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一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阿尔丰斯·都德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十九世纪法国风情绘卷,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

阿尔丰斯·都德著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作品的合集,是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是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有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

本书以个人的悲剧反映了普法战争中法兰西民族的悲剧。

内容推荐

阿尔丰斯·都德著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在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兰西曾多次交替拥有其主权),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兰西人的爱国情怀。

目录

磨坊文札

 前言

 安居

 博凯尔的公共马车

 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

 赛甘先生的山羊

 繁星

 阿尔勒的姑娘

 教皇的母骡

 桑居奈尔的灯塔

 “塞米特朗”号沉没记

 海关水手

 菊菊乡的神父

 一对老年夫妇

 散文诗两首

 毕休的公文包

 金脑人的故事

 诗人米斯塔尔

 三遍小弥撒

 橘子

 两家小客栈

 蝗虫

 神父的药酒

 在卡玛尔克

 思念

星期一故事集

 最后一课

 小间谍

 一盘台球

 母亲

 柏林之围

 糟糕的佐阿夫兵

 贝利塞尔的普鲁士士兵

 保卫达拉斯贡

 渡船

 旗手

 阿尔萨斯!阿尔萨斯!

 小馅饼

 亚瑟

 三次警告

 最后一本书

 剧目首演

 镜子

 房屋出售

 教皇死了

试读章节

博凯尔的公共马车

事情发生在我刚到这儿的那天。我乘坐了一辆博凯尔的公共马车,马车又旧又破,当晚其实也没走多远的路,但是马车却一直在慢慢悠悠、吱吱呀呀地晃荡,硬要摆出一副历尽干山万水的样子。除了车夫以外,车上一共有五名乘客。

首先是一个卡马尔格的守门人,他身材矮胖、毛发旺盛、大圆眼里布满血丝、耳朵上戴着银耳环,总之,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野兽昧儿。接着是两个博凯尔人,一个是面包店老板,一个是他的和面师傅,两个人满脸红光、气喘吁吁,长相不错,和古罗马奖章上维特利乌斯大帝的肖像有几分相像。最后,是一个坐在车夫旁边的男人……不,应该说是一顶鸭舌帽,一顶一语不发、只忧郁地盯着路面看的兔皮大鸭舌帽。

车上的乘客相互认识,他们毫无顾忌地大声讲着各自的麻烦事儿。卡马尔格的守门人说他刚从尼姆回来,因为用草叉捅伤了一个羊倌而被预审法官传唤了一趟。卡马尔格人的脾气够粗暴……不过博凯尔人的脾气似乎也好不到哪儿去!真不知道车上的这两位会不会因为童贞圣母问题的争吵而去掐断对方的脖子?听其意思,面包店老板所在的堂区很早之前就开始信奉圣母玛利亚了,推崇的是怀抱圣子的圣母像,普罗旺斯当地人管圣母叫作“好妈妈”;而和面师傅则正好相反,是一座新教堂的唱诗班成员,信奉的是无玷始胎圣母,推崇面带微笑、双臂下垂、双手散发出光芒的圣母像。两人的争吵便从这两幅圣母像开始,大家真该瞧瞧这两个天主教徒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圣母和教内弟兄的:

“挺漂亮的呀,你们的无玷始胎圣母!”

“带着你的‘好妈妈’滚开吧!”

“你们的童贞圣母在巴勒斯坦真没什么可光彩的!”

“呸!你们的好,丑八怪!谁知道她到底做过些什么……还是去问问圣约瑟夫吧!”

自以为身在那不勒斯港的两个人就差动刀子了,我保证,如果车夫没有捅话进来的话,两个人的神学之争最后就要以兵刃相见结束了。

“能不能让我们和你们的圣母安静会儿啊,”车夫笑着对两个博凯尔人说,“那都是女人们的事儿,男人瞎掺和什么呀。”

车夫脸上挂了丝迟疑的神情,打了声响鞭,似乎在等待大家赞同他的想法。

争论结束了,可面包店老板的话头才刚刚打开而已,急于发泄的他把目光转向了可怜的鸭舌帽,那个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的忧郁男人。面包店老板的脸上挂上了嘲弄的表情:

“嘿,磨刀的,你老婆呢?……她是哪个教区的?”

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句话里有着某种引人发笑的言外之意,要不然为什么话音刚落,车上的人就笑成了一片……磨刀人没有笑,像没听见一样。看到这情形,面包店老板又转向我:

“您不知道他老婆吧,先生?那可是个顶有意思的教民!博凯尔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她一样的女人了。”

笑声更大了。磨刀人没有动弹,只是低着头小声说:“闭嘴,做面包的!”(P9-11)

序言

阿尔丰斯·都德,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他是法国普罗旺斯人,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26岁时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两年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的“含泪的微笑”,都德因此有“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他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都德善于描写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放置在时代的大背景里,凸显其卓越的人物刻画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一盘台球》、《塞甘先生的山羊》等一些脍炙人口的精品都是如此。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鲁士和法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普法战争的结果是法国战败,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同时取代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在都德的笔下,普法战争并非一场宏大的叙事,而是反映在众多小人物的生活里,如《柏林之围》里的老重骑兵、《最后一课》里的阿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一盘台球》里的将军和士兵。都德用课堂、病床、台球桌这样的小场景,反映出了人民朴素的爱国之情。

在《最后一课》里,对小弗朗士来说,去学校上法文课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而阿麦尔先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老村长、老邮递员,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当地人。但当他们一起出现在课堂上,上最后一堂法文课,就极不普通了。这些普通的自然感情聚在一起,生发出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爱国精神。

文学作品表现爱国精神,大多是激昂的:在祖国的危难关头,血性男儿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是何等的激昂与壮烈。然而,像弗朗士这样年幼的学生,像老村长、老邮递员这样操劳一生的村民,像阿麦尔这样默默无闻的老师,都是最普通老百姓。他们的爱国之情平常并不挂在口头上,而是深藏在内心。

都德着重描写的不是战场上的英雄形象,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不过,体现出来的是同样伟大高尚的情感。

本书篇目多选自《磨坊文札》和《星期一故事集》,都德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在作品中描写自己感受的方式既柔和、又温存。美与善的事物,与都德敏锐细致的感情是相通的,作者善于从这些事物中汲取美与善的精髓,使他的作品具有诗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