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陇头鸿踪--平凉历代游记选/人文平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人文平凉”丛书一套5本,编者姓名:茹坚、李世恩、魏柏树、李业辉等。前两册精选古代至民国历代诗人所写崆峒山及平凉其他地方的各类诗词曲赋,略作简注。第三册精选历代作者所写平凉山川名胜、风土人情的游记。第四册精选有关掌故。第五册精选当地重要金石碑刻。

李世恩编的《陇头鸿踪——平凉历代游记选》为原计划中的第三种,是一本艺术化了的平凉旅游导游词。它既可以增进广大读者对平凉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了解,进而走进平凉,感受平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可以于闲暇时,一卷在手,卧榻之上,神游崆峒,梦浴泾水,享受文字带来的有关平凉自然人文的阅读体验和心灵愉悦。

内容推荐

“人文平凉”丛书一套5本(《春秋逸谭——平凉历史掌故选(上、下)》《陇头鸿踪——平凉历代游记选》《金石萃珍——平凉历代碑刻金文选》《仙山玉屑——崆峒历代诗词选》《泾渭流韵——平凉历代诗词选》),由王蒙先生主编,平凉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牵头编写,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重要读物。

李世恩编的《陇头鸿踪——平凉历代游记选》精选历代作者所写平凉山川名胜、风土人情的游记。

目录

1949年前作品

 重修回山王母宫颂并序

 重修王母宫记

 重修水泉上寺记

 主山白云洞记

 游崆峒记(外二篇)

朝那庙碑记

桃花坞

 崆峒游记

 三将军祠记

 芮谷志(节选)(外二篇)

安定纪胜引

崆峒北台记

 登游龙山记

 游西岩记

 游崆峒记

 崆峒元鹤记

 泾水真源记

 登仙姑山记

 万里行程记(节选)

 崆峒论

 柳湖形胜

 荷戈纪程(节选)

 崆峒山初游记(外二篇)

崆峒山二游记

邀唐子方先生游崆峒山书

 游崆峒记

 崆峒选胜图序

 游崆峒跋

 度陇记(节选)

 莎车行记(节选)

 重修柳湖书院碑记(外一篇)

武威军各营频年种树记

 西行日记(节选)

 辛卯侍行记(节选)

 两过平凉

 河海昆仑录(节录)

 西征续录(节选)

 抚新记程(节选)

 泾川考古记

 游莲花台记(外一篇)

游仙姑山记

 崆峒留迹

 平凉

 重修灵台记

 陇东首邑之平凉

 崆峒见玄鹤

 往返平凉

 闯过六盘山

 在西兰公路上

1949年后作品

 烟雨朦胧走平凉

 明年我将衰老(节选)

 宝塔(外一篇)

太统

 春游龙隐寺(外一篇)

谒李元谅墓

 平凉赋(外一篇)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庄浪追绿

 鹤出崆峒

 古渭州记(外一篇)

地坑窑

 庄山浪水(外一篇)

关山的眼睛

 千禧朝圣之旅

 平凉二题

柳湖

平凉崆峒山笔记

 葛洪与葛家洞

 灵台

 风景七页

 平凉四章

柳湖日记

空空洞洞崆峒山

关山与云崖寺

造访梯田王国

 六盘山、崆峒山和平凉(外一篇)

柔情的柳湖

 崇信四棵树

 古典的泾河(外一篇)

珍珠林数珍珠

 走近界石铺

 烟雨崆峒道谁知

 平凉的“庄”与“浪”

 怀想一个叫静宁的地方

 风雨大云寺(外一篇)

紫荆山听鸟

 行走百里(外一篇)

龙泉寺听春

 洞天福地陈家洞

 万古胜迹莲花台(外二篇)

石拱寺觅史吊古

玄凤山访“仙”

 西岩山游记

 寂寞西岩寺

后记

丛书后记

试读章节

崆峒山初游记(外二篇)

[清]杨景彬

崆峒山巉岩峭削,为秦陇奇观。其外诸峰环抱,如梓泽、金谷之胜,而亭台楼榭、异卉佳木及商彝夏鼎,靡不错综罗列其中,围垣高峻,不入其门罕有能窥其奥者。

忆自丙戌从戎回疆,往来渡泾水,惟立马凝眺。迨庚子,宰平邑,储侍鞅掌,亦未获一探其奇。同学友周伯桐素癖林壑,自陕来访,约共登临,乃裹粮策骑,未晓即发,由后山逶迤而上。

始人峡,则黄叶满径,青松参天,冻雀飞鸣,溪声咽嗽,朔风撼振疏林,如笙簧杂奏,娱耳恬心,已觉迥非尘境。既而弃骑登大寺,山之形胜,宛然在目。烹茗小憩,老僧前导至塔院,浮屠高十余丈,其顶生松一株,僧指为百余年物。徘徊者久之,复东游招鹤堂,看元鹤洞。洞为东台石壁所障,俯首穷探,终不能见。转东北隅小径,度双桥,抵北台,寺宇倾圮,三面削崖千余仞,虽猿猱不能登。旋由西南荒径俯观灵龟台,积雪铺地;滑达不任步。东转则橡树成丛,他树相间,叶脱莫能辨其名。树有寄生,实如豆,色如蜡,俨然黄梅竞发。折枝动树,丛草中忽闻奔腾膈膊之声,众惊骇,以为虎至。余急前视之,乃群雉冲飞,相与大笑。

由大寺后至东台,殿宇宏敞,僧启东窗,瞥见泾水如带,郡城雉堞,隐隐可辨。其山麓童阜皆属平衍,惟大统山屹然独立。时已停午,僧翘首西指曰:“彼峨峨者,马峻山也。为此山之正嵫,不可不跻其巅。”遂由中台纡徐而上,石蹬迎面,陡起如梯,高人云端。仰视,身几后仆。伯桐倚石坐,喘促有惧色。余登百余级呼伯桐,则已望崖返矣。复贾余勇,凡三息至元关。其北接舍身崖,拔地而起,顶建小刹,为磨针岩,俯视莫测浅深。

旋登太白楼,尽敞四面扉棂,遥见后山突立,香山寺建于其顶。东西翠屏对峙,宛为马峻山负康;其后南北,层峦叠嶂,嵯峨数十里,其太阳掌、广成泉、后峡,由北层层而下,苍松岭、笄头山,则从南巍然高耸。而前历诸峰,殊形诡态,或欹倚,或端矗,或蹲踞俯伏,或曲蟠伸仰,锐者如剑戟矛矢,平者如堂屋寺观。其前峨冠剑骊、正笏垂绅、风动云移,俨如拜起之状,更有如狮、如象、如飞鸟、如鱼龙、如虎豹、如狗马,卧者、走者、翔者、集者,惶惑万状,令览者目不暇接、手不暇指,奇矣哉!时风铃微响,恍奏钧天,飘飘然有云际真人之想。

僧复导游子孙宫,至东华庵。欲循僻径引藤而下西台,僧以冰溜冱结阻。东折,有松可五六围,松针积寸许,铟坐片时,拾松子盈掬。

南转过雷声峰。峰支生于马蠼山,路如鱼脊,缩足而下,楔栈为廊。前列三刹,从刹底穿穴而过,径尤奇绝。出穴前立,下插香台,再进则石丛累累,惟鸟道而已。其南棋盘岭,石枰依稀可见。复穿穴,引短而上,如蚁缘蚓屈,奋力亟登,寻旧路回马螋山,不觉汗浸淫淫。懒残煨芋方熟,谋饱一餐,支榻禅院。

越宿,再登后山绝顶,陟雪峤,步寒月,览笄头、翠屏、后峡、凤凰岭诸名胜,而邮报适至:“海防撤兵抵境。”促骑急旋。至大寺,伯桐卧东厢,读古碣以待。携往南台,路甚夷,启后扉则问道宫,看河峰如在釜底。自前山循径穿林以行,夕阳衔山,草木岩谷皆殷。有老僧荷杖来迎,支筇而下,至王母宫,有巨石如床,拂拭耽玩间,回览游踪,历历可数,而寒烟弥漫,可望而不可即矣。

按志游者,或以春,或以夏、秋,从无以冬往者。或惜此游非时,予独以为不然。夫山有四时,犹人之有少壮,砺志砥行,春华夏茂也;丈夫壮猷,硕果秋实也;其翠柏苍松之后凋于冬也,殆功成身退、晚节之弥坚乎?是游也,不于岚浮露结之时,而独于万壑凝肃之候者,非谓空山寂静,可避烦嚣,盖以频年孤往之兴,神与山合一。若山灵有待,将示以此山真面目之奇,而补前人蜡屐之所未逮欤!

维时道光壬寅十月十一日也。

崆峒山二游记

壬寅冬之游崆峒也,已易寒暑,其间于役戎行,摄事袍罕,履险任剧。及返平凉,而政繁事琐为尤甚。甲辰三月,鹉报罕至,民始务稼穑而讼稀。上已后七日,广文赵颍川挈诸生游崆峒,邀余偕行,既集中台,少长十有六人。杂花竞发,众鸟飞鸣,湿翠浮岚,绚烂夺目,乃登马骏山,上太白楼,东南诸峦,历历在望。启皇楼扉棂,则后峡群峰高插云霄,而缒幽凿险,惟雷声峰为最奇。

从广成泉穿林至西台,烹茗小憩,佥曰:“壮游不可无诗。”乃分题拈韵,授笔裁笺。其时,博远和尚坐古松下,趺足弹琴;细目疏髯,倚巉石而听者,为金绎如;于高阜小亭对坐论诗者,袁天成、赵蔼亭也;执卷披览志图者,为王大来;身后俯首同观者,为常宣卿;在前指点微笑者,为李爱棠;其旁侧首遥指者,朱晓晖也;童颜鹤发,倚北窗而凝睇者,为朱静峰;据藤床兀坐,拈长髯而思索者,赵颍川也;恂恂然旁立问字者,为冯聘三;酌句徐行,仰首高吟者,家弟懋臣也;两童子依案执笔鹄立者,一为赵蓉镜,一为朱中礼;余则据长案评诗,在旁参阅者,赵莲舫也;余诗先成,同人相继,脱稿均倩余加墨而甲乙之。虽一字未安,莲舫必欲窜易至当;一联既佳,又须嘉许行间。余或游移,莲舫则按纸,待许可后已笔抹,心维乐而忘倦,不觉夕阳衔山,暮鸟还枝。问从骑,已发回秣饲,即枕白云、对古佛而支禅榻焉。

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必优游涵咏,以畅其天机,斯克理达而事成。故裨谌谋野而获舞雩,浴风而归,自古在昔,穷达一致,安在其不可追踪前人乎?质之诸君,咸以为然。

迨晓,与天成、蔼亭、懋臣探灵龟台。台四围峭削壁立,其南嵌石级,级圮不容足,跻者目眩足颤,望崖而返。复越涧,登凤凰岭,细雨淅沥而来,山色摇青,林花滴翠,而烟雾迷离,寺观丛岩,时隐时现,迥异于昔日遨游之风景矣!

P55-58

序言

王蒙

2012年深秋季节,我应甘肃平凉方面的邀请,去给他们的市委大讲堂做了一个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期间,还乘兴游览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道源圣地”崆峒山。

位于平凉城郊的崆峒山,是《庄子》《史记》中所记载的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所在,自古就有“长安西来第一山”和“西镇奇观”的美誉,并被人们称为中国道文化的源头。所以,在崆峒山下谈中国传统文化,岂能不“效黄帝事”,问道崆峒山呢?

登临崆峒,正西北晚秋,但见峰峦雄峙,危崖耸立,林海浩瀚,霜染七彩,梵音阵阵,有如天籁,真是南雄北秀集于一山,让人的心身为之放松和休憩。我登过中外许多名山,但崆峒山之奇绝峭拔,令我击节赞叹。当陪同的平凉朋友问我观感如何时,我说:“崆峒山,相见恨晚啊!”

在平凉逗留了短短的两三天时间,通过翻阅当地有关资料和听朋友们介绍,深感这个处在周秦汉唐古都西北第一道门户的重镇,自然风光自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如有关伏羲、黄帝、西王母这些人文始祖的传说和遗存,就充分说明了这里的确是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的发祥地之一。自远古而下,这里曾发生过不少见于史册的历史事件,哺育了一批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且平凉的历史不曾中断,历朝历代的文化都有相关典籍和考古成果来印证。作为关注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忽视这样的地方真是一种人生的遗憾、学术的缺憾。所以,我的平凉之行,虽然是“相见恨晚”,但也犹未为晚。

最近,平凉方面编纂了一套“人文平凉”丛书,邀我担任主编并为之序,因我对平凉历史文化未做专门研究,遂力辞。但转念一想,像平凉这样的人文资源,如能获得更多的了解与弘扬,也是一件好事,于是,勉为其难,愿意说几句喜欢平凉、欣赏崆峒、重视此地文脉的话。

应该说,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有以儒为宗、诸子争鸣的煌煌殿堂,也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流派,他们都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平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宝贵的。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人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在发掘和弘扬地域文化方面有所作为。这套丛书的编纂,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愿它的面世,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是为序。

2016年2月于北京

后记

游记,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写作体裁。古往今来,在我国汗牛充栋的散文典籍中,游记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特别在交通发达、旅游成为一种时尚的当今,有点写作喜好的人都会成为游记写作者。

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平凉,山川雄秀,历史悠久,自然人文胜迹遍布各处,自黄帝问道而下,秦皇汉武及历代王孙贵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如能选编一本古今平凉游记,想必一定会为山河增颜色,为旅游添光彩,进而为促进当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助一臂之力。这,就是我们编纂本书的初衷和用意之所在。

在编选之前,我们就确立了这样的标准,即:外地名家有文必录,当地作者适当补充。之所以这样做,说白了,无非是想借助名家的声望和作品,产生一种“地以人传、景以文传”的名人效应。

古代游记的选编,我们只能求诸地方文献,虽然数千年来涉足平凉的名人络绎接踵,但留下来的游记作品却屈指可数,最早的准游记作品只能首推距今千年的宋代名臣陶谷所撰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并序》。宋以降,除明代胡缵宗、赵时春、吴同春,清代武全文、王钟鸣、杨景彬、黄廷钰,民国幸邦隆等人所写的几篇真正意义上的游记外,要汇集一本适当规模的游记作品集也很困难。于是,我们就将眼光移开来一些,目之所及,只要是名家所写的有关平凉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文章,皆可入选。这样,就将类似于游记文体的一些碑记,特别是清代、民国时期名人如林则徐、张恨水、范长江、蒋经国等人途经平凉的日记也纳入本书范围,这就可以称得上广义的“大游记”了。

当代平凉游记,名家作品同样较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没有。究其原因,只能归结为近代以来西北优势尽失,普遍落后,而平凉更甚。所幸近二三十年来,先后有贾平凹、从维熙、梁衡、秦岭等外地名家和柏原、邵振国、彭金山、马步升、人邻、习习等陇上作家来平凉,或讲学、或采风,留下了有关平凉的文字,这些都属于“有文必录”的范畴。当地作家作品,我们在选编时有意采取了“避让名家”和“补充不足”的办法,即名家涉笔较多的景点如崆峒山,即使写得较好,也尽量不选,而当代名家未能涉笔的如莲花台、陈家洞、西岩寺等,则尽量入选。所以,单纯从文本的艺术角度来看,未必做得很好,但要从平凉主要景点的覆盖面来看,则一定是比较全面的。

应该说,这是一本艺术化了的平凉旅游导游词。它既可以增进广大读者对平凉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了解,进而走进平凉,感受平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可以于闲暇时,一卷在手,卧榻之上,神游崆峒,梦浴泾水,享受文字带来的有关平凉自然人文的阅读体验和心灵愉悦。

本书选编,古人作品以写作年代为序,当代作品以作者生年为序。这对编纂来说比较容易操作,但对阅读而言,一是未能突出名家作品,二是有些作品的写作时间顺序被打乱,写作背景不时转换,这势必会造成阅读过程中让人不爽的“坎儿”。顾此失彼,无法兼得,还望读者见谅。同时,由于编者视野不广,一定有一些上乘之作未能入编,遗珠之憾,在所难免;另外,由于编者文字水平所限,有些篇目特别是古代游记的校勘、句读等方面,虽然在近年出版的多个版本中,尽最大努力纠正了许多文字和标点的错误,但一定还有许多错讹之处,恳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给平凉地域文化留下一份没有失误或很少失误的资料(以后会成为史料),这是编者和读者的共同期盼。

李世恩

2016年2月于平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6: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