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写,好像自己是在多时髦的家庭成长起来似的。其实不然,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父亲是新桥老字号布料店的责任社员。我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兄妹一共四人。
幼年时期,祖母还健在的时候,家里做的菜以鱼肉居多,主食为米饭,完全是日式饮食。祖母过世后,可乐饼和炸猪排开始出现在餐桌上,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后来,哥哥进入新闻电影公司工作,每到休息日回家探望的时候,总会讲起偶尔从社长那里听来的“美国”。牛肉罐头、沙丁鱼、奶酪等舶来品陆续出现在我们家的餐桌上,“早饭吃面包”渐渐成了我们的习惯。
更甚的是,在我19岁的时候,曾向母亲宣言道:“从明天开始我不吃米饭了。”因为当时读的一本书里写着“肠胃不好的人吃面包比吃米饭好”这样的话。我是那种只要是名家写的书,读完马上就去践行的人。
从那之后,我每次去亲成家做客时都会因为说“我带面包了,不要米饭”而被大家取笑。他们会取笑我,说:“是吗?今天可是吃生鱼片哦。”不过配面包也没关系。生鱼片和面包可以分开吃。
我和丈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那年结的婚,对于我只吃面包这件事,丈夫的反应是:“很好啊,面包这么好吃,我也吃面包吧。”这让我感到很轻松。
因此,战争时期,我都会想方设法弄到面包票,有时候也会用小麦粉和烘焙泡打粉(那时叫作“乌冬面粉”和“发酵粉”)自己烤面包、做甜甜圈。大部分人会用小麦粉制作“水团”(即用面粉和水然后撕成块状煮熟的一种食物),但我对那个味道不太能接受。
就这样,我一根筋地只吃面包。当然,到现在为止,我的早饭仍是面包。
坚持“每日笔记”防止遗忘
现在,我是这样开始我的每一天的——
早上5点左右自然醒来,先在床上磨蹭一会儿。
大约6个小时是我比较理想的睡眠时间。晚上ll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
枕头是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用的扁枕头,像是薄薄的坐垫。脚下也放一个枕头。我睡觉时需要足枕,而且垫得很高。总觉得脑袋低一些、脚部高一些能缓解疲劳。
这个“足枕”是我很早之前不知在哪本书中看到的说法,最近听电视节目中的医生也说“足枕很好”,我还挺得意:“看吧,我80年前就知道这个了!”
然后,从床上爬起来,喝一杯酸奶润润喉,点一滴眼药水让自己完全醒过来。6点打开电视机,找到NHK的英语会话节目。
有时候因为刚起床,大脑运转还比较慢,所以看电视是挺好的选择。因为电视上不会问我“明白了吗?那么这个用英语怎么说”之类的问题。这样先让大脑“热身”,接下来换到《大家的体操》节目,进行真正的热身。
事实上,我四年前后背受伤,患上了脊椎管狭窄症,疼到早上起床时不扶墙完全站不住的程度。自从跟着《大家的体操》锻炼后,身体变得灵活起来,甚至能够轻快地行走。这是我给自己制订的康复训练计划。
当大脑和身体都清爽了,先拿起报纸大致浏览一番。假如看到让我“啊,好想采访这个人”的中意对象时,就会把报道剪下来,夹在“每日笔记”中。
是啊是啊,我有做“每日笔记”的习惯。
无印良品有一种93日元一本的长方形空白笔记本,我用旧的挂历纸包起来。笔记本就放在起居室的书桌上,我用来随时记录心中所想的点点滴滴。(P4-7)
在广袤天空与蔚蓝大海的衬托下,一艘黑黝黝的奇怪船只出现了。
嘉永六年(日本纪年方式,1853年),美国的佩里提督率领着四艘黑色船只,航行至日本。
听我的祖母说,当时她4岁,被她的爷爷背在身后,亲眼看到了那艘船。没错,也就是和坂本龙马(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维新志士,倒幕维新运动活动家、思想家)所见的是同一艘黑船。
对一个小孩子来说,那可真是不得了的事情啊。祖母即便已过80岁,但跟我说起那时的场景,就仿佛昨天才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而每次听完,我也会在脑海中想象那艘黑船的巨大船体,开始驰想美国这一未曾见过的国度。
如今,每每与年轻人聊起这件事,他们的反应总会让我有些惊讶:“这艘黑船,对我们来说,只是上社会学课程时学习的历史事件,但对笸本老师来说,却是一份对奶奶的思念呢!”
活了近一个世纪,就会有这样的体验吧。对大家而言,仅仅是历史课上学到的江户时代,也许对我个人来说,却并非遥远的过去。
我出生于大正三年(1914年),今年(2011年时)已97岁。
职业:摄影记者、新闻摄影师。
关于我走上摄影道路的缘由,之后我想一点点告诉大家。在干这行之前,我几乎没怎么碰过照相机,关于摄影的知识也不甚了了。某天,突然有人向我建议:“在日本还没有过女性新闻摄影师,可在美国却早就有了哦。你要不要试试看?”于是我想:“要不然我就试试看吧。”而这个想法,正是这一切的开始。
完全是受好奇心驱使。
说起来,我依稀记得,从我小时候起,母亲就经常对我说:“你虽然性格是畏畏缩缩的,却总喜欢稀奇玩意儿,什么都想知道呢。”
昭和十五年(1940年),我进入了财团法人摄影协会,成为日本第一位女性新闻摄影师。当时,正值战争的白热化阶段。
之后,太平洋战争发端、停战,社会复兴,经济高度发展,再是泡沫经济……时代不断经历着激荡变化,作为新闻摄影师的我也是身处其中。但也有过一些时期,被迫无奈与摄影拉开了距离。
转眼到了昭和六十年(1985年)。在昭和时代迎来“花甲之年”的这一年,我也终于完全恢复了新闻摄影师的身份。许多与我同年龄层的人已经退休了,而71岁对我来说意味着再次出发。
一路走来,在工作中我从不介意自己的岁数。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想干那个,想尝试的事情永远排得满满的,完全没有顾虑自己年纪的闲工夫。哪怕别人问我几岁,我也只会回答:“我已经不长岁数了。” 直到几年前,当我看到类似“八十多岁高龄女演员在舞台上翻筋斗”这样的新闻时,才会偶尔想想:“话说,我现在到底几岁来着?哎呀,都过90岁了!”连自己都感到惊讶呢!这才开始多少有点意识到自己的年龄。
去年,我以举办摄影展“恒子的昭和”为契机,首次公开了自己的年龄。随后报纸争相报道,使得日本尽人皆知。从那以后,朋友们接二连三地联系我,说:“欸?!连我都不知道。”又是采访,又是颁给我各种奖项,每天都过得特别热闹。
我很惊讶大家对于我过了90岁还在工作这件事表现出这么大的关心。既然如此,那我就把我的日常生活、所思所想、工作经历以及生活方式讲给大家听听吧。
我放弃进入养老院,选择自己花功夫装修房子,并谋划接下来的许多采访……会不会太贪心了一点呢……虽然100岁的终点也临近了。
说来话长,请各位耐心听我诉说吧。
笹本恒子,26岁成为日本首位女性摄影记者。
她经历了太平洋战争、东京大地震、经济泡沫……71岁那年,当同年代的人早已退休,她重新拿起照相机再度以摄影师的身份重新开始人生;如今已经97岁了,但想做的事情还有一大堆:装修房子、旅行、恋爱、写书、办摄影展……她说:如果没有梦想,人生就结束了。她说:要一直拍照,直到心脏停止的那一天。她用实际行动,打破“这个年纪就该这样”的限制,现在过着的每一天,没有一点“像个老人”的想法。她超过一世纪的人生故事,有快乐,有悲伤,也有过不下去想放弃的念头,但尽管挫折连连,在紧要关头,她的好奇心就又开始作祟。这个非常幸福的坚持,鼓舞了她一辈子。
笹本恒子著的《97岁的好奇心女孩》讲述了其传奇的一生。本书教会我们,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绝望,要努力挑战。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被自己的年龄所限制,只要想做,就放手去做!尽管她超过一世纪的人生故事,有快乐,有悲伤,也有过不下去想自杀的念头,但尽管挫折连连,在紧要关头,她的好奇心又开始作祟,这个非常幸福的坚持,鼓舞她一辈子。
女性传奇与励志榜样:一位1914年出生的日本女性,突破时代和性别的束缚,成为日本首位女性摄影记者,在事业上成就非凡,跨越一个世纪的人生多姿多彩。
轻松乐观,永远鲜活的年轻态度:一位97岁的老人,用17岁少女般的口吻讲述了她积极的生活哲学。
笹本恒子著的《97岁的好奇心女孩》教你跟“丧时代”Say NO!老奶奶都这么努力,你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不管在什么年纪,都要有梦想,要恋爱、旅行、好好打扮,人生永远没有“年纪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