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典型的美国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任璧莲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怀着“美国梦”的移民们一旦踏上美利坚的国土就面临两种文化的左右夹击,接受还是抛弃?只有适者生存。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是译林出版社华裔美国文学丛书中的一部,是一部关于“美国梦”的小说,而作者就是“典型的美国佬”成功故事的一部分。该书在美国受到读者的欢迎,《波士顿环球时报》这样评价它:“移民的经历从不雷同,一场喜剧、悲剧,也是一次愉悦的阅读享受”。

内容推荐

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是一个美国故事。小说讲述了三个中国知识分子20世纪四十年代来到美国追寻各自的美国梦的一段痛苦挣扎。拉尔夫-张、姐姐特雷萨、妻子海伦组成的张家人刚入驻美国的时候,由于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张家人对美国文化特别的排斥,还具有一定的鄙夷态度。然而,在追寻自己的“美国梦”的过程中,张家人面对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陷入一系列困境,在迷失与绝望中自省,他们逐渐理解了“典型的美国佬”的实质,并也成为了之前被自己所蔑视的“美国佬”。

该书获得1991年度“纽约时报年度图书奖”并入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

目录

第一部 甜美的反叛

 初出芽庐

 情窦初开

 堕入情网

 风云迭变

 在地下室

 解救

 特雷萨

 继续解救

第二部 家

 远离家庭的海伦

 新生活

 冷彻肌骨

 为姑子做媒

 胡思乱想

 一见钟情

 格罗弗驾车

 等待

 海伦在家

 最后的进展

第三部 如此新生活

 张家佬

 拉尔夫驾车

 激情

 考试

 爱的激励

 新居

 终身教职

 坐在牛奶瓶洋铁皮箱上

第四部 结构松弛

 神秘莫测

 拉尔夫得到了回音

 魔力商标,千真万确

 悦耳的音乐

 从前的张家佬

 海伦在呼吸

 拉尔夫的新主意

 痛得及时

 靠数字生活

 盖房

 留心屋顶

第五部 寝食不安

 钢铁巨人

 海伦的房屋

 一个黑洞

 阖家团聚

 在猫屋里

 拼命

 喂狗

 走进白色走廊

 方寸已乱

 信念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堕入情网

老赵总结说:“如果猫有鼠吃,那么它们就不会追逐苍蝇了。”言下之意是,小张,你不会恋爱的,除非你的功课很好。

这话是在复习数学的时候说的。正当老赵吞下阿司匹林的时候,拉尔夫偷眼看了一下老赵的作业。没有一个红×符号。

“你真糊涂。”老赵接着说道。他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平时很仔细,善于体贴别人,只是他的关心也太直率了。“你应该清楚这点,”

但是ting bu Jian(听不见),反对者们会知道他们想要知道的是什么。例如,凯米就像是星星和天空。有时候,拉尔夫认为她是杨贵妃再世,杨贵妃是唐朝的一位名妓,皇帝为了她而身败名裂。然而,他老是梦想着,“她像一颗星星,天上的一颗星星”。要不,“她像一只鸟,天上的一只鸟”。在他的眼里,她再也不是大块头,不野蛮了。她的外形缩小了,特别是她的鼻子。她手臂上的茸毛也已消失,原来他的眼睛里储存了一大堆可爱的脱毛剂。

“想想你的父母吧。”老赵敦促道。他的衬衫口袋里满是活动铅笔,鼓鼓囊囊的。“想想你的父亲。如果他听到了你的所作所为,这会要他的命的。”

拉尔夫神情恍惚,带有一种恋母似的快感。

现在他已有了一些求爱的经验。例如,在战争期间,水管被炸后,他就和他的同学摆渡来到女生寝室,他们将各自的桶放在某个女生门前,使得女生们大为高兴。但是他现在身在美国,这意味着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调查表明:当他的同学们都在攻克结构的有限成分分析时,拉尔夫则在观察美国,他的英语已有长进,能和美国人交谈。他惊奇地发现,实际上美国人喜欢在紧张活动之后松弛地坐下来休息一下,抓一抓他们那沙色的下巴,然后告诉你他们眼中的年轻中国人所应该知道的事情。他就是这样了解到,白宫的天花板随时都会塌下来,还有其他的一些事情。他还了解到,他决不能把粘贴在汽车保险杠上的小标语贴在新车上。如果女人有头皮屑,那么这通常也只是洗发膏所散发出来的薄片而已。

最后的这一个智慧得自小吃店里的一个老头。

“女人?”拉尔夫陷入了沉思。

“神圣的耶稣。”老人说道,跟着他不仅解释了何为女人,而且还讲了其他的一些基本常识:政治上出的毛病(女人);美国佬的毛病(女人);美国的毛病。

“女人呢?”拉尔夫问。

“钞票。”老人说道。他紧紧地抓住他的三明治,结果馅儿给他捏得鼓了出来。“这就是这个国家的人所知道的一切。钞票,钞票,钞票。”

“还有女人?”

“女人最懂了。你知道女人知道什么吗?”

“钞票。”  “钻石。珍珠。又大又厚实的裘皮大衣。”

“礼物?”

“你懂了。”他使劲点了点头,三明治上放了一块盐制土豆片。“厚重的礼物。”

在回家的路上,拉尔夫买了一条围巾。第二个星期,他又买了一瓶润肤膏。礼物在中国也同样铺路,他知道这类建议。别针,腰带,靴子。帽子,垫子,开听刀。她会了解的,这是他在商店里的感受。

不过,在外表上,他似乎还是激情炽热,像一个小男孩透过一堵牢固的花园墙在倾诉着自己的心里话。“喔喔喔喔。”拿到礼品后,凯米低声地哼唱起来。“谢谢!”但是她从不佩戴别针或别的什么礼物。有时候拉尔夫感到奇怪,不知道她是否把他的所有礼物都换成了现金,就像处理学校野餐时别人送她的那台收音机一样。他试图用钢笔在送给她的各种礼物上做些记号,以便查找,但是做完之后他却无法使自己到商店去核查。相反,等大家晚上都回家之后,他站在她那张空空的办公桌前,抚摸着她的东西:她的打字机,她的剪刀,她的铅笔盒,她的吸墨用具,好像是哄它们吐露出它们骨子里所应该知道的事情。她爱他吗?

那一年下了一场暴风雪,雪有28英寸深。人行道变成了隧道,这个季节的汽车已消失不见。雪堆看上去好像根本就不会融化。

但是神奇的是,有一天,雪堆居然融化掉了。后来拉尔夫和凯米经常出去喝咖啡。空气确实暖和起来。如果说拉尔夫还没有得到她,那么至少他已赢得了她的信任。此刻,她一面吃着油炸面饼糖圈,一面告诉他,她将如何离开她的工作,只是她已向菲特先生的老板保证她要留下来。

“院长,”她叹了口气,“他拒绝再给我加工资。我不知道为什么。”她眨着眼睫毛,好像空气中有什么东西在烦扰她。“你认为那是错误的吗?”

消除疑虑。这就是她所需要的一切,虽然他们也确实谈到了房屋和汽车,谈到了她如何一直梦想到巴黎去度蜜月。

“嗯,”拉尔夫沉思道,“那还远。”

……

P16-18

序言

序 典型的意义

这一个故事说的是中国人。小说开篇第一句话是这样的:“这是一个美国故事。”确实如此,尽管说的是中国人的故事,发生的场景在美国,追求的目标是典型的美国梦。主人公拉尔夫·张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很久以前了,但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迹和现在很多在美国的中国入比较起来,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从这个角度而言,似乎可以说美国梦的道路一直没有多少变化。

拉尔夫到达美国时,那是1949年前。他来读书,他要学位,他要做学问,他想过要留在美国吗?也许没有。但是时局变化超过他的想象,他被留在了美国,这以后他走过的路重复了此前和此后很多中国人踩出的足迹。先是身份黑了,无法继续读书,被迫到餐馆打工,没日没夜,人鬼不知,落魄到了想死。正在这个时候他的姐姐也从中国到了美国,非常碰巧地把他从水深火热中救了出来,继而继续读书,拿到学位,留下当了助教,还结婚生子,购车买房,这不,一步一步成为了美国人。有一阵子生活的目标就是为了继续努力攻下终身教授一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实现了这一目标。终于成为了典型的美国人。不过,惬意的生活似乎并没有最终带来成功的感觉,他还要什么?钱,做一个有钱人。靠什么路子?开饭馆。典型的美国人用的是典型的中国人的办法。他又一次成功了,辞去教授职位,干上饭店老板行当,每天点钞票入迷。一步一步美国梦蒸蒸日上。

不过,但是,然后。

故事的曲折在于做梦人渐入佳境时,戛然而止。故事当然没有结束,而是拐了个弯,方向变了。

当老板的拉尔夫不料被他的朋友算计了,那是一个不会讲中国话的美国中国人,他或许比拉尔夫更是“典型的”美国人。拉尔夫的生意陷入了困境之中,更糟糕的是,那位引他进入饭店生意行当的中国朋友还不多不少地占了他老婆的便宜。当他每晚在地下室数钱数得入迷的时候,她老婆和他的朋友在楼上玩起了浪漫,就差一步好事成真。不过,浪漫故事在这个时候也是戛然而止。拉尔夫最终是发现了双重的上当,尽管可以向老婆逼问发生了什么,而且还使用了一点小暴力,但是家庭还是避免了走向破裂。这似乎又不太像典型美国佬了,而是保留了中国人的风度。只是,灾难还是要让他尝一尝的。开车出去逼问老婆之后回到自家门口时,在意识恍惚中撞伤了出门来迎接他的姐姐。后者差点成为了植物人。这个情节显然很有点象征意义,是他姐姐在其落魄之际像天使般降临到了他身边,帮扶他成为了典型美国人,到后来他却差点让她成为了植物人。这样的讽刺或许也可以正好表明他的美国梦的破产。姐姐最后还是醒来了,故事到这里却是真正地戛然而止了。拉尔夫的美国人之路不知道该如何走下去?

拉尔夫是一个男人,故事集中于他,或是要讲述一个男人的美国梦之路。其实未必,因为故事的另一半是两个女人的故事,其一是拉尔夫的老婆,前面提到与拉尔夫的朋友浪漫一场,差点好事成真。有意思的是,尽管只是短暂的浪漫史,这位家庭主妇却似乎从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感觉,筒而言之即是成为自己的感觉,正是在与另外一个男人的有限度的缠绵中她似乎感受到了自己拥有自己,一种独立的感觉,当然也掺和了跟上这个男人可以做一个阔太太的幻想。不管怎样,自我的感觉在做拉尔夫妻子的很多年中是从未有过的,现在却是贸然而生。这倒是确确实实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故事了。类似的感受也发生在拉尔夫的姐姐身上,这个靠读书进入医学院随后又成为美国医生的女人一直独身,不过,却鬼使神差般地恋上了一个已经成家的男人,而后者还竟然是拉尔夫曾经教过书的那个系的头头。拉尔夫因为他姐姐的恋上有妇之夫与其闹翻,但改变不了这个女医生的自由恋爱,因为她要做她自己,尽管她似乎并没有这么清楚地表达过这个意思。故事结尾时,似乎她的好事最后是会成真的。

不算离奇,也不算非典型,更不算风流过度。

拉尔夫们的故事算不算典型的美国故事,这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透露了一些有关美国梦的典型因素:发财,实现自我。前者表现的是外相,后者表现为内心憧憬的实质,两者的结合充实了美国梦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看,故事看来简单,实则寓意颇深。“典型的美国人”与美国梦并向而行,但因为当事者是中国人,掺杂了中国因素的美国故事免不了要偏离一点美国典型,但也就是“一点”而已,最终这个故事是与美国相关的,关联之处正是在对于美国梦的有意无意的寻觅过程之中,物质的追求——发财,与精神的变化——自我的发现,不可阻挡地发生在了这些个人物身上,对于大多数中国移民而言,这或许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生过程;正如在小说里,拉尔夫们最先是用一种嘲讽的语气来表述其对典型美国人行为的鄙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典型美国人也可以称为“典型美国佬”,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自己却一点一点地成为他们曾经鄙视的对象,或者,至少是对象的一部分,这可能会是有点出乎他们自己的意料之外的;当然,最大的意料之外应是他们在做美国人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大大小小的磕磕碰碰,以致差点陷入悲剧。对于生活的美满的期待往往会冷不丁地被击得粉碎,而这也正是有关美国梦的故事常常会表现出的场景,美国文学中的一些与美国梦有关的经典之作如德莱赛的《嘉莉妹妹》(1900)、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早已在美国文学史以及美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些场景的不灭的痕迹。拉尔夫们的故事多少映射出了这样的痕迹。因此,可以说,“典型美国人”中的“典型”具备了多个层次上的意义:华人对美国人的讥讽,华人走的美国人的道路,美国梦的表现特征以及展现的不能没有的辛酸,后者让拉尔夫们成为了“典型的美国佬”,而这三者的结合又使得原本应是典型的美国故事因为有了一些华人因素的掺入而稍稍变得有那么一点非典型了,故事的结尾在描述拉尔夫感慨自己在美国的命运无常的同时也表露了希望犹在的曙光,美国梦的批判性故事通常会有的悲催结尾和灰暗色调在这一抹曙光中得到了亮化的处理,拉尔夫们的美国之路不管怎样还得继续下去,尽管在拉尔夫眼中,“美国不再是美国”了。

与故事的内容曲折变化相应的是叙述风格。讲述者时而幽默,时而讥讽,时而严肃,时而又来点哲学探究,这样的叙述风格乍看有点杂乱,但符合人物性格变迁轨迹。更值得一提的是,叙述很有掌控,各种语调常有碰撞但互相融洽,火候恰当好处,用这样一种叙述语调讲述几个中国人在美国的故事确实是把握了人物塑造的要旨,既入木三分,又别有风味。

小说《典型的美国佬》发表于1991年,是美籍华裔作家任璧莲的首部长篇作品,至今依然是其代表作,也是美国华裔文学的必读作品之一。小说曾获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奖提名,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好书”。

任璧莲的英文名为Gish Jen(杰什·任),这也是她的笔名。她原来的英文名是Lilian(莉莲),关于为什么要改名字,她有过一番有趣的解释。在一次采访中,她告诉采访者,她觉得Gish这个名字读起来与她的姓Jen很相配,放在一起读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Gish一名取自一部无声电影中一个女演员的名字),此外更重要的是,写作给了她一种解放的感觉,她也要在取名方面,自我解放一番,于是就有了Gish这个名字。另外,这个名字比较中性,让人看不出是女性还是男性,这也是她喜欢的一个原因。或许可以从中看出,她性格中“任性”的一面。

“任性”不仅仅表现在她取笔名一事上,也可以从她选择自己的职业上看出些许端倪。任璧莲1955年出生在纽约市郊,是第二代华裔。父亲是中国江苏宜兴人,1940年代因为战争原因,作为水利工程师的他被派往美国与美军洽谈合作事宜。母亲是上海人,也在那个时候到美国读书拿学位。1949年后她父母亲在美国滞留了下来。任璧莲在哈佛读的大学,专业是英语,小学五年级时她就表现出了对写作的爱好,在学校的刊物上发表过她的第一篇习作,后来读英语系也应是这种爱好的延续的结果。不过,那时她并没有想过要当作家,相反,她想的是要做一些比较“实际”的事情。如同其他中产阶级移民家庭的孩子一样,她想到要读医,上法学院或者是商学院。最终她选择了斯坦福商学院,有趣的是之所以选择斯坦福,是因为那里有一个很好的写作项目,她可以去选修。结果到了那里,她就知道来错了地方,在商学院一年的时间里,她把精力都放在了写小说上了。一年后,她放弃了斯坦福。在1980年代初到中国山东一家矿业学院教授英语,后来又进入了著名的爱荷华大学“作家写作项目”,从此开始走上写作之路。

任璧莲开始于1980年代后期发表作品。《典型的美国佬》源于她198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在美国社会》,两篇作品中的人物相同,后来这些人物又出现在其他一些作品中。她似乎对拉尔夫·张一家有一种特别的青睐,这一家两代人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成为了她观察美国社会、描述她所知道的一些华人的心路历程的特别视角。或许是因为她与这些人物的关系过于密切,有些读者会把作为作家的她和她笔下的人物等同起来,比如有些读者想当然认为她就是这部小说中张家的小女儿蒙娜,这让她觉得很是有趣,但同时也多次声明,她的小说不是自传作品。这当然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程度。

除了《典型的美国佬》之外,任璧莲的重要作品还有:《蒙娜在应允之地》(1996),《谁是爱尔兰人:短篇集》(1999),《俏太太》(2004),《世界与城镇》(2010)。

2013年任璧莲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演说集,题目非常吸引眼球:《老虎写作:艺术、文化和互依互靠的自我》(Tiger·Writing:Art,Culture and the Interdependent Self)。2012年她应邀在哈佛大学美国文明项目开设了系列讲座,讲述她的身世、生活经历以及写作与中西文化交融的关系,此书是她的讲演集。在这部书里,她阐释了“自我”的构建过程,从东西方两种思维方式的角度,提出“自我”构建的两个方面,其一是“独立的自我”(independent self),其二是“互依互靠的自我”(interdependent self)。前者以个体为中心,后者则倾向集体;前者向内(自我)找寻真理,因此权利与自我表达对其非常重要,后者从关联中寻找意义,责任和自我牺牲对其而言意义非常重大;前者强调独特性和唯一性,从个体固有的特征出发看待世界,界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后者突出共同性,从上下语境和背景出发看世界,强调的是诸如地点、角色、忠诚等要素。任璧莲同时强调这两种方式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同属于一个中性轴,只是处在不同的节点上。在同一个文化里,这两种不同的“自我”都会存在。显然,她是要从文化交汇和交融的角度来谈论这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如果前者更多地指向西方与美国,那么后者则指向东方,而指出其不同则正是在于强调其相关之处,在认识不同的基础上达到通融的目的。这,对于任璧莲这样的沐浴美国文化成长,同时又与藕断丝连的中国文化时时相遇的华裔作家而言,实在是最恰好不过的话题了,是最有体会的经验之谈。而从她对这两个不同的“自我”构建的阐释出发,再来看《典型的美国佬》中的拉尔夫·张一家,我们则会发现那些个拉尔夫们也经历了“自我”构建的相应的过程,从“互依互靠的自我”到“独立的自我”,但后来又会回到“互依互靠的自我”,只是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头,而是转向更深层次的“自我”发现,发现这两种“自我”和睦共处的需要,由此拉尔夫们的美国道路或许才能够走得更加踏实,更加有成就感。从这个角度而言,这部作品在让我们走进拉尔夫一家多姿多彩和多灾多难并存的移民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体验了一把文化交汇与交融的精彩,有兴奋,也有辛酸,而更多的则是一种暗暗的欣喜,因为知道了路在何方,尽管前面的磕碰依旧会不断出现。

金衡山

后记

译后记

1991年左右,来自美国洛杉矶、在我校担任外教的美国友人斯科特·辛克(Scotty Schinke)女士送我四本美国华裔小说:李健孙(Gus Lee)的《支那崽))(China Boy)和《荣誉与责任》(}tonor and Duty),雷祖威(David Lmuie Wong)的《爱的痛苦》(Pangs of Love)和任璧莲(Gish.Ien)的《典型的美国佬》(Typical American)。我对这些小说颇感兴趣,先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一篇短文《崛起中的华裔美国文学》,然后开始翻译《典型的美国佬》,但译好后未找到出版社落实,译稿便搁在书房里,取消了原想继续翻译《支那崽》和《荣誉与责任》的打算。1996年,去美国佛罗里达访学,出国前夕,我的恩师、南京大学的张子清教授写信给我,说他正在主编华裔美国文学丛书,可以将我翻译的小说纳入其中,交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但出国在即,无暇校稿。当年的稿子都写在方格稿纸上,不像现在有笔记本电脑可以随身携带,出门修改很方便,只好把稿子寄给张老师,他非常严格,帮我修改了不少误译,而且后来应邀翻译出版了《支那崽》和《荣誉与责任》两书。

到美国之后,我设法和任璧莲取得了联系。我在南部,她在北部,本想去北部见见她,但通了电话后才知道,她当时怀孕,行动不便,我们于是在电话里作了长时间畅谈,其中涉及小说、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诸方面。她十分健谈,也非常风趣。我问她这些都是从哪里继承来的,她幽默地说,来自她的父亲。她说,她父亲身上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给她、给他们整个家庭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她兄弟姊妹五位,全在美国常春藤高校求学。中国文化里的那种求知欲一直影响着他们。虽从未谋面,然而她当时谈话的内容和语气至今记忆犹新。在网上搜索,看到宜兴“任”姓家族的名人录,任璧莲名列其中,由此可见她的中国根之深,尽管她和汤亭亭声称自己首先是美国人,写的是美国小说。

任璧莲的父亲是宜兴人,后来到美国读工程博士,留在了美国。任璧莲1955年生于美国纽约长岛。按照她父母的设想,三个儿子经商,大女儿从医,全家对她也抱有很高期望,希望她在哈佛选修法律或医学。她喜欢文学,最终选修英语,毕业后在双日出版社工作一年,对此颇感不适,于是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选读工商管理硕士,但又不合她的志趣,只好中途辍学,使父母颇感失望。1983年,在爱荷华大学写作坊(the University of Towa Writers'Workshop)获得小说艺术硕士学位(Mt、A in fiction),随后开始文学创作。《典型的美国佬》是她的处女作,此后她陆续发表了《蒙娜在希望之乡》(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爱妻》(The L,ove Wife)、《谁是爱尔兰人?》(Who's Irish?)、《大世界与小城镇》(World and T'own)等长篇小说。曾先后获美国全国艺术基金会奖学金(1988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Fellowship)、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和古根海姆基金会奖学金(Guggenheim Foundation Fellowship)等。

《典型的美国佬》格调轻快,充满诙谐和反讽。小说主要人物有三:拉尔夫·张及其太太海伦和姐姐特蕾萨。一家在归化美国、抵制美国社会的贪婪和维护自身利益等种种压力和挑战面前,毫不气馁,坚持着对美国梦的追逐。小说的标题体现了张家作为移民在美国所面临的困惑:刚开始,张家人提“典型的美国佬”是因为他们对美国的行为和文化感到了某种蔑视和不适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地开始和这个给他们提供了很多机会的文化展开了沟通和协调。同样,他们一家人模仿美国佬(Yankees)的称谓,将自己命名为张家佬(Chang-Kees),而这一命名过程本身也包含了某种矛盾:为了尽早归化美国,他们模仿美国人,想变成美国人,可是在骨子里他们依然还保留着中国文化的根,因为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是到了小说的结尾,和谐的“家庭”观得到了深化,突出了中国文化对于华裔家庭的重要性。整个小说既含有悲剧成分,又充满喜剧效果,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曲折生动的故事吸引读者去深入思考什么样的人才是美国人,美国人应该包含哪些种族和文化要素。这里面既有融合,也有保留,既有冲突,也有调和,既有转换,又有重构,所有这些都对美国主流社会的族裔观和刻板印象进行了彻底颠覆。

王光林

2015年6月3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任璧莲所做的绝不仅仅是讲述一个移民的故事……她做得更多,也做得更为出色。

——《洛杉矶时报·书评》

移民的经历从不雷同……一场喜剧……一场悲剧……一次愉悦的阅读享受。

——《波士顿环球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0: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