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侘寂的魂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海上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海上编著的这本《侘寂的魂影》是一部思想性随笔集,收录作品21篇,包括《“谣言”与“谎言”辨析》、《谁抓住我的出神状态》、《探中国学术根脉之要领》、《永久而遥远的知青朋友》等。内容包括对历史、文化、艺术的思考,对理想、尊严、生命的探讨,对现实、苦难、经历的追问。

内容推荐

海上对汉字和中国文化有独到的研究,其先锋性十足的诗文、无限的哲思与精彩的诗写植根于古老的中华文化传统。尤为难得的是,年届花甲,海上至今还保持了异常年轻的面貌与旺盛的创造力,其关于中国文化源流、关于汉字、关于艺术的诸多思考,语言老辣,野性飞扬。《侘寂的魂影》为海上自选的一部思想性随笔集,既有对历史、文化、艺术的思考,也有对理想、尊严、生命的探讨,还有对现实、苦难、经历的追问。世态浮影中写就的这些文字,正如海上所言:像一件久弃不使侘寂之旧物,所钻研的也是颇不热门的东西,但它们真的是中国人的思想,更是骨子里的乃有侘寂气味的国学。书名取侘寂之意,作者自称是这气息里的魂影。

目录

“谣言”与“谎言”辨析

朝觐太阳神

传神的水墨艺术

人籁苍茫——关于艺术的言说

略谈“水墨”的文化内涵

诗说命运真相

谁抓住我的出神状态

现代汉诗中的新衍生派

先驱就是反动者

人生是独立的事物

探中国学术根脉之要领

文人的素质及心智

南方雨季中的烧灼

当文化输入超量的经济(技术)元素后——漫谈诗歌创造的痕迹空间

四个女孩与一朵花

南方,有树为证

永久而遥远的知青朋友

天堂——一个写诗者的笔记片断

诗元素

日史基普火魂的千里召唤

有独立精神的群体——纪念《独立》民刊十六周年

后记

试读章节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万多年前或八千年前的整个大西北磅礴的大山里没有任何建筑,没有文明痕迹,山谷深处却生活着到处迁徙狩猎的游牧民族,他们甚至如动物般地漫山遍野地玩或者格斗。男女之间,随时可能发生野媾。

今天贺兰山下的银川,从字义上看,远古时代就有一泓闪着银光的大河流。银川就是一个诗意的地名,是人们叫出来的。但银川在没有建筑街市之前,也是山,只有人和动物穿行的空隙,没有今天被称之为路的路。杂草和树林间,到处有活物。一年春夏秋冬的气候顺应于自然……人和动物时而相互追逐,时而相互厮斗。

这样的生活又是几千年,世世代代听天由命地活着、玩着,本能地生长着、繁衍着。

我站在贺兰山下,望着这广阔的石头滩。哪来的这么多硕大的卵石呀?

同行的朋友拍了拍我的肩说:“待了这么久?发什么感叹?”

感叹不尽。

如今,这里方圆N公里没有什么人烟,这些石头地也种不了庄稼。城市核心在银JlI,但在远古时期,没有银川这座城,它是遍野的荒林和荒山。而贺兰山却牛羊成群……一支支游牧到此的部落氏族开始划地为营。男人身上都有弓箭,女人都披着草叶。他们白天最大的事业是找吃的,晚上就在野媾时号叫。

原始走向文明的漫漫世代,是他们为华夏这个日后在世界鼎立的民族繁衍……人种在野合中得以进化和融合。

贺兰山原来是人类文化的摇篮呀。

“走啊,你净发呆了,天色很快就晚了,我们还要去西夏王陵呢。”朋友魏东催促说。

此行最初是四人,由魏东领队,马威做后勤保障,还有一名记者朋友随行,最后都是为了我。我早些时候提出要考察岩画,走一走已被人类历史遗忘的岩画圣地:宁夏贺兰山、中卫大麦地等。以后,往上往北越过阿拉善去内蒙古的阴山山脉寻找非旅游点的岩画。

贺兰山已作为一个文化旅游点了,但走马观花而来是为了祭拜太阳神,这具人面太阳神早已成为贺兰山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面孔……从此世界的人们纷至沓来。

或许人类心目中还有神的位置。太阳神在世界范围内都被敬仰。而岩画、崖刻的太阳神唯贺兰山独具文化创意的种族特色,只从图片上看是难以平息好奇心的,所以我们来了……

据说这岩画中男性的脸反映了后来父系社会对男性的崇拜!有国际地位的太阳神像,也是贺兰山岩画里绘制地点最高的一幅,离地面二十多米,是远古先民对太阳崇拜以及神性意境的擎祀!

在景区内有一条干涸的河床,河床上有红岩石的碎片或贺兰山体风化掉落的石块。贺兰山的山势有一种奔行的趋向,那么一致地倾斜于东方。犹如大海的固体雕塑,浪群的集体奔向仿佛定格于一万八千或十几万年前的一次海啸到来的瞬间!

太壮美了,贺兰山。

我停了脚步和同行者们一一握手,感谢他们陪我此次旅行。你知道吗?人的一生可以许多次说:等有空去看看。可是“空”等了一生也没“空”。

而我能活着见到贺兰山,接近它的气息,使我有一种恢复神智的轻盈感。我开始在山谷、河床、石砾堆疾步奔跑。手中的相机不停地拍摄,看见什么,就对同行者哇哇大叫,他们见我如此孩童气,也笑出了声。

魏东的相机更专业,技术比我高N倍,我要求他多帮我抢拍一些入他眼的镜头。看见山体上的任何痕迹也多拍一些……他又是老户外运动员,在山路上蹦上跳下地不知疲累。记者的情绪也不低,嚷着要魏东把捡到的漂亮的小石块送给她。他们在河床上捡拾到的红岩石片,犹如缩小版的岩画,真好看。难怪他们一下子全去了河床。

在太阳神的位置,魏东给我们一一拍了照。每个人的手机也反复拍了。

这是什么人的杰作?一万几千年以后被世人瞻仰、祭拜和凝视。太奇妙了,这样的创作这样的人神合一的想象居然远在还没有文字的史前,他们是何等的有慧根!

有一个伟大的部落在贺兰山下诞生,有一个伟大的神巫统领着这个群体,有一群骁勇善战的骑士,手执弓箭,在山林间奔驰……他们最频繁的事就是祭祀。祭天地、祭鬼神、祭祖灵、祭大自然所发生的奇异天文和地理。这些大事由神巫带领大家忙碌,或许是几日几夜地备肴,牛、羊、鹿,以及部落能找到的世上最珍贵的礼物,他们毫不吝惜地先奉上祭祀。

他们自己的食物都是祭后的分配。

他们崇拜神灵,视生殖为神的力量。他们酷爱草原,那里有他们饮用的水和牲禽……他们最大的信念就是活下去,而且活出力所能及的快乐。于是他们为祭祀起舞,为生殖起舞,为交配为获猎为……他们找到了人类最初的乐趣!

P8-11

序言

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还乡是喜悦的,是恳切的,但也仅仅是一种愿力。

我们捡拾的是内心。如何写?写什么?在此都顺应了内心,那也是精神还乡唯一的去处。

还乡是一个梦,是乡愁,是永无止境的抵达。我们寄望于怀旧、后退,甚至是保守的;我们寄生于乡土、故里,甚至是故步自封的。

不是我们流离失所,而是我们还乡之乡已经沦陷。灵魂向何处安顿,没有精神的还乡,就永远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德国哲学家阿多诺说:“对于一个不再有故乡的人来说,写作成为居住之地。”

还乡者在路上,在返程的途中;还乡者是过客、旅人,是不合流俗的边缘人和问津者。在漂泊不定的异乡,还乡是我们的忧伤艺术。对于过去难以释怀,对于现在彷徨四顾,对未来又充满希冀。但是故乡在远方,于我们而言,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还乡文丛”是立意,是重塑,而非局限;是敞开的,融合的,也是繁殖的。哪怕仅仅是文字上的还乡,虽然它无法抵达,但或许能安放我们的心灵。

一方故土,是源头,是离散的地方……却又在等候着还乡者的归来。

余丛

2013年10月22日

后记

人生活着是减法,过一日少一天。生活着的时间是线性的,不可能是立体的。一直在行走,一直在玩,一直在思索,一直在做似乎是杂乱的事。不务实,也不理想,一年四季在眼皮底下就这么流逝了……

行走中我只是写写笔记。这项习惯是因为我对人生的留恋,我怕把一些活的过程给彻底忘了,不然为什么我时常翻阅往年的笔记——仍然对写得比较简单的世态浮影一点都想不起来?

所以,见识太广而吸收太少的我,有些时候怨恨自己。

这些年,至少近二十年,我学会了默默佗寂般的存在。独处是我此生最大的功课。

二十余年的不在场,就是被中国汉字缠住了。为此,我既不敢标榜声张,又不能对自己有个丈量(不知自己在这条寻找汉字的路上能走多远)。

这些年来,我在岩画的世界流连忘返,醉心于对它的解读。首先它大于所谓专家们提出的“原始艺术”,它是文化历史的表达,是史前人类用最直观的方式记载的重大氏族部落发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体系主干就是祭祀。祭祀是远古人类最具觉悟性的文化启示,所以岩画亦是人类启示录。在没有成熟的文字之前,古老的先民已经有了表达事物的欲望,于是他们开始在石壁上、悬崖上、岩石上凿刻。

在这么大的天下旷野,去识知旷世铺就的一切自然物理事象,古人学着表达。所以它是一种史前之文。我们说“文字”这词语时,“字”仍然是“文”的思维载体。

有了“文”的漫长发展史,才会萌育出“字”的雏形。

岩画虽说并不直接抵达“字”的阶段,但它们的“文思”意境启发了“字”的创世。

岩画中最具震撼力的就是“祭祀”。譬如有些射猎画为组合的图案,都是为“祭祀”做的一些狩猎记载。

祭祀、繁衍(生殖和交媾等行为)或者部落的“毋”(衅)都发生于祭祀前后。我们汉字的结构里也隐喻着这些历史痕迹,而且汉字最早的开创都以祭祀为思维元素。而即使某些文字无关祭祀,但为祭祀而发现发明的字体单元都与祭祀脱不了干系……这正吻合了“岩画”和“文字”最原始的价值观。

汉字的研究是极为复杂的,不像今天的学院派专家,只是饱读了一些“术”意义上的书就可以闭门造车了。现在关于文字的史前史,还牵涉许多其他民族的同根同构,以及由边陲山地游牧民族到内陆中原等的争议和玄奥。彝族人的文字就是这种现象,它们仍由最最古老的原始符号构成。汉文字在历史上的变化也使汉字失去了大部分原始信息,讹传讹书的现象也打乱了文字结构中的构思要领——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演变,最终让今天的文字学家不得要领了。

汉字追踪,越追越复杂,尤其是源头的问题、与岩画的关系问题。这让我近一二十年的思考处于兴奋状态,乐此不疲。

岩画我一直在读,在临摹,在分辨它们的出世时段。

日常生活一直忙于写字画画,行走荒野。我为岩画特地去了宁夏贺兰山、大麦地……我一直闲不下来认认真真地写些思想性的文字。

最近一段日子还在抽空读读《金瓶梅》,并要画出每一章回的插图。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一百回的(淦瓶梅》共有厚厚的四册书。画《金瓶梅》完全是为了挽救自己写的文字。那是前些年的事,应上海东方出版社的约稿,配合上海某学院画家的一百幅插图,缩写似的按原著重新说了一遍,而且还要针对画家的每一幅定格场景叙说。等我写完后,上海那边不知什么问题,画家和出版社不合作了,我又没和画家交往相识,于是这事让出版社很尴尬,象征性地给了一部分稿酬,版权仍归我,这事就搁置下来了。

是朋友圈里的朋友提出,海上你自己也可以画呀,让岳麓书社出版。我说画一百幅不是容易的事。事后有三家出版社表示,等我慢慢画。我好像默认了。那年夏天我突发脑中风,所有的事情伞部搁浅了……

严格地说,身体恢复至如今这样的康泰,还是今年上半年的事。

这让我更有时间紧迫之感。我答应的事都还在,但事情得一步步来。捋清楚了主次,我想我能一项项完成所有工作。

得感谢余丛先生的督促。我六月份来广州办场规模不大的画展,在广州逗留期间与余丛在小洲村不期而遇,他就说我要多写些思考性的思想随笔。九月份我在韶关的某山玩,余丛电话打了进来,让我一定整理一下手头的随笔、散文类的文字,准备做一本书的量。我当时真不敢应允,过了这么多年的佗寂般的生活,远离城市热闹,更远离诗界的喧哗,像一件久弃不使之旧物,所钻研的也是颇不热门的东西。

我答应余丛先生以后会好好整理一些思想性随笔,并不会延误我读岩画和画岩画的工作。

年纪往衰老走,我读岩画的文字,还有关于解读汉字的文字,还有……这老命够不够使呢?

我会像孩子般努力的!

本集的书名,也是取佗寂之意,我就是这气息里的魂影而已。

若有参差之憾,还望多多批判指正。

人生一不小心已过了花甲年华,我现在会多一些珍惜和理性,因为我虽无大志,也不设理想目标,但是我有一种必须干、非得干的干活冲动在,我不可以浪费光阴,也不可以干任何无德之事,不然上苍会收了我。

我只是尘世的一个微粒,在世的时间就那么长,有幸活一场,世上走一遭,偶然大于必然。

谢谢老天的庇护,谢谢让我活着,并让我见识这么多的事物和人物。

海上

2014年10月2日于广州天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7: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