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安石评传(生前事与身后名)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超越时代的改革家;一个充满争议的政治家;一个勇于任事的士大夫;一个理想主义者。

王安石作为熙宁变法的主持者发起了一场失败的变法运动,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对于他的评价一直毁誉参半。柯昌颐编的《王安石评传(生前事与身后名)》踵步梁启超先生的《王荆公》,以翔实的史料、仔细的分析为王安石变法辩诬,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

内容推荐

柯昌颐编的《王安石评传(生前事与身后名)》从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对王安石一生做了全面的梳理,立足于大量的文献,重点围绕王安石变法展开,对其变法的必要性、措施、效果、时人相关言行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用客观史料文献驳斥了对王安石的各种诬陷,客观地评价了王安石的功过。本书对于王安石在哲学、经学、文字学、文学、书法等方面的成就也都有专章论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的、丰满的王安石形象。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旧史之传信问题

 第二节 强毅与执拗

 第三节 成败与环境

 第四节 功罪问题

 第五节 取材之概说

第二章 年表与世系

 王安石年表

 王氏世系表

第三章 时代背景

 第一节 宋初国势之鸟瞰

 第二节 前于安石之建议图治者

 第三节 安石对于宋初百年无事之解释

第四章 政治思想之渊源

 第一节 政治学派之判别

 第二节 对于儒家政治学说之赅通

 第三节 对于法治主义之辩正

 第四节 置安石于法家者流之谬误

 第五节 反对法治主义之余论

 第六节 安石之言论与行事

第五章 政治思想之转移

 第一节 对于唯法主义之倾向

 第二节 倾向唯法主义之由来

 第三节 理财政策与法家之关系

 第四节 安石与商鞅

第六章 整理财政之初步

 第一节 整理财政之根本观念

 第二节 制置条例司之始末

 第三节 掌管财政机关之原状

 第四节 制置条例司之成绩

第七章 社会政策——青苗法

 第一节 青苗法之由来

 第二节 由常平法至青苗法

 第三节 青苗法之内容及其修正

 第四节 青苗法之争议

 第五节 青苗法之流弊

 第六节 青苗法之评价

第八章 社会政策二——募役法

 第一节 改革役法之必要

 第二节 改革役法之过程

 第三节 募役法之内容

 第四节 募役法之利益

 第五节 募役法之争议与其价值

第九章 社会政策三——均输法市易法

 第一节 均输市易两法与今日之时代需要

 第二节 均输法议而未行之经过

 第三节 市易法之建置及其纲要

 第四节 关于市易法之争执

 第五节 均输市易之评价

第十章 社会政策四——农田水利

 第一节 治水政策之推行及其成绩

 第二节 疏浚黄河司之建置

 第三节 浚治御河之两度争议

 第四节 浚治漳河之争议

 第五节 清汴之嚆矢

 第六节 官吏操切苛扰之缺憾

第十一章 改革田赋

 第一节 方田法之由来

 第二节 方田法之条目

 第三节 方田法施行之经过

 第四节 方田法之评价

第十二章 改革学制

 第一节 仁宗英宗两朝修改贡举之建议

 第二节 毅然更制之争议

 第三节 安石主张之果决

 第四节 新贡举制度之纲要

 第五节 统一思想之实行及其缺点

 第六节 革新教育之根本计画

 第七节 兴建国学之概要

 第八节 分设专科之概要

 第九节 各路学校之建置

第十三章 改革兵制

 第一节 宋初之乡兵制度

 第二节 募兵之窳败

 第三节 保甲法之内容及推行之次第

 第四节 保甲法之争议

 第五节 同时对于募兵之措施

 第六节 保甲法之评价

 第七节 保马法之概要与利弊

 第八节 军器监之建置

第十四章 外交及其武功

 第一节 外交政策之概要

 第二节 河湟之恢复

 第三节 湖南路诸蛮之平定

 第四节 四川路诸夷之平定

 第五节 交趾之征服

第十五章 哲学

 第一节 安石哲学思想之概观

 第二节 安石之宇宙论

 第三节 安石之人生论

 第四节 安石之社会学

 第五节 安石与老庄学说

 第六节 安石与杨墨学说

 第七节 安石与佛学

第十六章 经学

 第一节 当时颂扬王氏新学者

 第二节 安石对于经学之谈片

 第三节 《三经新义》及其他经解

 第四节 讥薄《春秋》之辩正

 第五节 清儒对于安石经学之论列

第十七章 文字学

 第一节 《字说》之撰著

 第二节 《字说》内容之一脔

 第三节 《字说》之评价

第十八章 文学

 第一节 安石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第二节 安石对于文词之概念

 第三节 安石在当时文坛之身价

 第四节 安石之散文

 第五节 安石之诗歌

第十九章 书法

 第一节 并世诸家之称扬

 第二节 遗墨题跋一束

 第三节 书法之蒙谤

第二十章 著作之存佚

 第一节 遗书之目录

 第二节 不传诸书之梗概

 第三节 传世诸书之考证

第二十一章 用人之贤不肖

 第一节 党派之由来

 第二节 吕惠卿

 第三节 章悖

 第四节 曾布

 第五节 蔡京蔡卞

 第六节 其他诸人

第二十二章 变法之争议

 第一节 反对派之概观

 第二节 吕诲疏论安石十大罪

 第三节 郑侠进《流民图》

 第四节 曾巩之忠告

 第五节 司马光之始终反对

 第六节 纷扰盈朝之反对言论

 第七节 安石之应付谤议

第二十三章 史传之失实

 第一节 安石身后蒙冤之唯一原因

 第二节 《神宗实录》之杂糅

 第三节 宋史之舛谬

 第四节 安石本传之辩正

 第五节 通俗小说中之拗相公

第二十四章 安石身后及后世之评论

 第一节 评论安石之今昔观

 第二节 安石身后之公论

 第三节 陆九渊独排众议

 第四节 朱熹之深文诟病

 第五节 元明两朝之崇拜安石者

 第六节 明清两朝巧诋安石之苛论

 第七节 清代崇拜安石之言论与著作

 第八节 梁启超为安石大白沉冤

试读章节

……天下之变故多矣,而古之君子辞受取舍之方不一;彼皆内得于已,有以待物,而非有待乎物者也。非有待乎物,故其迹时若可疑;有以待物,故其心未尝有悔也。若是者,岂以夫世之毁誉者概其心哉?若某者,不足以望此,然私有志焉。……安石又有《众人》诗云: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意非吾病。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

言旦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

要之美恶由吾身。读此诗,则安石之深自持重,不以浮言稍惑其志,尤足印证其强毅之面目。彼以执拗毁安石者,又乌知轻重美恶之权衡哉?

第三节 成败与环境

夫“不以世之毁誉概其心”,且“非有待乎物”,则其心专志壹,众毁不挠,内有得于己也为何如?此等高尚之人格,其用舍行藏。自必动关社会国家。而当时之环境何如,亦必与其成败屈伸息息相关,此必然之理也。安石描写当时之环境,尝谓:“今家异道,人殊德,又以爱憎喜怒变事实而传之。”易词言之,即“好为议论盲于是非之谓也。在此种环境中,而有强毅如安石者,欲举国家一切成法而骤变之;则于当时,安有不“诋訾蜂起阻碍横生”?及于后世,又安有不“阴挟翰墨变乱是非”?盖安石不幸而生于病态的社会中,故一出其“心专志壹众毁不挠之人格,遂无所往而不龃龉。然以安石之智,亦未始不可察及此。其《答刘原父书》有云:

……若夫事求遂,功求成,而不量天时人力之可否,此某所不能。则论某者之纷纷,岂敢怨哉?……方今万事所以难合而易坏,

常以诸贤无意耳!……考此书前段有河役之罢云云,蔡上翔据《宋史·司马旦传》证明为安石守常州时开运河事。是时安石位末名卑,即已智足以及此,而有难合易坏之叹矣。晚岁退休,尤多达观。下列诸诗,可以见其概:

求全

求全伤德义,欲速累功名。玉要藏而待,苗非揠故生。未妨徐出画,何苦急堕成。此道今亡矣,嗟谁可与明!

偶成

渐老偏谙世上情,已知吾事独难行。脱身负米将求志,戮力求田岂为名?高论颇随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相逢始觉宽愁病,搔首还应白发生。

经局感言(罢相出守江宁,仍领经义局)

自古能全已不材,岂论骐骥与驽骀。放归自食情虽适,络首犹存亦可哀。就上列各诗观之,安石亦未尝不能不与世争,吟咏之间,甚足以表见其恬适之襟怀;所谓执拗者安在哉?

第四节 功罪问题

自来诋訾安石者,虽莫不振振有词,然一按其究竟,殆未有不叛于事实。安石之政治设施,后当详述。兹姑援苏轼之言,证其并非一无是处。苏轼于安石没后,尝与滕达道书日:

某欲面见一言者,盖谓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同异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P4-5)

序言

闻故都老辈言:承平时士大夫有不传之秘两事,于宋则王荆公,于清初则钱牧斋,其集皆在人袖笼内,心摹手追,口不敢道。自一切解放后,有以叔孙武叔为人范者,何论推戴信仰之本不受人干涉乎?然牧斋若舍文学而言人品,仍不为世所崇拜。荆公则学问文章操行皆有其独到之处,不得以主张之迄未贯彻,而并其吐弃流俗者少之;且不得以身后为群小借奉之傀儡,而并其当身之精神意气抑之。推翻当时恩怨之论,尽情阐扬,亦反动之所必至也。柯君昌颐为《荆公传记》一巨帙,尊荆公甚至,得风气之所趋。商务书馆既任剞劂,而工厂遭劫。事定后,其稿独未毁,掇拾于劫灰之中,仍得印行问世。则冥冥之中,亦为积毁之荆公吐气。蔡、杨两年谱亦于近年盛行,皆表章荆公之应运而兴者也。昌颐书来,道其稿之幸存,余亦为之欣喜。因昌颐乞一言,以此复之。虽然,应运而兴者,或随运而转,荆公之贤,果如日月之无得而逾矣乎?则此传记正后人藉为评论之资,昌颐固不自以为定论也,可以见其理实而心虚矣。二十二年一月,书此既竞,时榆关扰攘逾旬,燕中人心岌岌,又与昌颐此稿初付印时相等,此则可为掷笔一叹者也。孟森敬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