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石口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抵山靠河,拱卫京西,地险而易守,道辟而货通,自古以来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磨石口还是一条古老的香道,仅清代及民国时期,通过此地去妙峰山进香的会档最多时有100多档。
过去,北京的城门曾经各有其职。西直门被称为水门,从玉泉山运的水经此门进城,由于皇家园林多汇集于海淀这一甜水之地,来往于城门的人相对较少;但经过阜成门的人就要繁忙得多了,因为西山的矿产、石材、山货、琉璃,以及塞外的皮货等其他商业、宗教、文化往来大多要经过阜成门,因此,作为京西古道上直通阜成门的磨石口村,就成了商贾云集、驼铃昼夜不断的地方。2014年,北京九中退休教师丁传陶回忆:“20世纪50年代,我在九中教语文,住在法海寺,每天都能听到过往的驼铃声,特别是傍晚以后,驼队从磨石口西边的山里一往东边来,叮叮当当的驼铃声就越来越近了,约莫半个时辰,驼铃声就停了,那是驼队从村西进了磨石口村,驼队就在村里歇息、打尖了。村里路边有钉马掌的、有饭铺什么的。”从磨石口村穿村而过的驼铃古道,东连京城,向西进山后过永定河,直通塞外,也就有了历史上留下的“过山总路”之称。
有人把磨石口古道称为“煤道”,明代邱浚《大学衍义补》中记载:“京城百万之家,皆以石炭为薪。”这些煤主要来源于京西,即房山、门头沟、海淀及丰台一带。清末以前,北京主要使用京西煤。据1925年《矿业联合会季刊》记载,京西煤每年由铁路运输进京14万吨,这个数字还不包括由京西骆驼、毛驴等运往京城内的煤的数量。
磨石口村中有一部分人的生产生活是与煤紧密相关的,煤炭的运输方式最早以畜力为主。元代学者熊梦祥在《析津志辑佚》中记述:“城中内外经济之人,每至九月间买牛装车,往西山窑头载取煤炭,往来新安及城下货卖,成以驴马负荆筐人市……二三月后不再运煤,而改运草货卖。”畜力运输主要是役使驴、马、骡、牛。磨石口村民既有靠养骆驼为生的,也有以运煤等其他方式为生的。
清中叶以后,随着运煤骆驼的增多,北京地区形成了专养骆驼的“驼户”。京西三家店、五里坨、磨石口、石景山,京南良乡、大红门一带有不少驮户,其中石景山区的衙门口村养的骆驼多达1000多只。驼户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搞运输,给别人拉脚挣钱;另一类是自己买来货物驮到别处卖,既挣脚钱又挣货钱。磨石口村内也曾有过煤窑。阜成门是北京内城的西门,过去俗称“煤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城。过去城门洞上还镶嵌着一块刻有梅花的汉白玉石,利用“梅”的谐音作为标记。明清以后,京城用煤量越来越大,仅靠阜成门进煤,已难供所需,所以在清康熙年问,作为“水门”的西直门也开始大量进煤了。过去,从“煤门”阜成门出城,径直西去,便踏上了进入西山的大路。一路从磨石口往西北方向经三家店、琉璃渠到王平口的古道,是西山大路的北道。另外一路从磨石口向西,经麻峪跨永定河过峰口庵到王平口的古道,是西山大路的中道。历史上,今石景山区的庞村也有一条进入西山的大路,那就是西山大路的南道,这条南道中途与中道会合后直奔王平口。然后,北、中、南三条古道在王平口聚合为一,再继续延伸西去。
磨石口村北的翠微山上,存有磨石的石料,因此人们认为是磨石的存在让这个村子得名。村子内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田义墓有碑文记载:“于磨石口莹地之原。”据此来看,此村称为“磨石口”起码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磨石口盛产质地精良的磨刀石,一种是黑色,一种是黄色。黑色的为油母页岩,质地细腻,宜精磨刀刃,是磨石的上品;黄色的为黏土砂岩,粒大浆粗,宜磨大型刀刃。据说,宋代即已开采,山上有石塘多处,分东西两群,现山上存有多处采石塘遗址。
磨石口原有城墙环绕,沿大街设过街楼4座。过街楼设谯楼,有军士把守。入夜,城门落锁,往来车辆不得通行。今过街楼已无存,仅存遗址三处。旧时,磨石口镇有龙形古道三里许,是有名的驼铃古道。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开通山沟(磨石口隘口)4米加宽至6米,整修路面。这样,人们可由西黄村到黑头山东麓,沿西北斜坡而上,从古隘口南侧西去门头沟,不再穿越磨石口大街。
如今,磨石口大街作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历史风貌,1.5公里的大街两侧商贾密集,古民宅、古建筑依然留存。
P3-7
磨石口是个好地方,名副其实的地灵人杰。
站在磨石口村北的蟠龙山上,东望京城,西观永定河;南有百年之久的钢铁企业——首钢;西北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可谓是西接太行,东连帝都。于山上往下俯首,便是磨石口古老的村落和法海寺、承恩寺等寺庙。一条古道穿村而过,盘桓在历史的年轮中,伴着蟠龙山的松涛,诉说无数神秘的故事。
“磨石口”这个名字,古老而朴拙。老舍先生在他的名著《骆驼祥子》中多次提到祥子经过磨石口的情形:“一闭眼,他就有了个地图!这里是磨石口——老天爷,这必须是磨石口!——他往东北拐,过金顶山,礼王坟,就是八大处;从四平台往东奔杏子口,就到了南辛庄。”除了磨石口,老舍先生在书里还提到了21处地名,都以磨石口为中心。后来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絮青来磨石口,看法海寺壁画,赏古街、古井、古碾盘,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更是对磨石口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一地缘,两代情,结在磨石口。此外,著名史学家侯仁之、史树青,著名诗人贺敬之、作家魏巍等都先后来过磨石口。
石景山区曾经出版过《京西古道模式口》一书,书中有胡絮青先生题词:“古道沧桑”;侯仁之先生题词:“古道寻根,叶茂花容”;史树青先生题词:“蓟丘遗址睡多年,识得城依石景山。考献征文欣有获,宁台磨室信堪传”;贺敬之题词:“京西古道的回顾”;魏巍题词:“古道新颜”。
磨石口还是个民俗文化丰富的村落,民间舞蹈太平鼓有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9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击鼓起舞。京畿之翼的磨石口是被文风古韵浸染着的地方。如今,在模式口社区居委会组织的故事会上,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今天是听者,未来就是传播者。
《磨石口传说》一书能够出版面世,非常感谢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古都北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感谢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对民间文学普查工作的长抓不懈,感谢石景山区文化馆和模式口社区居委会的多方支持。同时感谢何大齐、于净波提供的绘图及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文物科提供的照片,感谢乔守恂、门文学、李新乐、于书江、任媛、王春梅、杜建坡等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书中收录的部分传说来自以往石景山区编著的一些书籍,
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涵养人们精神世界的食粮,是石景山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精神财富。这样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不要沉入历史的长河。当今,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网络、微信等传播媒介越发普及,口耳相传的文化遗存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濒危局面,诚望民间传说这~传统文化形式,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势下,能够起到珍珠光耀的作用,虽不耀眼。却存璀璨。
杨金凤
民间传说来源于民众的口头创作,也因口耳相传的特点而具有极强的活态传承性。传说这一民间文学中经典带有叙事性的散文体裁形式,产生于原始社会,在神话时代向传说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两者相互并存。有专家称之为“神话经过历史发展向传说转化的现象。”
传说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演变,使得某些传说具有变异性,这与传说的传承方式有关,人们凭着记忆代代口耳相传。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环境下,传播者根据现实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审美情趣及祈盼程度进行了某些带有主观臆断的添枝加叶或删繁就简,在传说中融入了当下的社会因素、个人的宗教信仰等多种元素,因此同样一个传说会形成不同版本。本书中的部分传说也存在不同的版本。
《磨石口传说》的内容涵盖了磨石口地区主要散文体民间叙事文学,其中传说是数量最大、也最具特色的部分,因此,以“磨石口传说”为名,作为本书书名。
《磨石口传说》有磨石口地区特有的传说,也有些传说不是磨石口地区的,但是磨石口地区的民众能够讲述。磨石口地区的传说,是千百年来民众创作的与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融入了民众的理想、幻想、愿望和智慧,再经过民众的集体创作、取舍、传播,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
磨石口,作为历史上曾经的古镇隘口、驼铃古道、古老香道、古老村落和寺庙云集之地,融合了多种文化,因而《磨石口传说》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附着着村落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寺庙建筑、民居宅院、古井古道、山川河流等方面。这里既有皇帝敕建的寺庙,也有古民居院落;既有宫廷画师的画作,又有朴素的民间美术;既有寺庙出家人,也有与宦官相关的故事。
磨石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成就了其传说的多样性,驼铃古道穿村而过,村里两边的街道上店铺林立,过去商贾云集,每天经过的驼队络绎不绝,塞外文化、草原文化、水利文化、村落文化、宗教文化和皇城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相互渗透,这也是磨石口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能够流传下来众多传说的原因之一。对传说的传播,关键是活态相传的传播群体,磨石口村落的人群流动性大,也为传说流传至今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如今,磨石口作为北京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未来需要在对村落整体保护的基础上,采取多种保护方式,将《磨石口传说》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延绵。
磨石口,现名模式口,1923年改为今称。《磨石口传说》已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书“磨石口”名称,均与项目名称一致。
民间传说来源于民众的口头创作,也因口耳相传的特点而具有极强的活太传承性。杨金凤编著的《磨石口传说》内容涵盖了磨石口地区主要散文体民间叙事文学,其中传说是数量最大、也最具特色的部分。
磨石口,作为历史上曾经的古镇隘口、驼铃古道、古老香道、古老村落和寺庙云集之地,融合了多种文化,因而杨金凤编著的《磨石口传说》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附着着村落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寺庙建筑、民居宅院、古井古道、山川河流等方面。这里既有皇帝敕建的寺庙,也有古民居院落;既有宫廷画师的画作,又有朴素的民间美术;既有寺庙出家人,也有与宦官相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