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要注意技巧
说话需要技巧,这是确定无疑的。那么,什么是言语技巧呢?言语技巧就是一个人驾驭语言的巧妙技能。
古时候,绍兴新到任一位姓乌的县令,具有斐然成章的文采。但这位县官非常骄矜,认为无人能比得上自己。几天后,他听说当地有位名士徐文长能言善对,心中很不服气,想与之一较高下。
一天。他邀请很多当地乡绅来家中做客,徐文长也在被邀请之列,因为他想趁机刁难徐文长。
宴席之间,乌县令要大家对对联以助酒兴,他先出了一个上联:“二人土上坐。”并指名让徐文长对。徐文长听后,知道这个对联很难对,因为“坐”字拆开是两个“人”字和一个“土”字。不过,这难不倒他,他当即对道:“一月日边明。”
乌县令不服气,又出一上联道:“八刀分米粉。”“八”和“刀”合在一起是“分”,“分”和“米”合在一起是“粉”,下联一定也得是这样的拼合规则。众人都在紧锁眉头地思考。不过,这依然难不倒徐文长,他从容地对道:“千里重金锺(钟)。”
在座的客人们都惊叹不已,无不称下联对得巧妙。乌县令有些急了,又出了一个上联:“海晏河清,王有四方当做国。”徐文长看着外面的景色对道:“天寒地冻,水无二点不成冰。”
乌县令听后,心里嘀咕着:徐文长的才思果然非同一般,“水”字加两点就成了“冰”,对得真是巧妙极了。不过,自以为是的县令哪里肯善罢甘休,便对徐文长说道:“这次我再出一联,对不出就要罚酒三杯。”徐文长笑道:“若是我对得出又如何呢?”县令回答:“我自罚三杯。”
县令出上联:“笑指深林,一犬眠竹下。”徐文长随即对出:“闲看幽户,孤木立门中。”
无奈之下,乌县令只好自罚三杯酒。原本事情可以这样结束,但是心高气傲的县令依然不服输,非要压倒徐文长。就在这时,门外有一个满脸麻子的下人踏着雪送酒来。他脚上穿着钉鞋,因此在雪地上留下很多小圆点,好像麻子一样。乌县令见此情景,便出一上联:“钉鞋踏雪变麻子。”
徐文长听了,非常气愤,心想:为难我倒无妨,为何要平白地侮辱他人呢。既然如此,我也不用顾及他的颜面。他抬头打量了下乌县令,见他身穿大狐裘,表情傲慢无比,便随口对道:“皮裘披身装畜生。”
所有乡绅一听到这样的下联,不禁发出一阵哄笑。鸟县令觉得颜面尽失,顿时恼羞成怒。此时,恰好有一只老鼠穿过厅堂,于是乌县令不假思索地对徐文长说道:“徐老先生,我再出一上联你可能就对不出了。”随后念道:“鼠无大小皆称老。”
徐文长听后,知道他不怀好意,心想:身为县令,竟然这般无耻,那我也不用再敬让你了。于是,他彬彬有礼地对道:“鸟县令,那我就斗胆对下联了。”客人们见气氛不对,便都想离去,但还想听听徐文长的下联。只听徐文长对道:“龟有雄雌总姓鸟。”
乌县令听后,羞愧难当,但倍感词穷,于是只好假装喝醉。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想要成功地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就必须运用一定的技巧。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讲话技巧最主要的是选择最适当的形式把真意表达出来。”由此可知,言语技巧好比语言的骨架,是言语的根本,恰当地选择语言的表达形式,就会让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富有情感。
专家指出,言语技巧的锤炼,离不开以下几方面要素:
第一,在生活中不断历练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富有文化修养;
第二,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掌握;
第三,对所处的场合、氛围的洞察能力。
在交际过程中,这三方面因素一定是共同起作用的。在三者共同作用之下,人们才能够在实际说话中呈现完美的统一。
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言语技巧之所以能作为一种智慧被不断传播,主要是因为这些技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只要随情应景地使用,那么我们的语言一定会极富魅力。久而久之,沟通能力将会获得极大的提升。
在谈话的过程中,要多谈论一些令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曾有一位记者采访肯尼迪。在刚刚见到他时,这名记者就说:“我看您还真像个人文主义者。”这句简短的话语引起了肯尼迪极大的兴趣。于是,这名记者有幸与肯尼迪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