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无航标
在蜿蜒曲折好似云梯的盘山公路上,我坐在一辆破旧的卡车里,被随意地颠簸着。有一种无法说清也无法看清的力量把我从车厢里摔了出去,车上仅有的几个也一样被随意颠簸的人居然谁也没有发现他们的同伴遭到了突如其来的厄运。车子一直向前开,我却掉下了万丈深渊……我用生命中仅有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力量在惊呼,在喊叫,可就是没有人向我挥一挥他们高贵的手臂。“远程,你醒醒;远程,你醒醒……”我感觉到有人在呼唤我,可就是抬不动四肢。我从午休的噩梦中清醒过来,我害怕极了,我午休的时候是从不做梦的,难道这梦会有什么预示?我从床上坐起来。一下子看到德明那狼狈不堪的样子,他整个左脸血迹斑斑,两只眼睛呈青紫色的水肿,双手上留着已经千了的血迹。“德明,你他妈的怎么这副德性了?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我瞪大双眼急切地问。“梦蝶有一笔买卖又赚了不少,她就打电话邀我出去喝酒,我俩一共喝掉一瓶白酒外加十瓶啤酒。梦蝶喝多了,就让我骑摩托车带她出去兜风,刚出城外,为了躲避一辆大货车,我俩和摩托车一下子栽到了公路边,我没什么大碍,可梦蝶好像伤势不轻。我已经拦了一辆的士,把她送到了市医院,你赶快和我去照应照应。”我骂德明是乐极生悲,专挑坏事干。德明说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情骂这话。市医院离我的宿舍很近,我们不顾一切地往市医院跑,引得大街上的人频频回头看,我想大街上的人一定以为我俩是疯子。
梦蝶躺在洁白的病床上,见到德明和我,泪水就禁不住地淌出来。梦蝶告诉我们,医生告诉她骨盆已经骨折了,说是什么“骨盆环单处断裂”,不算大问题,只要卧床休息一个月,就可下地行走。窗外的阳光稀稀疏疏地落在梦蝶的脸上,我突然发现因惊吓和疼痛而脸色苍白的梦蝶反而显得有一种朴素美,我这才发现梦蝶其实很漂亮很温柔。我知道对于躺在床上的梦蝶,我应该表现出更大的同情和关怀,但我当时内心确确实实就产生过那种想法。梦蝶没有发生更大的不幸,这让我和德明感到完全是老天爷的关照。德明找来了梦蝶的日常用品,并做好了让梦蝶长期住院的准备。
梦蝶的姑夫在市商业局担任副局长,靠着这层关系,她主动放弃了国营公司的会计不当,在市西环路最繁华的地段开了一家副食商场,光帮手就雇佣了七八个人,据说每年的纯利润能够接近百万,在市里已经是出了名的“富婆”。可梦蝶一直认为自己命不好,流年不顺。因为她谈了三个对象都没有一个成功。30岁了还没有找到理想的伴侣,再有钱的女人也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吧。
德明是我的高中同学,高考时因差几分而落榜,最后在西环路租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临街铺子千起了打字复印的营生,这样和梦蝶就成为了邻居,一来二往的两人就混得挺熟了。 我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市里的一个行政机关担任秘书,常去德明那里并认识了梦蝶,因为都是单身,有空就会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慢慢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德明和梦蝾都很大方,每次吃喝都是他们掏钱,因为我工资少得可怜,用他们的话说我是“寒酸族”,并多次鼓励我“下海”,可我一直不敢也不想,因为我一直信奉无忧无虑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每当我看到他们为了钱与客户斤斤计较后又大把大把甩出去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他们其宴活得也挺累的,名利的诱惑大概是永远最吸引人也最折磨人的吧。
梦蝶出车祸的事在一些朋友中很快就传开了,三三两两地去看她,这就解决了我和德明的陪床之苦,况且医院也不准陪床。
梦蝶住院后,嘱咐德明为她照应一下商场,遇到大的订货可以替她做主,并且希望我有空也去帮忙。梦蝶商场里的那几个帮手和德明很熟,德明告诉他们梦蝶出车祸的事之后,就宣布由他代管商场一段时间,有事务必和他商量,俨然自己就是老板一样。我真佩服德明的才干,虽然他只是个千打字复印的,但对商业方面的事讲起来也是头头是道.而且丝毫没有是替别人管摊子的那层意思,仿佛那商场真的就是他自己的。这让我想起了我们那个机关,每次任命一名科级干部,至少要担任两至三年负责人,而且是先千几年副的,然后才提成正的。这样,从你知道自己要被提拔到最终担任一个科级正职,大概需要七八年的时间,因而许多人工作起来大都没有积极性。(P2-5)
生命只是一次远行抑或告别
2017年。我与故乡准格尔又做了一次深情的“告别”。这一年,我50岁。
女儿楚楚在英国读完本科、硕士后,她的母校华威大学商学院录取她攻读博士学位,她将又一次开启人生的远行。当年我就是在父母无尽的不理解和忧伤中背对故乡,一路南行的。若干年后,当我的父母为他们的儿子庆幸和自豪的时候,我深刻地体会到“远行”或许也是一种美好的亲情守望。我选择学医和终生坚守医疗行业与父亲是一名医生有关,他对专业的孜孜以求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对我影响非常大,这也是我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而女儿似乎受我的影响也颇大,她的本科和硕士读的都是人力资源管理,博士的课题方向也与医疗政策和医疗制度设计有关。由此,我觉得职业选择或许也是一种“宿命”,一个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冥冥之中是命运的安排。女儿这一次远行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已经非常坚定地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个人发展和未来居住地的选择上也与父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她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不再是事事都需要和父母商量的孩子,她是真的长大成人了,终将成为被放飞的风筝,行走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她的时间和空间再也不能被父母掌控。也不应该被父母掌控。以后的日子里,父母更多的可能是远远地欣赏和惦念,默默地牵挂与祝福。为此,我特地让她在远行之前和我回到故乡,回到我的出生地,回到我少年时代曾经生活过的角角落落。这既是对故乡目新月异的变化做了一次观光,也是我对自己的成长历程做了一次温情的回忆,更是想让女儿永远能记住自己的家乡,永远能忆起祖先和父辈们的沧桑。
我的先辈大概在清光绪九年(1883)前后,从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缺少耕地、连年灾荒(有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为证)的山西省忻州河曲县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谋生,当他们看到一个叫做蒙家敖包的地方有一处山坡土质坚硬,且附近有一眼泉水,便在此挖了两孔土窑洞落脚安身,自此开启了家人们在内蒙古的漫长生活。
我出生在一个叫新窑湾的小村庄,那里地广人稀,基本上是一个山坡住着一户人家,记忆中除了跟着爷爷满山坡放羊以及和母亲、姐姐挖野菜,对于童年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记忆。6岁的时候,跟随做乡村医生的父亲到了一个叫黑岱沟的小镇,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从到准格尔旗第一中学读高中开始,黑岱沟就成为我人生中愈来愈远的记忆。每每想起曾经住过的土窑洞、安静的小院、父母忙碌的背影以及和姐姐、弟弟、妹妹的嬉戏打闹,都倍感温暖和亲切,这也成为我一路前行的精神动力和心灵滋养。
1998年,我偕妻子和女儿移居广东,这是自我们的先辈走西口到内蒙古后,第一个家庭整体离开内蒙古。现在想起来,这可以说是一次有勇气、有担当的迁移。想当初怀抱梦想、一路南下、执著前行,曾经有过的青涩与艰辛、无奈与迷惘,今天都沉淀为人生的淡定从容,宠辱不惊。在内蒙古30年的成长经历和在广东20年的人生历练,铸就了我的人生的个性和生命的品质,也让我体验到作为一个男人是应该如何的饱经沧桑和泪流满面。
在我从事医院管理咨询与培训的过程中,当有些朋友得知我爱好文学,且曾有多本作品集出版时,便想看看我曾经写过的东西,想了解一下我曾经的心路历程,加之自己确已年过半百,似乎也该来一次“人生总结”。几经思考,觉得还是应该把这20多年来写下的一些东西再回味一下,于是选取部分作品形成了这本《从北向南》的选集。
从1990年参加工作到1998年离开内蒙古,我一直在故乡的一家医院从事管理工作。移居广东后,又先后在3家医院从事管理工作,直到2007年彻底离开“体制”。17年来在央企医院、公立医院和中外合资医院等不同体制里的成长经历。在北方和南方不同环境中的生活轨迹,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赋予了我多彩的生活体验。从2007年创办医院管理咨询机构到2017年整整10年,这10年我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全国的每一个省区市、大部分的地级市以及500多个县,近2000次的飞行,300多万公里的行程,我为23C)多家医院提供管理咨询,为500多家医院提供内部培训,累计授课超过1万小时。创业这10年,更多的是学习、成长、见证与感悟,尤其是作为一名咨询顾问,我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人们的生存状态,反过来再从别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这样就能在一路前行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展现人生的价值。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他的回忆录《一个旁观者的历险记》(中文译本名为《旁观者》)中把自己比喻为一个“旁观者”。他这样描述旁观者:“旁观者注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并反复思考——他的思考,不是像镜子般反射,而是一种棱镜片式的折射”。我们的现实生活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形:想深度地参与现实生活,却很可能被现实生活远远地抛弃;想远离喧闹与嘈杂的现实生活,却又因莫名的孤独而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寻找一种虚伪的安全。我们试图努力与现实为伍,但又不想随波逐流;我们想拼命参与现实,但又不想留下伤痕;我们想逃之天天.却又不甘寂寞。所以,不管物质生活如何丰富多彩,并不能给人一个安宁的内心和充裕的精神世界。而文学艺术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既可以填充极度贫乏的生活,也可以平衡过度富裕的生活,最终让我们的心灵充盈而丰满。阅读与写作陪伴我度过了青春期,走到了中年,它给予我最大的帮助是逆境时不孤独,顺境时不张扬。这也是从我爱上文学那天起,不论生活如何变化,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经常要拿起笔来写下心得的习惯始终未曾改变的重要缘由。
选集中的这些文字,时间跨度比较大,有些文字今天读来自己未必能赞同当时的观点,但作为一种回忆,我并未做修改,我希望当年的我能够一直就在那里存在着,因为于过去、于现在乃至于未来,我都是无怨无悔的。
既然已经年到半百,那么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必然会有所调适,为兴趣和快乐而生活,应该是年过半百之后的状态与追求。50岁之后的人生就应该行走在山水间,游走在文字中,亲近自然,温暖灵魂。
我相信缘分,愿有缘读到我写下的文字,并能产生些许共鸣的朋友们能一起分享人生的欢乐与忧愁、幸福与悲伤。
一切随心随缘随喜。
2017年10月于
广州
山豆著的《从北向南(精)》选编作者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序跋等题材,其中不乏佳作。还收录了社会各界对山豆作品的评论,以资读者参考,全面反映了山豆的文学创作状况,集中体现了其文学创作水平。该书还收录了对山豆其人其文的评论,以资读者参考。
诗人山豆,在他身上,南方与北方,柔情与粗犷,缠绵与豪放,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山豆正在固执且近乎执拗地坚守自己真爱的阵地,他用真心来表达真爱,包涵着对故乡的爱,对故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事业的爱,但更多的是对往昔(北方)的回忆,虽然往事不能重回,但也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倾诉。
山豆著的《从北向南(精)》收录了《记住圣母河》《旅行者的感悟》《春天的花开在哪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