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城八景”今安在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景观,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上海地区,同样也不例外。早在1989年2月,《上海滩》杂志社就在刊物上登出启事,发动市民点选自己心目中的景观,并在众人推举的百余处景点中又初选出35处候选景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沪上的宗教活动场所,如天主教圣堂所在地佘山、徐家汇主教座堂,佛教的龙华、玉佛、静安沪上三大名刹,道教的白云观,伊斯兰教的松江元代清真寺、小桃园清真寺,都榜上有名。倘若再将那些带有宗教意味的去处,如青浦朱家角放生桥、南翔寺砖塔、天马山护珠塔、嘉定孔庙、南市文庙也计算在内,则真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了。两年之后,在类似的评选中,评出得票最多的12处景点为外滩、豫园、淀山湖大观园、玉佛寺、龙华寺塔及龙华烈士陵园、古猗园、上海展览中心及上海商城、南京路、松郡九峰、上海植物园、吴淞口、大小金山,有关的宗教去处却只占到其中的六分之一。这12处新上海景观中,不少是在近现代历史中形成的,如外滩、植物园、南京路、烈士陵园、大观园,甚至还有当时甫告落成的上海商城。它们在候选景点中的得票率高,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国人的宗教意识普遍淡薄,才会使那些宗教景观纷纷落榜;二是市民的审美情趣及外出“白相”(沪语游玩之意)的去处,已和古代的沪人大不相同,楼台亭阁、登高远眺和观花赏月等雅兴,早被全家外出野餐、逛店购物或在硬件设备一流的娱乐场所看进口大片等时尚所取代。这也是当时簇新的上海商城和享有“中华第一街”美号的南京路会受到市民如此青睐的重要原因。
若追溯历史上的上海地区景观,实在是不胜枚举。北宋时华亭县有所谓的《华亭十咏》,为北宋景祜元年(1034)任华亭知县的唐询所作,当时十景分别是南朝顾野王曾寓居过的亭林湖、杭州湾大金山北的寒穴、吴王猎场(因三国东吴名将陆逊出生于此,其后代在此游猎,又称陆机茸)、柘湖(今奉贤柘林为其遗址)、秦始皇驰道、位于松江城西的陆瑁(陆逊之弟)养鱼池、华亭谷、陆机宅、昆山、三女冈,唐询的《十咏》还得到北宋另两个名气更大的文人王安石和梅尧臣的唱和,为此“十景”增辉许多。至南宋时,辖境包括今天市区大部分和七个县的华亭县,更有人作百景之咏,作者为许尚,今存84首,可见其时景物之盛。各县镇还有自己的特色景观,如南翔八景、松江十景、七宝镇的“七宝”,其实都是当地的历史古迹。
明朝又有所谓“沪城八景”之说,首见于官修的万历《上海县志》,根据清朝乾隆年问沪人李行南在《申江竹枝词》中所记,这八景为: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随着上海地区的飞速发展,城市的面貌早已非复旧时模样,喜欢怀旧的人手中的摄影机、照相机对准的是那些行将消失的旧屋老房子或带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景观,至于昔日文人津津乐道的“沪城八景”,更多只见载于泛黄的古籍,不再为今人所提及。原因在于它们折射的是更加贴近自然的生活习俗,只属于古代沪城民众特有的文化欣赏视角,与今人的生活节奏、环境、习性和释放宣泄情感的方式等都大相径庭。当然,随着“回归自然”的理念又重新时髦起来,亦有依循旧俗的。我们且来看看“沪城八景”的实际内容:
“海天旭日”是指清晨去海塘边观看日出。“海日初升恰五更,红光晃漾令人惊。须臾已见腾腾上,碧落分明挂似钲。”近些年来已有旅行社组团,让市民去那因陆地向东延伸而形成的南汇芦潮港,专门观赏旭日初升于东海的美景。笔者就因单位组织职工和子女共度儿童节的活动,在1998年6月1日的凌晨,与儿子一起在该处得享眼福。
“黄浦秋涛”本指沪人在农历八月“陆家嘴上看潮头”的传统习俗,“三江入海接潮还,申浦秋涛涌若山”,虽没有浙江海宁观潮那般壮观,想来也颇具观赏性,否则不会留下如此佳话。如今陆家嘴早已成为著名的金融贸易区,黄浦江两岸高楼耸立,逼仄的江面船舶密集,哪里还有半点波涛汹涌的气势,只有每天载着千百游客的游艇在波平浪静的黄浦江上游弋,让绝大多数来自外地的游人巡览浦江两岸的建筑而已。该旅游项目美其名日“浦江一日游”,但本地居民鲜有光顾者,因为每天来往两岸的摆渡轮,同样可让人们将岸边的风光尽收眼底。
至于“吴淞烟雨”“野渡蒹葭”和“石梁夜月”,有的因自然环境变换而不复存在,有的因城市建设需要而拆除。如污染严重的吴淞江(俗称苏州河),在近代上海人心目中已成黑臭浜的同义词,原来的烟雨朦胧荡然无存。还是从1990年代后期以来,上海市政府开始着手治理苏州河的黑臭现象,两岸柳枝婆娑、河面重新泛绿的景况,才让人能稍稍体会到古人笔下“别有归舟烟雨里,迎潮无那泊吴淞”的意境。
“野渡蒹葭”本来只是描述浦南一带莲径苇塘、遍地蒹葭和石桥野渡的溪舍渔庄景象,这种宛如图画充满诗意的农家生活,在以往的上海郊县俯拾皆是,所谓“金风飒飒响回塘,渡口呼船正夕阳。知否侬家烟水外,蓼花红处近渔庄”。可在乡镇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乡村中,已很难再觅到这样的天然野趣。更有甚者,有的乡间竟然还充斥着一些生产伪劣冒牌产品的小工厂或作坊,从而沦为工业污染严重的受害地!
另如小东门外的陆家桥(明代正德年间翰林学士陆深出钱所造,又名学士桥),由于在填没方浜筑路时,该大石桥被拆,致使“携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的景况不复现于今世。上海妇女向有“走三桥”之习俗,在“桂樽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的中秋夜携伴同行,须到三座桥上赏月,还要看水中月穿桥洞,其中学士桥是不可或缺之处,这才逐渐形成“石梁夜月”之佳景。此种优哉游哉的闲适意境和传统习俗相融共和的场面,已非驾驶小车穿梭于现代高架桥之间的今人所能想象,也许只可从古装戏中去欣赏那种踱步于青石板桥或抬头赏秋月的扮相了。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