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维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钻石版)》入选“中国60年来最具影响力书籍”。亚马逊推荐的“人生必读100本书”之一。
《福布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10大管理类图书之一”,“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书籍”。
获“2011年首都大学生读书节”最喜爱图书奖。
高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亚马逊书店、新华书店、当当、亚马逊中国、京东畅销书榜长达30年。
本书不仅是企业、组织机构,更是个人获得自我提升的人生必修教材。读者遍及工商业、政府部门、军队、学校以及家庭等各个领域。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引领人们走向成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钻石版)》精选史蒂芬·柯维博士“七个习惯”的核心思想和方法,为忙碌人士带来超价值的自我提升体验。用最少的时间,参透高效能人士的持续成功之道。
“七个习惯”正在改变着美国、中国等世界各地的企业,改变着政府机关和军队,也正在改变着学生和教师,影响力遍及全球所有领域。这种改变甚至帮助实现一个国家的强大。
附赠超值个人效能PEQ在线测评,客观评估个人当前习惯和行为。
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当时我正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
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陛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因此,近50年来讨论成功术的著作,谈的都是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和成功的捷径。
我终于了解,过去我与桑德拉潜意识里都受到这种速成观念的影响,才会对儿子采取前面的做法。在我们心目中,这个孩子有失颜面,我们重视成为模范父母,维持良好形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也影响到了对孩子的看法。的确,在看待与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偏重许多其他因素,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一旦摆脱了对孩子的旧有看法,培育了基于价值观的动机,我们顿时感到一种新气象——不必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不必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这样反而能够平心静气地欣赏他的优点。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他免受外界的嘲笑。
几个月过去了,他渐渐有了信心,也开始肯定自我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出了潜能。不论在学业、运动场上还是社交场合中,以一般社会标准来衡量,他的表现都是相当出色的。这一切都发生在转念之间,远远超出了所谓的自然发展速度。
我和桑德拉都相信,这个孩子“出人头地”的成就中,自动自发因素的作用要多于外在影响。这是前所未有的经验,对我们教育子女以及扮演其他角色很有启发作用,也使我们体验到凭借品德与凭借个人魅力取得成功的天壤之别。光有技巧还不够
从教育儿子的经验、对人们认知过程的研究以及成功论著的阅读中,我顿悟了品德的强大影响力,也认清了自己从小所学并且深植于心的价值观,其实与现在流行的追求捷径的速成哲学相去甚远,而这种差异经常被有意地忽略。多年来我一直向他人传授七个习惯,自信十分有效,却总是发现这些知识与流行的思潮不同甚至相悖,现在终于对个中原因有了深一层的领会。
我并非暗示个人魅力论所强调的因素不具效用,比如个人成长、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积极思维和影响力方面的教育等,有时确实是成功的要素,但并非主要因素。
即使我可以玩弄手段使他人投我所好,为我卖力,因我发奋,和我“惺惺相惜”,然而一旦我品德有缺陷——比如言不由衷、虚情假意,就无法获得长远的成功。因为言不由衷难免遭人怀疑,任何行事都会被视为别有用心,就算所谓的人际关系技巧也无济于事。任凭你巧舌如簧,动机纯良,只要没有或者缺乏信任感,就不要说什么永久的成功。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赋予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力。
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是基于收获法则的自然系统。在暂时性的人际交往中,你或许能摸清并操控人情世故中的规律,按“规矩”办事,暂时蒙混过关;你也可以凭借个人魅力八面玲珑,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赚取好感。但在长久的人际关系中,单凭这些次要优势是难有作为的。倘若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取代。
许多人具备这些次要优势,是社会所认可的人才,但是缺乏基本的品德,长期来看,他们与同事、朋友、配偶或者子女的关系早晚会出现问题。只有品德才是交流中最伶俐的“口齿”。
归根到底,我们的本质要比言行更具说服力,这个道理人人都懂。有些人是我们绝对信任的,因为我们了解他们的品德,不论他们是否擅长交际,我们就是信任他们,而且能够与之合作顺畅。(P43-45)
2001年,我第一次见到史蒂芬·柯维,当时他约我面谈,聊一聊心中的想法。我们热情问候彼此,和他握手时我感觉像是戴上了一只你用过千百次的皮制棒球手套,亲切又温暖。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史蒂芬一开始便向我提问,他问了很多问题。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教育界的泰斗,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却想向一个比他年轻25岁的人学习。
这次谈话终于给了我一个机会,满足我的好奇心。我开门见山地问:“您是怎么想到‘七个习惯’的?”
“不是我想出来的。”他回答。
“这是什么意思?”我有些错愕,“是您写了这本书。”
“是的,确实是我写的这本书,但是这些准则却是早在我之前就广为人知,”他说道,“这更像是自然法则。我只是把它们整合在一起,通过梳理分析,为人所用。”
那一刻,我开始理解为何这本书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柯维花了三十多年学习、研究、实践、传授,并加以提炼和完善,最终集结成册。他并不想用这些原则来图名求利,而是想让人们学会这些原则,让原则变得可行。在他看来,创造出“七个习惯”的首要意义并非是作为个人成功的手段,而是为公众服务。
当鲍勃·惠特曼,富兰克林柯维(FranklinCovey)的执行总裁,打电话问我是否愿意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5周年纪念版)》作序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要重读全书。其实,这本书在1989年第一次出版后不久我便读过,但此次能再次领略书中的精华是一种享受。同时,我也想重新确认:是什么让这本书能成为永恒经典?
本书奠定了其独一无二的地位,我认为有四点原因:
1.柯维在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创造出一种“用户界面”,形成连贯的概念构架,加上柯维的文采,让内容变得好读可行。
2.柯维的重点是跨越时代的亘古不变的法则。而不仅仅是一些技巧或是时下流行的理论。
3.柯维首先写的是“塑造性格”而不是“获得成功”,因此,不仅要帮助人们变成高效能人士,还要能成为更好的领导者。
4.柯维本身是大师级的教师,却十分谦虚,承认自己也有缺点,他立志要和大家分享所学到的知识。
史蒂芬·柯维是统合综效的大师,他在个人效能方面所做的贡献,可用图形用户界面在个人电脑上的作用作类比。苹果电脑和微软操作系统出现以前,很少有人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脑:因为没有简单易用的用户操作界面,没有鼠标指针,没有人性化的图标,也没有层叠的多对话窗口,更别想触屏功能了。但是,Macintosh和Windows出现后,终于令普通大众体验了小小芯片的威力。与此类似,早在几百年前就出现有关个人效能的智慧,从本杰明·富兰克林到彼得·德鲁克,却从未有人能够整合出一个连贯、方便使用的系统。柯维创造出一套标准操作系统——个人效能的“Windows系统”——简单又好用。柯维是一位好作家,在短篇故事和概念叙述上游刃有余。我永远也忘不了书中第一章里讲的故事(还有其中的道理卜在地铁里一个男人怎么也管不住尖叫的孩子,也忘不了灯塔、错误的丛林和金蛋的比喻。
他对一些概念的包装,效果出奇地好,既生动地描述了这个概念,又很有见地地说明了其在现实中的应用。比如:“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等等。为了让表述更清晰,他还借助个人生活中的小困难和故事,内容涵盖子女教育、婚姻、交友。他是在培养习惯和生存需要的“肌肉组织”。
柯维系统中包含的思想历久弥新。原则就是如此,有效并适用于世界上不同年龄的人。当世上充满变数、纷争和混乱时,人们需要一个安全的港湾,一个能在迷茫时指点迷津的灯塔。柯维坚信,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原则一定存在,寻找的过程是一种智慧。他不认可那些站在屋顶上叫嚣的人的观点:“没有什么是唯一的,没有什么能永远存在,没有什么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保留下来!所有都是新的!过去的原则早已过时!”
……
我并不是说,打造一个伟大的公司,塑造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必须一对一培养所有七个习惯。比如《从优秀到卓越》和《基业长青》,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原则是互补的,但又彼此独立。柯维写书的出发点不是建立强大的组织而是提高个人效能。但是我推测,能实践“七个习惯”的人都会成为五星级领导者,这也是我在《从优秀到卓越》里描述的变革型领导者。五星级领导者身上体现了低调性格和职业理想的完美融和,把精力、动力、创造力和原则置于比个人意愿更广阔、更长久的地位。肯定地说,他们雄心勃勃,要建立一个伟大的公司,改变世界,他们要实现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自己和个人利益。
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作为衡量伟大领导者的重要变量之一,即掌权者的内在动力、性格和抱负的真正用意是什么?无论他们说什么或怎么伪装,即使不是马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绝对会表现在决策和行动中。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柯维体系的中心原则:首先塑造性格,先战胜自己才能赢得工作上的胜利。
我认为史蒂芬·柯维本人便是一个五星级领导者。在非常成功的事业面前,他对自己影响力的谦卑绝不是伪装的,他帮助人们掌握理念的愿望不可阻挡。他发自内心地相信如果人们实践“七个习惯”,世界会变得更美好——这个信念贯穿全书的始终。 作为一个五星级领导者,史蒂芬·柯维尽力实践他教授的内容。他坦言自己在坚持习惯五(知彼解己)上遇到的困难最多。一个巨大的反差是,史蒂芬写书之前,他先开始了一段长达几十年的学术生涯,我们更能理解,他首先是一个作为老师的学生,然后才是一个学习写作的老师,这样的好处是他的课堂互动非常活跃。在习惯二中,史蒂芬挑战每个人的方式是想象自己的葬礼,然后思考:“你想让每个致辞者就你的一生说些什么?……你希望他们看到你性格的哪些方面?你希望他们记得你有什么贡献和成就?”我相信,如果他在天之灵能听到人们现在的赞誉会很欣慰的。
没有人能永生,但是书和思想却会永远流传。当你用心读这本书,你会深受史蒂芬·柯维能量的影响,你能感觉到他借着文字在和你说:“我在这里,我对此深信不疑,让我帮助你,我想让你得到真谛,从中学习;我想让你成长,做得更好,贡献更多,过上有意义的生活。”逝者安息!史蒂芬·柯维的事业仍将继续,史蒂芬·柯维的精神将永存,像本书刚出版时一样的鲜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刚满25岁,这正是生命力最强的开端!
吉姆·柯林斯
于科罗拉多州波德尔市
2013年6月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中国移动有着非凡的影响力,它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影响和改变了员工的个人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它使我们的团队充满着激情和澎湃的动力。
——徐达 上海移动董事长、总经理
“七个习惯”它所体现的价值观体系,与我们惠普的价值体系是吻合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学习,对人们在工作、人生方面有很多受益。
——叶健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 企业集团中国区总经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精神力量、文化底蕴,真正推动每个人和组织不断发展和超越的源动力。“七个习惯”已经成为3万多宜信人血液里的坚持与信仰。
——唐宁 宜信公司创始人、CEO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极少数融合心态和管理两个方面的经典,已经成为了华泰保险集团所有领导、教练和员工的必修。在华泰保险集团进行第二次战略转型,持续推动变革的时候,以“七个习惯”为基础理念的高效执行行动学习系统,也成为我们各事业部和子公司的核心战略落地机制。
——吕通云 华泰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兼首席人才官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所以在西门子被大家广泛认可,影响深刻,是它的基本原则,特别是秉承积极的人生态度,共赢的法则,以终为始,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等,与西门子文化是吻合的,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刘雁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西门子管理学院院长
1989年,我第一次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当时我只是个年轻的程序员。我可以自信地说,自1989年起直到今天,我一直用“七个习惯”检查个人效能。“七个习惯”经过了时间的验证,不是一时跟风或某种技术的产物,因而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适用。
——汤姆·谢尔 联想个人电脑开发部副总裁兼总经理
我还在宝洁公司工作的时候,开始接触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个课程。这个课程对我影响深远。这本书,以及这个课程,值得向很多组织和个人推荐,我一直也是这么做的。
——郑云端 链家集团CPO
复杂的问题只能靠复杂的系统来解决吗?高手都喜欢“化繁为简”,一定有某种规律和原则在那里,找到的人将不再迷茫、疲惫。愿《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与我们常在!
——马成功 京东 京东大学执行校长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企业人才梯队培养的必修课,也是建设和打造企业文化的不二法宝。 ——梁冰 复星集团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复星管理学院副院长
柯维博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更是一位难得的将思想转化为人类行为的导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成为GE卓越领导力培训的明星课程内容,深刻影响着上干位GE领导人的管理理念,成为领导团队的行为标准和进行思想沟通的共同语言,启迪、激励每一个管理者成就卓越。
——郝晓莉 GE医疗 中国企业大学校长
我是在1998年接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培训,“七个习惯”对我冲击很大,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它的美妙在于把很多理念都串起来,贯穿人生的三个发展阶段,指引我们更好地去行为自律,更好地去思考,更好地去合作,更好地去创造价值。
——倪震文 大众点评网人力资源副总裁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已经成为一个遍布全球企业界、政界和非营利组织的普遍现象,并一直对组织的成功和个人的效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全球各地,包括中国,数亿人已经亲身体验了柯维博士创立的、经受了时间考验并历久弥新的七个习惯准则。
——陈俐同 富兰克林柯维(Franklincovey)新加坡和大中华区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