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开颜、刘文波主编的《修身学堂(105个先贤小故事)》以“从善、博学、约礼、正心、笃行”五个主题设置篇目,并根据每个主题选取相关故事。从善既是道德的起点也是道德的归宿,博学是对知识与涵养的要求,约礼是对行为的约束,正心是对道德的警示,笃行是知行合一的表现。善、学、礼、心、行五个方面,又可理解为人们从不同角度追求真善美的行为表达。
在选择每个篇目的故事时,编者既选择了一些家喻户晓的人物,例如仁者爱人的孔子、勇于自荐的毛遂等,又选择了一些已刊书目中不常见的人物事迹,例如持议平允的张释之、清正廉明的张伯行等,以拓展视野,增加可读性。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人与事,将融汇凝聚成为人处世的坐标,帮助我们明是非、辨善恶、晓大义,更能有助于滋养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文化基因。
书中的“经典再现”,是史书古籍的原文呈现,以飨具有一定国学基础的读者。照顾到青少年读者的需求,又将文中生僻文字作了注音,以方便阅读。在每个故事后,还设置了“拓展延伸”,以使读者更为全面、立体地认识故事中的人物。
这是一本精彩的故事书,告诉你先贤们为人处世的智慧;这是一本古朴的“名人辞典”,教给你先贤们修身立德的精髓;这是一本高雅的“人文百科”,让你领略传统文化的韵味。
徐开颜、刘文波主编的《修身学堂(105个先贤小故事)》可作为青少年主题阅读的素材,“从善、博学、约礼、正心、笃行”这些主题让你明人伦、习礼义,感受道德的熏陶,体验阅读的魅力!
耿直忠厚的高允
人物名片
高允(390—487),字伯恭,渤海蒋(Tido)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历仕郡功曹、中书博士、侍郎,修国记,以经授太子,因修史暴露国恶获罪,得太子营救获免,后拜中书令,封咸阳公。高允历仕北魏五帝,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去世,享年九十八岁。死后追赠为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军,谥号文。
修身改事
东晋初年,鲜卑族由于吸收了中原的先进文化,逐渐地强大了起来。386年,鲜卑族建立了北魏王朝。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北魏统治者想修国史,以宣扬祖宗的功绩。
负责主修国史的是当时的三朝元老崔浩,他曾为北魏统一北方立下过汗马功劳。他学识渊博,但为人固执,因此,得罪过很多鲜卑贵族。接受了修史的任务后,崔浩便找来了当时任著作郎并兼任太子老师的高允,希望他能协助修史,高允答应了。
几年后,国史修好了。因为里面如实记载了北魏开国前的社会面貌,包括一些野蛮落后的制度、风俗;还记载了很多皇室贵族的不光彩的事情,受到了贵族们的强烈攻击。太武帝也很是不满,但由于是他令崔浩如实书写的,也不好发作。
可就在这时,倔强的崔浩却把国史刻上了石碑,并把石碑竖在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供人去参观。这下祸可闯大了,贵族们认为报复的机会来了,纷纷弹劾崔浩。太武帝闻知大怒,他命令把编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查办。高允是主要的撰写人,自然在查办的行列,这可急坏了太子。
太子找到高允,对他说:“皇上要查办写史的人,明天我陪你去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你就照我的意思回答,别的什么也别说。”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就跟着太子一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国史的撰写全是崔浩指使,与他无太大关系,请陛下免了他的罪吧。”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高允回答说:“不,崔浩只是负责写大的纲要,具体内容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太武帝转过头无奈地看看太子,太子急忙又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讲不清楚了。我刚刚还问他,他说是崔浩干的。”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这样说,无非是想救我的命。”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坦率,心里也有点触动,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仍敢说真话,这很难得。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后来太武帝下令把崔浩满门抄斩,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高允却进谏说:“我不知道崔浩犯了什么罪。如果仅仅是为了写国史触犯朝廷,也不该判死罪。”太武帝看高允太不识好歹,就叫武士把他捆绑了起来。在太子的再三恳求下,太武帝才把高允给放了。不过,崔浩却没能逃过噩运,被满门抄斩。由于高允的直谏,此案没有株连更多的人。而高允实话实说、犯颜进谏的事情也很快传扬开来。
经典再现
初,浩之被收,允直中书省。景穆使召允,留宿宫内。翌日,命骖乘至宫门,谓曰:“入当见至尊,吾自导卿,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说。”既入见,景穆言允小心慎密,且微贱,制由于浩,请赦之。帝召允谓曰:“国书皆浩作不?”允曰:“太祖记,前著作郎邓彦海所撰;先帝记及今记,臣与浩同作,然而臣多于浩。”帝大怒曰:“此甚于浩,安有生路?”景穆曰:“天威严重,允迷乱失次耳。臣向问,皆云浩作。”帝问:“如东宫言不?”允曰:“臣罪应灭族,不敢虚妄。殿下以臣侍讲日久,哀臣乞命耳。实不问臣,不敢迷乱。”帝谓景穆曰:“直哉!此亦人情所难,而能临死不移。且对君以实,贞臣也,宁失一有罪,宜宥之。”允竟得免。于是召浩前,使人诘,惶惑不能对。允事事申明,皆有条理。时帝怒甚,敕允为诏,自浩以下,僮吏以上,一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帝怒,命介士执允。景穆拜请,帝曰:“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宗钦临刑叹曰:“高允其殆圣乎!”
景穆后让允,以不同己所导之言而令帝怒。允曰:“夫史籍,帝王之实录,将来之炯诫,今之所以观往,后之所以知今。是以言行举动,莫不备载,故人君慎焉。然浩世受殊遇,荣曜当时,私欲没其公廉,爱憎蔽其直理,此浩之责也。至于书朝廷起动之迹,言国家得失之事,此为史之本体,未为多违。然臣与浩实同其事,死生义无独殊。诚荷殿下再造之慈,违心苟免,非臣之意。”景穆动容称叹。允后与人言曰:“我不奉东宫导旨者,恐负翟黑子也。”
——《北史·高允列传》
拓展延伸
高允一生著述颇丰,如《左氏解》《公羊释》《毛诗拾遗》《论杂解》《议何郑膏肓事》等,共百余篇,另有文集刊行于世。高允还精于算学,著有《算术》三卷。
P23-25
纵观人类的历史,从封闭到开放,从开放到繁荣,从繁荣到追寻精神富足,几乎成了每个民族必经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眼界越是开阔、思想越是开放,人们追溯历史的需求就越是强烈;世界越是精彩、事务越是繁杂,人们追求内心安宁的愿望就越是迫切。
今天我们奉上的这本书,就是由一群有志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者,依据二十四史中人物列传编纂的一本修身小故事。“修身”,意为“修养身心,择善而从”。希望拿到这本书的大朋友,能够沉下心来仔细品味,去除戾气、净心养性;希望拿到这本书的小朋友,能够感受阅读的快乐、感知人物的精彩、感悟品格的魅力。
为了便于阅读,我们以“从善、博学、约礼、正心、笃行”五个主题设置篇目,并根据每个主题选取相关故事。从善既是道德的起点也是道德的归宿,博学是对知识与涵养的要求,约礼是对行为的约束,正心是对道德的警示,笃行是知行合一的表现。善、学、礼、心、行五个方面,又可理解为人们从不同角度追求真善美的行为表达。
在选择每个篇目的故事时,编者既选择了一些家喻户晓的人物,例如仁者爱人的孔子、勇于自荐的毛遂等,又选择了一些已刊书目中不常见的人物事迹,例如持议平允的张释之、清正廉明的张伯行等,以拓展视野,增加可读性。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人与事,将融汇凝聚成为人处世的坐标,帮助我们明是非、辨善恶、晓大义,更能有助于滋养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文化基因。
书中的“经典再现”,是史书古籍的原文呈现,以飨具有一定国学基础的读者。照顾到青少年读者的需求,又将文中生僻文字作了注音,以方便阅读。在每个故事后,还设置了“拓展延伸”,以使读者更为全面、立体地认识故事中的人物。
本书是优秀教师工作室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编者们以一颗赤子之心殚精竭虑,只为通过本书讲述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希望这本书能给您带来阅读的好心情、成长的好心境、人生的好心态。
编者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