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酸菜鱼以燎原之势很快普及开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几乎连大排档也能端出一盆酸菜鱼来了。
大菜上桌,自然是万众瞩目,酸菜的香伴着鱼肉的鲜,一上来就让人的鼻子直觉“过瘾”。鱼肉的鲜味混杂着酸菜的爽口,搁在一起配合得天衣无缝,鱼肉的鲜拉掉了酸菜的涩,而酸菜的悠悠绵长劲也让鱼肉的腥味荡然无存,鲜美中带着一点厚重,加上花椒和朝天椒的浸泡,几种滋味相互串门,串出了荤中有素、素来衬荤的最好的混血儿。
再观其色,翠绿翠绿的酸菜,配上高汤,漂着片片白色的鱼,看不到鱼肉只闻着鱼香,犹抱琵琶半遮面,如田田荷叶中,盛开了朵朵白莲花。其间,点缀了些星星点点的红椒和嫩姜。吸上一口香气,鼻腔上部抽了抽;再吸上一口,鼻头一紧——辣味、酸味让人的味觉打着褶子,顿时胃口大开。当你习惯了这种酸酸的感觉,接下来进来的就是满口的鱼汤香。当你尝了重口味的火锅之后,这种味道让你有一种登入仙界的感觉,舌头的麻味过去了,脑门一亮——不急,好菜才刚刚开始。
夹上一片去了皮的嫩鱼肉,尝上一口鱼片,那感觉首先是嫩,这种嫩味带着一些韧,筷子还得当心点——多一点点力就破坏了鱼肉的完整。因为大部分的鱼片是没有刺的,但是你能感觉到每根纤维的存在。鱼片在喉咙里滑动,移动你的上下颚,细细感觉这种滑溜溜的存在,没什么能比得上这种滑。它似乎表面上像是鱼冻的感觉,可是细细一咬,其中有着筋肉,筋肉里面渗着爽爽的酸菜汤汁味——美极了!如吃豆腐一般,舌尖刚刚品尝到鲜嫩的美味,鱼片哧溜一下就滑进喉咙里了,好像不是有回味的鱼鲜,恍惚间是吃了一片豆腐,对,就是那么嫩,就是那么滑,却更美。再吃上一口酸菜,喝上半碗青(青而非清,翠绿翠绿,通碧透亮)汤,一碗色香味俱全,连汤带水绿配白,实在让人食指大动。
中国菜在意素配荤,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希望祛除肉类上的腥味,而让蔬菜蘸上肉的汤汁,让菜在清香中带着鲜美,清香中含着厚重。鱼汤里的酸菜,比上鱼肉的滑溜淡爽似乎明显地要酸上许多。如果说鱼肉里的汤汁要咬开才能体味的话,酸菜的酸辣则来得分外醒目。一进口,浓烈的酸味就让人提起精神,大开胃口。细细品尝,酸菜的香和酸配上鱼汤的鲜,一时间闯入你的神经和血管,无法被取代。
酸菜鱼是淡菜,汤上少油星,喝一口会想到重庆老人们爱喝的祛风祛寒的酸辣汤,可是这种酸汤比辣汤更加开胃,而且更加厚重,酸辣的冲味之中还带着一点点鱼腥气。正如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清贫之中,依然保持着她丰腴的大家气度。
其实,王宝钏与她的夫君都不是四川人,他们也发明不了酸菜鱼——他们富贵之时可能也有鱼吃,但绝对没有四川的酸菜,起码没有四川的老泡菜坛子泡出来的江津川菜,所以,用她来比喻酸菜鱼不合适。
酸菜鱼像什么?像白衣秀士。相传吃鱼始于重庆江津的江村鱼市,酸菜鱼也数江津最出众。江津现在属于重庆,那是比成都更市井、更民俗的地方,那里的美食也有着浓重的草根味。渔夫们将打捞上来的大鱼卖掉,留些小鱼和江边的农家换腌制的酸菜吃。船上狭窄,没有那么宽敞的厨房,也不能三盘五碗地做上几道菜,最省事的方式就是,把换来的酸菜和鲜鱼一锅煮汤,就有了最早的酸菜鱼。几个跑江湖的生意人上了船,感到了鲜美,再带入城市。
……
P10-12
“安逸”这个词,在四川方言里,可谓是“家常便饭”。不要以为它是巴蜀土产,其实源远流长——庄子在《至乐》里就写道:“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看看,在非常遥远的古代,咱们的先贤,就已经用它来形容人生的安闲、舒适、享乐、自在了,没有安逸,活着就是悲剧。
川味的安逸,更多了一分美好的滋味,更多了一分味蕾的满足,更多了一分巴蜀儿女的自豪。一个重庆人更应该理直气壮地为川味摇旗呐喊:“川味好安逸!”
巴山蜀水,锦绣山河。那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蜀人勤劳、勇敢、聪慧,善于博采众长,善于兼收并蓄,善于开拓进取,开创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融汇了多姿多彩的烹饪技巧,最常见的有炒、熘、炸、爆、蒸、烧、煨、煮、焖、煸、炖、淖、卷、煎、炝、烩、腌、卤、熏、拌、掺、蒙、贴、酿等几十种方法。
可以当之无愧地说,川菜是历史最悠久、地方风味最浓厚的菜系之一。它品种丰富、变化多端,色香味浓、适应性强。鱼香、姜汁、咸鲜、咸甜、豆瓣、家常、红油、椒麻、麻辣、椒盐、怪味、蒜泥、糊辣、酸辣、芥末、糖醋、香糟、荔枝、麻酱、葱油、陈皮、胡椒等味多味美的风格,既朴素又张扬,既温暖又爽快,既有包容性又有亲和力。于是,川菜便以其妙不可言的美味普及全国,使人愉悦,给人惊喜,让人赏心悦目好巴适。“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名不虚传。
尽管,笔者在巴山蜀水长大,少小离家,老大未归,而今在长江南岸生根,但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长江上下游的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童年的饮食,已经组成了我的骨骼;少年的美食,已经融化在血液之中。所以,吃是一种记忆,最甜美的记忆就是家乡的美味。吃是一种享受,舌尖上的未尽之美,是朝思暮想要弥补的遗憾。
万事万物,生命最重。生命靠什么支撑?当然民以食为天!童年的家乡与家庭都很清贫,没有八珍玉食,没有珍馐佳肴,但就因生长在天府之国,享受了原汁原味、朴实无华、多姿多彩的“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幸福生活。吃遍天下,还是忘不掉川味;走遍天下,到处闻见川香。哪里没有重庆火锅?哪里没有四川饭店?让异乡游子怎能忘怀?
作为吃着川味长大的巴蜀后裔,不仅会吃,也会写。于是将舌尖百味诉诸文字,描其形,绘其色,感其香,形成优美、恰切而独具风格的文字,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性与文学性。
走遍天下频回首,川味牵扯思乡愁。一个异乡游子写出的家乡川味,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文化,更有不可替代的亲切乡情与动人故事。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巴山蜀水的锦绣山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开创了兼收并蓄的美味佳肴。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吃一口就忘不掉的川味,走遍天下到处都有的川味,让异乡游子刻骨铭心。恰如巴山蜀水锦绣地,常思量,怎能忘?最好吃的是川菜,最难忘的是故乡。李幼谦的《川味好安逸》是一本将川菜与美食融为一体的乡土美食杂谈,一起来细细品味吧!
俗话说: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巴山蜀水的锦绣河山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开创了兼收并蓄的美味佳肴。
作为吃着川味长大的巴蜀后裔的作者李幼谦,不仅会吃,也会写。于是将舌尖百味诉诸文字,描其形,绘其色,感其香,形成优美、恰切而独具风格的文字,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性与文学性。
《川味好安逸》以一个在重庆出生并长大、成年后定居江南的人的视角介绍了四川、重庆一代的多种美食,表达了作者对川味饮食文化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