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就是领导力
身为领导者,不仅要会作报告,口若悬河,在言辞上折服下属,更重要的是能够作出表率,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用行动感化下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只要自己的行为端正,就算不下任何命令,部下也会自觉去干: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那么无论制定什么政策规章,部下也不会遵从执行。从这个角度来说,以身作则是最有效的管理之道。
作为一个团队的中心,其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团队成员的关注,也会对员工造成影响。所以,要想让员工听从你,心甘情愿地追随你,首先就要懂得“正其身”。
玛丽·凯是当今世界上著名的女企业家,她非常重视管理者在员工中的榜样作用。她说:“管理者的行为受到其工作部门员工的关注。下属往往模仿部门负责人的工作习惯和行为,而不管其工作习惯和行为的好坏。例如,我习惯在下班前把办公桌清理一下,把没干完的工作装进包里带回家,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做完。尽管我从未要求过我的助手和秘书也这样做,但是她们现在每天下班时,也常提着包回家。假如一个经理经常迟到,工作散漫松懈,上班期间打私人电话,经常因喝咖啡而中断工作,那么,他的部下大概也会如法炮制。”
管理者只有带好头、树好榜样,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与追随,这是任何法定权力都无法比拟的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管理者职位越高,就越应重视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因为你总是处于众目睽睽之下。
能以身作则的人浑身都闪耀着一种人格魅力,会有形或无形、有意或无意地感染他人。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因此,领导者无论职务多高、权力多大、资历多深,都应该在要求别人做到之前自己先做到,这样才能树立起威望,增强执行力。
如果管理者不能严于律己,却又对员工要求严格,员工自然不会服从。作为引领者,要扮演好带队者的角色。有人说,带队者就应有“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去”的素养。“平常时候,看得出来”,是个人素质、潜在能力和品质的体现;“关键时刻站得出来”,是勇气、原则和实力的展现;“生死关头豁得出去”,是一种勇于奉献和敢于牺牲的精神。很多人在关键时刻丧失领导力的原因就是:要求下属“照我说的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在关键时刻不能坚持原则,更没有勇气和实力站出来,也就是不敢说“看我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引领者的行为,都会影响他的追随者和身边的每一个人。追随者会通过一种被称为“示范”的学习过程而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在平时是潜移默化的,也许不会被清醒地认识到,可在关键时刻却是非常强烈的。
1942年,“二战”进行得如火如荼。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盟军与德军的战场逐渐转移到北非。盟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巴顿将军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可能无法适应北非酷热的气候。一旦移师北非,盟军士兵的战斗力就有可能随着酷热的天气而减弱。
战争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摆在盟军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适应。为了让部队尽早适应战场变化,巴顿建立了一个类似北非沙漠环境的训练基地,让士兵们在48摄氏度的高温下每天跑一英里,而且只给他们配备一壶水。巴顿的训练演说词就是:“战争就是杀人,你们必须杀死敌人,否则他们就会杀死你们!如果你们在平时流出一品脱的汗水,那么战时你们就会少流一加仑的鲜血。”
虽然人人都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但酷热的天气还是让许多士兵暗地里抱怨不已。巴顿从不为训练解释,他以身作则,和士兵们一样在酷热的环境中坚持训练。当士兵们看到巴顿每次都毫不犹豫地钻进闷罐头一样的坦克车中时,再多的怨言也只能变成服从。
显然,巴顿把自己当做是普通的一个士兵,在这个角色上,他以完美的职业军人精神树立了典范,起到了榜样作用。在巴顿的带头作用之下,整个军队的训练进行得非常顺利。正是有了这样的训练,在随后的北非战场上,巴顿的部队迅速适应了沙漠环境,以较小的代价一举击败德军,取得重大胜利。
作为一个领导者,也应该像巴顿将军一样,只有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带队者,才能促进团队成长。一个懒懒散散的管理者,其下属也不会勤快到哪里去!领导者应该考虑到自身的榜样作用,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
以身作则,就是领导者的领导力。领导者要经营和管理好一个企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但最基本的一条则是树立榜样,凭表率服众。你希望员工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你应当先给他们做一个示范。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导力绝不是领导职位本身能赋予的,没有追随者的领导者剩下的只是职权威慑的空壳。因此,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道德修养,唯此,才能获得更多的追随者,获得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凭此成就大事业。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