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多元协同网络视角下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齐艳芬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齐艳芬著的这本《多元协同网络视角下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针对我国城市公共服务协同网络供给研究,涉及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既有理论的探索也有实践的开拓,既有时代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复杂性。在吸收国外本领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具体国情,从更高合作层次的协同网络视角进行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公共服务供给理论、协同论、网络治理理论等,也为解决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困境、实现有效供给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路径。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主要引用发端于自然科学的协同学理论和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治理理论来分析解决协同供给困境,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前瞻性;在研究内容上,阐述了城市公共服务各供给主体走向协同供给的动力机制,构建了有机统一、相互嵌套的城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机制,分析了协同网络运行的结构基础,搭建了多元协同网络运行的管理平台等,为各个城市政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体系奠定了基础。

内容推荐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市民公共需求快速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面临改革与创新。齐艳芬著的这本《多元协同网络视角下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结合国外公共服务理论和实践发展,遵循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演变逻辑,立足于中国当前具体国情,提出城市公共服务多元协同网络供给新模式。基于协同学、网络治理等相关理论,采用系统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以及定量研究法,分析多元主体走向协同的内部和外部驱动因素以及驱动机理,明晰多元协同网络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探索协同效应获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奠定多元协同网络运行的宏观结构基础,并构建相互嵌套、有机联结的微观协同机制,以促进整个公共服务合作网络的协同旋进;规划和设计多功能在线管理平台,并制定和完善贯穿供给流程的法律法规制度,为协同网络稳定运行提供平台支撑和法制保障,最终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实现整体倍增的协同供给效应。

目录

第1章 城市公共服务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研究源起

 1.1 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研究背景

 1.2 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研究意义

 1.3 多元合作网络供给研究回顾

1.3.1 合作网络供给研究的演进脉络

1.3.2 合作网络供给的供给主体研究

1.3.3 合作网络供给的治理与绩效研究

 1.4 多元合作网络供给研究的评述

 1.5 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的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公共服务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理论支撑

 2.1 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的基础理论

2.1.1 系统理论——协同网络供给逻辑起点

2.1.2 协同学理论——协同供给动力机制

2.1.3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协同供给关系结构

2.1.4 网络治理理论——协同供给运行机制

 2.2 多元协同网络供给基本概念

2.2.1 城市公共服务

2.2.2 协同供给

第3章 城市公共服务多元合作供给实践分析

 3.1 多元合作供给的背景和条件

3.1.1 多元合作供给的背景

3.1.2 多元合作供给的条件

 3.2 多元合作供给的类型和角色

3.2.1 多元合作供给的类型

3.2.2 多元合作供给的角色

 3.3 多元合作供给实践案例

3.3.1 南京市鼓楼区政府与养老服务中心的合作实践

3.3.2 宁波市海曙区政府与星光敬老协会的合作实践

3.3.3 杭州市政府与援通公司的合作实践

 3.4 多元合作供给的成效与困境

3.4.1 多元合作供给的成效

3.4.2 多元合作供给的困境

第4章 城市公共服务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的形成

 4.1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演变逻辑

4.1.1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历史演变

4.1.2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演变特征

4.1.3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发展态势

 4.2 多元协同网络供给形成的动力系统

4.2.1 协同网络供给形成的外部动力

4.2.2 外部动力的驱动作用

4.2.3 协同网络供给形成的内部动力

4.2.4 内部动力的驱动作用

第5章 城市公共服务多元协同网络供给模式

 5.1 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的秩序与运行

5.1.1 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的秩序

5.1.2 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的运行

 5.2 多元协同网络内主体与关系

5.2.1 协同主体

5.2.2 协同关系

 5.3 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的类型和特征

5.3.1 协同网络供给的类型

5.3.2 协同网络供给的特征

 5.4 多元协同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

5.4.1 信任关系

5.4.2 信息平台

5.4.3 管理平台

5.4.4 政府角色

第6章 城市公共服务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的结构制约

 6.1 协同效应实现的影响要素与作用机理

6.1.1 协同效应

6.1.2 协同效应实现的影响要素

6.1.3 协同效应实现的作用机理

 6.2 公共价值共识达成的制约

6.2.1 公务员公共服务精神缺失

6.2.2 公民公共精神匮乏

6.2.3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6.2.4 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精神萎靡

6.2.5 多元主体间的文化冲突

 6.3 城市政府协同能力的结构制约

6.3.1 部门间关系的非协同性

6.3.2 层级政府间关系的非协同性

 6.4 多元主体问良性关系形成的制约

6.4.1 企业组织参与供给不足

6.4.2 社会组织参与供给不力

6.4.3 公民参与薄弱

第7章 城市公共服务多元协同网络供给基础奠定

 7.1 促进公共价值共识达成

7.1.1 培育公务员公共精神

7.1.2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

7.1.3 强化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意识

7.1.4 培育公民公共精神

7.1.5 构建协同型文化

 7.2 提升城市政府协同能力

7.2.1 转变政府职能

7.2.2 优化政府部门间结构

7.2.3 理顺层级政府间关系

 7.3 发展多元主体问良性关系

7.3.1 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7.3.2 支持企业组织参与供给

7.3.3 扶持社会组织参与供给

 7.4 强化公民参与供给

7.4.1 提升政府对公民参与价值的理性认识

7.4.2 培育公民参与服务的能力

7.4.3 完善公民参与服务的制度

第8章 城市公共服务多元协同网络供给机制构建

 8.1 构建公共服务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理论

8.1.1 协同供给范围限定理论

8.1.2 协同参与主体筛选理论

8.1.3 协同过程激励与监督理论

8.1.4 协同合作模式发展理论

8.1.5 协同网络供给绩效理论

 8.2 协同供给机制构建的原则

8.2.1 公平原则

8.2.2 效率原则

 8.3 协同供给的流程设计

8.3.1 需求偏好表达阶段

8.3.2 协同决策阶段

8.3.3 协同生产阶段

8.3.4 协同绩效评估阶段

 8.4 协同供给运行机制构建

8.4.1 协同供给需求表达机制构建

8.4.2 协同供给决策机制构建

8.4.3 协同供给生产机制构建

 8.5 协同供给辅助机制构建

8.5.1 协同激励机制构建

8.5.2 协同问责机制构建

8.5.3 信息共享机制构建

8.5.4 信任形成和发展机制构建

 8.6 协同供给绩效评估机制构建

8.6.1 绩效评估主体确定和选择

8.6.2 绩效评估目标和方法选择

8.6.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

8.6.4 绩效评估基本程序设计

第9章 城市公共服务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的法制和平台建设

 9.1 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的法制规范

9.1.1 完善电子政务法规

9.1.2 制定公共服务协同主体组织法

9.1.3 制定公共服务协同流程法

9.1.4 构建协同技术标准

 9.2 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的管理平台设计

9.2.1 协同网络运行的总体服务需求描述

9.2.2 协同网络管理平台设计的原则

9.2.3 协同网络管理平台的总体功能设计

9.2.4 协同网络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

9.2.5 协同网络管理平台上的角色划分

9.2.6 协同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与运营

结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1: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