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融人札记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三山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离金钱最近的地方,映照出怎样的人性幽微?三山著的《金融人札记》,作者游刃于银行、投资与保险业之间,精准地窥透并描摹人与金钱之间的一幕幕戏码,她有善感而理性的心、细腻而锋利的笔,更有着因为体恤而生的温度和通透。在这些真实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人生,看到了人性,也看到了自己。

内容推荐

三山著的《金融人札记》是一本金融类普及读物,本书作者拥有15年金融类工作从业经验,借助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讲清了金融理财的内在道理,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掌握科学的理财方法,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书中故事读来深入浅出,既有对金融知识的普及,也有对人性的分析总结,适合于金融工作从业人员、人力资源工作从业人员和对理财比较感兴趣的人群。作者写作功底比较扎实,文字优美,阅读吸引力比较好,文中的部分内容在《中国周刊》和网站有刊发,比较受读者的欢迎。

目录

投资篇 当人性离金钱最近

 1.上海小男人

 2.上海大男人

 3.赌徒

 4.太湖边的农民

 5.忘年交

 6.红女郎

 7.另类煤老板

 8.天生不会拍马屁

 9.看一眼

 10.古建筑修复师

 11.扬州客

 12.用我的名字开户

 13.给我15分钟

 14.咸猪手

银行篇 富贵再三逼人

 15.冲动是魔鬼

 16.地震之后

 17.你的背影

 18.家里的现金

 19.爱的传教士

保险篇 爱和承诺

 20.你也不想我痛苦终生吧

 21.你生病了,有人照顾你吗

 22.把墓地买在寺庙

 23.帮我太太多买点

 24.他会写我的名字吗

 25.做主妇都做傻了

 26.爱残了

 27.我只想应酬自己

 28.我喜欢你的声音

 29.人生已成定局

 30.我有17套房子

 31.我怕死

 32.我不等任何人

 33.也许你会成为我的主角

 34.赚钱好陌生

 35.幸福

 36.我遇到的最好的CEO

 37.时尚拾荒族

 38.做机器人的博士后

 39.葬礼主持人和八音盒

 40.环游世界

 41.生活在别处

 42.养虫子的男人

 43.老了怎么办

 44.比阿尔茨海默症更可怜的是什么

 45.下半生做慈善

 46.世上“蠢”女人何其多

 47.命运交响曲的变奏

 48.分享

 49.两个地震孤儿

 50.一对宝贝

 51.让我们相濡以沫

 52.利令智昏

 53.你首先是一个人

 54.受益人能改吗

 55.养老有三宝

 56.商量一下

 57.倾城的桃花我只给你

 58.20000?2000!

 59.内心的永动机

 60.诗意人生

 61.不敢去体检

 62.如果你在那趟动车上……

 63.第100个客户

 64.生活永远比小说精彩

 65.逆选择和梦想

 66.我的梦想

 67.从书房到厨房

 68.孤独的堂吉诃德

 69.牡丹亭

 70.心魔

 71.不会考虑意外

 72.医院那点事儿

 73.你能返我多少佣金

 74.天凉好个秋

 75.我不知道该去哪里

 76.不要离我太近

 77.绣花的男人

 78.想我就去海边吧

 79.我的儿子买得起

 80.最近比较烦

 81.面试集锦

 82.钱塘自古繁华

 83.加蜂蜜的红茶

 84.第三情

 85.我害羞

 86.人与茶俱老

 87.蜂蜜核桃和绿豆糕

 88.生活的艺术

 89.修鞋和修行

 90.人情味

 91.渡口

 92.无用

 93.实验室的故事

 94.回家

 95.我是保险的受益人

 96.27个反对问题

 97.比较男

 98.真爱一定会来

 99.我的乐趣就是赚钱给她花

 100.交给你,我很放心

 101.你的成长不关我的事

 102.等你老了

 103.义学的梦想

 104.开照相馆的梦想

 105.把钱都留给她

 106.世界上最麻烦的事情

 107.穷凶极恶

 108.53楼的咖啡

 109.最大的慈善

 110.盛装舞步

 111.因为有爱,一切都好

 112.三月·花朵·草莓

 113.所谓坚持

 114.能如婴儿乎?

 115.觉察你的紧张

 116.我和那些人没什么不同

 117.一顿饭 几亩地

 118.搬家记

 119.剥了皮的芒果

 120.半阕《虞美人》

 121.爸爸的爱

 122.感谢您

后记

试读章节

1.上海小男人

公司同事普遍不愿意做上海客户,原因是上海人比较精明、麻烦,一般也很难签下来合同,而我的第一个客户,就是上海人。

正常的工作程序走完,谈妥,准备签合同了,他带法律顾问过来一起研究,看完条款,还不想签字,开始问我。

“你是学金融专业的吗?”

“不是,我是学中文的。”

“哦,那你怎么做了金融呢?”

“毛主席也不是政治专业毕业的啊。”

“这个……那你是哪里人啊?”

“湖南人。”

“那你住哪里啊,身份证号码能报给我吗?”

……

客户继续问:“你一个湖南人跑到上海来做什么呢?”

我起身,把合同拿过来摔在桌上:“我告诉你,我根本就不乐意你这种上海小男人做我的客户!”

客户惊愕,他的法律顾问赶紧站起来笑着说:“别生气,我们上海小男人就是这样的!”

后来合同签了,而且他还帮我介绍了一些很好的客户,也一直随着我跳槽去新的公司,一直由我帮忙打理他的资金。

三山点评

客户问住所的用意是想了解我住在哪里、什么地段,以便评估我的收入和经济状况,借此判断我的业绩和工作能力,部分客户都会用类似的提问来含蓄地搜集资料,借此帮助自己判断理财顾问是否值得信任。上海不同区域和地段的房价相差悬殊,以前上海人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上只角”和“下只角”的说法。总体来说,旧上海时期的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西区大部分与中区属于“上只角”,而“华界”以及城乡结合部属于“下只角”。新“上只角”的分布大体延续了旧上海时期的框架,并扩展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这些是当今上海最核心的城区范畴。随着上海旧城改造的持续深入以及南北平衡战略的切实贯彻,上海“上只角”的范围将会逐步扩展至整个上海中心城区。

2.上海大男人

那个小男人很快帮我介绍了一个大男人客户。

电话里聊过,客户很认可,于是跟我说:“我给你地址,你直接去我家,找我太太拿我的身份证。”上海人其实极少请人去家里的,尤其是一个没见过面的陌生人。

签完合同,准备汇款的时候,大男人约我见面。上车后他给我一个塑料袋,我打开一看——三万美元的现钞。他说:“没时间去银行,直接把家里的现钞拿来了,你点点。”我晕,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美元,我哪能辨别真假啊,万一有一张假的可就亏了,2002年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8啊。我定定心,豁出去了,笑了笑说:“不用点,我相信您。”这话绝对是咬牙切齿说的,他坚持连收条都不要,说同样相信我。

当然钱都是真的,也一张不少。

帮他赚钱了,他请我吃饭,聊天时说:“有一次应酬,我们四个人在夜总会喝了200瓶啤酒,一直喝到早晨9点,回房间就倒了。”

难怪,上海出产小男人,但是也出余纯顺这样的汉子。

他在我认识的上海男人里面算是豪爽的了,但也细腻,投资不顺利的时候,他来我办公室,半句不提钱,送我一个粉色的小玩具熊,可以贴在玻璃窗上的那种,我一直留着。

P3-6

序言

终于把所有的热爱放在了一起

2014年11月,三山注册成立了“S&S咨询公司”。她将这件事解释为:一个在金融业外企干了十几年的女文青为了梦想而终于做出的决定。

她对公司经营业务的解释,也脱不开骨子里的文艺范儿。两个S分别代表Small和Slowly,寓意我们慢慢地做,希望从一个小小的心愿出发,用等待一朵花开的缓慢耐心为人们管理财富。

15年前,怀着对上海的爱——因为那是她最爱的张爱玲的城、鲁迅的城,三山从家乡湖南来到这座城市。14年里,她辗转于投资、银行和保险三大领域,从一个一无所知者成为行业翘楚,从一个向往这座优雅与传奇之城的朝圣者,变成了这座城优雅与传奇的一部分。

三山喜欢一句话:只要你真诚地向宇宙下订单,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助你实现梦想。

1.我大概属于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三山从小在外婆家听那些黑胶唱片里缓缓流淌的戏曲长大,尤其喜欢越剧《红楼梦》里宝黛的爱情故事。

“越剧唱腔之婉转悠扬,歌词之清雅秀美,宝黛二人互为知己的深情款款,懵懂的年纪里我可以安静地坐在小板凳上一听就是半天,反复咂摸,深感其意。”

小学三年级时,三山用压岁钱给自己买了第一本书——《红楼梦》,整个春节窝在家里似懂非懂啃完了全书。“一脚跌进一个缤纷多彩的大观园,诗词曲赋、吃穿用度、园林建筑,哪儿都好,满心欢喜。”

她父亲也爱看书和杂志,三山喜欢翻他订的《中篇小说选刊》。在那里,她看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红楼梦》里醒了过来,“原来还有一个地方叫‘农村’,那里的人生坚硬贫瘠。”

从那时起,三山小小的心里开始有了想当作家的念头,“希望多年以后有人也为我的文字彻夜难眠。”她在作文《我的理想》里写下:我要带着两支笔去流浪,一支笔装红墨水,写光明和快乐;一支笔装黑墨水,写黑暗和痛苦。

“我大概属于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三山说。

三山很多时候都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张爱玲就是那个时期爱上的,看了我所有能找到的书。”

毕业后,三山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会计。三山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不过后来她发现那份工作的好处——相当清闲,有大量时间看“闲书”和写作、旅游,“而且领导重视,同事尊敬,又是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职业,就慢慢安心下来,心想用这份职业养自己的梦想也不错啊。”

但是三山心里终究知道,自己是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所以她边工作边学习别的东西,“一直在考各种证书,为将来行走江湖做准备”,拿各种资格证书:会计师、播音员、记者证……

2.3000块钱闯上海滩

三山快过20岁生日时,妈妈给了她2000元钱,让她给自己买一个生日礼物,“我们那边觉得逢‘十’都是大生日,所以过得很隆重。”

三山选择了旅游,那是第一次离开湖南独自出远门。她把2000元钱分成两份,放在两个鞋子里,带着凡·高的自传《渴望激情》上路,坐十几个小时的硬座到了北京,待了一周后又去了南京。

这次生日旅行开启了三山的背包之旅,以后她去了杭州、深圳、武汉、上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开始一点点实现。另外当时也想通过旅行考察一下不同的城市,为将来出去发展做准备。”

她最后的选择是上海。“那时各种证书都考了,觉得也差不多了,南京的好朋友一直鼓励我去上海。有个声音也告诉我这就是我要来的地方:这是有‘霞飞路’这么好听的名字的地方,这是张爱玲写下成名作的地方,这是鲁迅先生生活过的地方,这是中国最优雅最传奇的地方。”

作出决定时,三山是激动的,但也惶恐。“对于那个城市完全陌生,举目无亲,前途不可知。”家人和朋友们也很难理解三山,“他们觉得我放弃这么一份清闲、体面、薪水优厚的工作简直是疯了。”

“我告诉自己,解放前那些大字不识的华工都能漂洋过海生存下来,那么我在说自己语言的土地上没有理由不能生存,而每一次经历都将成为我的文学滋养和写作素材。”

2002年,三山带了3000元钱到了上海。“我跟自己说,如果能混下去,3000块足够了,如果混不下去,带3万块也没用。”

3.从“外行白痴”到金融精英

到了上海,开始找房子、发简历、找工作。在没有面试的日子里,她就去大学校园里旁听喜欢的课程,去图书馆看书。

……

离职后,三山出去旅行,在北大学考古,在国外禅修,想要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然后,她进入银行工作。再然后,她看到了保险的意义,于2009年进入保险业。

“我喜欢做保险是因为可以帮助人,可以和人们直接谈生死的话题,这比以前做投资是因为更具挑战性,谈话也更有深度。我们不再仅仅关心回报率、收益率,而是关注怎么做好一生的财务安全规划,关注怎么帮助人们用金融工具传递对家人的爱和责任,怎么帮助人们在风险来临时依旧能够享受生活的品质和做人的尊严,拥有安心无忧的生活。”

三山爱这份工作,她的真诚、专业能力和对用户的真心得到了很多客户的信任,“他们愿意把我介绍给身边人,甚至有客户对朋友说,即使不买保险你也要认识她。”  那些日子里,三山每一天都努力拜访客户,晚上回家就写作,“我觉得每天遇到那么多有意思的人,把他们写下来很好玩,写作是我一生所爱,在工作中观察人、描写人,这也是我选择这份工作的最大动力。最多的时候一天拜访7个客户,晚上到家已经1点多,顾不上劳累,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写下这些好玩和感动着我的人和事。”

4.感谢老天成全我这么“贪心”的人

2013年,那种感觉又来了。“我觉得所有的工作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知道需要换一个工作环境了。当时的选择有:某外资公益基金全国市场和培训总监,某知名私企HR,做一个快乐自由的销售,做一个纯粹的专栏写手、企业私人教练……”

最终,她选择了创业。对她来说,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她在金融圈打拼十余年积攒下来的优质客户资源和良好口碑,她对未来形势的敏锐判断,一个女文青挥之不去的文艺情结——凡此种种,注定“S&S咨询公司”的产生是必然的。

三山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在老龄化、少子化和遗产税热议的大背景下,个人养老和家庭资产保全规划,高端客户全球资产配置,这是未来十年的‘黄金市场’;为企业主客户提供延伸的企业教练和管理培训服务,这是我的擅长;而坚持阅读和电影欣赏,这是我愿意和客户终身分享的兴趣。”

“我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把我热爱的金融理财、培训、阅读、写作、电影都放在一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三山充满了感恩,“感谢老天成全我这么‘贪心’的人!”

公司成立后,客户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超出她的想象,更让三山开心的是,她设计和主导的“读书沙龙”运行得很成功。有一次,她在沙龙上分享了她写的“这个人和他的使命:读《邓小平时代》”,听众评价“这是我近期听过的最好的课”。

扎克伯格曾说过:我们不是为了创立公司,而是为了改变世界。三山非常喜欢这句话,她希望能够帮助客户学习财富管理的智慧,传递生活的艺术,让这个世界每天多一点美好。

记者 安平

原文发表于《中国周刊》

后记

这些文字断断续续地写了将近十年,最初只是觉得好玩,发表在论坛里,那时候还没有朋友圈,没有微信公众号,时间过得好快。据说每个人都是盐,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味道”,本书就是这个大时代的一颗小小的盐粒吧。

“上海”和“金融”两个词有些共同点:体面、光鲜、压力大、节奏快。一个人在上海从事金融业便会同时承受这些,但如果抱着一颗学习和好玩的心去体验、观察,时光也会慷慨赠予和沉淀一些独有的心得,感谢生活。

出书是“灾桃祸李”的事情,但因为朋友们的喜爱,“一口气读完”是我听到的最多的评价,所以我也抱着忐忑的心情尝试一下。本书比较适合金融业人士以及对金融行业好奇的人们、对销售和培训有兴趣的人们、正在创业或者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朋友们。当然,对“人”或“人性”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翻翻,我想应该不会浪费您太多时间。

这些文字原名《生活永远比小说精彩:12年目睹金融圈那些人和事》,在网上连载过一部分,出版时编辑建议改名为《金融人札记》,我担心是不是太“大”了,虽然本书确实写了金融业的投资、银行和保险三大体系里的故事,但也仅仅是冰山一角、九牛一毛。不过一时也没有想到更合适的名字,只能请读者原谅,如果有更好的建议,也欢迎给我们留言,谢谢。

感谢《中国周刊》的编辑和记者安平女士,在2014年用专栏连载的形式编发了本书的部分文字(36个故事),本书的序言就是她对我的个人采访,采访稿也发表于2014年的《中国周刊》。感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的编辑吴建新先生,通过我的公众号“遇见三山”看到连载后,感到很喜欢而积极促成出版一事。直至此刻,两位编辑和我都素未谋面,我们是“熟悉的陌生人”,我常常感动于这样的“素交”。

感谢本书中所有写到的客户、朋友、学员和曾经面试过的候选人,谢谢你们讲述的故事,让我曾经有幸走进你们的心里。

感谢此刻正在耐心阅读这些文字的您。

三山·上海柔慈阁

2017年2月26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