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译注的这本《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不穷。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乃一代枭雄曹操,字里行间不乏曹操的真知灼见。当代著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研究《孙子兵法》,不但为全文作了校勘、注释、今译,还撰有题解及考订、评论文字,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浅显易懂。
| 书名 | 孙子兵法(典藏版阅读无障碍本)(精) |
| 分类 |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朴民译注的这本《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不穷。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乃一代枭雄曹操,字里行间不乏曹操的真知灼见。当代著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研究《孙子兵法》,不但为全文作了校勘、注释、今译,还撰有题解及考订、评论文字,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浅显易懂。 内容推荐 黄朴民译注的这本《孙子兵法(典藏版阅读无障碍本)(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最有价值的军事典籍,成书于春秋末期。相传为春秋末吴国将军孙武所撰。该书总结了春秋时代的战争经验,强调“慎战”“知道”等军事思想,揭示出战争的本质和一些重要规律,对后世的政治、军事、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历来被称为“兵经”,其著者孙武则被尊为“兵圣”。该书流传已两千多年,从17世纪开始陆续有多种外文译本面世,至今它依然在全世界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目录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附录一:孙子传略 试读章节 本篇主要论述了研究和谋划战争全局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战争指导者如何把握和分析战争双方的主客观条件,正确判断和预测战争胜负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夺取胜利等一系列问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军事活动一直占据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军事上的成败得失,直接关系着社稷的安危,民众的存亡,因此历来为人们所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作为古代兵学文化的最杰出代表,《孙子》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它开宗明义就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这一重要命题,并从这一认识出发,着重强调了要通过对敌我双方现有客观条件——“五事”“七计”的考察比较,以期对战争的胜负趋势作出正确的估计。具体地说,就是看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指挥高明,哪一方具备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贯彻彻、底,哪一方武器装备优良,哪一方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从而做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先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总之,孙子认为,只有“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多算胜,少算不胜”,方能制订出己方恰当的战略决策,为克敌制胜提,供充分的客观基础。 《计篇》所反映的孙子从实际出发、谋划战争全局的思想,无疑是唯物的,也是高明的。它同商周以来那种以卜筮方法预测战争胜负态势的迷信行为划清了界限,标志着人们在认识和把握战争问题上的质的飞跃。因此既为后人在理论上加以继承和发展,又被众多军事将领奉为圭臬,用以指导战争实践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历史上许多次重大战争的胜负成败,其原因都与能否遵循《计篇》这一基本原则密切相关。 公元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一带(今安徽境内)与前秦数十万大军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战争的结果,是弱小的东晋军队大获全胜,挫败了前秦南下灭晋的战略企图,稳定了东晋王朝在南方地区的统治。用《计篇》的中心思想来对照,这一局面的发生决非偶然。前秦统治者苻坚昧于对“五事”“七计”的了解掌握,主观武断,一意孤行,从而招致了丧师灭国的大辱。明明是绝大多数臣下不与自己“同意”,反对贸然进攻东晋,却偏偏要执意南伐;明明是内部不稳,士气低落,“兵众”不强,慕容垂等部将有“他志”,却偏偏要锐意轻进;明明是不知南方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水军力量又不如对方,军队缺乏系统训练,却偏偏要舍长就短,随意开战。那么,惨遭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反观东晋方面,则上下“同意”——上至皇帝,下至民众,都主张抗击秦军的进犯;将帅有能——谢安指挥若定,谢石、谢玄等人应变自如,刘牢之骁勇善战;士卒精练——北府兵久经沙场,以一当十;天时、地利掌握得宜——水军实力强大,气候条件适应,地理形势熟悉。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就为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赢得胜利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计篇》以“五事”“七计”为中心内容的“庙算”决策思想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它超越时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战争固然是力量的竞争,同时也是智慧的角逐,孙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但高度重视对敌我双方各种客观条件的认识和把握,而且也强调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战争指导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从而将胜利的蓝图变成现实。这种既立足于战略谋划,又强调把战略谋划付诸实践,既强调物质条件的作用,又不忽视将帅主观能动作用的做法,表明其战略思想既是唯物的,又是朴素辩证的。这点乃是《计篇》第二层主要含义。 《计篇》主张积极“造势”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所谓“势”,是指有利的作战态势,而有利态势的拥有,关键在于战争-指导者依凭有利于己的客观条件,灵活机变,巧妙用兵,确保自己牢牢立于不败之地。为此,《计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作战“造势”原则,这就是著名的“诡道十二法”,其核心,即那条为后世军事家推崇备至的作战纲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认为,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一切均以“利益,,之大小或有无为出发点,以能否取胜为前提。因此,对敌人丝毫不能讲仁义,讲礼让,而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将其置于死地。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善于运用“示形动敌”的方法,调动敌人,迫其就范,痛加打击,夺取胜利。具体的措施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买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等等。孙子把这种“诡道”方法推崇为“兵家之胜”,即视为克敌制胜的奥妙精粹之所在。 《计篇》这一“诡道”制胜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进步,是对用兵问题上“以礼为固,以仁为胜”陈腐观念的极大冲击。它适应时代的需要,符合战争活动的本质属性,因此值得充分肯定。 以“因利而制权”为宗旨的“诡道十二法”思想,对后世军事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非常巨大。直至今天,这一思想的合理内核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对指导现代战争仍不无重要的借鉴价值。如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迂回突袭伊军纵深,顺利实施“沙漠军刀”作战计划,其做法也与“远而示之近”的原则相吻合。P10-12 序言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古老而精辟的军事格言,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一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出自中国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学家孙武的经典兵学著作——《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精博深邃,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极其深远,被尊奉为“百世兵家之师”。直到今天,《孙子兵法》的许多合理内核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泽,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谈判等活动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岳麓书社建立以来已出版多种版本《孙子兵法》,发行了百万余册,为了适应一般读者的需求,我们对原来的版本进行了精心的修订,并对文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注释注音,配以导读、译文、通论相关链接等,让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一些理解上的障碍,以便于读者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经典作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