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舶司前的拐角处站着两个汉子,他们静静地注视着狭长的码头。一位年纪稍长,身材瘦削,身上裹着一件旧长袍;另一位是个结实英俊的中年汉子,穿着一件打了补丁的褐色长袍和一件短褂。热腻腻的薄雾变成了暖暖的细雨,打湿了他们黑帽上的绒毛。码头上没有一丝风,虽然已是傍晚时分,却依然没有凉爽的迹象,很是闷热。
不远处,一艘大食的商船停泊在市舶司拱门对面的码头上,十二个光脊梁的苦力正从船上卸货。他们弯着腰背着沉重的大包,和着悲伤的号子,步履艰难地走下跳板。拱门旁的四个卫兵把带短刺的头盔从汗涔涔的眉毛处往上推了推,然后倚着长戟,用疲惫的眼神看着苦力们干活。
“瞧!那是我们早上搭的船!”年长者大声叫道,手指着薄雾中隐隐出现的一个黑影,就在大食商船那边稍远的地方。那是条黑色的战船,正向珠江口快速驶来,船上敲着铜锣,以提醒江上贩子们的小船及时避让。
“天气好的话,他们很快就能到安南了!”他那位宽肩膀的伙伴粗声道,“那儿肯定有许多恶战,而你我却缩在这老天都不管的广州城,奉命观察形势!见鬼,又一滴雨流到我脖子里去了,这该死的湿热天气,嫌我淌的汗不够多,是不是?”
他紧了紧粗脖子上的衣领,小心地掩好里面那件带有羽林军都尉金徽的甲衣,金徽上镶着两条缠在一起的龙。稍后,他恼火地问道:“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陶兄?”
姓陶名干的年长者沮丧地摇了摇满是灰白头发的脑袋,扯着脸颊一个痣上长出的三根长毛,缓缓地答道:
“大人什么也没对我说,乔兄。但事情一定很重要,否则他不会突然离开京城,骑快马乘快船地带我们火速赶奔此地。广州这儿必定有人图谋不轨。自今天早上到这儿以后,我已经……”
巨大的击水声打断了他的话。两个苦力把一只大包掉进了船和码头之间浑浊的江水中。一个包着白头巾的人跳下甲板,一面踢那两个苦力,一面用阿拉伯语对他们大嚷大叫。几名正觉无聊的市舶司守卫突然来了劲,其中一个抄起长戟快步走了上去,用戟头的钝面重重地敲在那个骂骂咧咧的大食人肩上。
“离我们的人远一点,你这龟孙子!”卫兵叫道,“别忘了你这是在大唐!”
那个大食人一把握住红色腰带上的匕首,另有十几个穿白色长袍的水手跳下船,拔出弯形长刀。这时,赶来的另四名卫兵也端起长戟对着那些骂骂咧咧的水手们。苦力们见状,纷纷扔下大包,匆匆避开。突然,鹅卵石道上响起了铁靴的声音,二十名士兵列队穿过市舶司大门。他们训练有素,轻而易举便将那些怒气冲冲的大食人包围了起来,用长矛把他们逼回到码头边。此时,一个长着鹰钩鼻的瘦高个大食人俯身在船舷上,用刺耳的声音训斥着那些水手。水手们只得收起长刀,重又爬回船上。苦力们也陆陆续续回来干活了,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这城里有多少这样傲慢的异族?”这位都尉问道。
“噢,我们数过。港内有四条船,对吧?江口还有两条,正待出港,再算上已在岸上定居的大食人,我敢说有几千。你住的那间讨厌的客栈恰好就在穆斯林聚居区,夜里怕是会有人在你背后捅刀子!我住的旅店也没什么可夸的,不过就在南门外,但至少卫兵一叫就到。”
“你住哪个房间?”
“二楼角上那间,监视码头很方便。我说,我们是不是在这儿待得够久的了?雨下大了,我们走吧,乔泰,到那儿去尝尝鲜。”
他指了指码头那边,有人正在点亮酒肆的红灯笼。
“我当然可以喝两口!”乔泰咕哝道,“从来没见过这么没劲的地方!这儿的话我也不会讲。”
他们快步从滑溜溜的鹅卵石道上走过时,不曾留意到一个衣衫褴褛、留着胡子的人从码头不远处的货栈里走了出来,跟上了他们。P1-3
我发现人们对中国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很缺乏理解,缺乏得令人吃惊。我觉得,我的狄公小说也能促使这个问题受到广泛注意。因此,我一直竭尽全力把这些小说,直到最小的细节,写得尽可能逼真。
——高罗佩(荷兰汉学家)
现代西方对传播中国文化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恐怕要算荷兰人高罗佩(Robert Hansvan Gulik,1910—1967)。高罗佩的英文《狄公案》系列小说(Judge Dee Mysteries)影响远超过任何中国研究著作。非汉学圈子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往往来自《狄公案》。哪怕汉学专家读,也没有“硬伤”败了胃口;而西方大众了解中国,往往是“狄公的中国”,这个中国,是一个多姿多彩相当引人入胜的中国,比起中世纪灰色的欧洲有趣得多。甚至专门家也受狄公小说影响,伯克莱加州大学法学院长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史,就是从狄公小说入手。
——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
《狄公案》是中国众多公案小说之一种,但是,随着高罗佩20世纪40年代对《武则天四大奇案》的译介以及之后“狄公探案小说系列”的成功出版,“狄公”这一形象不仅风靡西方世界,也使中国读者看到“中国古代犯罪小说中蕴含着大量可供发展为侦探小说和神秘故事的原始素材”,认识到“神探狄仁杰”,“虽未有指纹摄影以及其他新学之技,其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却不亚于福尔摩斯也”。在西方对中国总体评价趋于负面的20世纪50年代,“狄公探案小说”不仅满足了普通西方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了传统中国,扭转了西方人眼中古代中国“落后”“野蛮”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罗佩对传播中国文化着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学界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将其与理雅各、伯希和、高本汉、李约瑟等知名学者并列为“华风西渐”的代表人士。
高罗佩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其语言天赋惊人,汉学造诣“在现代中国人之中亦属罕有”。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的背景是久远的初唐社会,但讲述方式却是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润化在小说的情境中,服饰、器物、绘画、雕塑、建筑等中国元素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不经意间缓缓流动着,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图画,没有丝毫的隔膜感。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公案小说,但叙事却完全是西方推理小说的叙事。在整个案件的推演、勘察过程中,读者一直是不自觉地被带入情境中,抽丝剥茧,直到最终找出答案。这种互动式、体验式的交流方式,是高罗佩探案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至今仍为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为了让读者能原汁原味地读到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体味到高罗佩笔下的中国文化和社会,我社邀请著名西方通俗文学研究大家黄禄善教授组织翻译了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飨读者。
我社推出的“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忠实原著为原则,译文更贴近于读者的阅读习惯,且完整保留了高罗佩探案小说创作的脉络,力图打造一套完整的“高罗佩探案小说”全译本。
“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共计十六册(包括十四部长篇,两部中篇,八部短篇),其中收入了高罗佩手绘的地图及小说插图一百八十余幅。书中的插图仿照的是16世纪版画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明代《列女传》中的形象。因此,插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均反映的是明代特征,而非唐代。此外,小说中涉及大量唐代官职、古代地名等信息,虽经译者考证并谨慎给出译名,但仍有存疑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愿我们的这些努力,能使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成为喜爱高罗佩的读者们所追寻的珍藏版本。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高罗佩著的《广州谜案》是《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之一种。
一个凄惨、哀怨,却又充满了罪恶的爱情故事被狄公这个断案高手从层层迷雾中剥离出来,谎言和忠贞、匕首和爱情、金钱同阴谋、虚伪与冲动,在此刻竟然如此紧密地纠缠在一起,让人读后只有扼腕叹息。全书结构精巧,脉络清晰,线索多条并进却主线不乱,推演分析严丝合缝。在高罗佩的笔下,狄公不仅有血有肉,更有情有意,此形象,即便是放在时下,亦是非常有看点的。
“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共计十六册(包括十四部长篇,两部中篇,八部短篇),其中收入了高罗佩手绘的地图及小说插图一百八十余幅。书中的插图仿照的是16世纪版画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明代《列女传》中的形象。因此,插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均反映的是明代特征,而非唐代。高罗佩著的《广州谜案》是该套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