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圣——范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的故事,历来为中国人最广为传诵的励志传奇,而这一故事的幕后导演便是范蠡。
在诸侯争雄、人才辈出的春秋末期,在中华历史的中心悄悄向东南转移之时,出生于楚宛之地的范蠡审时度势,南下吴越,协助不起眼而且又惨遭灭顶之灾的越国,在长达二十余年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总思想指导下,台前幕后扮演了一个大导演的角色,通过吴越大战最终将越国推向霸主之位.在这个喧嚣的春秋末期奏出了华丽的强音。
而在越国最为鼎盛之时,立过汗马功劳的范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婉拒越王勾践分国予他的承诺,毅然决然地离开政治舞台,实现华丽转身,从此隐姓埋名,踏足商界,创造了他人生的又一个辉煌,富可敌国,并留下了被后世商家尊奉为圭臬的《范子计然》一书,以至于“陶朱公”成为后世人们顶礼膜拜的财神。
范蠡与本书另述的战国时期的大商人吕不韦可以说最有典型的对比性:一个在政坛得意之时淡然隐退,转入商界;一个经商起家,投入巨资踏足政界。他们的人生轨迹正好相反,他们都成了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而结果却令人慨叹:一个功成身退,寿终正寝;一个却留恋官场,被逼自尽。相比而言,范蠡更显睿智,知进知退,知取知予,不为名利所羁,不为世俗所累,堪称人杰。
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只能在后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斑驳记忆中去慢慢品味其充满传奇、浪漫色彩的一生,他重人重谷、韬光养晦、以柔克刚的执政思想,主张商品流通、平抑物价、均富安邦的经济思想,在那个久远的年代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他与名垂千古的绝世美女西施的浪漫传说更为后人津津乐道,甚至生花于李白、李商隐这些大文豪的妙笔之下。
一、宛邑才俊。幸遇伯乐
范蠡,字少伯,出生于楚国宛郡三户部落中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三户大约在今天河南省淅川县境内,在丹江的滋养下,这块土地上物产丰美,人杰荟萃。范蠡年轻时“佯狂倜傥负俗”,深受道家思想熏陶,放荡不羁,潇洒朗逸。他从小饱览群书,精通“六艺”,把家藏的有限书籍读完后便浪迹江湖,游历名山大川,遍访名士高人,学习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虽然知识丰富,但范蠡从来不像其他贵族公子那样注重繁文缛节,他整日披头散发,衣衫不整,过着率性而为的潇洒日子。父母去世后,他跟随哥嫂生活,从不为日常生计操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白天,他喜欢独自跑到偏僻的山野,与农夫、猎户促膝闲聊,了解村风民情,喜欢与山村的顽童一起嬉戏、爬树、赛跑、摔跤;夜晚,他则抛却烦恼,或静坐于书桌前,或仰卧在草地上,苦思冥想。族人无法理解这个既有学问又行为怪异的年轻人,更对他的前途不抱任何希望,在他们眼里这个人就是个呆子、疯人。《越绝书》记载了范蠡是这么一个人:“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
范蠡之所以表现得如此荒诞,为周围人所诟病,除了受到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之外,恐怕更是他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一种宣泄,披发佯狂,期待引起社会的关注,能有高人发现他。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