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久不衰的畅销科幻小说,影响孩子一生的名著之一!
非改写、缩译版本,全新精译、精校,知名翻译家陈筱卿,是迄今为止翻译儒勒·凡尔纳作品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翻译家之一。
《海底两万里》中有丰富的地理与海洋知识,同时也教人学会勇敢、友善、坚强、正义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只有初衷与希望永不改变的人,才能最终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一部力作,讲述的是一位法国博物学家赴美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后,正准备返回法国时,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盛传的海上“怪物”。然而,博物学家等人却在追捕过程中被“怪物”俘获。其实,所谓的怪物,竟是一艘构造奇特的潜水艇。博物学家一行虽身为俘虏,却受到艇长尼摩的优待,但为了保住自己的秘密,艇长不许他们离开潜水艇,因此,博物学家一行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后来,他们遇到了无数美景,也几经艰险,终于逃脱,终将这一海底秘密公之于世。
《海底两万里》由儒勒·凡尔纳著。
1866年,全世界都在谈论着一件怪事——海上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海怪”。
阿罗纳克斯教授是一位法国博物学家,在一次考察活动结束之后准备返程时,接到了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登上了“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一同参与清除“海怪”的任务。
但是事与愿违,“海怪”没有被除掉,驱逐舰反被“海怪”撞毁。阿罗纳克斯教授连同他的仆人孔塞伊、加拿大的捕鲸手内德·兰德成了“海怪”的俘虏……
这只“海怪”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秘密?阿罗纳克斯教授三人最终能否脱险?他们到底遇到了怎样的奇遇?
主人公们置身绚丽奇幻的海底,开始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冒险。
第二章 赞成与反对
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我刚对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贫瘠土地进行了一番科学考察之后回来。我是作为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的客座教授,由法国政府委派,前去参加这项科学考察工作的。我在内布拉斯加州工作了半年,采集了不少重要标本,然后,于三月末到了纽约。我预定于五月初返回法国。回国前的这段时间里,我便对我所采集的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行了分类整理。斯科蒂亚号发生意外的时间正好是这个时候。
这件事我十分了解,因为它当时已是个热门话题,我是不可能不知之甚详的。美国和欧洲的报纸,我看了又看,但并无更多新的东西。这真是个不解之谜,令我困惑。我游移在两种极端的看法之间,没有定见。这件事肯定是确有其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还被邀请去亲手摸了摸斯科蒂亚号上的那个窟窿。
我到纽约时,这件事被传得沸沸扬扬。一些不学无术的人说是浮动的小岛啦,看不见的暗礁啦……但这类假设被彻底否定了。确实也是,除非这所谓的暗礁内装有一台机器,否则它怎么可能那么迅速地移来动去呢?
同样,说它是一个浮动的船体,是一艘遇难船只的巨大残骸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原因也是一样的,它的速度为什么会那么快?
因此,可能的答案只有两个,人们因而分成了观点极其对立的两大派:一派认为它是一种力大无穷的怪物,另一派则认为它是一艘动力强大的“海下”船。
可是,这后一种假设尽管还算说得过去,但经过对新旧两个大陆的调查,它也站不住脚了。因为某个人要想拥有这样的一种机械,那是不可能的。他是在什么地方建造它的?是什么时候造的?造这么个庞然大物,他又怎么能保守住秘密呢?
只有一国政府才可能拥有这种破坏力巨大的机器。在人们想尽办法提高武器杀伤力的悲惨时代,某个国家背着别国研发这种可怕的武器是有可能的。继夏斯勃枪发明之后,又发明了水雷,水雷之后又出现了水下撞锤,随后又是各种各样的你攻我击的对抗性武器的出现。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各国政府纷纷发表声明,予以否认,所以这种说它是战争机器的假设也就不能成立了。各国政府的态度是不容怀疑的,因为这事关公众利益,远洋运输遭到破坏,各国政府是不可能在这件事上撒谎的。再者,建造水下船只,岂能掩人耳目?个人干这种事而又密不透风是非常困难的,而对于一个一举一动都受到敌对国家密切监视的国家而言,想保密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因此,在对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甚至土耳其进行调查之后,所谓水下大马力船的假设最终也被否定掉了。 尽管小报仍在不断地讽刺、挖苦这个大怪物,可是它依然在海上漂来漂去,因此,人们任由想象力驰骋,甚至荒诞不经地说它是一种神鱼。
我抵达纽约后,有些人便专程前来征询我对此事的看法。我曾在法国出版过一部两卷四开本的著作——《海底的秘密》。该书深受学术界重视,我也因此成为博物学这一极其神秘的科学方面的专家,别人当然要征询我对此事的看法了。只要是能够否定事情的真实性,我是绝对要持否定的态度的。可是没过多久,我被逼无奈,只好明确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纽约先驱论坛报》也给“巴黎自然史博物馆教授、尊敬的皮埃尔·阿罗纳克斯先生”发了约稿函,请他对此事发表看法。
我只好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因为我无法保持沉默,所以就说了。我从政治学和科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写了一篇内容翔实的文章,于四月三十日发表在该报上。在此,我把拙文的摘要抄录如下:
我对各种不同的假设一一加以研究之后,由于所有其他的假设都被排除掉了,所以我不得不承认有一种力量大得惊人的海洋生物存在。我们对海洋深处毫无所知,探测器下不到那么深的地方。海洋深处到底是什么情况?海面以下十二到十五海里的地方到底有什么或者可能有什么生物存在着?它们的机体是怎样的结构?对此,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P10-12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法国19世纪的一位为青少年写作探险小说的著名作家,特别是作为“科幻小说之父”而享誉全世界。
19世纪最后的25年,人们对科学幻想的爱好蔚然成风。这与这一时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凡尔纳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创作了大量科幻题材的传世之作。他在其作品中描写了许多志趣高尚的人。他们全身心地献身于科学,从不计较个人的物质利益。这位“科幻小说之父”笔下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天才的发明家、能干的工程师和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他是在通过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描写,体现当时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凡尔纳不同于那些脱离生活的书斋学者,他力图将集高深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于一身的人作为自己笔下的英雄人物。譬如他的长篇小说《神秘岛》(1874)里的中心人物——工程师史密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所喜爱的浪漫主义的英雄人物尼摩艇长也是这样的人。他笔下的英雄人物富有人性,没有种族偏见,憎恨殖民主义者,同情被压迫民族。从他的作品中读者不难看出,他是这样的一个民主主义作家:在他所选择的冒险小说体裁许可的情况之下,尽可能地去表达自己对于压迫者的憎恨,以及对于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平等原则上的团结一致的幻想。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一部力作,讲述的是一位法国博物学家赴美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后,正准备返回法国时,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盛传的海上“怪物”。然而,博物学家等人却在追捕过程中被“怪物”俘获。其实,所谓的怪物,竟是一艘构造奇特的潜水艇。博物学家一行虽身为俘虏,却受到艇长尼摩的优待,但为了保住自己的秘密,艇长不许他们离开潜水艇,因此,博物学家一行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后来,他们遇到了无数美景,也几经艰险,终于逃脱,终将这一海底秘密公之于世。
陈筱卿
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指引人。
——“潜艇之父” 西蒙·莱克
凡尔纳的小说启发了我,使我朝着一生的方向去幻想。
——“宇航之父” 齐奥尔斯基
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
——法兰西学院院士 利奥泰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描写对象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探险小说,另一类是描写大机器的小说。后者更具科幻内容,主要有《海底两万里》《机器岛》《从地球到月球》等。这类小说中所出现的大机器,粗陋而笨拙,是现代技术世界童年时代的象征,有一种童年清纯稚拙的美感。
——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三体》作者 刘慈欣
凡尔纳的长篇小说妙极了,我读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但它们仍然使我赞赏不已,在构思发人深省、情节引人入胜方面,他是—个了不起的大师。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 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