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毛病太多——孩子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第一次在咨询室见到皮皮妈妈时,她的焦虑溢于言表。也难怪,这学期因为儿子皮皮,她已经被老师“请”过三次了。老师告诉她,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不好,让她帮孩子找个心理老师。
妈妈的担心
提起被老师“请”这个事,皮皮妈妈有些不开心。她说这三次都是因为皮皮和其他男生发生冲突。皮皮上五年级,长得比较瘦小,个头也比其他同学矮一截,班里个子高的男生有时就会“欺负”他。比如,下课时坐在他桌子上、路过时故意撞他一下等,基本都是类似的事情。这样一来二去就有了冲突。老师说皮皮每次都会暴怒,老师已经帮着处理完纠纷,皮皮还不依不饶。
皮皮妈妈说,孩子通常情况下脾气都不错,但发生这种事以后,会将脾气带回家里,在家里也很生气。妈妈心里难受,只好安慰皮皮别在意,可是皮皮根本听不进去。妈妈没有别的办法,也觉得孩子在学校受欺负,想来想去就生闷气,气孩子怎么长不高,成绩也不好,不招老师喜欢……一路想下去,觉得孩子真的需要心理辅导,比如,他情商低,总嘲笑别人,不能和同学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体育成绩不好,不爱动等。
皮皮的爸爸和妈妈都在科研院所工作,一家三口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爸爸平时工作忙,但只要有时间就会尽量陪孩子。妈妈晚上回家也能陪一会儿孩子。
皮皮妈妈说:“平时教育也没觉得有什么大问题,现在老师说让给孩子找心理老师,我感到很意外,而且我也担心孩子真有问题。现在,孩子大了,有时候问什么都不爱说。这几天,我急得晚上睡不好觉,嘴都起了泡。”
我安慰妈妈先不要太急,等我和孩子见面后再说。
随后,我单独见了皮皮。
“我看到这个孩子的介意”
皮皮有点儿瘦弱,一眼看去,好像才是个三年级的学生。皮皮很活泼,主动和我打了招呼,然后问道:“老师,我妈妈说我最近脾气不太好,带我到这里放松放松。我们怎么放松啊?”
“哦,那你最近脾气怎么不太好了?”我问道。
“也没什么啊,其实我觉得和平时一样,我妈非说我最近爱发脾气,那她让我来我就来呗。”
皮皮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我说:“没事,脾气好坏咱们先不说。你在学校学习一周了,可以在这里玩玩,放松下心情。”
皮皮大剌剌坐下来,指着架子上的沙具,问:“是来玩这个吗?这个不是小孩子玩的吗?我都五年级了,玩这个多幼稚!”
一开始就强调自己五年级了,我看到这个孩子的介意。我给他解释,这个很多大人都玩的。大学里的学生们也都玩,用沙具来编各种各样的故事,很有意思的。
皮皮一听,马上来了兴趣:“大学生也玩啊,那就不幼稚了。那我也玩,我最爱编故事讲故事了。”
皮皮性格开朗,很快投入到自己的故事中,一边编故事一边给我讲。第一次的故事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我问他,这三个人是谁?皮皮答道:“他们三个是好朋友。”
我问:“这里边有你吗?”
“没有,”皮皮说,“他们就是故事里的人。”
“那你在学校有朋友吗?”我问。
皮皮把头从沙盘上抬起来,看了我一眼:“不是玩吗?我不想说学校的事。”
“好好好,不说学校的事。咱们讲故事就行。”我连忙答应。
皮皮眉飞色舞地讲着故事,我听着他创作的故事,观察他的表现,在我们的交流中,我对皮皮有了一点儿初步的评估。
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到时间后,趁着皮皮撤沙具、整理沙具的间隙,我在另外的房间简短告诉他妈妈,初步评估孩子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当然还要进一步观察,应该是远没她想象得那样严重。同时,我告诉她,孩子看起来大大咧咧,其实内心很敏感,像“长得不高”之类的话,尽量不说。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妈妈先是松了一口气,听到我说有些话尽量不说时,不由“啊”了一声,“这个不能说啊,我还总说,想刺激他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身体。也是,我一说他就不爱听,我这不都是为他好嘛!”
“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其实孩子自己也想长高长壮,和同学起冲突这个是可能的原因,他也苦恼,所以家长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而不是老戳他脆弱的地方,”我继续说道,“目前家长做到这点就可以,家里大人需要互相提醒。”
皮皮妈妈点点头:“好的,老师,我们一定克制。听您说他没那么严重,我心里踏实些了。就让孩子跟着您慢慢调整吧。”
皮皮自然很愿意,走的时候告诉我:“老师,我这个故事‘未完待续’,下次我讲给你听。”
我和皮皮的沙盘游戏之旅就此展开。
第1章 焦虑的父母
我的孩子毛病太多——孩子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练习:提高陪伴质量
我家有个乖孩子——过于听话的孩子更加需要成长空间
练习:“社会适应能力”测试
害怕考试背后的秘密——本不该孩子承受的焦虑
练习:学习宣泄愤怒情绪
“为什么父母看不到我的改变”——做些和以前不一样的事
练习:家庭规条转化
玩游戏能带来成就感——用小目标,带来大改变
练习:你每天说多少个“应该”
第2章 控制的关系
“我就是那种只知道学习的‘好孩子’”——不要替孩子安排他的人生
练习:今天你和孩子谈话了吗
“凭什么你们生弟弟不征求我意见”——给孩子比现在还多的爱
练习:尊重练习
抑郁症女孩的自我救赎——把视线从孩子身上移开
练习:读一首诗
爱有界限——摆脱令人窒息的爱
练习:家庭生命周期
嘴巴和耳朵有“开关”的女孩——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练习:“行动一小步”法则
第3章 家庭中的力量博弈
“我的孩子有抽动症”——焦虑情绪使家庭陷入负性循环
练习:学习“感受表达”
我妈让我很抓狂——亲子间的被依赖和被管控
练习: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坐在楼下咖啡馆不愿回家的女孩——用身边的资源帮助自己
练习:家庭会议
“我不上学,我要在家保护妈妈”——疗愈有伤痕的家庭
练习:沟通模式自测
识破爸妈“秀恩爱”——夫妻感情出了问题,对孩子的爱不会改变,
练习:家庭关系小测试
第4章 爱、期待与伤害
“我想住在医院边上”——家族压力下的惊恐发作
练习:家族期望
都市留守儿童——孩子需要父母稳定的陪伴
练习:“夸奖”
不开口说话的男孩——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练习:邀请孩子画出他的社会支持系统图
总是生病的男生——重压下的身体自救
练习:“你可知我的压力”
文史哲达人——被父母的选择困住的男孩
练习:角色扮演
第5章 过度的教养:溺爱与放养
我要去墓地和爷爷告别——接纳妈妈迟到的爱
练习:“共度特别时光”
“我怕寄宿家庭的爸爸”——小留学生的焦虑
练习:倾听练习
“我的世界就是一片灰”——溺爱背后的伤害
练习:“边界”小练习
“我家没有夸赞,只有指责”——改变从练习表达开始
练习:简单问句开启对话
我要用抑郁症来对付我妈——放下强势,给孩子一点儿自由
练习:多元问题解决方案
让家真正温暖起来
家长苦恼万分地带着孩子来做心理辅导,却变成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大家一起努力,孩子的问题得以消除或者得到很大改善。这些年,每当此时,我都会在心中叹一声:家,是最能让人感到温暖的地方,也可能成为伤人最深的地方。
一个个案例,一遍遍用不同方式,演绎着这句朴实的话。
为人父母,时常会有“我是为你好”的武断,时常会忘了自己曾经年少时的迷茫,总是期待孩子飞得更高更远,却没有在意他们需要情感关怀,需要理解,需要一个适合生长的家庭环境。那些呈现在孩子身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便是孩子无声的呐喊。
我终于决定,将这些个案经过必要处理之后呈现出来,期待那些已为父母、将为父母的爱孩子的家长,能够认真研读,学习怎样真正地爱孩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这些案例是故事,又不是故事。看到别人的经历,却隐约看到自己的影子。如若你读到此书中的某处,心中一惊,“咨询师怎么知道我家的事”,请切莫对号入座,因为这些故事,本就不是哪个家庭独有。倒是要恭喜你,认真读下去,更有针对性地在家庭中进行调整,防患于未然。
故事好看并不是目的,这些类似于咨询实录的故事,我都悉心做出批注,好让读者,包括心理咨询专业初学者、有兴趣人士能够明白咨询如何起效。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话语,看似轻描淡写,却蕴含着咨询师的功力。同样的一句话,语音语调不恰当,语句组织不恰当,说话时机不恰当。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咨询师话不在多,而在于温和直击来访者的内心。
以故事来呈现案例,还有一层提醒:每个故事,都不是对此类问题的绝对解决方案。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家庭有自己独到的气质,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家庭而异。看整个故事,注意到哪些地方触动了自己,尝试着做一点儿练习调整,如此,本书任务就已达成。
感谢我的来访者们,我将我们一起工作的收获分享出来,期待能够让更多家庭未雨绸缪,及时调整,让家真正温暖起来。
这一刻,有很多感谢涌上心头,感谢这些年来-:g3~持我的师长友人,感谢催促我进行分享的廖晶晶、应莹两位编辑老师,感谢在本书成书过程中倾力相助的亲爱的助理冯驿惟,爱你们。
我的家人,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使我能够心无旁骛,专心完成此书。
于我,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本书出版之时,正值母亲离开四年之际,我的母亲,用她的智慧、豁达和爱,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给了我柔软而坚定的内心。如今她在天堂。当会开心,开心于我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家庭温暖,如同我的家。
家庭“生病”了,孩子往往是第一个受伤者,家庭问题会催生出孩子不同的症状。只有从家庭系统着手,才能看到孩子问题背后的真相,揭开家庭成员之间过度焦虑的、控制的、压抑的情感链接,改变失调的、相互伤害的关系状态,重建家庭生态环境。
师晓霞著的这本《别让家伤了孩子的心(爱孩子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将帮助父母厘清自我与孩子的关系,重新审视家庭问题,实现亲子共同成长,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健康幸福地长大成人,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呵护一定暗合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家庭关系决定孩子人生的起点。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一个人童年经历的灰暗的心理和创伤会传递到成年,甚至传给孩子,进而影响孩子的一生。爱孩子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师晓霞著的这本《别让家伤了孩子的心(爱孩子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通过焦虑的父母(父母自己),控制的关系(亲子关系),家庭中的力量博弈(家庭关系),爱、期望与伤害,过度的教养:溺爱与放养这5个方面,帮助父母厘清自我、孩子与成长,重新审视家庭关系,实现自我成长与好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