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丽并不遥远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绍光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绍光著的这本《美丽并不遥远》收录了自2007年至今10年间在海外旅行时写的60篇散文。每篇文字配发了若干幅图片,力求图文并茂,让读者感受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从而获得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

悠久历史是古朴的美,神奇的故事是流动的美,灿烂的文化是沉淀的美,民族的风情是缤纷的美,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美丽力我们并不遥远。

内容推荐

张绍光著的这本《美丽并不遥远》为一部游记作品集。书稿以旅行者的视角记录下作者几年来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和海外风景名胜的观感,并穿插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将看风景、读历史、逛夜市、赏民俗、听故事、谈人生水乳交融。全书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很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目录

序言:在异域寻找星空的璀璨陆春祥

重访伦敦

剑桥的诗韵书香

瞻仰莎士比亚故居

温莎古堡纪事

“我在巴斯等你”

苏格兰,强悍中透出温柔

贝尔法斯特的钟声

美哉巴黎

寻访巴黎的名人墓地

马赛的传奇小岛

走近柏林墙

感受德国音乐

德国莱茵河之旅

穿行在罗马的大街小巷

残缺的辉煌

比萨奇迹

在威尼斯乘坐贡多拉

米兰,米兰

到维罗那寻找爱情

佛罗伦萨:“花之城”

卢森堡见闻

荷兰小镇弗朗丹

卢塞恩的休闲时光

布拉格的黄昏

赫尔辛基散记

品味爱尔兰

滑铁卢畅想曲

萨尔茨堡的骄傲

维也纳,多瑙河女神

追忆特洛伊

伊斯坦布尔的独立大街

夏威夷的色彩和魅力

从细微处看美国

塞班:远离尘嚣的净土

朝圣耶路撒冷

陶醉在雅法古城

约旦古城佩特拉

在阿卡巴过生日

美丽的多哈

参观埃及国家博物馆

尼罗河畔金字塔

卢克索:文明的摇篮

沙漠那边是海洋

泰国芭堤雅之夜

惊艳老挝琅勃拉邦

新德里印象

圣城瓦纳拉西

章西小城

阿格拉的爱情故事

斋浦尔:粉红色的梦

岘港行

越南明珠

柬埔寨的温州商人

洞里萨湖的孩子

叶落东瀛

马六甲的中国昧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我心中就有一个“伦敦梦”:那里的学生穿着笔挺的西装;那里的男人头戴礼帽,足蹬简靴,神气十足;那里的双层观光巴士涂着红色的图画;那里的古堡传说有妖怪出没。

1997年,终于有了去英国的机会,我独自到北京的英国驻华使馆办理签证。记得那位英国外交官是个和蔼的老头,很有绅士气派。旁边的中国翻译却脸色冷峻,反反复复地问我许多问题,似乎怀疑我有移民倾向。要不是外交官点头,也许我拿不到签证。

那次,去了英国伦敦和格拉斯哥两个城市。虽然只有半个月时间,但英伦的温馨和浪漫,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回国后,一张彩色的照片,一封发黄的书信,一首怀旧的老歌,或者一道熟悉的风景,都会触动心灵,让我想起在伦敦的日子,有几分美好,有几分感动,有几分憧憬,甚至有几分辛酸。

有了回忆,生命多了一道雨后的彩虹,生活增添了一片浓浓的诗意。这其中既有愉悦,也夹杂些许忧伤。于是,我提笔一口气写了《马克思墓前的鲜花》《伦敦塔的沉思》《自由角见闻》《泰晤士河在脚下流淌》《格拉斯哥风情》《一个温州女孩的闯荡经历》《舒曼先生》等16篇散文,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后,收录在我的散文集《海外风》里。

意想不到的是,2014年10月24日,我乘坐英航BA168航班,从上海出发,相隔18年后重访伦敦。由于这次旅行时间长,去的地方多,接触的社会面广,感受自然更深。真正的旅行,不仅是背着行囊,去享受一座城市的风景和情调,更重要的是在孤寂的自我放逐中,去寻找,去观察,去思考,发现它的变迁、它的创新、它的发展,从而加深对这座城市的认知。

与18年前相比,伦敦似乎还是老样子,依然繁华,依然美丽,在古板和严谨中,透出迷人的帅气。

伦敦的卫兵还是那样英俊潇洒。他们身穿17世纪的军服,鲜红的上衣,黑色的长裤和皮靴,头戴熊皮圆帽,骑看高头大马巡逻。这打扮让人想起古代童话中的精灵。

伦敦的教堂星罗棋布,随处可见,或耸立于繁华的街头闹市,或掩映于乡村的绿树丛中。在林荫路上漫步,在街心花园小憩,时常会听到从教堂传出一阵响亮而舒缓的钟声,那样悦耳,那样恬静,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把我带进梦幻般的境界。

伦敦的广场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成百上千只鸽子在蓝天翱翔,在地面蹒跚,盘旋于游人之间,栖息于屋顶之上。它们非但不怕人,反而对人有一种亲昵的感情,特别是当人们用饲料喂它们时,更显得温驯,时而在人的手上啄食,时而飞上人的肩头嬉戏。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在广场上,我经常看到天真烂漫的孩子和鸽群嬉戏,组成一幅生动的风景线。

伦敦的地铁线路纵横,四通八达,经历百年沧桑,仍然在忙碌地运行,据说能通向伦敦任何一个角落。我经常从“泰晤士河站”搭乘地铁到“唐人街站”,沿途每个车站都人群拥挤,熙来攘往。和北京、上海的地铁相比,伦敦地铁票价昂贵,单程就要4英镑多,折合人民币43元,且车厢陈旧,行进中有些晃动。

一位诗人说过:“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因为生活所能给你的一切,伦敦都有。”旧地重游,我觉得这话尽管有点夸张,但也有道理。伦敦不仅是英国的,也是全世界的。这座城市的源流可远溯到2000多年前。这里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代都市的高度,始终走在时尚的前列。耳闻目睹,尽是经典。

这次到伦敦,我发现这座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18年前,泰晤士河畔还没有“伦敦眼”。现在,在自金汉宫皇室住所不远的地方,耸立起一座高达135米的庞然大物,号称世界十大最高摩天轮之一。它拥有32个密封式的玻璃舱,全以透明的钢化玻璃打造。舱内宽敞舒适,每舱可容纳15名乘客。每当夜晚,“摩天轮”所有的车厢灯火通明,组合起来像一只大大的眼睛,所以有了“伦敦眼”的名字,成为伦敦新的地标。古老的皇宫和现代的建筑并肩而立,如此和谐,这正是伦敦的魅力。

于是,我买了一张价格为19英镑的门票,登上“伦敦眼”,一睹伦敦的风采。旋转半个小时后,“摩天轮”到达最高处,方圆25英里范围内的景色尽收眼底,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让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我跨过千山万水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看你一眼。”

倚着玻璃门向外眺望,弯弯曲曲的泰晤士河像一条银白色的飘带,蜿蜒曲折,婀娜多姿。河上的游轮、地面的汽车和密密麻麻的行人,像蚂蚁一般蠕动,高楼大厦像火柴盒似的矗立着,一切都变得那么渺小。纵横的街道、碧绿的草地和长虹卧波似的桥梁显得小巧玲珑、色彩斑斓。金碧辉煌的议会大厦、闻名遐迩的大本钟,还有两岸千姿百态的现代建筑,为泰晤士河增添了妩媚。“伦敦眼”无愧为眼睛,让我欣赏到另一个伦敦。

从“伦敦眼”上下来,在滑铁卢桥漫步,思绪在蓝天飞扬。在《魂断蓝桥》这部电影里,英国军人罗依和芭蕾舞演员玛拉这对情侣不就是在这里相遇、相爱的吗?此刻,我仿佛看见罗依手拿一个象牙雕刻的吉祥符独自凭栏时的情景,又仿佛看见玛拉毫不犹豫地撞向一辆飞驰而过的军车。凄美的爱情故事总是令人回味。

重返伦敦,感慨良多。那一年来伦敦,我还算年轻力壮,如今已鬓发斑白,脸上刻满岁月留下的皱纹。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言“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光阴飞逝,时过境迁,此时此刻的我,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又想起当年与我相识的那位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大学教授,已溘然离世;我在《海外风》里描写过的老导游舒曼先生,也不知所终,心中不免凄凉。不管如何,风情万种的伦敦、善良友好的英国人,将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直至永远。P1-4

序言

序言:在异域寻找星空的璀璨

陆春祥

熟读唐诗宋词和历代名篇,张口就来,滔滔不绝;一有空,就将所读所游所思诉诸笔端,形成文字。几十年来,温州作家张绍光就这样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散文随笔。

这一回,张绍光将目光对准了异域。

我读着他的文字,跟着他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游览,大开了眼界。他很耐心,带着你,观风景,说人文,谈历史,讲体验。他用独特的眼光,将异域天空那一片璀璨的思想星光都摘下给你,让你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世界文明璀璨,中国历史悠久,异域同样精彩。

莎士比亚故居,温莎古堡,巴黎名人墓地,柏林墙,莱茵河传奇,布拉格黄昏,日本红叶,巴黎圣母院的钟楼,马赛的小岛,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比萨的斜塔,罗马的大街小巷,夏威夷的色彩,无论亚洲、欧洲、美洲,每一处,都已固定成独特的文化符号,成为世界文化经典,散发出极强的文学光芒。

张绍光异域的脚步一直伸向远方,有许多故事我是第一次听说。

比如,和希腊隔海相望的特洛伊古城遗址的故事。古城多次修建,又多次毁损,在地底下清晰可见九层墙基,只剩下城墙、寺庙和剧院坍塌的石柱,横卧在凌乱的岩石上。作者在残垣断壁中穿行,有一种长远而神秘的感觉。我的脑中也马上闪出了殷墟安阳古城、西安古城、洛阳古城等等,世界文明遗迹好多都是毁了建,建了毁,而正是这螺旋式的渐进,才使人类文明一步步向前发展。

外出旅游,有些人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张绍光则不同。他喜欢与当地民众聊天。在章西古堡,遇到一位会说中文的女教师,就向她了解印度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生活;在芭堤雅看演出,就抽空去采访那些被称为“亚洲奇观”的泰国“人妖”,倾听他们鲜为人知的悲惨故事;在奥地利维也纳商会访问,与商界名流探讨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时时可见,读来亲切感人。

张绍光善于观察,比如《从细微处看美国》。众所周知,美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远远不能与中国等世界文明古国相比,他到美国,就写旅途中以及在游船、机场、饭店、宾馆、公园等公共场所里见到的、听到的场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逐一写来,于细微处见真情,在平淡里藏深意。从那些真实的、具有艺术价值的细节,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知。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他将目光投向每座城市不同阶层的人士,甚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印度新德里街头乞讨的老太婆,卡塔尔多哈露天茶座抽水烟的阿拉伯女郎,老挝琅勃拉邦村寨里纺织的女孩,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露宿的流浪汉,以及在贫穷中仍保持乐观向上的柬埔寨洞里萨湖的孩子,无不吸引他的注意力,通过对这些人的生活环境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幅异域“市侩浮生图”。

当然,中国人,特别是拼搏在外的温州人,张绍光更会关注。无论在美国塞班岛谋生的华人店主,还是在卢森堡开餐馆的中国老板,或是古代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贤们。

先看《马六甲的中国味》。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的心腹、太监郑和,怀揣朱棣的明令和暗令,带着大型联合船队,开始了西洋之旅。

对于这次航行的目的,众说纷纭,不过,明暗两令都言之有理。明令,诏书上写得明明白白:扬我天朝国威,让四方蛮夷归服。暗令,《明史。郑和传》中似乎也明白得很:“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览踪迹。”就是说,事变之后,小朱皇帝,国内遍寻不着,是不是跑到海外去了?跑到海外也要找到他!

集两种目的于一船,郑和下西洋,就有了最好的理由。

郑和一路鼓帆南行,一路留下标记。西沙群岛,就叫永乐群岛吧,我们是永乐的先锋队,我们是大明的探索者。印度西海岸的古里,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过那里。张绍光写道:郑和下西洋,曾五次经过马六甲城,大明公主曾下嫁马六甲的苏丹,马六甲有中国山、三保山,马六甲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华人,马六甲处处都是中国元素。

再看《柬埔寨的温州商人》。

张绍光既写了一个群体——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的温州商人,又重墨写了他熟悉的朋友——一个在柬埔寨创业的温州人胡金林。胡金林的不凡经历,张绍光娓娓道来,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普通中国商人,起早摸黑,用汗水,用智慧,用情怀,创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我却从张绍光的笔下读出,胡金林的经历,启示更多于赞赏,他启发我们:不屈不挠的勇气,再加上勤奋和智慧,在哪里都有成功的可能。胡金林是在异域创业的千万中国人之优秀代表。

张绍光的文字,也使我回忆起了自己游历异域的一些场景。

他去威尼斯,将贡多拉模型带回到书案上,而我去威尼斯,却直奔圣马可广场。

广场上很多人在喂鸽子,手臂上,肩膀上,头顶上,一只,一只,一只……一人身上,多的有十几只,只要你手上有足够的鸽食,那些鸽子,训练有素,甚至会和镜头互动,停在你掌心,小脑袋滑溜溜转,挺立四望,振翅欲飞,似乎在辨人,白的,黄的,黑的,男的,女的,嘿,它们是有记忆力的,它们仿佛在找熟悉的脸孔。

网络与网络之间的绿蓝色海水,在安静地流动,网络与网络之间的行人游客,却热闹非凡。这好像是一个巨大移动的格子岛,建筑物的影子,帆影,人影,时而被贡多拉刺成碎影。  出圣马可大教堂,夹着川流的人群,往北大约400米,曲里拐弯,终于找到了马可波罗故居,这是我去威尼斯的主要目的。

这座三层黄色院落,现在是私人住宅,但里面并不是他的后人居住着,完全不像其他名人故居那样完整修葺保留。院落的一边,夹杂着餐厅、酒吧、旅店,都以“百万”命名。导游介绍说, 《马可·波罗游记》,意大利文的译名就是《百万》。一种说法是,在游记中,马可·波罗常常用“百万这个、百万那个”的口头禅来形容他见到的繁华,于是人们称马可·波罗为“百万先生”。在我看来,这个故居只是一个符号,更多的是商业写真,这个符号仅表示,马可·波罗一家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小马故居虽简陋,临水的墙上,颜色斑驳,有些黄色的小砖块已经掉落,但并不妨碍想象,我的思维在元代的历史时空里充分驰骋。

1275年,17岁的小马,与他父亲和叔叔、一群威尼斯商人,带着罗马教皇写给元朝皇帝的亲笔信,从威尼斯的这座小院出发,沿着陆上丝绸之路,经过四年的艰辛辗转,到达了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在元朝的17年时间里,小马从年轻的威尼斯商人,变成了一个相当有主见的元朝官员。忽必烈极其看重他,常派他到全国各地处理重要事情,有时甚至派他出访邻国,当友好使者。外国人在中国的朝廷里做官,历史上并不罕见。忽必烈、蒙古大帝、马可·波罗、欧洲商人,似乎天生就有亲近感,强者、智者,能说到一块,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离开马可·波罗故居,沿着马可·波罗桥返回码头,抬望眼,我似乎看到了17岁的马可·波罗正站在桥上,在和一群人挥手告别,他要去远方,他要去东方的古老中国。

我去的异域,远不及张绍光十之二三,即便在威尼斯,他也跑得比我多,停留时间比我长,体验比我深。他在异域穿街走巷,将新奇和感受一一展现于笔下,在文明社会里体验文明,也寻找不足,在落后和贫穷的国度里发现亮点。游记文字朴实,视野广阔,不乏睿智,犹如他的为人,诚实憨厚,却时不时给人以温暖和哲思。

正如张绍光的书名——《美丽并不遥远》,是的,他笔下的异域就是个璀璨的百宝箱,一旦打开,你一定会流连忘返。

是为序。

丁酉六月

杭州壹庐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后记

每当完成一部作品,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美丽并不遥远》是我的第六部著作,收录了自1994年至今我在海外旅行时写的56篇散文。每篇文字配发了若干幅图片,力求图文并茂,让读者感受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从而获得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

我出生于温州市鹿城区谢池巷。这条长不过几百米的小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被贬为永嘉太守,在积谷山下开凿水池,取名“谢池”,并写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诗句,故又名“春草池”。后来,文人墨客纷纷在此吟诗作赋,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如今,谢池四周已辟为 “谢灵运纪念馆”。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夏承焘先生也曾在附近的“东山书院”居住讲学。20世纪中叶,我父亲在谢池巷开设“张大兴酒坊”。也许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我自幼喜欢文学,父亲教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我一直将它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回顾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从书本上,从旅行中获益匪浅,我深切体会到“阅读是心灵的旅行,旅行是心灵的阅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上中学读书,我就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中的许多篇章。每当漫步于书林,五光十色的奇景,令我目不暇接,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描述的“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我常常沉醉于艺术美的享受之中,激动之情,真可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偶有所得,或摘录卡片,或记于本中,日积月累,便有了洋洋数十万言的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我写了《古诗艺术探胜》《诗林拾翠》两本书,探讨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修辞方式等问题,分别于l 992年11月和1 995年1 2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参加工作后,我教过书,做过工,办过报,在建材行业干了40多年。在这段时间,我有幸认识了业内一大批企业家。有的思维敏捷,胆识过人,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有的勤奋敬业,与时俱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有的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品牌;还有的敢想敢干,能谋善断,从温州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把事业做大、做强。他们是实干家,他们是成功者。然而,每一个创业者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创业史,每一个创业者的背后都有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每一个创业者的心中都蕴藏着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经常采访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与他们谈心。循着他们的脚印,透过他们的汗水,去感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去领略他们的魅力和情怀。

每当采访归来,掩卷而思,我的心灵常常受到震撼,我感到自己有责任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向广大读者讲述他们的辉煌、他们的失败、他们的喜悦、他们的烦恼……从这种剥茧抽丝的描述中,诠释他们的生活理念,揭示他们的成功秘诀。于是,相继完成了30余篇的报告文学,后来编辑成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人生风景》。

与此同时,我还专注散文写作,先后出版了《海外风》和《秋窗流萤》两本散文集,其中大部分文章在《海外星云》《中国建材报》《上海城市导报》《温州日报》等报刊发表过。我认为,散文的美感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情之美,二是文字之美。人贵诚、情贵真,只有“诚”和“真”才能感动读者。至于散文的语言,力求精练、朴实,追求一种诗的意境。我的文章不长,往往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断,或一人一事,或一情一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融情于景,铸理于情,赋予其内在的意义和审美的情趣。当然,这是我追求的目标,由于自己才疏学浅,作品难免浮光掠影,达不到上述要求,有的甚至失之浅薄,流于平庸。

从我的创作过程看,写过文学评论,写过报告文学,也写过散文随笔,虽然有点“杂”,但就自己的写作态度而言,还是认真、用心和严谨的。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我最钦佩的人是李白。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潇洒的旅行家。青年时期,他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古蜀道留下了他匆匆的身影,黄鹤楼回荡着他朗朗的笑声。香炉峰旁,他赞叹瀑布的雄伟;凤凰台下,他抒发怀古的情怀。“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几乎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甚至在梦里也游天姥,登云梯。最后在安徽当涂“下水捞月”,带着洒脱和遗憾离开人世。祖国山河的雄奇壮丽,使李白驰骋想象,诗兴激发,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大多是在旅途中写就的。

从小,我就有一个愿望,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像李白一样,徜徉山水,走遍名山大川,甚至跨出国门,周游世界。但是,在那思想和文化被禁锢的年代,实现这样的愿望谈何容易。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外面的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对一般的中国人来说,走出国门已不是遥远的梦。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旅游更是成为一种时尚。许多退休老人将旅游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三五成群,说走就走;上班族们虽然工作繁忙,也利用周末或休假时间,呼朋唤友,结伴而行。背起行囊,走在路上,享受新鲜的空气和温柔的阳光,洗去胸中的尘垢,焕发蓬勃的生机。

在我看来,旅游和旅行有所不同。旅游重在“游”,走马观花,寻求快乐;而旅行重在“行”,行成于思,追求心灵上的收获。套用哲学上的概念,旅游是“形而下”,旅行则是“形而上”。人生就像一场漂泊的旅行,相遇以后又分别,分别以后又重逢。许许多多的境界,都需要用心默默地体验。

当生命之舟泊在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外国港湾时,我不由得惊诧:这世上,还有许多美丽存在。古老的街道、优雅的建筑、迷人的景致、异域的风情,让人赏心悦目。停下脚步,可听听教堂钟声;坐在广场,看看鸽子翱翔;或在草地晒太阳,或到高坡看晚霞……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悠久的历史是古朴的美,神奇的故事是流动的美,灿烂的文化是沉淀的美,民族的风情是缤纷的美,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美丽离我们并不遥远。

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为《美丽并不遥远》出版付出辛勤的劳动,他们以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功底,对书中提及的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轶事反复核实,进行多次审校,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这种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令我万分感动。

感谢我的朋友、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陆春祥先生在百忙之中,通读全书,并为之作序。他的鼓励和教诲,我将铭记在心。

感谢《经济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建材报》名誉社长张颂甲先生、温州大学副教授吴式南先生以及已经去世的辽宁省作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主席阿红先生和浙江省文学院原院长盛子潮先生等国内著名作家、学者,他们都为我的著作写过序言或评论。阿红先生还为我写了“魂依真纯飞白雪,情结诗文绽红梅”的条幅,我倍加珍惜,至今还挂在客厅里。我想,只有勤奋努力,认真读书,多写出一些像样的东西,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今后,我将继续遵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身体力行,坚持不懈。读书为“静”,旅行为“动”。读书时聚精会神,如拉紧弓弦,为“张”;旅行时身心舒畅,精神放松,则为“弛”。一静一动,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乃人生之快事也。然而,书海浩瀚,一个人所读之书,只不过九牛一毛;天下很大,一个人所见之景,无非一鳞半爪。因此,读书无止境,旅行无边际,我很欣赏一句话:读书和旅行永远在路上。

花开花落,春去春来。时光飞逝,青春不再。有生之年,我将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增加对人生与世界的认知;我将笔耕不辍,不断地用文字带给人们更多的美丽和快乐,哪怕是片言只语,微乎其微。

新书付印前,我特别怀念父亲母亲,他们一生勤劳朴实,无私奉献。我清楚地记得,在我念高一的时候,父亲与世长辞,母亲默默地撑起这个破碎的家,含辛茹苦地抚养子女长大成人。这些年来,我走过40多个国家,母亲却从来没有走出温州城。每当我外出旅行时,她总是为我收拾行囊,千叮咛,万嘱咐,要我“路上小心,不要太累”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曾承诺,等我退休后,带她去见见世面,但终究未能实现,留下永远的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而今,我只能用这些淳的文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张绍光

2017年岁末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3: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