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随歌声飞扬
说到故乡滁州,有点年纪的人都会提起凤阳的小岗村,我也因为家乡是大包干的发源地而自豪。一首《春天的故事》把故乡的田野感动,大片的庄稼像刚过门的新媳妇一样,羞答答地扭动丰满的特具青春活力的身姿,对未来充满希望,让我这娃子对未来浮想联翩,每天对着太阳把激情洒在田野上。爷爷的梦——能吃饱了,妈妈的梦——能穿暖了,爸爸的梦——盖上大瓦房了,我也娶上俊俏的新媳妇了。
那是一个春天,录音机里一遍又一遍播放《走进新时代》,虽然今年因为洪涝颗粒无收,但农村过年的气氛还是很浓的,一个正月里喝闲酒。每个人一亩半分地种完,一年可以休闲好几个月,才从上海回乡过年的儿时伙伴黑柱风光满面,嘴里哼着什么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的歌,黑柱讲在上海的诸多好处,好奇心或者是带着文学梦让我很快来到上海。
才到上海,踮着脚仰着头望着金茂大厦,不由自主地说一声——乖乖!因为文化程度太低及听不懂上海话,上海这么大的都市几乎没有适合我的工作,那时我嘴里经常哼唱《上海滩》的主题歌在上海的霓虹灯下游走。最后在一个卖猪肉的老乡家做了个小工。我一边打工一边给自己积累经验,忙中偷闲找一些旧书旧报阅读,随着社会阅历与书本知识的增多,我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了。
1998年我在一家商场里租赁了一个摊位,准备自己操刀卖猪肉了。但还没有进去商场就必须参加正规的上岗培训,并很荣幸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会员了,商场工会不定期组织学习,还经常参加一些会议,还可以享受很多正式职工的待遇。区总工会把大都市的文化氛围送到我们农民工的身边,免费提供的《进城务工青年读本》还被其他区的老乡借去阅读,让我们感受到上海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很快融入了上海,没有了后顾之忧,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宋祖英的一首《好日子》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走进总工会这个大家庭,认识了很多好学上进的朋友,认识了徐斌,他的读书经历告诉我,没有上过正规学府的铁匠的儿子是怎样通过学习成为一个高级汽车修理师,告诉我他是如何通过读书经营好自己的汽车修理厂。他还被评为上海市“十佳”三学状元等荣誉。区总工会提倡学习华日服装有限公司“相约星期四”读书经验,让我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努力把自己的几百册藏书像推销猪肉一样,免费推荐给我的民工兄弟们阅读,知道家乡孩子缺少课外读物,我便把我的现在与以后稿费一直买书捐下去,因为工会的各种活动,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与“相约星期四”的发起者朱学勤相互学习交流,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能不骄不躁。只有初中文化的她的成功经历告诉我,只要继续读书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离梦想总归越来越近,用知识武装自己,读书是我们外来民工发展的硬道理。随着政府部门给了我们农民工的更多关爱,我们每一个农民工都能很快融入繁华的大上海。
汶川大地震后,我更加注重每天的新闻,大灾之后有更多的大爱,我分两次捐了1512元,我的民工兄弟小钱也捐了500元,这时听到一首《和谐大中国》这首歌,心情是多么激动,更多的是自豪。
卖猪肉的给别人的感觉总是邋遢、粗鲁。但书本告诉我,职业无贵贱,北京大学毕业的陆步轩不也卖猪肉吗?学习的权利每个人都有的,工会这个大家庭不仅引导我,而且给了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上海读书节是上海的有二十多年的文化品牌,也是市总工会的一个主打活动。2003年,我就获得过上海读书节征文一等奖。2004年,区总工会举办了进城务工建设者读书征文演讲比赛,并在获得一、二等奖的选手中选出7名作为新成立的上海市第一个进城务工建设者演讲团成员,我是唯一没有获奖的选手。连普通话都不标准的我,演讲是很难的,但总工会领导,利用工作之余一遍又一遍帮我纠正发音,让我更加自信,我不仅胜任了在区里的巡回演讲,而且,2004年的上海读书节成果展示会上我第一个走上讲台。
2006年,我很荣幸的被评为“上海市十大读书明星”。
2007年,我与我们供销社系统的两位兄妹参加了区总工会组织的上海市农民工风采大赛,书面考试我们过关了,复赛我们也很努力,进入市里的半决赛难度就更大了!我们在才艺展示节目是诗歌朗诵《打工也自豪》,我们都是农民工,普通话都不标准,我们供销社工会领导利用下班时间从语言纠正到我们朗诵的手势与走台一遍又一遍,我们有付出就有回报,直到进入在上海教育电视台进行的总决赛并从市委领导手里接过奖杯,还有我们的啦啦队开心的笑容,真的,感觉“打工也自豪”。
《有一种希望叫读书》这是上海读书节的节歌,捧读一本书,打开一扇窗,融进知识的海洋,舒展大写的人……每当听到这样的歌,我会热血沸腾,因为读书,我不仅圆了自己的文学梦,而且还在2005年办了一家初具规模的食品公司。还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新华社等一百多家媒介对我这个“卖肉小子”在上海学习与生活故事做过报道。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的梦想一直随歌声飞扬。
P127-131
诗和远方在鲁传江这里就是不忘初心和永远前行,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路上,诗是一片树荫,可以给匆忙的赶路人提供一个临时休息的地方,继续前行,感谢鲁传江给我们提供的这片绿荫,虽然很小,但可以净化一下我们疲惫的灵魂。
——陈忠村(诗人、画家、同济大学美学博士)
在上海,像鲁传江这样的农民工诗人还有不少。他们散布在这座城市的各行各业、各个角落。他们的诗或许没有高远的意境、玄妙的辞藻,却充满了泥土的芬芳,浸润着劳作的汗水。他们向人们证明,诗即生活。他们通过诗歌诉说乡愁、赞美劳动,也在写诗的过程中追逐梦想、实现价值。
——刘璐(《解放日报》记者)
梦想落脚的地方
日子就像故乡小溪里的流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流淌着。一晃来上海快二十年了。
农村人过年,能宰头肥猪,就算不大不小有了年。宰年猪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围着宰猪的师傅屁股后面转悠,目的很明确,可以讨得一个猪蹄壳,一点碎猪油,然后弄点棉絮,有的时候会偷偷从自己穿的棉袄里拽一点,这样就做成了猪蹄壳灯!灯做好了天黑以后我的屁股后面会跟一串小伙伴,谁叫他们没有会宰猪的大表叔呢!
我最初的梦想就是卖猪肉,那时我佩服我很聪明,如果我卖猪肉了,就没有必要看到油光发亮的红烧肉流口水了。在一九九五年,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拿着安徽省技术监督局判为废品的检验报告从县、地区、省一直告上去的,到省里的时候折腾了有一年了,也没有个明确的处理方案。最后,我跑到北京的“中国质量万里行”的投诉办公室才把这个马蜂窝给剿了。因为买的水泥质量问题,我硬是把一个县的十几个水泥厂搞停(小土窑生产,没有生产许可证的)。这一年里,我一直写投诉材料。那时,我感觉自己很牛,没有点文笔肯定搞不定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梦想落脚的地方就在上海了。因为很多老乡在上海卖猪肉。
在上海卖猪肉的头几个月,亏得一塌糊涂,又想家又想孩子,就开始了写作,写自己的上海故事。
如该文集里的乡村记事等系列文章就是那时候写的,写的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故事。在写《读书会有出息的》这篇文章时,是原商场的李袁书记交给我的任务,说上面发文要求写一篇文章,写好后交给了李书记,算是完成了任务。差不多有一个月时间,李书记要我去参加一个会议,说我上次写的文章获得市里的征文一等奖。
在参加这个会议回来不久,我被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刘砚国老师注意到了,他搞清楚我写的是真实事情以后,就让我把这篇文章先背熟,然后又让原普陀供销社工会主席吴亚萍给我做演讲的辅导!就有了带浓重皖东口音的第一次上台讲演经历。
以前写的文章,我没有注意保存,这本集子里收录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当时只要稿费或者奖金拿到了就感觉很有成就,至于发表了的文稿就随它去了。接下来是怎么处理这笔钱,是讨好老婆?还是与文友喝两杯?为了得到老婆在写作上的支持,往往给老婆买礼物或者直接上交。后来,猪肉卖得有了起色,我的写作收入便转变了方向。人生最美是善良,最先是买书捐给故乡的学校。
2004年开始,我便结对了长宁福利院的孤老,这样一直到现在,以后也会一直把爱心延续。
梦想随环境改变而变化,穿开裆裤时,想长大以后做杀猪的。上初中就觉得这个愿望不可告人甚至龌龊,如果卖猪肉的话,是不是可以讨到老婆都是问题。
走上社会了,我曾想用我的笔画出我的人生轨迹。
现实是你种瓜不一定就得瓜,但我可以以平常心态去看瓜秧开花时的情景,何尝不是一种美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与远方。前面赘述了这些,作为一个从定远农村走出来的农民,能把诗与远方扎在上海,何尝不是一种美好?
现在,我可以在上海的家里思念故乡,却常常把故乡念成了远方,很久才能回去一次,是那么的奢侈。每每回上海,满载着的乡音乡情,都是一首首好诗。
我来自农村,常在城市周围寻找农家乐,我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让大家知道,我有爱,有热烈的心跳。
感谢媒体的关注!对曾被我爽约了的江苏卫视《非常了得》栏目,陕西卫视《唐诗风云会》栏目的邀请表示歉意。
感谢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与编辑老师,我会一如既往,忙中偷闲地写下去的。
因为写作对我来说就是吃饭前的啤酒,哪怕只有一碟花生米,便会变得有滋有味了。
2017年9月 于上海
第一辑 诗意生活——肉铺里奏响梦想之歌
我的肉铺
爸爸去哪儿
故乡还在小河边吗
致催我回家过年的人
在肉铺里读书
时间都去哪儿了
春天的苏州河
我们读书,我们收获
打工也自豪
四月
失恋
再到松江来
第二辑 都市记事——我在上海头顶着月亮,做着星星琐碎的梦
在肉铺里奏响梦想之歌
补丁
“卖肉小子”亦书生
老婆肉铺站台 我去书展淘宝
打工仔收下岗友做徒弟
“卖肉小子”与东方网的那些事
上海阿叔
我的9·11
我那永远的东方网点
第三辑 乡村记事——难忘故乡事
柱大爷
钓泥鳅
风雪回家路
大伯
讨饭
鼓书老曹
家在黄土地
初为人父
赴约
爸爸没打我
送艾枝
走出小村
我的梦想随歌声飞扬
童年的映像
龙虾的记忆
第四辑 身边实事——小小说二则
遗物二题
宝物
木箱
第五辑 几封家书——写给亲人们的信
致妈妈——您的唠叨伴我梦乡行
致小翠
【特别家书】又是春暖花开时
第六辑 都市心声——有话我自己说
“卖肉小子”拍片记
读书,会有出息的
与法律交朋友做上海最受欢迎的人
附录 媒体记者笔下的“卖肉小子”
“卖肉小子”的诗意生活
打工仔的文学梦
“你走不动,我代你去扫墓”
上海书展:“真善美”唱主角
农民工的诗歌梦
Poetry helps Lu Chuanjiang relax
鲁传江:“卖肉小子”闯上海
“卖肉小子”的幸福网络生活
后记:梦想落脚的地方
为“卖肉小子”喝彩
叶辛
认识鲁传江九年半了。
2008年,在上海图书馆的一次征文活动中,我曾给鲁传江颁过奖,记得那天还有电视台在跟拍他,场面颇为热闹。这是我对这个农民工的初步认识。
没想到,九年以后的今天,鲁传江写了一本书。通观鲁一传江送来的厚重的书稿,我明白了,这还只是作者来沪近二十年诗文作品的一部分。全书分为六大块:诗意生活——肉铺里奏响梦想之歌;都市记事——我在头顶着月亮,做着星星琐碎的梦;乡村记事——难忘故乡事;几封家书——写给亲人们的信;身边实事——小小说二则;都市心声——有话我自己说。鲁传江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农民工,用自己的笔记录和见证了他们这一代人的迷惘、艰辛、闯荡、打拼,尝尽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在上海这个东方大都市里务工创业的心路历程。
知青返城大潮之后,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紧接着汹涌而来的民工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放下锄头、走进城市,逐渐融入生活和工作的都市。随着政策的变化,其身份也在不断进化,称呼从一开始的“盲流”“民工”,到后来的“城市建设者”“新上海人”,慢慢被海纳百川的都市接纳为城里人。
鲁传江的这本书,有如下特点:
其一,作者立足生活,朴实无华。不做过分修饰,把生活中的点滴感受记录成文字。作品有着强烈的画面感,比如:妈妈把我放在左筐里/把庄稼地里摘的花生放在右筐里/挑着担儿一起回家/妈妈气喘吁吁地念叨/小喜雀/尾巴长/娶了老婆忘了娘//大头会不会也会忘了妈妈/我对妈妈说/小狗才会忘了娘……/远方的牵挂已经成了村头守望的身影/怎么小喜鹊还没有回呢/只有一条小狗一直在你身边摇着尾巴……将外地来沪的务工一族的亲情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看得明白,读着入味,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其二,底层采风,由感而发。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他当下的生活环境。他把刚会走路的儿子带到上海的菜市场里:……儿子却嚷着/我要回家/我要奶奶/我要玉米棒/哭好了闹好了就睡在我肉铺下原来装土豆的纸箱里/一只苍蝇在他的面部盘旋/脏兮兮的小手抓着一买就送的广告纸张/把小脸与苍蝇如都市与村庄一样隔离/有时他会逮着一只蟑螂/拖着鼻涕笑嘻嘻地拿出来炫耀/对于他来说这是个很开心的游戏/在这印满妇科疾病的广告纸上/儿子认出了很多字/这是我对他的启蒙教育……记录了打工和谋生的真实画面,喜怒哀乐,切入生活,跃然纸上;
其三,为农民工、为新上海人代言,袒露真诚。早在2004年,他就带着十足的家乡味出现在上海读书节的讲台上,一个卖猪肉的农民工,自己写,写自己,自己上台讲述“读书会有出息的”。2014年8月《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再次出现关于鲁传江的报道就不足为奇了。表面看写的是一个人的经历和记录,但他同时也代表了和他类似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城谋生的新都市人的心路历程。他的文字里跳跃着生活的乐趣和被这个城市认同的喜悦。
第四,反哺社会,知恩图报。来自乡村善良的农民工作家,得到过身边很多人的帮助,那份真挚的感恩之情发自内心。鲁传江老家安徽某古民居有副对联“非因报应方行善,岂为功名始读书”,用在他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他的写作,是内心的倾诉,是心灵的需要。据悉,从2004年开始,他用写作得来的稿费和奖金结对了长宁区福利院的几个孤老至今,逢年过节就买慰问品去看望他们,一坚持就是十多年。
这个来沪近二十年的草根打工作家,以及他们这一代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这个长期生活的城市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逐渐从原来的离土不离乡,转变为离土又离乡,有不少人在上海安家、立业。这批新城市居民的人生横跨乡村、学校、城市,记录了生活的变迁,观念的改变,同时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鲁传江就是这样一位用自己的文字见证、记录、代言的草根作家。
“卖肉小子”!为你喝彩!
《一个定远人的诗和远方》,一部集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集。内容多是反映打工生活的。作者鲁传江是一位农民工,在上海从事鲜猪肉销售,由于工作出色,被媒体昵称为“猪肉小子”。难能可贵的是,正是在这个几平方米的小肉铺里,除了卖肉,他还“舞文弄墨”。最终,他的作品和他的故事一起,走出了小肉铺,走向了大世界,走向了团中央主办的首届鲲鹏文学奖的颁奖现场。这样的作品,文字可能会粗糙点,但情感却是真实的,而真实的情感其实是比文字更重要的。
鲁传江著的《一个定远人的诗和远方》是一部文学作品集,收录诗歌、散文40多篇,包括《我的肉铺》、《上海阿叔》、《风雪回家路》、《读书,会有出息的》等,分六辑编排:诗意生活——肉铺里奏响梦想之歌、都市记事——我在上海头顶着月亮,做着星星琐碎的梦、乡村记事——难忘故乡事、身边实事——小小说二则、几封家书——写给亲人们的信、都市心声——有话我自己说。文字非常接地气,情感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