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明月清风何来妙侣 阳春白雪竟遇知音
天空中有一丝雨丝轻漾着的白云,淡妆素雅的月姊,泻下她皎洁的月光,照在这个幽静多美的湖上,变成一片银色。微风吹动了水面,又似一绉一绉的银鳞,此时西子正蒙着轻纱白衣,在这轻灵的夜色中,现出她美丽的面目来。露挹清辉,四野轻风,树分凉影波光泛滟,四面众山静绕,又如千百美人临镜梳头,别成奇观。平湖秋月前的两株老柳被烟月笼着,微黄的柳条,飘拂在水边,虽已不是张绪当年,风姿濯濯,而半老徐娘立在秋风里,尚有一些媚态。
树下站着一个少年,他头上尚覆着一顶草帽,月光下只露出了他脸的下半部,身上披着一件半新旧的白罗长衫,足下踏着一双白帆布的鞋子,反负着双手,仰首看着天上的素月,低头瞧着湖上的波光,远远睹着环绕湖上的青山,静静地隐着它们的影儿,好似都睡着了,又好似被拥抱在月姊的一双白臂膀中间了。耳边又听得背后草地里秋虫唧唧的声音,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在那里奏着失恋的挽歌,或是唱着悲秋的曲调,一阵微微的秋风吹到他身上。
此时的他,正是静静地立着,被这月色波光沉浸着,醉了醉了。当着这个微妙清艳的夜景,他的一颗心也已如醉如痴地融化在西湖姊姊的怀中了,又好似他已跳出了本来的环境。在这个一刹那的环境中,享受着一种大自然的安慰,醉了醉了。可是这一阵微风吹来,虽然是微微的,而在夜间的湖上,正当新秋,已含着大大的凉意,所以他陡然觉得身上一凉,从沉醉中醒过来,看看自己身上满披着月光,一个瘦长的影儿倒映在右面地上,他口里不觉微吟道:“百顷西湖一明月,此身已在广寒宫。”又自言自语地说道:
“今夜的月色好极了,我哪里能够长对着明月,长伴着这美丽的西子湖过此一生呢?恐怕这一刹那的享受也不能说是现实的。听到这凄凉的虫声,又将勾起我的万斛牢愁,自伤身世了。唉!天边的明月,湖上的清风,青的山,绿的水,你们是虽历数千百年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你们都是金刚不坏之身,逍遥自由地度你们悠久的岁月。无奈人们血肉之躯,有灵感的机体,欧阳子所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像我这样空度着逝水华年的宝贵光阴,一无所成,坐待老大,怎不能自叹自恨?”
他说到这里,草间的秋虫益发叫得响了,好似听了那少年的说话,深表同情,助他的叹息,因为它们的生命在秋风中也不过一刹那的时间就要过去的,哪得不竭力地鸣着呢?
在这个时候,烟月朦胧的湖上,远远地听得打桨的声音,有一只划子船很快地向这里摇来,一会儿已在岸边靠住。那少年见了,且立在树的阴面向船上看来,先听得有温柔的笑语声,接着便有两个女子从舟中走向这平台,革履叽咯的声音,两人已走到月光里。那少年瞧得亲切,见她们都不过在十七八岁年华,头上都是烫着头发。一个身穿一件青地银点的软绸旗袍,身上满是一点一点的小银圆,被月光映着,一亮一闪的,好似有千百个小圆圈在她的身上。袖子只有几寸长,露出了一双雪藕也似的粉臂,和她的同伴紧握着手。那一个身上穿的一件红色的绸旗袍,触目生缬。月光照在她们的脸庞上,都是纤细的蛾眉,流利的美目,红红的颊,薄薄的唇,更见得一样妍丽。不知谁家娇娃,月夜游湖到此,倒也是雅人清兴呢!
少年一声不响地在树下静窥着,她们起初好像并不觉得别有人在此赏月,所以嘻嘻哈哈地跳踉着,又好似童心未除的女孩子一般。一个红衣的仰头指着天空的明月道:
“前几天只是下雨,我们只好在校中闷读书,今晚秋月这样皎洁,还是第一次呢!若不是我约你出来游湖,哪得赏此美景?方才我们在三潭印月也遇见许多游人,可见得人家都有兴致呢!”
那青衣的说道:
“谢谢你。”
遂曼声唱起几句《月明之夜》的歌词来,声音清脆得很,如出谷雏莺一般,非常好听。那红衣的女子笑道:
“此间无人,我们舞一会儿吧!”
两人遂翩翩跹跹地舞起来。渐渐舞到柳树近处,那青衣的偶然回过头来,瞧见了那少年,好似石像一般地立在树后,不觉吃了一惊,连忙放下手来,忍不住对那红衣的笑道:
“你说这里无人,那边不是一个好好的人吗?”
红衣的跟手向树边瞧了一瞧,微微一笑,遂挽着青衣的手臂走到前面去了,走的时候低低地耳语着,不知说什么话。此时少年也只得将身子走动着,又立在一处望着湖,一会儿革履声响,那两人又走回来。红衣的且行且说道:
“我们摇进西泠桥去,到孤山去一游吧!这里太静寂了。”
红衣的答应一个好字,于是二人走下小艇,面对面地坐着,舟子将桨划开银色的水,水声汩汩地向西泠桥划去。“V”样的纹痕,像一把银色的剪斜曳着,剪碎了一片银光的水面。终于人舟俱杳,秋虫唧唧地兀自悲鸣着。(P1-3)
自序
第一回 明月清风何来妙侣 阳春白雪竟遇知音
第二回 养晦乡间戎余重罹却 寄人篱下岁暮更多愁
第三回 刿骨镂心沉沉著作梦 回肠荡气咄咄奈何天
第四回 残肴剩羹一餐看白眼 香车宝马三笑遘红粉
第五回 亭边得妙物偶惹情魔 客里谋枝栖初看市侩
第六回 佳节天伦欢雏儿捉月 新声稚口试傅影窥窗
第七回 初试大才超超元箸 偶亲芳泽妮妮清谈
第八回 小巷访歌娃柔情微逗 权门求老友故谊尽忘
第九回 偷得冠军虚心请益 送来晚点盛气责人
第十回 心有灵犀伊人可念 家无儋石末路自沉
第十一回 妙舞惊仙姿芳名炙口 清游携粲者艳福妒人
第十二回 天上人间新声和雅集 灯前月下絮语度黄昏
第十三回 少妇情深风波因手帕 慈亲念切星火急家书
第十四回 湖上重游温馨堪有忆 家中独酌冷酷太无情
第十五回 偶发豪情试骑多妩媚 横生蜚语卧病倍凄凉
第十六回 温语足忘忧偷看艳影 浮动能蔽月郁结愁肠
第十七回 追昔抚今观画兴感 回肠荡气临别赠言
第十八回 负气走他乡难逢好友 投身谋出路枉掷金钱
第十九回 酒楼同买醉欲霸文坛 寒夜不成眠忽惊缇骑
第二十回 出狱赋卜居囊空就质 登门求啖饭计尽而归
第二十一回 因病废三餐何能勿药 为君歌一曲未免有情
第二十二回 游子疑怀彷徨避席 美人青睐慷慨分金
第二十三回 路绝蓝桥中为隐士 人如黄鹤纸上招名姝
第二十四回 旧地重来春愁黯黯 小楼一吻此恨绵绵
《奈何天》何为而作也?当数年前,余应《新闻报》馆之约,握管写此说部时,正值江南兵燹之后,经济衰少,农村歉荒,市廛凋敝,社会杌陧,一班少年彷徨于十字街头,出路狭隘,难展鹏程,其一种苦闷烦懑之状,耳闻目击,怒焉伤之,盖实有不能已于言者焉。
某生少年志高,头脑清新,学问亦有根底,尝从余学古文,既而研究社会学,思想转变,弃其向日之旧文艺,而有新信心,与社会奋斗。顾所如辄左,未得枝栖,遑论施展其所学乎?亦尝一度经余之介,供职某处,顾以新旧思想冲突,不满于当事者之所为,愤而辞职,人皆非之,而某生不顾也。又尝一度搦管城子,以从事于投稿生涯,然亦郁郁不得志,文坛上无籍籍名。其后又轰笔而欲投入政治舞台,初亦不过为一摇旗呐喊之小卒而已。
二十六年军兴以后,某生即束装遄赴故乡,至今闻尚置身于艰艰之中焉。其初余尝惜其才,愍其志,颇欲助其有成。然我一介穷儒,何能为力?心有所感,遂借其影事以为余之小说,亦所以为一班穷途偃蹇、怀才不遇、突围无力、有志难成之少年,作同情之呼吁耳!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俗谚也,然可以证明两地居民生活之优裕为何如。世代书香,簪缨门第,一班富豪大族,固甚伙颐。然时代之变迁,社会经济之影响,往日繁华之梦,岌岌有不能持续者,比比然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盛极而衰,难逃天演之例。故吾书中所述之陈家,足以代表一班富贵阶级之崩溃,实有其事,且亦尝亲闻之也。杜少陵有《哀王孙》一诗,读之凄怆满怀,时至今日,彼金张门第中人,填身沟壑中者,亦复不少。大时代之动荡,适足以扫除此辈寄生之蠹。呜呼!其亦可以猛省矣!
小说虽空中楼阁,然言为心声,心有所感,乃有斯言,特不能平铺直叙,为新闻式之报告,以取厌于读者。故推衍之,排比之,连缀之,描摹之,以求其有结构而成一书。至于是否能尽艺术上之能事,余才短,不敢以此自满。窃恐雕虫小技,贻讥于大雅耳!唯敢为读者告,书中大我与玉雪,虽无其人,实有其影。即歌女阿梅,亦非尽子虚耳!读吾书者,其能由此而窥见社会之一隅乎?非所敢知已。
当拙作在《新闻报》排日刊登时,当有人致函于余,欲写大我于死地者,而亦有不忍煮鹤焚琴,冀玉雪于不死者。各人之观感不同,于此可见。特余以为圣人云:“所恶有甚于死者。”玉雪至此地步,亦不得不死矣!临终前之忏悔,亦可洗其罪过,死后之玉雪,反较苟活人世为愈也。至于大我之坎坷不遇,身世可怜,世间固亦有佗傺以死,英才埋没者。然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又曰:“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旨哉言乎?吾人虽有立志,然必先遇险阻艰难,奋其全力以克胜之,然后盘根错节,终底于成。故孟子又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然则向日之忧患,非玉成其人者乎?故大我之经历困难险厄,卒得脱颖而出者,此亦非偶然之事也。古人又云:“天定固能胜人,人定亦能胜天。”西谚云:“天助自助者。”有志之士可以兴矣!
今者国华影业公司已撮此书情节,摄为电影,而春明书店亦付梓出单行本,以飨读者。余为重校一过。心灵上不无有二种怅触。斗室孤灯,劳神苦虑,寄迹春申,条逾四年,身受目睹,何一非不如意事?然则余亦日处《奈何天》中耳!安得有一日否尽泰来、拨云翳而重臻佳境?则读吾书者其亦可以皆大欢喜也已!
中华民国三十年双十节后一日
吴门顾明道序于沪滨寄庐
顾明道著的《奈何天》讲述了一位有志青年突围无力、有志难成的坎坷故事,表现了时代动荡之下,一班富贵阶级的崩溃和怀才者生不逢时的悲哀。
顾明道著的《奈何天》是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顾明道卷之其一。作为中国近代通俗小说文坛上的一个奇才,顾明道的创作领域,涉及了言情与武侠两大类,而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顾明道被时人评价其言情小说可与张恨水、周瘦鹃匹敌。
文学观念的进步,必然促动人们的在看雅俗问题时,取一种更宽容、更辩证、更有前边于良性文化生态形成的观点。无论是从满足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叙事审美心理的角度看,还是从适应正在到来的都市时代市民文化的多重需求角度看,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积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