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里分”是凝固在建筑上的武汉历史文化。1858年汉口开埠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城市向半殖民化方向发展。市区沿江一带,特别是租界区如洞庭街和青岛路一带,形成了多栋低层联排式住宅与街道相结合的居住区组织方式,被称之为“里分”,是近代武汉的一种主要居住建筑类型。董玉梅著的《汉口里分/武汉历史文化风貌丛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汉口里分建筑的相关知识。
董玉梅,武汉著名地方志专家,文史专家,武汉文史馆馆员。著有《文明的活化石》《汉口老地名》《汉口里分》等多部专著,参与了《武汉通史》《汉口租界志》等大型书籍的编纂,为保护武汉老建筑做过大量工作。
《汉口里分/武汉历史文化风貌丛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汉口里分的论著,全书32万字。设有里分建筑的传入与发展、里分建筑的各类业主、里分与近代工商业、里分与传统文化、里分与历史事件、沦陷时期的汉口里分、保护里分与保存历史共七章,全面论述了里分在汉口的发生、发展及对汉口的影响,其中不乏新材料、新观点,有助于了解武汉近代建筑与历史。
第一章 里分建筑的传入与发展
第一节 里分建筑的传入
第二节 里分建筑的发展时期
第三节 里分建筑的停滞时期
第二章 里分建筑的各类业主
第一节 工商业者和里分
第二节 军阀、官僚和里分
第三节 金融业和里分
第四节 企业和里分
第五节 天主教会和里分
第六节 会馆、善堂和里分
第七节 洋商和里分
第三章 里分与近代工商业
第一节 里分与工业
第二节 里分与商铺
第三节 里分与百年老字号
第四章 里分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 里分名称溯源
第二节 里分名称与道德文化
第三节 里分名称与吉祥文化
第四节 里分名称与思乡之情
第五节 里分的其他命名方式
第五章 里分与历史事件
第一节 里分与辛亥革命
第二节 里分与红色革命
第三节 里分与战时首都
第四节 里分与名流
第六章 沦陷时期的汉口里分
第一节 日军和里分
第二节 汉奸和里分
第三节 里分内的金融活动
第四节 里分和慰安所
第七章 保护里分与保存历史
第一节 里分的合并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后里分的拆除
参考文献
后记
《汉口里分/武汉历史文化风貌丛书》:
欧阳会昌、王柏年和里分:欧阳会昌是比商义品洋行的买办,王柏年是德商美最时洋行的买办,后来成为汉口总商会的第六、七、八届议董,实力颇为强大。美最时洋行汉口分行设于1862年。在汉口初期,以经营出口为主,进口为辅,主营牛羊皮、蚕(豌)豆、五倍子、桐油、芝麻等土产品。后逐渐改变经营方式,在汉口设立加工厂,先后设有蛋厂、芝麻厂、牛羊皮厂、油厂。
20年代初,王柏年和欧阳会昌一起,在法租界合资兴建里分,各从名字中取一字,命名为昌年里。昌年里为典型的石库门式里弄,有26栋红瓦黄砂墙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成梳形排列。巷道(梳背)的尽头,同海寿里相连,用黑色木板门隔开。昌年里因位于法租界,临街面全部是欧式建筑,因而身价极高。昌年里出人口左侧的萧耀南公馆,是萧耀南1922年任湖北省长时建造的,为三层砖混结构的欧式建筑,立面成八角形,门牌编号为昌年里特1号,在特1号的背后,才按顺序编成1—26号;民国后期,昌年里转售给郑大有药房的老板郑淦国。
除拥有昌年里之外,王柏年自己还置有泰宁里、泰康里、泰余里。
泰宁里位于汉口江汉路与保成路之间,北至京汉大道,南至泰宁街,东至保成路,西至江汉路。该里系民初汉合顺营造厂建造,全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泰宁里和慈善事业很有缘。30年代初,汉口慈善会就在里内设置大汉中私立医院(1936年被汉口市政府勒令降为诊疗所)。1934年,又因泰宁里所系的昌利公司,要偿还比商义品公司的债务,遂由义品公司介绍,将泰宁、泰康、泰余三个里分的房产全部卖给汉口孤儿院。抗战胜利后,汉口孤儿院在这里安置、收养了大批孤儿。泰余里1972年并人到泰宁里,因居民更换,已无人知晓泰余里与泰宁里的界限了。我们所知道的是,泰余里和泰宁里的规模大小一致,都是1—12门牌号。
泰康里也用于对外出租,汉口芦柴业工会曾经租设在泰康里,也曾经有几家木器店和钱店设在里分中。但在1962年的《武汉市街道名称簿》中,已经没有泰康里了。那么,泰康里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韦梓丰(紫封)和里分:俄商顺丰砖茶厂买办韦梓丰,也曾任应昌公司董事长,承租了湖北布、纱、丝、麻四局而获得巨利,继任大维公司经理,仍承租四局。他在汉口,也置有笃安里、管记里等里分。从刘歆生手中还购人百子里,后又把管记里售给了安利英洋行买办蒋沛霖。
蒋沛霖和里分:蒋沛霖为安利英洋行买办,曾任过汉口华商总会会长。置有德润里,又从四成公司老板蒋广昌和胡庆余堂手中买下四成里,从韦梓丰(紫封)手中买下管记里,更名中原里;后又把中原里卖给和记洋行买办杨坤山和黄厚卿。
德润里建于1912年,位于‘模范区”崇善路与吉庆街交会处北侧,呈“丰”字形结构,有一条主巷,6条支巷;主巷呈东南至西北走向,长80米,宽4米,支巷均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宽2.5米,里内有90栋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属“模范区”内较大里分,共有4个出人口,分别位于吉庆街、铭新街、云樵路和崇善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被拆除,原址上兴建有德润大厦。
四成里在江汉路上,也被拆除,原有地基上建有义成大厦。
韩永清和里分:韩永清是汉阳(今汉南)人。15岁时就进入永兴洋行皮厂帮工,常向同乡杨坤山学习英语,18岁即能用英语会话。后经杨坤山举荐,进入英商和记洋行,出任长沙收购庄经理。1910年,又出任和记洋行南京行的买办。
1917年,韩永清从南京回汉口,选定法租界内的车站路与天声街之间,投资兴建永贵里。里内有二层砖小结构的楼房8栋,由汉兴昌营造厂营造。当初法租界西侧是以永贵里和长安里之间为分界线的。1972年,永贵里并人长安里,现已拆除,地基上建起长安社区。
1919年,韩永清再次从南京回到汉口,在一场大赌博中,赢得了大房地产主陈景堂的华景街。华景街曾是一片水淌洼地,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在陈景堂的营建下,渐成居民区。但陈景堂好赌,在和韩永清进行的这场大赌博中惨败,输掉了苦心经营十余年的大片地产。
赢得这片地产后,韩永清又购入永清里、世昌里和华景里。并在华景街修盖有90多栋铺面的房屋和一座菜场。围绕这家菜场,华景街逐渐发展成为汉口的一大副食品市场,名噪三镇,热闹非常。1924年,华景街更名华清街,与华清街平行的华景里随之更名华清里。
在韩永清占有的里分中,华清里规模最大,有71栋房屋,位列汉口里分第7名。华清里呈十字形,长110米,宽4米。华清里拆除时,在华清里1号的废墟上,看到的红瓦质地细腻、重量适中、厚薄适宜,背面标有“湖北官砖厂恒泰公司监制”字样。另有质地和重量与湖北官砖厂生产的红瓦不相上下的“汉HAN YANG阳”“和HOSNING GO兴”字样的红瓦。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一页风云,见证一段文明的演进轨迹。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抹风情,彰显一方水土的气质神韵。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武汉就像一叶扁舟,划出了一道又一道年轮,一划就是煌煌三千五百载。两江三镇,是她的自然身份;白云黄鹤,是她的诗意化身;凤舞九天,是她的精神图腾;楚风汉韵,是她的厚重底色;人才辈出,是她的耀世光芒。伴随着长江汉水的潮起潮落,武汉的人文历史亘古流传,恰如穿城而过的两江之水,奔流向东,绵绵不息。
品味武汉,这里有道不尽的岁月沧桑、历史悠长。从商代盘龙城开启城市文明之光,到三国夏口城构筑武昌古城之始;从明末汉口镇跻身“天下四大名镇”之列,到清末汉口港享有“东方茶港”之誉;从辛亥首义之城到全民抗战中心;从我国近代工业重要发祥地,到新世纪享誉世界的中国光谷……
品鉴武汉,这里有赏不够的名胜古迹、文物璀璨。漫步三镇,徜徉武昌昙华林、汉阳古琴台、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或以古朴清幽而著称,或因异域风情而惊艳,传递的是悠远凝重的城市历史,演绎的是绚丽多彩的汉派文化。归元佛刹、汉阳铁厂、八七会址、江汉关大楼……如同珠玉般镶嵌在江城,或浓缩一段历史,或诉说一则往事,衬托出城市的古韵流芳。
品读武汉,这里有吟不完的诗词歌赋、文采风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武汉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借两江春水,汇百里风光,咏千古诗章。屈原的“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每一句都是脍炙人口的绝唱,每一首都是永恒传世的经典,闪耀文学光芒,绽放城市华章。更有一代伟人毛泽东,留下了“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不朽诗句,写尽了大武汉气吞山河的雄浑气势。
历史需要铭记,文脉自当传承。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守护先人的馈赠、延续城市记忆、彰显武汉魅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武汉人民有责任呵护城市历史文化基因,护其貌、扬其韵、传其神、铸其魂,推动历史遗存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和谐共生。
怀古以励志,掩卷当奋发。让我们追寻历史脚步,走进岁月深处,激扬家国情怀,书写大武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