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Ⅰ)(精)/远行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阿尔弗雷德·R.华莱士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阿尔弗雷德·R.华莱士著金恒镳、王益真译的《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Ⅰ)(精)/远行译丛》是英国科学家、博物学家、探险家华莱士将自己在地表上面积最大、生命最茂盛的岛屿间流浪了八年的情况,或详细或简略地做了介绍。他在遥远的马来群岛上,在土著、殖民者、恶劣环境或优美风光中,在疾病、危险与有趣的岛屿风情中,经年累月地工作,采集各种动植物,剥制成标本,晾晒、打包运走,再开始下一个旅程,在新加坡、马六甲、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摩鹿加群岛、巴布亚岛群……辗转奔波。他尽力描述了那些地方的景色、植群、动物及其居民。也花了长时间推敲该地区呈现给自然学家的各种有趣的问题。他旅行记录,收集的动植物样本数量远超过达尔文,他以论述生物地理学的著作著称于世。他的科学考察严谨、思维缜密,精确观察和详细记录。

内容推荐

阿尔弗雷德·R.华莱士著金恒镳、王益真译的《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Ⅰ)(精)/远行译丛》是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在马来群岛考察时的旅行见闻。

1854年3月,华莱士前往马来群岛,发掘并采集不为西方世界知晓的动植物种。他在海岛间流浪八年,旅行约一万四千英里,共采集十二万余件生物标本。

本书记载了他所观察到的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大花草科的巨花、“蝴蝶中的王子”大型绿翼鸟翅蝶、酷似人类的红毛猩猩、绝美的天堂鸟、美得难分轩轾的各色昆虫,还有风俗各异的岛民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观。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地理概述

第一部 印度一马来群岛

 第二章 新加坡

 一八五四年至一八六二年间数次造访新加坡市与岛的素

 描印象

 第三章 马六甲与金山

 一八五四年七月至九月

 第四章 婆罗洲

 红毛猩猩的原乡

 第五章 深入婆罗洲内陆

 一八五五年十一月至一八五六年一月

 第六章 婆罗洲

 戴雅克人

 第七章 爪哇

 第八章 苏门答腊

 一八六一年十一月至一八六二年一月

 第九章 印度一马来群岛的博物志

第二部 帝汶岛群

 第十章 巴厘岛与龙目岛

 一八五六年六月至七月

 第十一章 龙目岛居民的风俗礼节

 第十二章 龙目岛拉甲统计人口的方法

 第十三章 帝汶岛

 古邦,一八五七年至一八五九年;帝力,一八六一年

 第十四章 帝汶岛群的博物志

第三部 西里伯斯岛群

 第十五章 西里伯斯岛

 望加锡镇:一八五六年九月至十一月

 第十六章 西里伯斯岛

 一八五七年七月至十一月

 第十七章 三访西里伯斯

 万鸦老:一八五九年六月至九月

 第十八章 西里伯斯的博物志

试读章节

经过几天的四处探索后,我已经很熟悉周遭的环境。这地方和我上次造访的树林里的大路相隔颇远,我住处的周遭有些老旧的垦殖地与几间小屋。我捕到一些很好的蝴蝶,但甲虫很少,甚至腐木与新砍倒的树木(通常很吸引甲虫)内也杳然无一物。这使我相信附近没有大森林,也不值得我久待,然而再过约一个月,雨季就要来临,想更深入内陆为时已晚;我于是决定待在这里,有什么捕什么。不幸的是,数天后我便患了热病,虽然病情不是很重,但我浑身变得懒洋洋的,提不起劲来干活。我想将病医好,却始终没有成功;我每天只能在院子四周及井边静静散步个把钟头,偶尔或可找到一些好昆虫,其余时间则静坐家中,等待我那小采集队带来甲虫与蜗牛之类的标本。我这回生病必是饮水之故,那是取自浅井的水,井旁有几摊死泥水,听任水牛打滚。我住屋的近旁又有一个有栅栏的泥坑,每晚关了三头水牛,从泥坑飘来的恶臭往往钻过有缝的竹篾地板传进屋内。我的马来侍童阿里也得了同样的病,由于他是我主要的鸟羽剥制人,我采集的进度自然跟着放慢了。

村中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与其他马来民族差别不大。妇女每天几乎都在捣米、筛米、捡薪材、汲水回家,以及净绵、染色、纺纱、把土产棉花织在沙龙布上。织布是靠架在地板上的*简易的框子,制作过程既花时间又琐碎。要做普通的格子花样,每撮染线要用手一缕缕分别拉起,用梭穿过其间,因此一码半宽的布每天只能织一英寸。男人则是栽种些栳叶(刺鼻气味的胡椒叶,用来配槟榔)及几种蔬菜,然后每年一次拉水牛随便耕一下地,种下稻秧,之后就不再照料,只等收成了。偶尔他们得稍微维修房子,编制草席、竹篮或其他家用器皿,但大部分时间闲逸无事。

村中没有人能说几个词以上的马来语,几乎也不曾有人看到过欧洲人。这造成了一件*糟糕的事,那就是不论人与兽看到我都畏惧三分。我足履之处,群狗狂吠,小孩哭喊,妇女逃避,男人睁着受惊的大眼,仿佛见到怪异又可怕的食人魔。就连路上的驮马见到我走近,都会避开冲入丛林。至于那些长相可怕、丑陋的畜生水牛,我更不能接近——不是因为我怕它们,而是为了他人的安全。那些水牛看到我,会先伸长脖子盯着我,等到我走近后,便奋力挣脱车轭或绳索,像被恶魔追赶般横冲直撞地逃开,完全不顾路上有什么东西。每当我在路上遇到载货或正被赶回村里的水牛,只得转身躲到树林内,把自己藏起来,等待它们走过,避免出事,否则我在村中不受欢迎的程度将更上一层楼。每天中午左右,村民会将水牛赶回村,绑在屋舍外的树阴下;那时我就得像小偷般靠屋后的小路蹑手蹑脚地进出,要是我走入牛群,真不知道它们会对小孩及房子闯出什么祸来。我若突然走到妇女汲水或小孩洗澡的井边,结果必是一哄而散;这种事每日都发生的话,对于我这种不愿被人嫌弃也不常被人看做是丑魔的人,可是件难受的事。

到了十一月中旬,我的健康并无起色,而昆虫、鸟类与贝壳又非常少,我于是决定回到马马姜,在大雨未来前把采集品打包好。西风已开始吹起,许多征兆都显示今年雨季可能提早到来,届时每件东西都会变得很潮湿,采集来的标本就没法彻底干燥了。我好心的友人梅斯曼先生再次借给我驮马,但由于我担心鸟与昆虫标本驮在马背上不太保险,我又去找了几个人帮我搬运这些采集品,就这样带着所有的东西安全回到家。我难受地蹲坐在地上用餐五个星期后,现在再次舒服地躺在沙发上,又坐着竹摇椅倚靠桌子舒舒服服地进餐,这种*侈的感觉真是少有人能体会。身体健康时,这些都可说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一旦病得虚弱,这些终生建立的习惯便无法置之不理了。

我的住屋就像这一带所有其他的竹屋一般有点倾斜,雨季里强劲的西风把所有的柱子整得东歪西斜,真让我怀疑哪天它会整个坍翻过去。奇特的是西里伯斯岛的土著尚未发现利用对角柱来强化建筑物的结构。我怀疑当地所有的土著新屋在受风吹袭两年后,没有一栋撑得直。这些屋子都单用直柱或横梁构成,只用藤条略为捆住,无怪乎无法承受大风的吹袭。这些屋子呈现不同程度崩塌的面貌,从刚开始的微斜到危险角度的倾斜,这时屋主就会察觉已到了非搬不可的地步。

当地人的结构学智慧只发现了两种治疗屋斜恶疾的方法。其一,屋子开始倾斜时,在上风处竖立一根柱子,把屋子用藤或竹吊在柱上。另一种方法是事先预防法;但他们既发现了这个诀窍,为何没发现真正的方法,这倒是十分令人费解。这种方法是,筑屋仍利用寻常方法,但主要柱子中有二或三根选用越弯越好的柱子,其他仍维持用笔直的柱子。我时常看到屋内有这种弯曲的柱子,还以为是欠缺上好的直木所致;后来有一天,我碰到几个男人抬着一根像狗的后腿般弯曲的柱子回家,就向我的土著小童询问这种木头的用处。“屋柱子。”他说。“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弄根直柱,这里直木材多得很呀?”我问。他答道:“喔,他们比较喜欢那种柱子建的屋舍,它不会塌。”显然认定这种弯曲的木材有一些神秘效果。其实,只要稍微想一想,再搭配一幅图绘,就可看出弯曲柱的效果有实际的功能。因为正方形很容易变成菱形或斜角形,如果在对称位置摆上一两根弯柱子或斜柱子,就可产生对角柱的作用,只是这法子看起来太粗糙、太笨拙了些。

序言

想必不少读者会问我,为何在返国六年后才姗姗完成这本书?我觉得就这一点我有义务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我在一八六二年春抵达英国时,发觉自己身陷一房间的箱子里,那些是我一次次寄运回来、打算私藏的标本:约包纳一千物种的三千余件鸟类皮羽、约七千物种的两万多只甲虫与蝴蝶,以及一些哺乳类兽和陆生螺贝。这大宗标本大部分我已暌违多年,加上当时我身体孱弱,光是拆封、归类和安置,就花费了一段不短的时间。

我很快就决定,须等到我将采集品中最重要的大类命名与描述完成,并解决采集时曾惊鸿一瞥的物种变异与地理分布上的若干有趣问题后,我才能出版著述作品。当然,我可以马上先发表笔记与日志,留下所有博物学问题等待来日解决,但此非我愿,不但让朋友失望,也无益于社会大众。

自从回国到现在,我已在《林奈动物与昆虫学会公报》上发表了十八篇论文,描述或归类我采集的部分标本;此外,我还在各类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十二篇与标本相关的一般性主题论文。

我的采集品中,近两千种鞘翅目昆虫及数百种蝶类已由各国知名博物学家予以描述,但尚存更多标本有待描述。从事这项心力交瘁的工作以造福科学界的学者中,我必须提到伦敦昆虫学会的已故理事长帕斯科①先生,他几乎将我庞大的天牛收藏(现在他手中)全数完成分类与描述。这些天牛为数一千多种,其中至少九百种先前未曾描述过,也未见于欧洲各陈列所。

其他各目昆虫有两千多种,现今为威廉·桑德斯②收藏,经由他的安排,大部分标本已交由优秀的昆虫学家进行描述。单是膜翅目就超过九百种,其中两百八十种蚂蚁中有两百种是新种。

这本游记蹉跎了六年,让我有机会撰写出一本有趣且深入的书籍,一一罗列从采集品中研究出来的主要结果。此外,由于我描述的国家很少有人去过或著书描述过,他们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也不至于有大变动,因此我深信——也希望——读者六年前没读到我的书(或许读者因此把它抛到九霄云外了)的缺憾,现在将为更大的收获所弥补。

写作计划

我现在要谈一谈我这本书的写作计划。

我到各岛屿的旅程受限于季节与交通工具。我常间隔很长的时间数度造访某些岛屿,有时两三次,有时甚至重复四次。如果依造访的时间顺序书写必会使读者摸不清头绪,也让他们不知身处何地;加上我时常提及的许多岛群是依其特有的动物与居民的特点来区分,读来更易迷糊。因此,我采用了融合地理学、动物学和民族学的安排法,按照最自然的串连顺序依次逐岛介绍,但同时又尽量配合我实际造访的顺序。

我把马来群岛分为以下五个岛群:  一、印度一马来群岛,包括马来半岛、新加坡、婆罗洲、爪哇与苏门答腊。

二、帝汶岛群,包括帝汶岛、弗洛雷斯岛、松巴哇岛、龙目岛及几个较小岛屿。

三、西里伯斯岛(!),另包含苏拉群岛与布通岛。

四、摩鹿加岛群(今马鲁古群岛),包括布鲁、塞兰、巴占、吉洛洛(今哈马黑拉岛)与莫罗泰,以及较小岛屿德那地、蒂多雷、马基安、卡约阿、安汶、班达、戈龙与马塔贝洛⑦。

五、巴布亚岛群,由新几内亚大岛与阿鲁群岛、米苏尔岛、萨拉瓦蒂岛、卫古岛,以及其他若干岛屿构成。卡伊群岛虽然在动物学与地理学上隶属摩鹿加岛群,但鉴于其民族学特性,也纳入本组内。

书中每描述完一组岛群,就会紧接着一个描述该地区自然史的章节;因此,这本书可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处理马来群岛的一个自然地理区。

第一章是概述,说明整个区域的地理学;最后一章简介马来群岛及其邻近地区的各种族。经过这番说明,再辅以书内地图,我相信读者始终能明了书中所述地点,以及游历者前进的方向。

我深知本书涉及的范畴太广泛,相对来说,这本游记不过是浅尝辄止。然而,就内容而言,我力求精确。全书所有情节与描写几乎都是现场笔记,最多只略做文字修饰。在我撰写本书的博物志及其他许多部分时,是希冀引起读者对物种源起与其地理分布相关问题的兴趣。在某些案例中,我能够详述己见;在其他案例中,则鉴于所涉主题太复杂,我觉得最好专注陈述问题中较有趣之情事,至于答案则请读者从达尔文①先生许多著作中演绎的原理去寻觅。我希望书中的丰富插画能提升这本书的趣味与价值,这些是依据我的草图、照片或标本绘成,更是针对真正能呈现本书的情节与叙述而精选的。

我要感谢有幸在爪哇结识的伍德伯里兄弟华尔特与亨利两位先生,承蒙提供众多风景与土著的照片,对我帮助甚大。桑德斯先生好意让我画下奇异的角蝇;我也要感谢帕斯科先生借给我两只极为罕见的长角天牛标本,它们就描绘在婆罗洲甲虫的图版上。其他据以绘图的标本都是我的私人收藏。

采集时间和标本量

由于我旅行的主要目的乃采集博物标本,作为私藏并供应复本给博物馆与业余收藏者,因此,我对采集到并完好运送回国的标本会做一番概述。我也必须先说明,我通常有一两位,有时三位马来人在旁协助,约有一半时间则仰赖英国小伙查尔斯·亚伦的帮助。虽然我离开英国只有八年,但我在马来群岛旅行了约一万四千英里,共计六十至七十旅次,由于每次都得花费些时间进行事先的准备,也多少会浪费些时光,我相信真正的采集时间不到六年。

我的东方采集量为:  哺乳类动物  三百一十件

爬虫类  一百件

鸟类  八千零五十件

贝介  七千五百件

鳞翅目昆虫  一万三千一百件

鞘翅目昆虫  八万三千二百件

其他昆虫  一万三千四百件

生物标本总计  十二万五千六百六十件

现在尚得感谢所有提供协助或资讯的朋友。我特别要感谢皇家地理学会的评议会,由于其难得的推荐,我才能获得祖国与荷兰政府的重大协助;其次我要感谢桑德斯先生,他在我旅程的早期不遗余力地鼓励我,令我要益良深。此外,我对塞缪尔·史蒂文斯先生更是铭感五内,他是我的代理人,承蒙他照料我的采集品并提供给我有用的信息与各项所需。

我相信,上述友人以及其他对我的旅行或采集感兴趣者,在阅览这本书的过程中,能获得我自己在本书叙述的场景与物件中所感受到的若干乐趣。

书评(媒体评论)

在你远行之前,请望着无尽的远方,想着无数的人们,因为所有的这一切都与你有关!

——鲁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