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闻系女生,只身六进中东,独闯非洲,走遍七大洲100多国,发现人性至善的光芒。
《我不允许你独自旅行》是一部散文集,作者马嘉骊一身孤胆环游世界,记录下一次次与善良的偶遇,一场场与危险擦肩而过的冒险,以及与各种身份种族的人不可思议的奇遇。这些故事全与人有关,而人,又与他们的文化背景深刻相连。独身上路,她自然怀有戒备,却因陌生人的善意和无私扶助,数次穿越非常规地带而安然无恙,她对世界的认识也因此不断改变和深入。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人与人相处中处处闪烁的人性善良的光芒,超越种族,超越阶级。
| 书名 | 我不允许你独自旅行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马嘉骊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90后新闻系女生,只身六进中东,独闯非洲,走遍七大洲100多国,发现人性至善的光芒。 《我不允许你独自旅行》是一部散文集,作者马嘉骊一身孤胆环游世界,记录下一次次与善良的偶遇,一场场与危险擦肩而过的冒险,以及与各种身份种族的人不可思议的奇遇。这些故事全与人有关,而人,又与他们的文化背景深刻相连。独身上路,她自然怀有戒备,却因陌生人的善意和无私扶助,数次穿越非常规地带而安然无恙,她对世界的认识也因此不断改变和深入。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人与人相处中处处闪烁的人性善良的光芒,超越种族,超越阶级。 内容推荐 眼界。一身孤胆走过烽火大地,跨过南极北极,用自实习和工作收入走遍七大洲100多国,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履历,却只有27岁。 奇遇。中东战火燃烧之地,善良的伊拉克大家族,撒哈拉里三毛荷西故地,种种冒险故事非常吸引人。 感动。独旅路上,遇到的陌生恩惠数不胜数,战火摧毁不掉的善良,贫穷扭曲不了的人心,一颗颗陌生人递上的滚烫的心,让人潸然泪下。 深度。作者马嘉骊本身有新闻人的视角,能够发掘不同文化、种族、宗教背景下的人性,文字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观点。单身女孩独旅上路,自然心怀戒备,走过非常规地带,更是处处小心。一次次勇敢击退骚扰,机智逃脱危险,但也不妨碍她一次次向善良的陌生人敞开心扉。通过种种经历,传递平等、自由、包容等观念,令人肃然起敬。 实用。随《我不允许你独自旅行》附赠《嘉嘉的独旅手册》,为越来越多喜爱独旅上路的人提供实用的物品准备、心理准备、安全防护、食宿交通等小贴士。 一个神经大条的酷女孩,吃住不挑,不做攻略,用实习和工作收入走过七大洲100多国,一路走来惊魂未定,却又荡漾着温暖。独自旅行,她充满好奇又心怀戒备,而一次次遭逢的善意,又让她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感恩所有陌生人的恩情,她记录下这些冒险、奇遇和与旅途中与人有关的故事。而故事里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战火下的人性至善,是陌生人之间的无私扶助,是人与人交往中处处闪烁的人性善良的光芒,超越种族,超越阶级。 目录 Chapter 1 中东奇遇 开罗,奇迹之都 与码头同眠 我的约旦父亲,阿拉法特 遭遇以色列式“审讯” 易卜拉欣的和平小屋 Chapter 2 阿里旅舍 误住繁星酒店 在赫拉特的乱世之交 终遇阿里旅舍 “关乎情谊,无关生意” Chapter 3 我不允许你独自旅行 你为什么去伊拉克 百人哭丧 盘算着离去 不花分文游览巴士拉 这个至善的家族 意料之外的纳杰夫之行 晨雾中的挥手告别 Chapter 4 库区擒狼记 驶离巴格达 世上另一处伊拉克 与色狼斗勇 Chapter 5 印度行纪 睡过道的人 并未死去的人性 蓝城里的“未婚”老头儿 圣城瓦拉纳西 合不上的嘴 在阿姆利策的患难之交 梦想世界和平的由美子 Chapter 6 沙漠里的玫瑰国 卡萨布兰卡 比利时姑娘诺拉 同乡人丽虹 重遇诺拉 菲斯奇遇记 摩式噩梦 Chapter 7 探荷西 初访拉帕尔马岛 与南施姐结缘 Chapter 8 不惧去爱的贝蒂娜 她只需艺术与爱来养活 跨越大洲的重逢 号啕在里斯本街头 巴黎铁塔下的爱与离别 Chapter 9 迷失哈瓦娜 车轮上的爱恨 迷醉人心的莫吉托 Chapter 10 一艘不航行的船 38封邮件 毫无期待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最漫长的夜 无法出航的船 Chapter 11 走到世界的尽头 美国不美 温情的墨西哥 世界的尽头——乌斯怀亚 Chapter 12 我已出发 船行,一路向南 在世界的另一端遭遇不公 心是最好的纪念品 Chapter 13 我家沙发借你睡 从背包客到沙发主 汤吉, 一路向南 被酒吧撵出来的朱廉 一对情侣带来的沙发噩梦 劳伦斯: 粉底盖不住的秘密 道不清的“游客”妙妙 圣诞夜,我家免费招待了15 人 后记:人生岁月不哀戚,还有梦境与黎明 试读章节 你为什么去伊拉克 初识萨达,是在夏尔迦酋长国。 在首府夏尔迦机场候机时,才开始隐隐担心:在印度苦等才拿到伊拉克旅游签证,却发现自己对伊拉克一无所知,路线、住宿、交通等信息都没有查询,现在却将登上飞往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的飞机。 坐在登机口旁,我四处张望,目光锁定一位坐在我旁侧,被黑袍捂得严严实实的穆斯林女人。诚惶诚恐,我道了句阿拉伯问候语“萨朗姆阿力空”,便问起当地情况。 她瞪眼看我:“你为什么去伊拉克?!” 我为自己的无知无畏感到羞愧,讪讪答道去旅行。 她更吃惊了,情绪激动地用阿拉伯语和一旁的穆斯林女人描述。 我只好打断说:“你别担心我,我自己去过一些地方,不会轻信他人。” 然后,我拿出护照给她看,指着一个个签证印章,称自己走过非常规地带也仍安然无恙,她更惊了,站起身,叫来身后的阿拉伯男性,指着我的护照一个签证一个签证地查看,和男人大声地讨论。 “噢,安拉!她还去了阿富汗!”“噢,安拉,还有叙利亚、巴勒斯坦、黎巴嫩和以色列!” 我觉得窘迫,伸手想讨回护照,“罢了,住宿我自己再查吧……” 她看看我,停止了和男人们的讨论。她将护照放在我伸出的手上,合上我的手掌,又用力一握,说:“从这一刻起,我不允许你独自在伊拉克旅行。太危险了,你必须跟我回家!” 为赶早班机,我夜宿夏尔迦机场,然而颇多红眼航班在深夜抵达,抵境的阿拉伯人吵吵嚷嚷,我一晚没合眼,累得慌,根本没精力顾得上这位妇人是认真的还是说说而已。 登机后,她轻拍我肩膀,介绍自己名叫萨达,又命令似的让我坐其邻座。我担心会被她“查问”,又怕换座位影响他人,便说不用。 不是没遇过这般热情的人:在飞印度的航班上,一位印度老妇人让我帮她翻译入境表格,她则边织毛衣边嘱咐我下机后跟她回家;飞抵后,印度妇人没了影踪,我倒也轻松,没给任何人添麻烦。我以为,正如印度妇人那样,下机后乘客四散,萨达也不再关心我的安危和去向,这该就是故事的结局了。 下机后的审查,是伊拉克之行严格关卡的开端:在海关出口处,我被严辞拦下。入境官问我签证怎么获得的,我答是在印度申请获得的,又问谁做我的担保人,我说在伊拉克不认识任何人。他们愈加不耐烦,用紫光灯一再探照我的签证,看是否为伪造,最后要求我递交在伊拉克担保人的地址和名字,才能准我入境。 我拿不出任何有说服力的文件。几近绝望时,忽见萨达朝我大步走来。她那宽大的黑袍鼓涨,包裹得只露出两只眼睛,气势却足够汹汹。她一把握住我的手腕,甩去一个凶巴巴的眼神,一字一顿地说:“我是她的担保人,她在巴士拉和我住在一起,其他地方哪都不去。” 入境官被震住,半晌都没反应过来,而萨达却已拉着我穿过保安群,走出机场。 我这才意识到,她的这份好意并不是说说而已。 出了机场,萨达与她的女性朋友让我一同等车。吉普车驶来后, 萨达并没有问我意见,便吩咐司机把我的行李塞进后备箱,而我,也被塞进车子里,随她们去往陌生的未知地。 车途中并无交谈,一路见的都是盐碱地和油井燃烧冒出的浓烟,不见一丁点人影,心里也怖惧,不知命运要将我带向何处。 百人哭丧 车子在一处篱笆墙前停下,细看才发现篱笆叶子后有一扇铁门。 一位面目祥和的中年男人打开门,里面的宅子才显了出来。对我的到来,男子并不惊讶,和善地迎我们进门。 客厅里,陆续走进十几位穆斯林女人,都裹着黑袍,却因为在家的缘故,扯下了面纱,活泼的神色不再小心翼翼地隐匿。萨达向她们介绍我,女人们发出啧啧的叹叫,纷纷来抱我。 家族里的大姐是位中学英语老师,我由她处得知了宅子概况。这是一个大家族,她们都是亲姐妹关系;萨达长住阿布扎比,她的丈夫在加拿大经商,女儿也在温哥华求学,萨达这次返伊,是因为家族里的长兄心脏病突发离世,她赶回来参加追思会。出门迎我的是她们的二哥,他现在是家中同辈里唯一的男性。 我仅有一个背囊,装了少许衣物,为表谢意,我把一条自己舍不得戴的丝巾送给萨达,又给她的姐妹们送了些礼物。物品送出,其实都是不舍的。背包不大,旅途漫长,筛来选去,能留下的,都是珍爱的,都是有故事的,但相较她们领我回家的恩情,就算倾囊相赠,都不足以报答。 新鲜劲儿过后,疲倦重重袭来。我靠着背包,在大厅一角坐下,拿出手机和爸妈聊天报平安。家族中的女人忙忙碌碌,在客厅和厨房频频进出,也不再管我。萨达走过来,温柔地说:“等一下会有很多客人来家里。因为今天我们要为长兄举行祭祀仪式。你现在是我们家族的一分子了,稍后你要同她们打招呼的。”我不知就里,点头答应。 和爸妈还没聊上几句,家族里就来了客人。萨达和姐妹们迎上去,拉着客人的手说话,话没说完,又看向我。我想起萨达的叮嘱,不敢怠慢,忙跳起身道好,一副又倦又愣的模样,朝着客人90度鞠躬,大声说:“萨朗姆阿力空!”客人笑,萨达也乐。 客人摸摸我的头,开始用阿拉伯语跟我聊天,我听不懂,只好又笑又点头,客人更喜了,一会儿拉着我的手,一会儿胡噜起我的头发来,手掌宽又暖。 那一幕里,我像是巴士拉家族里的女娃:终于要出嫁了,家族喜得不行,客人也欣慰。客人说的那些阿拉伯语,就好像是“我看着她长大,从留着老鼠尾的假小子,到现在要嫁人的大姑娘,真叫人感慨”,只可惜傻闺女怎么都听不懂,只晓得一个劲儿点头傻笑。 好不容易,客人总算被叫去厨房观摩,我赶紧退回自己的小角落休息。才坐热,又来了客人,我只好再次起身问好。萨达拉着来客的手,咕咕叨叨不知在聊什么,话语中不时蹦出我的名字来。 陆续和十几位客人问了好,从脸到胳膊都被捏了又捏,发根到发梢被摸了又摸,我开始不耐烦,问那位教英语的家族大姐:“还有多少客人?”大姐扬起下巴说,十分骄傲:“要来200多位客人呢。” 趁着新的宾客还没来,我赶紧回角落和爸妈视频聊天。背后有人经过,突然传来一声尖叫。 猛地合上电脑,是我的第一反应。深知在当地习俗里,女人未加遮盖的脸是不容许被镜头摄下的,被陌生男性看到她们的脸庞,是为羞耻。我转过头去,对身后尖叫的家族女性连声道歉。她捂着嘴,尖叫着跑开,又一把将大姐扯了过来做翻译。 大姐面对羞窘的我,大笑着问:“刚才和你视频的是谁?” 我支支吾吾不知如何是好。 大姐笑意更深了:“是谁?” 我不知如何应对。 大姐急了,催我:“快说呀!我姐妹说,他很帅!” 我狂跳的心脏这才平复下来:“那……那是我爸爸。” 大姐开始起哄,才一刹那,家族里其他女性都闻声而来,齐声催我打开电脑。于是,我那无辜的老爸,在再次接通我的视频邀请后,愣生生被眼前几十位裹着黑袍的激动的女人们吓着了。他笑了一会儿,默默地收下了女人们的尖叫和问好,但很快便撑不住场,把妈妈叫了过来。 估计我妈心有敌意,不然怎会捋好了刘海,还抹了淡色唇膏,一改以往聒噪的出场,优雅地坐在镜头前,媚媚地笑。 穆斯林女人看了妈妈的举动,大喝了一声倒彩,散了个干净。 幸得新客出现,萨达和姐妹们又转身去忙接待了。当然,我也不许缺席,又得去点头哈腰傻笑萨朗姆阿力空。 陆陆续续,200多人都来了,我也累得不行,躲回角落里装聋扮哑,对客厅里正热议我安危的女人们不闻不问。 家族大姐过来问我:“你怎么没让你爸爸成为穆斯林?”我很开心,觉得她尊重喜爱我爸爸,才会希望他加入她信仰的宗教,于是我天真地反问:“为什么你希望我爸爸成为穆斯林?” 她说:“因为我们这里男人可以娶四个妻子,这样他就可以休了你妈妈,再娶我和我的三个妹妹啦!”我的心一下子就碎了。 她瞧见我的手机桌面图片是我爸妈的合影,于是叫来姐妹们疯传我的手机,要看我爸爸。收回手机时,我还擦了擦不知谁滴在屏幕上的口水,大舒一口气,简直又好气又好笑。 起先,女人们还在手舞足蹈地哈哈笑谈,才过了一会儿,祭师上席,祭悼仪式开始,女人们忽然拧紧了五官,放声大哭起来,哭得此起彼伏,哭得肝肠寸断,哭得山崩地裂,身子都止不住地颤,哭声像一把把短刀子,四窜着插满了房间。转变之快,叫我目瞪口呆。 仪式短暂,只持续了十来分钟,前半部分由瘦削的年轻祭师主持,回忆叙述逝者平生二三事;后半部分则由她领着在座的人们进行祷告,祈求安拉让长兄灵魂安宁;最后环节,是由她捧着受过祈福的瓶装圣水,用枝叶点蘸,施洒在每一位参与者的头上,祝福她们。 祭祀刚过,头顶的圣水还没淌下,女人们已擦干了眼角的泪,扯下头巾,神色又再飞扬起来,客厅和厨房恢复了热闹哄哄的场面。 大家族给宾客们备了烤鱼、馕饼、鸡肉、西瓜,还有豆子熬制的黏稠甜点,这种甜点是在白事后给人们送祝福用的。用餐过后,我与家族成员把200多位宾客送到门口,一一拥抱告别,这漫长的一天,便这样过去了。 巴士拉家族把去世长兄的房间清理出来给我睡。我知道善良的魂灵不会害人,并不觉怕。 P71-79 后记 人生岁月不哀戚,还有梦境与黎明 七年前,有出版社找到我,想把我在中东旅行的故事结集为书,我拒绝了,顾虑是:文笔不够格,资历不够格,精神不够格。即便是此刻,我的这份自知仍没改变。 可为何现在要成书了呢? 是因为,几年来,凡听过我写下的这些经历的朋友都很动容,这让我意识到,这些故事需要被传达,这些善良需要被获知,不然,我便是辜负了旅行中的种种运气。 这本书的写作技巧显得那么粗糙,但因着所有细节都是真实的,它成了一本真诚的书。书里全数游记写于2011年至2015年间,接待沙发客的故事则是发生在2016年。中东、北非、东欧去了几回,第一次是在念大学时,后来几次在大学刚毕业时,因为靠的都是实习收入,这几趟旅行为了省旅费,睡过码头、车站,因为年轻,并没觉得苦。 南亚和中亚也是在大学毕业后去的。印度是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会去一趟。美国、中南美洲国家和南极,则是在我工作了两年之后,趁开始新工作之前的空档去的。摩洛哥和南欧是最近的长途旅行了,那是在2015年春季。书中后半部分的旅途,因为有了工作积蓄做支撑,吃和住的条件好了许多,心智和心境也同初期旅行时不太一样了。 重审稿子,读到自己在中东凭一把小刀或一瓶胡椒喷雾就敢如此无畏时,真为自己捏了把汗。然而,我现在长大了,怕死,那些在你看来好也罢坏也罢的冒险、莽勇都不会再在我的人生里上演了。 我离开喀布尔后不久,阿里旅舍的老板法哈德成为阿富汗大选参选人的俄语、达利语翻译,伴随其参加各种电视辩论和采访,却因此遭到塔利班组织的威胁。他们声称,如果法哈德不停止他的这份工作,就会被砍掉头颅。法哈德没有惧怕,直到有一天塔利班组织差点将他绑架,他才决定逃离阿富汗,去俄罗斯求学。学成后,他通过中介去了欧洲,在挪威申请政治避难被拒,只好辗转到了德国,在难民营里待着。 一日,德国某电视台到难民营拍摄纪录片。在采访环节,上镜的法哈德竟被制片人相中,在德国电视台投资的影片里当上了演员,在剧组,他用6周时间学会了德文。然而不幸的是,他在德国也没有申请到政治避难,只好前往巴黎,等待新一轮的政治避难申请结果。 得知他的命运多舛,我正要安慰他,却发现他已把头像换成在埃菲尔铁塔前的留影,社交状态也改为“我爱巴黎”。多么乐观顽强的人,命运自会有优待他的一天。 从旅途回归到平实生活,好多故事都有了比故事本身更精彩的后续,而法哈德只是其中之一。 我有幸记录这些故事,得因于这些人: 我的父母、家人。读完这本书的你,一定感慨过我的父母该会是何等通达,才允许我这般东西南北地闯荡。的确,他们包容、开明,二十多年来一直尊重我的选择,无论那是关于旅游目的地、学业、职业,还是爱情。未来,带他们环游世界是我的人生计划。 湛江一中的语文老师陈华怀。在我的学生时代,陈老师给予我无数鼓励,甚至在我写错字时,他还会与我核对,说“我想,或许是你新创的词呢”。这种对创作的尊重督促着我,也才有了我后来的坚持写作。 前辈梁振涛先生。小时候,肉乎乎的外形给我带来不少嘲笑,那种自卑感萦绕了我整个童年,梁先生教会我不要去在乎他人对外貌的评判。只可惜他再也读不到肥妹这几年的成长经历了。 中信出版社的可可和本书责编雨薇。感谢可可对素未谋面的我的信任和推荐,她甚至在看到书封设计方案时感动哭了。而雨薇,尽管她删了书里几万字的章节而因此被称作本书的“后妈”,尽管在想书名时她曾开玩笑地提出“你花40块,看我到处high”,尽管我曾想打飞的去北京和她掰一架,我还是很喜欢她。 三毛。可能出乎你的想象,三毛所有作品里,我最喜欢的是《温柔的夜》,因为它曾陪我度过一个慌乱的雨夜。 更少不了这些挚友:麦子、阿咪、卡导、思思、小北、老崔、emma Xu、Jessica hu、Chris Yan、DL……还有好些名字,就不一一列出了,他们自会明白,所有的帮助我都不曾忘记。 旅行并没有让我的人生有大的改变,而它也不是我生命的全部。只是偶尔生活遇到了瓶颈时,我会翻出衣柜里的行囊,开始幻想旅行的下一站。是的,无法免俗,旅行也成了我远离生活杂扰的方式。 好多年轻时认死的理,日后渐渐松懈。早年都是背包旅行,后来懒了,去近的国度便拉起了箱子。曾说过最爱住宿舍间,后来却忍不住住进了景观诱人的酒店。再后来,深明这些都是形式,而探寻和求知才是旅途目的;也坚持认为不是只有远行才能算作旅行,旅行可以是一种探索和求知的心态,也可以是一种好奇和无知的状态。如果你抱有这份好奇,家附近一条从未走过的小巷,都可以成为新的旅途。 有时我也懊恼,思索怎样在旅途中做些有意义的事,思来想去,还是因为能力有限,只能满足自己的快乐。做过的些微有意义的事,也许就是积累了百余个国家的人对中国或中国人的第一印象吧,因书中篇幅有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我的微博里读到完整的图片故事。 江湖路长,有缘路上相见吧。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