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由于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缘故,及吴石将军在大陆的儿子吴韶成的托付,作者开始接触吴石将军与众不同的传奇人生。从一片空白开始起步,在此后2200多个日子里,一次次在旧书堆、旧报刊堆里进行大海捞针似的搜寻,一次次与知情者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一次次对着吴石将军的遗墨和存数不多的著述发问,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钩沉出浮出水面的历史影像。吴石将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从水乡少年到北伐少年?他是怎样从名校“状元”到抗日儒将?他是怎样从国民党心脏送出大量秘密核心情报,为解放战争战事的加速结束作出特殊贡献?他是怎样从大陆战斗到台湾?他就义后是怎样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内部隆重悼念的?周恩来临终前有怎样的嘱托?……郑立著的《冷月无声吴石传》透过这些线索一一展开,还原发生在吴石身上鲜为人知的事,擦亮出蒙尘已久的光芒,讲述扑朔迷离的吴石之谜,寻觅吴石身上的精神价值。但愿能让吴石的真实面目随着我的笔归来,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人们对这位60多年前潜伏者的记忆和缅怀。
郑立著的《冷月无声吴石传》记述了我党隐蔽战线的英雄吴石一生的革命经历。包括他的出身、进入国民党军界、留学日本军校、对中西兵学的研究贡献、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转变为我党情报人员、潜伏在孤岛台湾以及被捕就义等经历。
窗外的世界
转眼到了1910年春,乡村的学习再也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吴石在家人的带领下再次来到当时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州,参加热门学校开智小学堂的春季入学考试。考试自然不在吴石的话下,他等的是红榜题名。一张红榜出来了,吴石挤进拥挤的人群中,“吴虞薰”三个字赫然榜上。
开智小学堂是在废科举、办新学的浪潮中兴办起来的。倾向维新运动的知识分子张运枢等人认为仅仅有一个开智学会还不够,决议创办一所新学堂,取名“开智小学堂”。很快这一申请得到清政府学务处的批准。1904年10月,开智小学堂在福州台江南禅寺开张。尽管依托寺院的院舍办学,但学堂里弥漫着倡导新学的清新空气,与寺院的肃穆形成极大的反差,所聘教师都是当时福州地区的知名人士,富有开放、开明的思想,在福州地区名声大震。吴石进了这所学校后,身临闹市,眼界大开,他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发展实际上是这时才开始的。他后来曾向好友说过:在乡村读了几年私塾,只知背诵古书;到开智小学堂才开始读历史教科书,读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中日战争等事件,知道国家、民族有被瓜分的危险。尽管吴石对待社会问题的观点尚未形成,但对外界的看法显然是积极和明确的。
吴石在这里学习整整一年。这一年,对吴石一生的意义,不是因为进城入学,而是吴石的文学兴趣从这一年开始。他自认为:“余之文学根底得以奠立初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从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文学情怀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书卷气成为他身上挥之不去的特性。
一年后,吴石告别开智小学堂,转入西方教会创办的榕城格致书院读书。是什么原因让他有转学的念头?现在无从考证。但榕城格致书院的名声在当时是响当当的。榕城格致书院坐落于福州市中心的于山北麓,环境优美,清幽宜人。它的前身为清道光廿八年(1848年)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保福山学校,后取《礼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改名为“格致学校”,之后又改名为“格致书院”。到了1911年,格致书院已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除美籍教职人员外,国内名牌大学和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到教学、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该校很诱人的招牌是这里大部分学生能够直接插入国内名牌大学和美国任何一所大学的三年级续读,学业优秀者保送升入美国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名校深造。尽管这里学杂费比福州同等学校高,但对吴石来说,有太多的诱惑——一流的教育质量、远渡重洋的机遇……这些恐怕都吸引吴石想转学于此。吴石的想法得到了望子成龙的父亲的支持。
在这里,他尽情呼吸弥漫着新知识的空气,第一次接触西方教育,学习伦理、格致、体操……这些在私塾听也不曾听说的课目、在开智小学堂所未设置的课程。当他接触这些新奇的知识,感到眼界确实开阔多了,眼前的世界斑斓多彩!他的求知欲、好奇心迅速找到满足的空间。
P13-14
让60多年前的英魂随着我的笔归来
60多年前,吴石将军牺牲在台湾。因为工作在隐蔽战线,所以直到今天他的名字、他的事迹才广为流传。
2004年9月的一天正午,天空一片湛蓝,阳光普照大地。在北京出差的我驱车赶到香山公墓,特地寻访吴石将军墓地。我按照吴石将军之子吴韶成提供的墓碑号寻去,在一片墓冢里终于看到一座庄严的汉白玉墓碑。找到了,它就是吴石将军之墓。我仔细地端详,“吴石将军、王碧奎夫人之墓”的字样映入眼帘。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背包和照相机,深深地向这方墓地鞠躬,向曾经生长于同一城市的这位无名英雄致敬。
当我缓缓走到墓碑的背后,简短的碑文出现在眼前:
吴石,字虞薰,号湛然,一八九四年生于福建闽侯螺洲,早年参加北伐学生军。和议告成乃从入伍生,而预备学校,而保定学校,嗣更留学日本炮兵学校与陆军大学。才学渊博,文武兼通,任事忠慎勤清,爱国爱民,两袖清风,慈善助人。抗战时期运筹帷幄,卓著功勋。胜利后反对内战,致力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台“国防部”参谋次长任内于一九五。年六月十日被害于台北,时年五十七岁。临刑遗书儿辈,谨守清廉勤俭家风,树立民族正气,大义凛然。一九七三年,人民政府追赠革命烈士。夫人王碧奎一九九三年二月九日逝于美国,享年九十岁,同葬于此。
250多字的碑文勾勒出吴石将军一生的大致状况。我想,或许是墓碑大小限制、身份特殊的缘故,更具体的功绩仍有待后人追记。但“功垂千秋”的评语足以告慰烈士在天之灵。
有多少人知道这方为功勋卓著的无名英雄建筑的丰碑呢?恐怕少之又少。见诸报端、见诸网络,更深埋于历史,吴石将军为后人留下太多说不尽的话题……他于国家于民族之功在哪呢?他的传奇人生经历就这样静静地掩埋于浩瀚的历史?这次千里之外的凭吊,不知是怅然还是伤感,让我感到像吴石将军这样杰出的无名英雄太需要走出历史的层层迷雾。在我的潜意识里突然出现一股强烈的冲动,决定沉下心去做这样一件对我来说从未做过的事——为吴石作传。
如果吴石将军还活着,今年他该123岁了。实际上,他只活了57岁。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人生也没有如果。他英勇就义的那一刻永远定格在1950年6月10日午后4时半。
这一刻,一场法西斯的屠杀正在上演。在台北马场町那片荒芜的野坡上,吴石将军,这位中等身材的职业军人被推下刑车,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次长。他使劲挺直腰杆,太想用自己的双眼再看世界一眼,只因身受酷刑,一只明眸失去了光明,只得用幸存的另一只眼睛凝望远方。刽子手下手了,两颗子弹击中他的胸膛。他仰天一声长啸,发出最后的呐喊,这呐喊如闪电、如利剑划向遥远的苍穹。他的心脏缓缓从枪口处拱出,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裳,染红了他安息的大地。在阴霾密布的天空,淅淅沥沥的小雨飘啊飘,似替天地为之致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的壮烈、他的牺牲,将舍身取义、呼唤光明的浩然正气写在天地间。
从这一刻起,中国共产党痛失一位风雨同舟的忠诚朋友,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痛失一位杰出的情报工作者,中华民族痛失一位才华横溢、文武兼备的爱国将领。
同时牺牲的还有:原国民政府联勤总部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中将、原国民政府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总务处交际科长聂曦上校;中共华东局派往台湾与吴石和中共台湾省工委联络的女情报人员、中共党员朱谌之。
吴石将军是国民党政权垮台偏安台湾后屠杀的第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吴石将军之死在危机重重的台湾曾引起轰动,在惊魂未定的溃败军人中引起震动。其实从1950年2月28日其夫人被传讯,到3月1日吴石将军本人身陷囹圄,到6月10日英勇就义,时间不过百日,受牵连人员逾200,在岛内沸沸扬扬传播,一时云里雾里。人们匪夷所思的是:吴石身为“国防部”要员,前程锦绣,为何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为中共工作呢?……此事被国民党当局内定为“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通共案”,一时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每当这一事件被人们一次次讲起,其内容也总是被一点点添加、渲染,从此被罩上神秘的光环。当然,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不会有答案的,也不可能有答案的。鉴于案情备受关注,国民党当局不得不于当年7月以李资生的名义在香港《新闻天地》(《新闻天地》为国民党当局在岛外主办的刊物)上刊发长篇文章《台湾大间谍案破获始末》,一时喧嚣尘上。受当时两岸的局势及秘密工作的特殊要求,吴石将军在大陆的挚友、亲人皆被告知:此事涉及机密和有关人员的安全,暂不宜公开。这种秘而不宣,在境外一片鼓噪中,大陆保持一片平静,知情者被严格限在极小的范围,但有关善后工作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韶光匆匆,一晃67年过去了,吴石将军的背影渐渐远去。
海峡两岸的长期阻隔和世事的变化,使吴石成为默默无闻的名字。吴石译著《警察学纲要》在2005年入选中国政法大学的“中国近代法学译丛”。但该书“勘校导言”坦言“本书译者吴石先生生平情况不详,颇感遗憾”。由于公开宣传甚少,即使在烈士的家乡,也是知者寥寥。
时光啊,怎能让吴石将军——这位为祖国统一血洒宝岛的英雄,让他的英名隐遁人间!
他的生命与那个时期的国家变迁紧密相连。他一生动荡,万里飘零。在生命的旅程中屡屡与艰难困苦相遇,他的身躯融入北伐,融入抵抗日本侵略者,融入渡江战役,融入上海、杭州、福州等地的解放,融入统一祖国大业,留给人间曲折而生动的传奇。
2003年春,由于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缘故,及吴石将军在大陆的儿子吴韶成的托付,我开始接触吴石将军与众不同的传奇人生。从一片空白开始起步,在此后2200多个日子里,一次次在旧书堆、旧报刊堆里进行大海捞针似的搜寻,一次次与知情者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一次次对着吴石将军的遗墨和存数不多的著述发问,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钩沉出浮出水面的历史影像。吴石将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从水乡少年到北伐少年?他是怎样从名校“状元”到抗日儒将?他是怎样从国民党心脏送出大量秘密核心情报,为解放战争战事的加速结束作出特殊贡献?他是怎样从大陆战斗到台湾?他就义后是怎样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内部隆重悼念的?周恩来临终前有怎样的嘱托?……本书透过这些线索一一展开,还原发生在吴石身上鲜为人知的事,擦亮出蒙尘已久的光芒,讲述扑朔迷离的吴石之谜,寻觅吴石身上的精神价值。但愿能让吴石的真实面目随着我的笔归来,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人们对这位60多年前潜伏者的记忆和缅怀。
为吴石将军立传,缘于对英雄的景仰,缘于对历史真相的守望。
自撰写《冷月无声——吴石传》以来,每逢中秋节,我都会当窗对月,叩问青天,而在天际问的英雄却无语。时至2008年中秋,凝望天空,却是浓云遮空,看不见一轮明月,我是多么盼望皓月的光华洒满周身!因为《冷月无声——吴石传》完成初稿,多年的艰辛终有成果。沉沉的黑夜掩盖许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东西,如哭泣、悲伤、失望……但确是了却情感的一个途径。在安静、黝黑中,每个人都在圆梦。次日,我的父亲因病告别了人间,让我深深陷入悲伤。这种失去亲人刻骨铭心之痛,让我再一次理解吴石将军子女及亲朋好友对于他难以释怀的怀念。
就在书稿即将杀青的时候,同住一座城市的冯岩君找到我,告诉我:吴石是福州人乃至中国人的骄傲,只可惜现在外面怎么写、怎么说吴石的都有。不去研究太可惜了。现在自己研究吴石是有些晚,但总比不去研究好。最好还要有大手笔的纪念活动。冯岩君诚恳而热情的一席话说出我深埋心里的想法,共同的追求让我们一见如故。按过去的说法,我与冯岩君都是标准的职业革命者。明知道情况,如果都不能为前辈做些什么,心里总会觉得有些缺憾。
吴石将军是1949年春渡江战役至1950年初国民党高层重要军事情报的主要提供者,是中共隐蔽战线上杰出的无名英雄。他绚烂的一生淹没于浩瀚的历史长河,因此他为民族独立与解放所作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重大贡献少有记录、少人问津。加上要追叙的都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前的史事,相关联的人物达上百人,这些要考证清楚,考据确凿,更是困难重重,需要精诚所至,呕心沥血。诚如中国传记大家朱东润先生所说:“一位有问题的传主,有时会给传记的作者以更大的兴趣。”因此,于我而言,描摹出活生生的吴石,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超越,愈深入愈欲罢不能。多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费尽周折、埋首整理,其中的烦恼和辛苦自不多言,也确有动摇放弃念头闪现的时候但更多的是坚持。在采访何康、朱晓峰、蔡学仁、陈振涛等一批老地下党人时,他们当中有的已患上失忆症,刚做过的事—下子就记不清了,但一讲起曾经的岁月,哪怕细小的情节也无一丝模糊,宛如刚刚发生,真是刻骨铭心!他们对已逝战友的回忆往往动情至于老泪纵横。他们非常欣慰地告诉我:我现在能活着,不知比牺牲的同志幸福多少倍。他们对党的忠诚及对已逝战友的忠贞,让我经久不能忘怀。就我而言,写吴石的过程,是心灵碰撞信仰的过程。
书末附上本人整理校勘的吴石若干作品,期与读者分享;也期待引起更多人对吴石研究产生兴趣,为深化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
从开始搜集资料到完成书稿,跨越8个年头。期间,承蒙吴石家属和其生前友好以及许多领导同志的关心、支持。吴石之子吴韶成提供重要资料并审阅了全书,吴石将军的生前好友、国家农业部原部长何康给予指导,也得到李克农之子李力,罗青长之子罗援,朱枫烈士之女朱晓枫,吴石之女吴兰成,陈宝仓之女陈瑞方,吴仲禧之子吴敢群,李黎洲之子李勉庸,原吴石将军副官、福建黄埔同学会会长林强、吴石将军侄子、福州市物资局原副局长吴杲(2007年病故)以及原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主任顾国瑞、福建省委党校林怡教授、福建省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林玉涵、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吴又成、福州市党史办主任刘德宏、原郊区政协副主席陈子燊、晋安区政协原副主席施钦、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詹石窗等为成书给予的帮助。国家安全部门有关同志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南京市文联原主席冯亦同,南京市党史研究室王平,上海市党史研究室王岚,福州市人民政府文化顾问黄启权,福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杨勇,福建美术出版社卢为峰,福建省文史研究馆连天雄,闽江学院中文系教授刘建萍,历史系副教授郑新胜,福建省民革郑长青等诸位好友以及永泰县委办、党史办同志或提供史料,或收集照片,或研究文稿,为本书的出版作出奉献。台湾文史专家徐宗懋先生赐给珍贵历史照片;上海远东出版社伍启润先生给予鼓励。在此,一并致谢。
众所周知,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有关吴石的一些档案迄今尚未完全公开;也由于研究深度的问题,本书的内容还存在某些欠缺或局限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谅解。唯愿本书的出版,能为研究吴石、宣传吴石,为携手海峡两岸推进祖国统一尽点绵薄之力。
有意思的是:2009年春,一部叫《潜伏》的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其中剧中主人公、地下工作者余则成的原型引起热议。上网一看,网页上赫然显示“余则成的原型是吴石将军!”在网上键入“吴石将军”,符合选项的查询结果达数十万条,令人感慨。其实,余则成是虚构的,而吴石确是真实的。感谢电视剧《潜伏》、感谢网络,是影视、网络的能量,开始唤回沉睡的英名。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英雄。是英雄引领着时代,创造一个民族的今天和未来。吴石将军属于理解那一段历史的人们。他的精神属于中国人民,属于中华民族,属于全人类!
至今为止,我也无法考证吴石出生时是否有明月相伴。但我总觉得,吴石犹如空中的冷月,其光华、韵味历久弥深,入于人心。
这些感言权作后记。
作者
2011年春记于福州
岁月匆匆,一晃六年过去矣。吴石传奇的事迹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甚为欣慰。这次再版,依新发掘的史料,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些修订、增补,冀臻于完善。感谢我的家人!感谢吴江、宋静雯的悉心编辑!感谢所有为本书完善提供支持与帮助的朋友们!
2017年6月补记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