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梨园梦
分类
作者 郑善玉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生性喜爱戏剧,空余时间,多投人与其相关的各种活动。一些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因而追寻旧梦,记述梨园轶事,以供杂览,聊佐茶余饭后谈资。

爱戏成迷

我懂事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代更新,民心舒畅,到处洋溢着欢乐气氛。

那时,一没有音像逼真的电影、电视,没有灯红酒绿的舞场、歌厅,没有魅力无比的电脑、手机,也没有随处可见的麻将场馆,却盛行来自陕北的扭秧歌。虽称为歌,实乃亦歌亦舞,且重在于“扭”:两手一左一右,舞成横“8”字;双脚一左一右,一进一退,踩个“十”字,手脚并用,载歌载舞。如不要求臀部与腰肢的灵活度和准确率,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凑热闹的多着呢。只要有一块平地和几个人带头,随时可成人头攒动的舞池,欢乐地,徐缓地,扭动着前进。我的老家,虽是农村,文体活动却异常活跃,除了新兴的扭秧歌,更有早已流行的地行舟、高跷和“肩头坪”。那时的地行舟,可不是现在纸做的由扮演者用手捏着船沿行走的那么简单,而是用丝绸、璎珞、流苏制作的楼船合一、精美如宫殿的有脚无底船,可灵活设座,供多人演出稍长的剧目,角色以生旦为主。高跷呢,演员两腿各绑一根特制的长约一米的木棒,踏在嵌于棒侧的状如鞋底的木板上,旁人看来,“噫吁喊,危乎高哉”,如同轻风拂过草尖上的晨露,摇摇欲坠;但是,表演起来,个个却如履平地,腾挪跳跃,行止自如,节目多短小精悍,以丑角为主。“肩头坪”,则是许多成年人让扮演者踩在宽厚的肩膀上,两手铆钉似的紧抓其双脚,并且适度腾挪,保持上下平稳,好让其放胆地挥舞,尽情地表演;扮演者为少年儿童,一般只演唱节选的洋歌小调。——外来的傀儡戏,也时常穿插其间,多演出小型而精彩的喜剧。上述几种,通常在较大节日巡回演出。平时,还有许多按兴趣自行结合的吹、拉、弹、唱小群体。白天,除了棋牌,还有乒乓、篮球和腰鼓,各投所好,欢声四起;晚上,则笙箫鼓乐,处处可闻。民众欢闹如此,乡干部更不示弱,也着手组建剧团,前往福州购买戏装、行头,雇请外地艺人传授技艺,培养了一批男女青年演员,不时举行大型演出,既壮大了演员队伍,提高了表演水平,又丰富了民众精神生活,其乐陶陶,皆大欢喜。我不但可以经常在外面看戏,还可以在家里听戏,更是眼耳咸怡,神心俱醉。不知堂兄从哪里弄来一台留声机,时常播放闽剧。灌人唱片的那些戏剧,都是省城著名艺人倾心奉献的精彩剧目,唱腔、音色,管弦、锣钹,勾魂摄魄,每每使人屏息凝神,挪不开脚步,犹如醍醐灌顶,甘露沁心,浑身上下,顿感清爽,甚至连周围的空气也变得甜美若饴。还有个“活宝”——单眼哥,其貌不扬,嗓音却特好,隔三岔五踱到供销社门口,倚于墙壁,唱《自掏岭》和《泪透》。这两个曲牌堪称其绝活,他的出现,它们便如影相随,总不离口。总有一群孩子学唱,声腔远扬,吸引着田间男女和过往行人。因为离家不远,每一次,我都闻声而来,静看细听,默诵暗记。

P1-3

后记

《小镇风情》和《望断江南》,是20世纪80年代的得奖作品。由于调演、会演间隔不到半年,两个剧本都是急就章;参赛一结束,期刊又赶着发表,未经雕琢,难免留有瑕疵。

戏剧界有句行话:“十年磨一剑。”说的是,一个成功的剧本,须经多年磨炼。作为参赛或献礼的作品,要代表一个地区的最高水平,大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两个剧目,若不为经费所困,能够宽裕、从容地献演,则可顺利上选,得到许多专家的集中指导,锻造成精品。

事隔30多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曾经的印象早已淡化。与其大刀阔斧地修改,不如相对原始地呈献。然欲付梓,亦不能不加补缀。目前版本与省市存稿有所不同。一是剧名更改:考虑原名未尽妥帖,将其分别改为《桃源风声》和《梦断江南》。二是细节变动:《桃源风声》的第二场和尾声,拓展了四叔公的戏路,挖掘其性格中潜藏的部分,以风趣的语言表露其未被揭示的心迹,增添幽默感和喜剧味;《梦断江南》“审帝”和“惊变”两场的对白,也作了数处修改,填补了缺失与疏漏。三是唱词调整:《桃源风声》的主角金士贵的内心冲突,淡化其刁钻心理,增强其善良念想,借以激发观众对其处境产生更多的同情;两个剧本中韵脚不尽协调或语意相近的句子,都做了修订,力求与福州方言合辙和谐,并与普通话相融共通。

《桃源风声》是特定时期的作品,有其特殊语境,比如当时案件不是由公安、检察、法院部门办理,而是由临时组成的工作组处理。剧情发生时,国家法制仍未健全,因而原县食品公司经理杨仲仁,当了所谓工作组的副组长,能代表政府查办桃源镇案件。剧中涉及的案值,若比现今,则近百万,所以称“巨案”。那时一般工作人员月薪是50元左右,市场交易通常只用到面值1元的人民币,而马艳凤总是拿出那一张10元纸币,显然属于大额钞票,难以找零兑付,加之身份特殊,其用意不言自喻。

此书的缘起,源自陈家恬先生的热忱。一次攀谈中,他说,英国哲学家罗素有本书叫《数学原理》,只有少数读者,真正看完后半部的才六个人,但它却是剑桥大学图书馆的馆藏书。这一巧妙的激励,成了我着手编撰的动力。

此书面世,既要感谢曾经为《桃源风声》和《梦断江南》创作提供参考资料的陈羽军先生和侯振铿先生,感谢帮助修改《桃源风声》第七场和《梦断江南》第二稿(至今共5稿)的张学文先生,也要感谢为《梦断江南》一些文字修订提出建议的赖贞嵩先生和协助出版筹备工作的陈精国先生。

如今,喜欢看戏的人已经不多,喜欢看剧本的更是罕见。本书若有几个真诚的读者,便可聊以自慰。假如书中蕴藏的星星之火,能同各路汇成振兴闽剧的燎原之势,则夙愿既遂矣!  郑善玉

2016年11月于西流居室

目录

我与戏剧

桃源风声(七场闽剧现代戏)

梦断江南(新编历史传奇闽剧)

后记

序言

戏魂寄托在心灵舞台

王汝刚

丁酉鸡年春节前夕,我收到福建剧作家郑善玉先生创作的两个剧本——《桃源风声》和《梦断江南》。拜读之后,感慨良多:流传于八闽大地的传统戏剧——闽剧无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尽管它在传承创新的岁月中,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幸国家正在出台各项政策和措施,竭力保护扶植优秀文化,更有像郑善玉先生那样热爱故乡、热爱文化的有识人士,长期为传统文化的薪火相承做出无怨无悔的不懈努力。由此可见,闽剧艺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朵百花园中的奇葩已经深深植根在人民群众之中。

我对闽剧并不陌生。原因在于,上海有个被誉为“中国戏剧摇篮”的大世界游乐场。我是那里的常客,从小受到传统戏剧的熏陶。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闽剧来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演出的消息一传开,就引起不小的轰动,特别受到一些闽籍上海人的热捧。他们长期生活在上海,听到家乡剧团来演家乡戏,奔走相告,欣喜万分。有人告诉我:闽剧历史悠久,明末清初,流传于闽中一带有种民间小戏称为“地下坪”,后来,融合弋阳腔、皮黄调发展成为戏剧瑰宝——闽剧。保留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如《炼印》《钗头凤》《荔枝换绛桃》等等。记得有位邻居大姐带我去看闽剧,虽然我听不懂福州话,但是,在她的介绍下,我居然看懂了剧情,对悦耳的音调和丰富多变的机关布景印象尤其深刻,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八闽大地,海上丝绸之路门户,素以绿水青山的地理环境和俊才辈出的人文风貌著称于世。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英雄们肩负着民族的厚望,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上下求索,创建下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为讴歌民族、礼赞英雄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广博无疆、出乎想象的空间和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素材。郑善玉先生长期生活在人文荟萃的古县城,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滋养着他,吸引着他,使他如饥如渴,如痴似醉地追寻梦中的艺术天地。旱地舟、踩高跷等民间样式在他心灵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美好印象。梨园戏、高甲戏等高雅艺术在他脑海哺育了典雅不凡的美学品味,而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的自编自唱,仿佛勾魂摄魄一般,让他闻声而来观赏。天长日久,潜移默化,这些素养融汇为他生命中的文化血脉,自觉转化成传播的无穷动力。

多年来,郑善玉先生坚持创作实践:让心灵开辟净土。通过研究传统,勤于笔耕,探索创新,最终结成正果,逐渐形成其鲜明、独特、精彩的艺术个性和语言特色。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扎根民众,积累生活感受,坚持为百姓创作,因此其笔下的题材雅俗同赏,出色地发挥了剧种特色,展现了榕城文化所拥有的醉人魅力。

《桃源风声》和《梦断江南》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这是两出题材和内容截然不同的舞台剧。尽管时过境迁,今天读来,犹如细品旧瓶陈酿,涓涓流露的情怀与意境,依然堪称精彩醇厚。这些剧本,绝不同于老艺人口述的手抄残本,更不同于粗制滥造的快餐文化。郑善玉先生的创作呈现了剧种的历史原貌,语言具有浓浓的古早味,却又不失时代感与生命力。与当代人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紧密合拍,依然拥有鲜明的创作特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肯定,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积累,是写不出这样的真诚之作,动人之作的。郑善玉先生正是通过自己的文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创新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揭示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情节真实曲折,唱词典雅别致,充分娴熟地运用戏剧艺术性形象化的手段,生动鲜活地将艺术品位、精神追求、道德教化等思想展示在舞台上。

同时,郑善玉先生的剧本充分体现了中国戏剧亦庄亦谐的特征。《梦断江南》是个传奇故事:清代皇帝重男轻女,只因弄璋之喜与弄瓦之喜一字之差,弄得愁眉不展,于是,降旨陈阁老送儿子入宫见驾受赐,结果来个偷龙换凤,女孩换成男孩。若干年后,男孩即位成为乾隆皇帝。老太监临终道出秘密,乾隆深信不疑,数次下江南,名为巡视政务,实则为了寻找亲生父母。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海宁找到隐名埋姓的陈阁老,眼看亲人团聚,但是,身份悬殊,乾隆不敢贸然认亲。谁知节外生枝,陈阁老的女儿竟然看中走街串巷的豆腐郎,亲手把雕凤玉如意赐送给豆腐郎。庄亲王义子强抢雕凤玉如意,豆腐郎失手打死恶少爷,于是引发出一场官司。乾隆发现豆腐郎的雕凤玉如意与自己佩戴的雕龙玉如意竟是一对。于是,移驾衙门,为豆腐郎叫冤。豆腐郎终于幸免一死。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皇太后生怕有关社稷的宫闱秘事大白天下,借刀杀人立毙豆腐郎,谋杀陈阁老,逼疯亲生女儿……曲折的剧情环环紧扣,动人心弦,演绎了一出惊天动地、骨肉相残的人间悲剧。揭示了主人公不幸生在帝王家,面临现实残酷而无奈的悲剧命运。而乾隆皇帝贵为天子,在巩固封建王朝统治和维护家庭亲情的尴尬局面中,他的选择是封建时代人物必然的举动,使世人为之叹息。

相比之下,《桃源风声》立足当代,扎根生活,体现了作者独到的眼光与敏锐的观察。早在20世纪80年代,郑善玉先生已经慧眼独具,牢牢抓住反腐倡廉这一有关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的深刻题材,通过具体事件和人物形象来加以惩恶扬善,弘扬正气,其赤子之心和过人胆识令人敬佩!

郑善玉先生的剧本充满了文气、大气和雅气。行文流畅自然、笔酣墨饱、如食橄榄,真味久生,读来令人受益良多,深受鼓舞和启迪,体现了郑善玉先生对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剧的深厚感情,将戏魂寄托在心灵舞台,将为之付出的努力视为自己的使命感和幸福感,充分表达了八闽人民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强烈愿望与感人精神。  山歌不与诗争名,传唱四方润人心。2006年,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为闽剧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如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契机与时代背景之下,重提振兴闽剧是顺应时代精神,符合人民要求的大好事。希望郑善玉先生在今后的岁月中笔随身健,传承文脉,探索创新,再接再厉,为振兴闽剧更创辉煌!

内容推荐

郑善玉从小便与戏剧有着不解之缘,空余时间,更是常投入与戏剧相关的各种活动。后来他萌发了写剧本的想法并付诸实践,本书《梨园梦》中的《梦断江南》和《桃源风声》便是其获奖的戏剧作品。《梦断江南》讲的是清代皇帝重男轻女,偷龙换凤而衍生的故事。《桃源风声》则是牢牢抓住反腐倡廉的题材,通过具体事件和人物形像来加以惩恶扬善,弘扬正气。两个剧本充满了文气、大气和雅气,行文流畅自然、笔酣墨饱、真味久生,读来令人受益良多,深受鼓舞和启迪。

编辑推荐

《梦断江南》是个传奇故事:清代皇帝重男轻女,只因弄璋之喜与弄瓦之喜一字之差,弄得愁眉不展,于是,降旨陈阁老送儿子入宫见驾受赐,结果来个偷龙换凤,女孩换成男孩。若干年后,男孩即位成为乾隆皇帝。老太监临终道出秘密,乾隆深信不疑,数次下江南,名为巡视政务,实则为了寻找亲生父母。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海宁找到隐名埋姓的陈阁老,眼看亲人团聚,但是,身份悬殊,乾隆不敢贸然认亲。谁知节外生枝,陈阁老的女儿竟然看中走街串巷的豆腐郎,亲手把雕凤玉如意赐送给豆腐郎。庄亲王义子强抢雕凤玉如意,豆腐郎失手打死恶少爷,于是引发出一场官司。乾隆发现豆腐郎的雕凤玉如意与自己佩戴的雕龙玉如意竟是一对。于是,移驾衙门,为豆腐郎叫冤。豆腐郎终于幸免一死。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皇太后生怕有关社稷的宫闱秘事大白天下,借刀杀人立毙豆腐郎,谋杀陈阁老,逼疯亲生女儿……

《桃源风声》则牢牢抓住反腐倡廉这一有关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的深刻题材,通过具体事件和人物形象来加以惩恶扬善,弘扬正气。

郑善玉著的这本《梨园梦》收录的就是上述两部剧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