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其新旧体诗歌。其中,《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有强烈的感染力。《野草》则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之情。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特征是隐含着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 书名 | 朝花夕拾(全本插图本)/世界文学文库 |
| 分类 | |
| 作者 | 鲁迅 |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包括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其新旧体诗歌。其中,《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有强烈的感染力。《野草》则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之情。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特征是隐含着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内容推荐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本书另外还收入了鲁迅的唯一一部散文诗集《野草》及其新旧体诗歌。 目录 序 朝花夕拾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诗歌 旧体诗 新体诗 试读章节 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T,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 P13-15 序言 鲁迅(1881—1936),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于一九一八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父亲的多病和家境的败落使童年时的鲁迅常往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使他较早地体验了世态的炎凉。六岁读私塾,一八九八年入南京水师学堂学习,次年到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铁路矿务学堂学习。一九○二年赴日本,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鲁迅在这期间创作了名诗《自题小像》。一九○四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来因痛感医治愚弱的国民的“第一要着,是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弃医从文,从事文艺活动。一九○八年,鲁迅参加革命者组织的“光复会”。同年八月回国,在杭州、绍兴任中学教员,一九一二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后到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后又升为佥事。一九一七年因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愤而辞职。一九一八年一月参加改组后的《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发表《狂人日记》。一九二三年出版《呐喊》,其中收入了《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一九二○年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并研究古典文学,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嵇康集》、《小说旧文钞》、《唐宋传奇》等。一九二五年支持、领导了《语丝》的出版,主编《莽原》。一九二六年,因受当局压迫赴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创作了《汉文学史纲要》,以及《朝花夕拾》散文集中的五篇。一九二七年一月,到广州的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同年辞职,抗议蒋介石叛变革命,这时创作了一些抨击性的杂文,后收在《而已集》中。一九二七年十月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主编由北京迁来的《语丝》,与郁达夫合作创办《奔流》,编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等书,翻译马列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同柔石等组织朝花社,出版了《朝花周刊》和《朝花旬刊》,介绍东欧和北欧文学。鲁迅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革命家,他积极参与了反帝反封建运动。积极参与筹备和领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一九三○年在上海成立)。他的杂文集有《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 从现代生物全息理论看,每一个人身上,都包含着全民族、全社会的一定的信息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既是社会作用于他,使他成为一个社会的人的过程,也是他作为一个主体,以自身的成长为动力,不断形成自我的力量,反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只是这种反作用力表现的形式不同,存在着刚与柔、直接与间接、显性与隐性等等的区分罢了。 思想家、作家反映社会的作用,是直接的,显性的。他们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能够传播到大众的思想中,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反思。所以,思想家、作家,特别是每个民族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的作品,就具有了更积极的社会的、民族的、人性的意义。 鲁迅先生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家。他的许多作品,既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也是全民族心路历程的反射。读《朝花夕拾》,让我们走进了鲁迅先生的记忆窗口,站在一个较接近他的地方,观望他的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断。 ……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已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隐鼠是个象征性的意念,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疾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种自然反应罢了。关于仇猫,作者又写到: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怨恨长妈妈了?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并不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上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忆起她,追念她。作者对旧道德、旧礼教的反感和厌恶,对普通劳动人民身上人性的闪光点和朴实真挚的情感的敬爱和赞扬,都凝聚在对长妈妈的回忆描写中。 在这些回忆文章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就是这样灌输下来的。 在那些几乎没有给儿童看的书的时代里,作者得到了一本《二十四孝图》。“这虽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但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我”看了书的内容,“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不但绝望,还常常害怕,担心自己也要被埋掉:“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郭巨埋儿”作为一个孝道经典,是怎样的黑暗和摧残儿童幼小的心灵啊。 读《朝花夕拾》,我们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日本的求索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一线索,我们看到了二十世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一段段心路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们的情感也随着作者一起起落,思绪也随之沉重或悠远。 丁毅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