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空调市场有多大?
澎湃新闻:2014年,格力推出了具有颠覆性的空调产品“光伏直驱变频多联机”。今年(2015年)年中的数据显示,除了17台销往国内的天津、上海、珠海等地外,有332台全部售往马来西亚,为什么这个产品在国外更受欢迎?
董明珠:这个产品在我们空调领域来讲,实际上是一种颠覆性的突破。我们常规的思维是空调应该用电。理所当然,它的来源就是城市电网提供的电。我们企业开发这样的技术,是因为2012年的时候,大面积出现了PM2.5的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觉得对一个制造业企业来讲,特别是空调,它是一个大的耗电产品,需要大量的电来支持。目前,中国更多的电是靠燃烧煤炭获得的,所以我们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我们不希望以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我们要检讨。
现在不用空调是不可能的,但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格力既是一个专业化的企业,也是一个自主创新的战略规划企业,我们应该有担当。因此,我们就开始发力,研究这个技术。我们用了两年时间实现了突破。突破以后,我们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节能的改变,如果我们的太阳能用得好的话,可能是越热的时候,越需要用电的时候,越不用花电费。这对消费者来说,起到了节能的作用。
更重要的作用是对环境的保护。如果中国全部用光伏空调,那我们可以至少节约30%的煤炭消耗,数据非常庞大。如果从全球来讲,就更广了。在中东地区,50%的电是用于空调的,因为天气特别热。所以这个技术是颠覆性的突破,受到了世界的瞩目。特别是有环保意识的人,从自身的需求,包括对人类的支持来讲,他都义不容辞地选择这个产品。我们现在国外的订单非常多,国内我们也在做,可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特别是有些人说,一次性投入要增加多少,但他没有想三五年以后,这种投入就会收回来。更重要的不是投入收回来,而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贡献。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世界上对中国制造的评价都认为是低质、低价。我们就要用我们的质量、技术、承诺,改变别人对中国制造的印象。
澎湃新闻:未来,光伏空调的海外市场很大。有人说,海外市场会是格力未来重点的发展方向,可能比国内市场还好,你怎么看?
董明珠:这个我倒不认同。中国有13亿人口,市场量要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国家。而且现在消费的潜力非常高。并不是说格力有了光伏技术,国外市场会比国内市场变得更多。只要有环保意识,这个产品就有市场。因为这个技术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消费者只要用光伏空调,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格力。所以在国际上来讲,环保意识更强的国家,像中东、巴西,偏热的地方,那里消费者的渴望和需求更迫切,无形之中给我们带来了市场。
我们的市场在扩大,并不是说我走到哪里去了,关键是我们的技术给别人带来了改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一个企业,并不单纯考虑盈利,也不是说要占多大的市场,实际上不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我们更多的思考已经不像过去了,特别是格力这几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底线,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我们第一考量的要素。第二,是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生活品质的提高。这是一个制造业企业存在的真正价值。
所以我认为,国内和国际的市场,你不要把它截然分开,说国外的市场会比国内的市场大。像我们这种光伏空调,农村的市场是巨大的,农民的住所基本上是别墅型的,一栋一栋独立的。这种光伏空调不仅能让农民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对粮食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过去吃的粮食都是陈粮,你看现在人们吃的都不是当年的米,基本上是第二年的,有的甚至是两年以前的米。米的质量问题,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注意的。甚至由于污染等原因,对食品安全都很担心。农民如果用了光伏空调,就可以保证粮食一年以后还可以吃着像当年收割下来一样,米还能保证当时收割下来的结构,就是营养成分等,都不发生任何变化,这是一大贡献。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市场可能更大。
澎湃新闻:听说格力在东北有一块农田,格力现在有在做这方面的实验吗?
P4-5
中国目前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一大部分可归功于科技创新。中国未来能否获得更大成就,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科技创新的突破能力。2015年,上海率先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目标。
实验室是一切科技创新的诞生之地,考察中国实验室某种程度上就能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乃至中国经济的未来。
基于以上认识,澎湃新闻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筹划拍摄纪录片《中国实验室》。
本土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外企在华研究部门构成了中国三大研发力量。澎湃新闻摄制组通过深入这些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梳理中国创新的逻辑、困惑和未来。为了形成参照,我们还探访了美国、日本、欧洲的创新公司和科研机构。
2016年8月,《中国实验室》最终形成了四集共计40分钟的纪录片并在澎湃研究所上线播出。
第一集“创新涟漪”,梳理中国式创新的特色和成就。
美国副总统拜登曾在美国空军学院毕业典礼上表示:你们说不出任何一项创新项目、创新变革和创新产品是来自中国的。实际上,中国制造正在告别山寨。从硬件巨头格力、华为,到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创新正卷起层层涟漪。
第二集“追赶脚步”,讲述中国企业在机器人、半导体、大飞机及航空发动机等中国相对弱势产业领域的追赶情况。
在机器人、半导体芯片、大飞机等行业,曾经苦苦追赶的中国企业正迎来发展机会。2015年,中国集成的第一架大飞机ARJ21从上海起飞,成功交付给了成都航空公司。大疆创新闯进了全球摄像无人机领域的第一阵营。中国的大市场也吸引了GE、霍尼韦尔、高通等跨国公司,他们逐渐将一些关键部门转移至中国。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方兴未艾。
第三集“生态力量”,讲述大企业如何激励内部员工创新和创业。
当时的贾跃亭和他的乐视生态还一直处于高调的扩张状态。海尔则正在打破官僚组织体制,培育员工内部创业的生态圈。英特尔为了加速创新,营造了珊瑚礁式的创新生态系统。微软为了因应互联网创新的步伐,大力推行骇客文化。构建生态的力量正在成为一种潮流。
第四集“两条道路”,探讨什么样的科研机制会更有效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正在寻找反物质、暗物质、宇宙射线,解开宇宙起源之谜。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正在探索量子通信的可行方案,它是中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参与方之一。GE、微软等大企业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利授权制度则实现了创新与创业的完美融合。中外之间、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存在两条科研道路,有时分叉,有时合在一起。
纪录片每集只有10分钟,我们拍摄的素材却有1500分钟,4集就是6000分钟,里面有很多弃之可惜的精彩素材。因此,我们形成了这本《中国实验室I:探索创新原动力》。
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区块链这些新兴行业吸引了大批科学家进行创业和深耕。因此,我们的采访对象中有多位在这两年都发生了职务变动,这不足为奇。因为创新大国崛起的原动力就是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们不断追逐创新的实践。
四集纪录片播出后,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和来自各方的赞誉,也坚定了我们将《中国实验室》继续做下去的决心,因此后续又有了《中国实验室》系列原创纪录片的摄制和播出,欢迎您的关注。
代序:中国工业化的密码
第一集 创新涟漪
对付人才流失就要不断培养人才
——专访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 董明珠
中国需要与创新相容的法律和金融体系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徐奇渊
中国科研的质量并不低
——专访英国《自然》杂志执行主编 尼克·坎贝尔
阿里希望未来能服务20亿人
——专访天猫国际总经理 刘鹏
杭州与西雅图之间的云计算对决不可避免
——专访阿里云数据事业部前资深总监 闫安
虚拟广场:微信在城市的崛起
——专访微信城市服务项目负责人 顾海君
第二集 追赶脚步
国产机器人没什么利润
——专访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工程师 游玮
日本企业教会我们做机器人
——专访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许礼进
中国机床打市场靠服务
——专访沈阳机床集团总系统师 朱志浩
韩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
——专访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汝京
2030年,中国半导体能做到世界一流
——专访高通中国区董事长 孟樸
智能手机将来会有更好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
——专访高通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 侯纪磊
ARJ21要创建出一套民用飞机体系
——专访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原总经理 汤小平
中国高端制造要有自己的科研系统
——专访霍尼韦尔科技事业部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 罗文中
个人机器人会像手机一样流行
——专访日本大阪大学教授、国际高级电信研究院石黑浩特别研究室主任 石黑浩
MIT的生意经
——专访美国iRobot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科林·安格尔
人对机器人误解太多
——专访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部长 西川清吾
中国半导体发展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专访矽睿科技CEO 谢志峰
航发技术禁运没想的那么多
——专访通用电气航空集团中国区工程技术总经理 王鹏
中国的燃机发展有非常好的上升势头
——专访西门子(中国)发电与天然气集团首席技术官赵作智
第三集 生态力量
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研发更大的可能性
——专访青岛雷神科技有限公司CEO 路凯林
海尔孵化平台与小微企业共同成长
——专访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 周兆林
乐视不等风来,而是自己创造风
——专访乐视联合创始人 刘弘
中国云计算的规模会跻身全球前列
——专访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微软亚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微软中国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总经理 申元庆
中国做机器人应该考虑怎么弯道超车
——专访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前院长 吴甘沙
科学家不能逼得太急
——专访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洪小文
第四集 两条道路
科研经费永远不够,考核一直很严
——专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 王建宇
好的工作,短期考核都出不来
——专访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罗毅
别让年轻的科研人员因收入低而放弃梦想
——专访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 刘珺
过去四十多年,我一直在找电子的半径
——专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华裔物理学家 丁肇中
中国要有把科学转化为产品的机制
——专访通用电气全球前副总裁 陈向力
中国总有一天能造航空发动机
——专访通用电气中国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前总经理 康鹏举
中国科研要克服重复多、协调差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褚君浩
中国对撞机项目存在技术缺陷
——专访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国际关系部部长、物理学家 鲁迪格·沃斯
后记
中国工业化的密码
近几年,被视为中国科技崛起的象征物层出不穷,以至于人们对“大国重器”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当美的并购库卡的消息传出后,在我内心产生的震撼感还是久久难以平息。库卡是全球四大机器人公司之一,肩负着德国工业4.0的重任,代表着系统化的前沿科技,而且库卡的盈利状况良好。所以,中国企业能够并购库卡,着实不易,而且这意味着中国工业化的程度从各方面达到了质变的临界点。试想,如果国内市场没有对高端制造的巨大需求;如果国内从事精密制造的人才和技术储备没有达到或接近世界级的水平;如果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没有达到世界水平;如果这不是一起市场主导的商业运作,掺杂了一丝非市场因素;如果美的管理层没有全球眼光和企业家的进取精神;如果美的的资金不够雄厚……假如美的有其中任何一个缺陷,这起并购也不会成功通过德国、欧盟的审核。所以,这起并购足以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而如何解释近年这些频发的奇迹,越来越是个幸福的烦恼。
2016年年中,我接待了一个来沪的德国工业界人士,其时美的中国实验室正在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德国朋友很自然地和我聊起了这起并购。这项并购对德国和整个西方造成很大震动,德国人看来,这是中国资本对德国工业界的一次闪击。
这项并购也在中国人思想深处引发震动,国人几十年来有一个坚定的认知:西方对华技术封锁,中国靠买是得不到西方先进技术的。但现在突然发现,竟然能从西方买到核心技术。
默克尔政府对此项并购忧心忡忡,一度试图阻止这笔交易。但库卡董事会高票通过并购案,德国政府只能做罢。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中称,默克尔对德国工业界只说了一句:迟早你们会后悔的。
之后,大量中国资本涌入德国,虽然此类大型并购没再出现,但很多中小型德国企业被中国企业收购。
来访的德国朋友对这项并购也颇有情绪,“你们中国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么高的出价,怎么赚回投资?”末了,他还不客气地加了一句,“中国的富豪在海外买了很多酒庄和城堡,但买库卡要干什么?”在他眼里,这笔愚蠢的生意,不过是中国土豪又一笔炫富性消费。言下之意是,中国买家虽然能像买玩具一样把与中国人不相干的库卡买来,但无能力消化它。
我略尴尬。在一份幽微情绪的作用下,我问:“你对中国互联网有了解吗?”德国老兄着实不客气:“中国互联网和德国一样不发达,和美国的差距比较大。”
对话到这个分上,实在难以继续,对一个自信西门子燃机、大众汽车、蒂森克虏伯钢铁、德马吉机床,又视中国互联网为无关紧要的德国人,不可能用三言两语就把美的买库卡的事讲清楚。
最终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粗暴的答案:“库卡被美的溢价30%买下,市盈率上升到35倍,而中国机器人行业的龙头机器人(300024)的市盈率长期在90倍以上。所以在财务上对美的是笔好生意。”
德国人无奈地摊摊手。我追了一句,“既然这么舍不得,为什么要卖呢?”他答:“为什么不,只要价钱谈好了就行,这只是一笔生意。”国内机器人行业在巨头缝隙中求生存,而库卡这样梦寐以求的资产,在德国人看来只是一桩随时可以出售的生意,我佩服又感慨德国人的大度。如果哪一天华为这样的中国企业被外资收购,我肯定说不出如此淡定而又正确的话。“那西门子可以卖吗?”德国朋友一怔,聊天就此结束。
在中国人买下了库卡之后几个月,德国的慷慨和自信就不复存在了,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阻止外国资本并购德国尖端技术。2017年2月,我采访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总经理维尔弗里德·舍费尔(Wilfried Schaefer)博士,在一个小时的访谈中相谈甚欢,但当我问了一句:“现在并购德国企业的渠道还畅通吗?”维尔弗里德·舍费尔博士满脸通红,脱口而出:“先要看看你们中国能让我们买到什么?”这是最近一两年来常见于德国媒体的一个说辞。每当德国政府新出台更为严密的资产限购措施时,这句话就要被强调一遍。不过维尔弗里德·舍费尔博士相对坦承,买下西门子当然不能是一桩生意,即便买家来自西方,照样会受到严厉地审核。
西方世界很多人认为,中国工业化的成功是由政府规划出来的,而美的的并购也只是中国政府主导的一项战略性并购。
这是对中国工业化严重的误解。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长达三十多年的工业化,如此宏大、持久而有生命力的变革,岂是人力所能规划?这是“中国成功学”中让人最为担心的一点。
如何解释中国工业化的成功是个世界性难题,不仅是外界,就是亲历其中的中国研究者们也莫衷一是。以林毅夫和张维迎之辩可以看出,产业政策第一还是市场第一,两位经济学家有很大分歧。
……
机制的探索
中国有20家国家实验室和25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它们集聚了中国第一流的科研人员。根据“2015年自然指数”,中国对世界高质量科研的总体贡献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这个结果表明,中国的科研能力大体与中国经济总量相当。这也说明中国工业化的质量之高。
如何办好这些实验室,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未来的科研实力。《中国实验室》采访了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自然杂志》等组织,以及丁肇中、黄亚生、褚君浩、罗毅等科学家。
成立于2003年的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至今在名称后还跟着一个“筹”字。“筹”字的背后,意味着国家尚未在国家实验室的发展方向上有明确的定位。
人和经费是实验室最主要的两个基础性要素。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中国科研经费也有了大幅增加,科研人员的待遇、科研经费的投入大为改观。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全球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总指挥王建宇十几年前去美国参观,他对比双方的投入,“我们大概是他们的十分之一。现在我们有了比较大幅度的增加,比如我们所比较好的实验室,一年人均没有上百万的投入,你是做不出很特殊的成绩的,这个就相当于15万美元了,这个在美国也不算少。”
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珺认为科研资源分配至关重要,尤其在科研项目发展非常快、科研人员的队伍增长量非常大的情况下,资源的分配就成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让这个资源分配更合理,怎么让投资回报率更高。
中国目前的科研经费的分配,很大一块采取的是竞争性的投标方式。
王建宇表示在国家的大平台上,通过竞争得到国家的支持,这块是大头。
而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罗毅具体地介绍了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方式,每一个团队的钱都是参加国家竞争去做的。但还要做一些跟主体研究不相关的东西来维持团队的生存发展。当竞争性经费的可得性与科学家的兴趣相悖的时候,竞争性的经费分配方式便不利于科学家创造力的发挥。而当竞争性经费的可得性与科学家的兴趣相符时,这种经费分配方式,也能提高科研的效率。
王建宇介绍了科研项目的审核方法:每个任务按节点预算拨经费,按时做不到要介绍为什么没做到,还能不能做到,后面补救的措施是什么。所以考核比定计划更厉害。
竞争性的经费分配方式对于应用型研究的经费分配是好办法,但对于基础研究就存在不利的影响。
王建宇表示,对于基础研究需要一些余地,基础研究不可能保证出成果,但如果不投入的话可能五年十年都不会出成果。它需要一定的宽容度,不要指望三五年内抱个金娃娃,而且成功率本来不高,可能一百个课题最后能闪光的也就几个而已。没有大基数是出不来的。即使在应用型研究领域,过于严格的经费预算管理,也会影响到科研效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则直接指出,现在要把过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申请和中间环节的评估等方面。 对于方法论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认为,总的来说,中国的实验室现在从跟踪到引领,逐步向国外的先进国家前进。但正如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中国的科研体系亦面临转型的挑战。国家实验室的建设需要直面这个挑战。
总之,诚如罗毅的看法,科学民主的管理是科研机构能否出成果的必要条件,任何科研机构要想出成果,科学民主的管理是第一位的。
结语
历史上有很多经济奇迹难以解释。英国工业革命是如何成功的,至今是一桩悬案。亚当·斯密以降的经济学家一直试图在解释这个难题,直到今天主流的制度经济学,还是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读。
中国工业化比英国工业革命更宏大、更复杂:中国的工业化规模更大,技术更复杂,市场经济和计划手段交替运行。所以,中国工业化、中国式创新更难解释。
那么谁是推动其走向成功的洪荒之力?《中国实验室》自然不敢奢望给出明确答案。但可以确信的是,最终的答案一定隐藏在我们所呈现的一个个微观的剖面。虽然我们无法归纳和提炼出完整的中国成功学,但如果能从《中国实验室》中看清有哪些要素发挥了作用,那已经足够令人振奋了(即便不能判断哪个因素更为重要)。
正确解读中国工业化至关重要,将对中国工业化走向更深层次起到指导作用。如果解读错误,将会把负面因素误解为正面作用,继而将其放大,最终对经济造成伤害。
澎湃新闻记者 柴宗盛
由澎湃新闻制作的原创微纪录片《中国实验室》分为四集:“创新涟漪”、“追赶脚步”、“生态力量”、“两条道路”,采访了大量创新型企业,如GE、微软、英特尔、高通、霍尼韦尔、西门子、安川电机、iRobot、腾讯、阿里巴巴、中国商飞、海尔、格力、奇瑞等;访谈了国内外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与企业家,如丁肇中、董明珠、石黑浩、张汝京、汤小平、谢志峰、褚君浩、尼克·坎贝尔、鲁迪格-沃斯等。
澎湃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实验室(Ⅰ探索创新原动力)》完整收录《中国实验室》纪录片的访谈内容,试图对中国工业化历程做一个全景式微观扫描,力争从小处读懂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创新,最大程度地接近中国工业化背后的秘密。
澎湃新闻好评如潮的首部自制微纪录片《中国实验室》没看过瘾?来读澎湃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实验室(Ⅰ探索创新原动力)》吧!收录完整访谈内容,微观扫描中国工业化之路——听董明珠、申元庆、科林·安格尔、石黑浩、王建宇、丁肇中……讲述创新;读格力、微信、阿里巴巴、海尔、商飞、微软、英特尔、高通、GE、安川……的中国故事。
致敬改革开放,致敬中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