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这个世界就分两种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葛壮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沪城八景”今安在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景观,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上海地区,同样也不例外。早在1989年2月,《上海滩》杂志社就在刊物上登出启事,发动市民点选自己心目中的景观,并在众人推举的百余处景点中又初选出35处候选景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沪上的宗教活动场所,如天主教圣堂所在地佘山、徐家汇主教座堂,佛教的龙华、玉佛、静安沪上三大名刹,道教的白云观,伊斯兰教的松江元代清真寺、小桃园清真寺,都榜上有名。倘若再将那些带有宗教意味的去处,如青浦朱家角放生桥、南翔寺砖塔、天马山护珠塔、嘉定孔庙、南市文庙也计算在内,则真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了。两年之后,在类似的评选中,评出得票最多的12处景点为外滩、豫园、淀山湖大观园、玉佛寺、龙华寺塔及龙华烈士陵园、古猗园、上海展览中心及上海商城、南京路、松郡九峰、上海植物园、吴淞口、大小金山,有关的宗教去处却只占到其中的六分之一。这12处新上海景观中,不少是在近现代历史中形成的,如外滩、植物园、南京路、烈士陵园、大观园,甚至还有当时甫告落成的上海商城。它们在候选景点中的得票率高,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国人的宗教意识普遍淡薄,才会使那些宗教景观纷纷落榜;二是市民的审美情趣及外出“白相”(沪语游玩之意)的去处,已和古代的沪人大不相同,楼台亭阁、登高远眺和观花赏月等雅兴,早被全家外出野餐、逛店购物或在硬件设备一流的娱乐场所看进口大片等时尚所取代。这也是当时簇新的上海商城和享有“中华第一街”美号的南京路会受到市民如此青睐的重要原因。

若追溯历史上的上海地区景观,实在是不胜枚举。北宋时华亭县有所谓的《华亭十咏》,为北宋景祜元年(1034)任华亭知县的唐询所作,当时十景分别是南朝顾野王曾寓居过的亭林湖、杭州湾大金山北的寒穴、吴王猎场(因三国东吴名将陆逊出生于此,其后代在此游猎,又称陆机茸)、柘湖(今奉贤柘林为其遗址)、秦始皇驰道、位于松江城西的陆瑁(陆逊之弟)养鱼池、华亭谷、陆机宅、昆山、三女冈,唐询的《十咏》还得到北宋另两个名气更大的文人王安石和梅尧臣的唱和,为此“十景”增辉许多。至南宋时,辖境包括今天市区大部分和七个县的华亭县,更有人作百景之咏,作者为许尚,今存84首,可见其时景物之盛。各县镇还有自己的特色景观,如南翔八景、松江十景、七宝镇的“七宝”,其实都是当地的历史古迹。

明朝又有所谓“沪城八景”之说,首见于官修的万历《上海县志》,根据清朝乾隆年问沪人李行南在《申江竹枝词》中所记,这八景为: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随着上海地区的飞速发展,城市的面貌早已非复旧时模样,喜欢怀旧的人手中的摄影机、照相机对准的是那些行将消失的旧屋老房子或带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景观,至于昔日文人津津乐道的“沪城八景”,更多只见载于泛黄的古籍,不再为今人所提及。原因在于它们折射的是更加贴近自然的生活习俗,只属于古代沪城民众特有的文化欣赏视角,与今人的生活节奏、环境、习性和释放宣泄情感的方式等都大相径庭。当然,随着“回归自然”的理念又重新时髦起来,亦有依循旧俗的。我们且来看看“沪城八景”的实际内容:

“海天旭日”是指清晨去海塘边观看日出。“海日初升恰五更,红光晃漾令人惊。须臾已见腾腾上,碧落分明挂似钲。”近些年来已有旅行社组团,让市民去那因陆地向东延伸而形成的南汇芦潮港,专门观赏旭日初升于东海的美景。笔者就因单位组织职工和子女共度儿童节的活动,在1998年6月1日的凌晨,与儿子一起在该处得享眼福。

“黄浦秋涛”本指沪人在农历八月“陆家嘴上看潮头”的传统习俗,“三江入海接潮还,申浦秋涛涌若山”,虽没有浙江海宁观潮那般壮观,想来也颇具观赏性,否则不会留下如此佳话。如今陆家嘴早已成为著名的金融贸易区,黄浦江两岸高楼耸立,逼仄的江面船舶密集,哪里还有半点波涛汹涌的气势,只有每天载着千百游客的游艇在波平浪静的黄浦江上游弋,让绝大多数来自外地的游人巡览浦江两岸的建筑而已。该旅游项目美其名日“浦江一日游”,但本地居民鲜有光顾者,因为每天来往两岸的摆渡轮,同样可让人们将岸边的风光尽收眼底。

至于“吴淞烟雨”“野渡蒹葭”和“石梁夜月”,有的因自然环境变换而不复存在,有的因城市建设需要而拆除。如污染严重的吴淞江(俗称苏州河),在近代上海人心目中已成黑臭浜的同义词,原来的烟雨朦胧荡然无存。还是从1990年代后期以来,上海市政府开始着手治理苏州河的黑臭现象,两岸柳枝婆娑、河面重新泛绿的景况,才让人能稍稍体会到古人笔下“别有归舟烟雨里,迎潮无那泊吴淞”的意境。

“野渡蒹葭”本来只是描述浦南一带莲径苇塘、遍地蒹葭和石桥野渡的溪舍渔庄景象,这种宛如图画充满诗意的农家生活,在以往的上海郊县俯拾皆是,所谓“金风飒飒响回塘,渡口呼船正夕阳。知否侬家烟水外,蓼花红处近渔庄”。可在乡镇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乡村中,已很难再觅到这样的天然野趣。更有甚者,有的乡间竟然还充斥着一些生产伪劣冒牌产品的小工厂或作坊,从而沦为工业污染严重的受害地!

另如小东门外的陆家桥(明代正德年间翰林学士陆深出钱所造,又名学士桥),由于在填没方浜筑路时,该大石桥被拆,致使“携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的景况不复现于今世。上海妇女向有“走三桥”之习俗,在“桂樽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的中秋夜携伴同行,须到三座桥上赏月,还要看水中月穿桥洞,其中学士桥是不可或缺之处,这才逐渐形成“石梁夜月”之佳景。此种优哉游哉的闲适意境和传统习俗相融共和的场面,已非驾驶小车穿梭于现代高架桥之间的今人所能想象,也许只可从古装戏中去欣赏那种踱步于青石板桥或抬头赏秋月的扮相了。P3-5

目录

五花八门看上海

“沪城八景”今安在

北洋政府中的“上海帮”

“掀起你的盖头来”及其他

从小刀会到太平军

大都市里的小市民

上海“渔村”的说法可以休矣!

黄浦江边的犹太人

讲国语的上海人

旧上海的闻人与大亨

路名变迁话沧桑

弄堂房子里的马桶

让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书卷

——与“一·二八”事变相关的爆炸案

上海滩的宁波人和江北人

圣约翰大学

信仰上帝的百岁学者

“洋泾浜”英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

栏杆拍遍听戏文

《财富大考场》的误区知多少?

“戏说”可别太离谱

“昨日黄花”为何长开不谢?

《女人步上楼梯时》观后感

别开历史的玩笑

点点冯小刚的“死穴”

电视剧的优劣之别

电视连续剧《李卫当官》之观感

浮生如梦无浪漫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感

给精品电视剧挑挑刺

京、沪两地的“文化偏食症”

摄影机前的“关公战秦琼”

话说老戏翻新

——从《一剪梅》到《青河绝恋》

这个世界就分两种人

心语点滴思旧事

“一二八”事变纪念及对父亲的心祭

灿烂的生命荣归天家

给通灵的玄想装上“翅膀”

——读《道教法术》有感

行进在黄土地上的红色之旅

——人口所、青少年所、宗教所2008年联合考察小记

康熙的遗诏还是让人生疑

首回上海“德比大战”结局的启示

我小学里的三个女同桌

心中流淌的爱河

新加坡的魅力和经验

一本正经聊文化

大枭雄袁项城其人

——写在袁世凯去世百年之目的随笔

高道妙手定乾坤

——读《陶弘景评传》兼论南北朝的三大道教改革家

教派分野岂能当作划分民族的标尺!

科学真是抵御邪教的灵丹妙药吗?

——关于社会转型时期防范和抵制邪教措施的一点思索

浅谈中国古代文化的南北差异

台湾宗教界表态的意义

太极虎成了纸老虎

——有感于韩国的再次落败

西欧历史上的伊斯兰教

新加坡的经验不只是苏州工业园区

伊拉克战争背后的宗教因素

伊朗为什么敢向美国叫板?

颐养天年不是梦

——历史上修道者多享高龄现象之解析

圆了一个鸭蛋梦

制造文明冲突的庸人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佛教法难事件

中国“宗教复兴”之说欠准确

宗教经典的异同

——三大世界宗教文化的核心价值之比较

宗教与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我们身边的伊斯兰教

浓浓乡愁里的宗教元素

针砭时弊道世风

贩卖民族感情的奸商就应施以重罚

“钱烟”的问世说明了什么?

“无畏的生产”和“无谓的死亡”

应试教育阴魂不散

由“巴别塔”产生的联想

被宠坏的“孩子”

从河南杀人案所想到的

从商贩自诩看“士”的悲哀

地上的药渣何日才能绝迹?

国人的丑陋

金“玉”其外,败“叙”其中(外二篇)

可笑的“求全追高”意识

“空巢老人”真无奈

城市傍老族与拼搏不辍的银发族

如果被打的不是名人会咋样?

深入骨髓的奴才性格在作祟?

神圣的国歌岂容玷污

谁来惩办强奸犯罪现场的冷漠看客

贪官“赖民”都该骂

网络时代的尴尬

我们比不过韩国人

老外的撒野和我们的对策

——从黑人侮辱的姐之事联想到的

相扑力士的泪水可作历史的见证

新官场现形记

一则消息引起的愤怒和恐惧

内容推荐

《这个世界就分两种人》为作者葛壮数年来撰写的各类杂文、散文和论说文的合集。文章不长,却极有锐度,往往令读者掩卷深思,回味不已,深具可读性。本书大略分作五个主题:五花八门看上海、阑干拍遍听戏文、心语点滴思旧事、一本正经聊文化、针砭时弊道世风。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视角和人生阅历,点评五花八门的各种事情,在令读者增长知识见闻的同时,挥洒自如,轻松议论,别有一番趣味。

编辑推荐

葛壮,自号乙未闲散人,取“一位闲散人”之意,生于农历乙未年(1955),祖籍广东潮安。退休前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因工作年资久远,是故自诩“资深老百姓”。忝居十多个社会闲职。在散淡人生中,不忘睥睨社会世情,身在魔都大上海,闲来弄弄文字,希冀雪泥鸿爪寄托心思,如此而已。《这个世界就分两种人》是该作品之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