中国近现代佛教文化教育事业全面复兴的恢宏篇章,由此正式启动。 妙空法师出家前即是饱学之士,学识贯通儒、释、道,善于交际,口才便捷。他是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之一,同治七年(1868)至十三年(1874)间,作为金陵刻经处的主僧,担任劝募之职。金陵刻经处成立后,他又先后在如皋、杭州、常熟和扬州等地建立了刻经处。后因南京北极阁藏版之所与他人发生争端,妙空法师乃回扬州砖桥,专力经营江北刻经处,刊印经籍。此外尚有曹耀湘居士创办的长沙刻经处,杨仁山居士的门人、学友徐蔚如、周叔迦、徐平轩、蒋维乔、梅光羲等陆续创办了北京、天津、江西刻经处。这些刻经处多与金陵刻经处有计划地分工合作,根据统一版式和标点体例,共同刊刻佛经全藏和《大藏辑要》。佛经的广泛流布,推动了佛学研究的开展,也吸引了更多著名学者进入佛学研究的行列,促进了他们的思想变革。从这一意义上说,近代佛学的这一次复兴,不仅关乎佛教的命运,也关系到近代中国的命运。 杨仁山白天忙于处理工程事务,夜晚才能潜心于佛学,校勘待刻印的经籍之外,或诵经念佛、或静坐作观,往往过了半夜才能就寝。他素来淡泊名利,此时深感身兼数职有碍学佛修行。对于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无论出家或在家,佛教经义都不仅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修行的指导。华严宗倡行的“事理不二”,可以相比为俗世的“知行结合”。于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杨仁山毅然辞去江宁工程局的职事,也辞谢了直隶总督李鸿章请他到北方办工程的聘函,摒绝世事,专心致志于刻经弘法。 P14-16 序言 十朝都会“江南佳丽地”,南京城里,沧桑胜迹信手拈来,风流人物数点不尽,人道“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诚非虚言。 从繁华的商业街太平南路转上淮海路,扰攘顿减,尘嚣渐息。抬眼处短墙绿树,一座清幽庭院映人眼帘。临街两扇红漆大门,仿古门檐下,端悬着佛学大师欧阳渐先生题写的“金陵刻经处”隶书横额,门前立着“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标志碑,东便门旁嵌有“中国佛教协会金陵刻经处”铜牌。两边的粉墙上,另有两方铜牌: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立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列入遗产名录的是“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一是“内明学院”铭牌。此外还有南京市人民政府所立“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标志牌:“金陵刻经处由著名学者杨仁山于1866年创办,1897年杨仁山捐宅地,迁刻经处于此,是全国佛学研究的图书资料中心和出版中心。杨仁山去世后葬于此。” 步人庭院,绿树掩映,曲径通幽,山石轻叠,花木扶疏,黛瓦粉墙,素静清雅。深柳堂、经版楼、居士塔,庄严肃穆。刻经、印经、装订、流通,井然有序。庭院中屹立着的四尊雕像——杨仁山、欧阳渐、吕潋、赵朴初,是金陵刻经处的创建、继承与守护者,也是我们得以重新进入这一段历史的引领者。 杨仁山先生创办的金陵刻经处,是中国近代成立最早的佛经出版与佛学研究机构,融经书雕刻、印刷、流通、收藏与研究于一体,历年刊布佛经数百万卷,培养了大量佛学人才,被誉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的中心,而且影响了近现代社会思想变革,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杨仁山身后,金陵刻经处得欧阳渐、吕潋一脉相承,赵朴初悉心守护,绵延一百五十年而不衰。今天的金陵刻经处,是中国仅存的一家刻经处,也是全世界唯一的汉文木刻版佛经出版中心,内藏十余万片佛经和佛像雕版,以及杨仁山从日本购回的隋唐佛教典籍和多种版本的大藏经,又有建于1918年的杨仁山居士墓塔,实为佛教文物的一大宝库。2009年9月30日,金陵刻经处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四川德格印经院共同传承使用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所以,金陵刻经处理所当然地成为江苏的重要文化符号。在这一本小书中,著者将为读者朋友解说杨仁山居士与金陵刻经处的故事。 后记 金陵刻经处一直是我所景仰的地方,每次走进那个幽雅的院落,都有澄明心境之感。但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来写一本介绍金陵刻经处的书,因为我的佛学知识过于贫乏,对杨仁山、欧阳渐所交往的近现代思想文化巨子,也了解太少。所以写这一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学习的过程,是努力缩小瞻望前辈距离的过程。 感谢金陵刻经处的肖永明、武延康先生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使我的学习、思辨与写作成为可能。尤其是《杨仁山居士全集》和《金陵刻经处大事记长编》,让我得以厘清一百五十年来的基本史实,认识金陵刻经处的真正历史价值,对一些流传多年的歧义杂说也可以辨伪存真。 希望这本小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金陵刻经处、护持金陵刻经处。也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的不妥、不足之处批评指教1 2017年10月10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