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耀、黄金章、卢国祥编著的《增公村志》为“岭南地志”系列之一,主要介绍了:村名溯源、位置、面积和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村民与村落、农业、林业、手工业、交通、电力、水力与邮电、教育与文化、方言与习俗等十一方面的内容,是一部资料齐全的地方志。
| 书名 | 增公村志/岭南地志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振耀、黄金章、卢国祥编著的《增公村志》为“岭南地志”系列之一,主要介绍了:村名溯源、位置、面积和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村民与村落、农业、林业、手工业、交通、电力、水力与邮电、教育与文化、方言与习俗等十一方面的内容,是一部资料齐全的地方志。 内容推荐 陈振耀、黄金章、卢国祥编著的《增公村志》系统地梳理了广东河源和平县上陵镇增公村的地理位置与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村民与村落,农业、林业、手工业,交通运输,电力、水力与邮电,教育与文化,方言与习俗,等等。本书对了解广东省史志、村史,建设广东文化强省有一定的指导参考价值。 目录 一、村名溯源 二、位置、面积和建置沿革 三、自然环境 (一)地貌与地质 (二)河流 (三)气象 (四)土壤植被 (五)自然灾害 四、村民与村落 (一)人口与民风 (二)村落与姓氏 (三)危害村民的重要传染病 (四)人祸 五、农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概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概况 (三)农作物品种 (四)农作物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五)畜禽饲养 (六)农具 六、林业 七、手工业 (一)土纸制造业 (二)土法榨油 (三)竹器编织 八、交通 九、电力、水力与邮电 十、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 (二)文化 十一、方言与习俗 (一)方言 (二)习俗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危害村民的重要传染病 疟疾病。增公属山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年来都是疟疾病流行重灾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疟疾病仍是主要传染病。当今75岁以上的老一辈人群,没有发生过此病的人为数不多。笔者是在汤湖大同一小读高小时发过此病。疟疾病的病原体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疟原虫,通过蚊子在人群中叮咬吸血,转播流行。全世界疟疾病有4种,在我们山村流行的多是间日疟,其发病过程大致如下:当感染了疟原虫的蚊子在唾液中有大量疟原虫孢子,当此蚊叮咬人体时,随蚊子唾液进入人体的血液中,约经半小时进入肝脏细胞,并在其中裂体生殖,然后裂殖子进入红血球,并在其中再进行裂体生殖,一个周期需48小时,当红血球破裂,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逸出,进入血液中,使患者感到寒战,接着发高烧,每隔一天发生一次恶寒、高烧的症状,患者极其痛苦。由于疟原虫在人体的肝脏和红血球进行繁殖,患者脸黄肌瘦,疲倦不堪,丧失劳动力,重者死亡。在我国,此病现在几乎绝迹。疟疾病俗称“打摆子”。 出痘(天花)。这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为病毒病,在旧社会广为流行。患者即使康复,出痘处结痂后留下疤痕称“麻子”,尤其在面部,影响人的容貌。本村患过天花病的人并非少数,并有致死病例,榕树下陈甲秀生下儿子卢国祥不足百日,她便出痘致死。自接种“牛痘”疫苗后,此病已绝迹。 痢疾,为消化道传染病。当健康人食用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而致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本村此病时有发生,并有致死病例。“病从口入”,只要注重饮食卫生可防此病。 钩虫病,是我国必须消灭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病原体是称钩虫的寄生线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大小似绣花针,用口腔咬住人体的小肠壁,吸食人体的血液,数量多时,使人严重贫血,并可引起心脏病和其他并发症致死。雌雄虫交配后产卵,卵随人的粪便排出。如用带有虫卵的粪便做菜地、番薯地的肥料,虫卵在土壤中发育成丝状幼虫时,当人(多为农妇)光脚在菜地松土,或用手拔草,皮肤与土壤接触,幼虫钻人人体。感染最初几天,手脚感染部位起疙瘩,俗称“屎瘼”,痒得难受。然后,幼虫由血管经心、肺、咽、食道和胃到小肠,在小肠中发育为成虫。这是老一辈农村妇女的常见病,现已绝迹。 (四)人祸 (1)国民党滥杀无辜。在国民党黑暗统治时期,村民惶惶不可终日,尤其在国民党末日快到的1948年,本村地朗的游击队战士黄增清及其妻子叶千梅被杀害,壮烈牺牲,成烈士。同期被无辜杀害的还有上礤桃坝1人,矿山头2人,地朗1人和嶂顶1人。 (2)国民党兵如同劫匪。我在童年时,1947年正月十三跟着父亲到县城看画灯,去时屋中有人托我父亲把他存放在纸行的土纸卖了,在回到黄沙尾时一群身负真枪实弹的土匪般的国民党兵追来,把我父亲身上代人卖土纸的钱抢光了。至今,这事我记忆犹新,一辈子不会忘记。 (3)抓壮丁。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年,为了抵抗共产党军队,经常有身负真枪实弹的国民党兵,不分白昼黑夜进村入舍抓青壮年男子当兵,为其当炮灰,弄得村民惶惶不可终日,提心吊胆过日子。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晚上半夜时分,被群众称之为“白狗”的几位国民党兵撞人社前屋,群狗对其狂吠。当时我还幼小,与父母同睡,“白狗”撞人我们房间,万幸,我父亲早已爬到楼阁上,逃脱了“白狗”的抓捕。在本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被国民党兵抓去当壮丁的不是少数人,仅上礤就有4人,其中1人被抓走后杳无音信,不知葬身何方。1人得了终身残疾,一生孤寡。1人身患血吸虫病,回家后几年即去世。另外,还有大垇1人,榕树下2人也被抓去当国民党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矿山头卢金昌被抓壮丁,其所在的部队被共产党打败后,投降,收编为解放军的一名战士。后来,卢金昌参加抗美援朝,伤残后回国,成为“荣军”。 (4)打劫贼。在旧中国,玉径茶亭是增公人赴县城的必经之路,从县城回来爬越数公里长的李礤垠后歇脚的地方。打劫贼经常在此活动,打劫行人财物。增公村人深受其害,有的刚在县城把土纸出售换取了一些钱财,却被劫匪抢光,欲哭无泪。 (5)偷牛贼。耕牛是农户家里不会说话的、人却不能替代的主要劳动力。在旧中国,耕牛不仅受到老虎、豺狗的侵袭,还受到偷牛贼的盗窃,甚至关在牛栏里的都不安全,偷牛贼使用特制工具挖壁凿墙,从墙洞里把牛偷走。在本村,那时几乎每年都有偷牛贼挖壁偷牛的恶行发生。多数偷牛贼是外乡人。大堋黄锡荣向亲朋借钱买回的耕牛第三天就被挖壁贼偷走,其妻哭了三四天。 P40-43 序言 本书定名为《增公村志》,似乎有牵强之感,因增公村地方面积小,只有9.5平方公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人口为2000多人。笔者知其甚少,虽生在增公,少年时便离乡背井到汤湖坝“大同一小”读书,中学阶段远走县城就读,对家乡的了解甚为浅薄,尤其是从明清到民国的几百年历史,脑子里对此更是一片空白。目前,既无文史资料可查,又无知情老人可询,所以,本书与一部资料齐全的地方志有很大差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增公乃属和平县上陵镇辖的一个村委会建置。编著者反复研究,确定用《增公村志》书名。期望本志能成为引玉之砖。 在2016年国庆节期间,我的老师(表叔)黄金章同志回乡探亲,巧遇本村原党支部书记卢国祥同志,谈及编写增公村志之事,国祥还做了具体安排。章叔回穗后与我通了电话。我们三人都有一致看法:完成这件事很有意义,如果我们这一代七八十岁的人不花点时间与精力将其写出来,以后就更难完成了;但难度很大,其涉及的面太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村民的衣食住行,小到草蜢蚊子。国祥的原意是他花两三年的时间写出初稿给我们俩过目修改,因此,我拟了一份编写提纲给他。国祥感到有难处,认为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又缺乏写作经验。我经再三考虑,向国祥提出我来执笔写作,所需相关资料由他提供,我争取在半年内写出初稿。自2016年10月下旬开始,我每天写作5小时,连续写了三个半月。春节那几天,格外安静,我在办公室里工作效率更高,终于在正月初十基本完稿。当然,初稿离出版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待国祥将资料收集后交我再做补充修改,然后,由章叔修改审定。 《增公村志》由陈振耀执笔,黄金章修改审定,卢国祥提供主要相关资料,三人通力协作完成,当然,背后还有一大批支持者的帮助。因历史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百年的相关资料欠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本村(乡、大队)的基础资料也不够完善,因此,《增公村志》的编写就有“无米之炊”之困。从历史的角度看,《增公村志》谈不上资料完整。编写者认为,有些不清楚的历史问题,宁缺毋滥,以免贻误后人。不足之处,恳请县和镇相关部门领导、广大村民和读者批评指正。 2017年3月25日,本志编著者3人在中山大学举行了一次碰头会,对《增公村志》的编写事宜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2017年5月中旬,我们曾将《增公村志》第一稿印发给增公籍相关同志,包括县委原常委卢金荣,县林业局原副局长陈桂贤,增公小学原校长陈颖林、陈月发,县政府退休办干部陈胜春,上陵镇原镇干部卢伟俊和省地质局高级工程师黄平安,恳请修改补充。依据反馈意见,于7月上旬写出第二稿。7月13~16日,章叔、平安和我回乡,再次征集各方意见。 7月14日上午,在增公村委会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桂达同志召集“二委”(党支部委员和村民委员会委员)、老干部及各村代表出席的有关《增公村志》定稿会,对第二稿进行了审议。同时,对村志的出版费进行了认真讨论,并成立了《增公村志》财务小组,负责筹集出版费。出席定稿会的有卢桂达、陈原泽、王俊达、欧阳永兰、王东水、王胜桥、陈颖林、陈丙南、陈章练、黄金生、黄增环、卢增胜、黄锦松、陈仕彦、卢运兴、卢国祥以及黄金章、黄平安、陈振耀等19人。 7月16日上午,在和平县城由县委原常委卢金荣同志召集驻县城的增公籍退休和在职干部举行有关《增公村志》定稿会,与会者有卢金荣、陈金志、卢创明、陈国栋、卢林茂、卢国煌、卢洪迈、卢国祥、卢胜春、陈胜春、黄增浓、陈月发、陈国民以及黄金章、黄佛清、黄平安、陈振耀等17人。与会者对村志编写的前期工作给予肯定,并勉励编著者继续努力,完成编写出版工作,为增公村做好这件有益的事。 2017年12月19日,编著者和黄平安在中山大学再次举行碰头会,对《增公村志》第三校清样进行了最终的审校,并对出版费筹集情况进行了交流。 编著者感谢两次有关《增公村志》定稿与会者的热情勉励,并善始善终,努力把编写出版工作完成。 在本志编写过程中,中山大学中文系傅雨贤教授提供有关资料;黄平安高级工程师曾两次专程回乡拍摄相关照片,尤其在8月中旬,他与和平县精神病医院院长卢林茂医生及卢创明校长翻山越岭,走遍了各个村落,拍摄了许多有历史意义的照片;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碧欣老师打印文稿;中山大学出版社相关同志鼎力支持,谨一并致谢。 本书插图和图版所用照片除署名外,均为黄平安高级工程师2017年拍摄。 另外,本书责任编辑钟永源老师说,为保留本村志涉及客家本土的方言与习俗记载和表述的原汁原味,而出现一些古体字、异体字、自造字的词汇及称谓,对出版物的规范用字有小小不足,敬请读者原谅。 陈振耀 2017年12月20日 后记 一、编著者简历 《增公村志》三位编著者都出生在增公坑,青少年时期都在增公坑成长。饮水思源,不忘故乡情。尽管我们三人年龄和人生经历有所不同,但对故土都怀有深厚感情。 黄金章,1933年出生于增公地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初中毕业后在增公小学(地朗)任教一学期,与陈文钦共同担负教学任务。1952年在和平中学高中毕业后考上江西农学院(现江西农业大学),就读农学专业。1956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在中央宣传部工作,1958年上半年调到广州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在该校的几十年中曾在多个部门担任过领导职务,阅历丰富,任人事处处长职务多年,并曾兼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秘书长,退休前被评为研究员职称(相当于教授),1994年退休。退休后曾担任华南农业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协会理事长(一届)。 陈振耀,1937年出生于增公上礤。1959年在和平中学高中毕业后考人中山大学,就读于生物学系动物学专业,196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至2001年退休。在校工作几十年,一直从事昆虫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经历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曾任昆虫学研究所昆虫分类与昆虫资源研究室副主任、白蚁防治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专业特长主要是半翅目(蝽类)昆虫分类和生物学研究、白蚁防治研究。主要论著有《中国经济昆虫志·半翅目(一)、(二)》(主要编制者之一)、《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白蚁防治教程》《水利白蚁防治》。社会任职方面,曾先后担任广东省白蚁学会两届秘书长和两届副理事长;退休后曾担任中山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协会生科院分会两届会长和校退休协会一届理事、两届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卢国祥,1945年出生于增公榕树下。土生土长在增公坑,自1964年至2004年的40年间,曾先后在增公大队、管理区、村委会担任过两届治保主任、两届党支部书记、一届村委会委员,把人生的主要精力贡献给增公的集体事业。然而,对增公这一时期的社会状态、生产情况和村民的生活都很了解,积累了许多资料,为村志提供了许多素材。 二、增公的山 增公村为群山环抱,山连着山,山外有山。据《和平县志》记载,和平县67座主要山峰中增公只有2座:马鞍山和禾笔尖。为此,我们心中疑惑有四: (1)马鞍山。我们还没有听说过增公村有马鞍山,只知道大坝丰通马鞍山。 (2)在《和平县志》中把位于增公腹地的蛤蟆嶂(石)归属桃源,显然有误,因为其东南是上礤,东北是嶂顶、水勿和大圾,往西北远望才是桃源。 (3)在增公村民的视觉感官中,石寨比蛤蟆嶂和禾笔尖更显得高而险峻威严,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在严冬冰雪气候,银装素裹,格外娇娆。只有一条险道可攀登上山顶,往北俯视山下,增公的五个自然村一览无余。村民视之为增公坑南山门的守护神,酷似一巨掌把守着人村之门。可是,在《和平县志》中无名分。 (4)纸湖嶂是增公坑西南山门瓦石垇的守门大将军,山体较大,山顶也较宽阔,整个山体的上半部只覆盖杂草和灌木,不长高大的乔木和毛竹。按其地理位置,应是增公和大坝通天礤及小堋的分水岭。整个山体为增公、通天礤和小垇三村共有。登上山顶,往西南远望,和平县城尽收眼底。在《和平县志》中,把此山归属大坝,我们也认为值得斟酌。 三、展望未来 我们认为,就生态条件而言,增公村比邻近乡村更具优势。 (1)增公的森林。从整体来看,成片的毛竹林面积大,基本形成不问断的连续分布,即使非纯的毛竹林,松、杉、油茶、杂树把山体覆盖得不间断的一片绿,这是其他乡村少有的。开门见山,尽是青山,“金山银山”。只有青山,才有绿水,保护好东江源头,祈望增公的山林更美,水更绿。 (2)增公的山。在《和平县志》中,和平县67座主要山峰,增公只有2座。众所周知,在增公境内和增公与邻近乡村交界处的主要山峰共有4座。本村的几座山峰各具特色,如禾笔尖,在上礤向东仰望眼前是一座山字形笔架山,都有游览观赏价值。蛤蟆石酷似攀爬到山脊上,在歇息的一只蛤蟆,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游客。 (3)增公的地形。切割较强烈,形成了多条分叉的长坑。这些长坑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 (4)增公的水。自古以来增公坑的水是优质的,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年,除了个别村落饮用井水,多数村落的村民饮用水是从增公河里取水的。1958年以前河里鱼虾也很丰富。今后只要加强生活污水和垃圾的管理,增公河的水质将是一流的。 鉴于增公村具有独特的生态条件,我们建议村委会应多与镇及县有关部门联系、沟通,今后增公村的建设可否分两步走,当前可争取建立镇或县的林业生态村,待条件成熟了再把增公村建成森林公园。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增公一贯比较闭塞、落后、贫困。近20年来,由于国家各级政府的加大投入力度,服务于国家各行各业的增公籍人士的关心,社会机构的帮扶,增公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感到欣慰。祈望增公跟上国家的发展步伐,不断前进。 四、致谢 幸获本县各级行政部门的资助和本村广大村民及在外地从事各行各业的增公籍人士鼎力支持,慷慨解囊,出版费用圆满解决, 《增公村志》得以如期出版。现将截至2017年12月20日止,所获资助和捐集的款项公布如下: 1.各级行政部门资助金额 和平县人民政府10000元 和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0元 上陵镇人民政府1000元 增公村村委会800元 2.个人捐款姓名及金额 地朗:黄佛清5000元 黄平安3000元 黄东文1500元 黄东涛1500元 山尾:卢林茂2000元 水口:陈国栋1500元 1000元上礤:陈东明陈志华 水口:陈桂贤 500元上礤:陈颖林陈国勇 王俊达 地朗:黄石湾 水头:卢胜春卢锦清 水口:卢国祥卢国煌 300元山尾:卢荣光卢金响陈金志 上礤:陈月发陈少剑 陈月山 地朗:黄增浓陈胜春黄桂祥 黄翠芳黄高峰 水头:欧阳永兰卢云准 水口:陈国民卢创明 200元山尾:卢桂达卢文科 朱林丰卢日成 上礤:陈冠亚陈志明陈拥军 陈拥泽陈中立陈中正 陈佰全黄菊香陈思锫 地朗:黄金生黄海东陈乐演 陈日光黄国雄黄卫泽 黄相南黄正品黄林城 水头:卢康定卢国栋卢国梁 卢锦明卢国建 水口:陈原泽陈仕彦卢国志 陈平扬陈国将卢春生 卢敏越卢正才卢海章 卢运生卢玉荣 100元山尾:曾锦桃袁石祥袁优青 袁西炼袁胜才袁谷昌 袁叶怀袁洪周黄胜春 卢金水卢伟俊 上礤:陈长青陈运淡 地朗:陈东高陈世泽黄汉明 黄金镜王胜桥王东水 陈延球 水头;黄锦松卢东武 水口:卢雪荣卢新高卢国廷 鉴于编著者学识所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谨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7年12月23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