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城市北界的高速公路口后,我记得对一头扎进典型的美国郊区心怀失望。一间面料之家零售店和一家玛格丽塔墨西哥餐厅。克里夫棋牌室、吉恩杂货店、阿尔科加油站、一间铅管供应店。比我想象得还要糟。我们驶过一个十字路口处的荒凉大道,那里有很多小汽车在等着绿色箭头指示左转。但之后,四车道的大马路渐渐缩成两车道,树木开始压向路面,遮天蔽日。我留意到了这一变化。等父亲把车又转上一条更窄的小路,驶向下方的一条车道时,我关掉了随身听。很快,我们抵达一处警卫亭,这里有一道大门。父亲摇下他那边的车窗。木亭的拉门徐徐打开,一个身着制服的警卫走了出来。他是一个老家伙,很温和,如果有人想要围攻北邸、火力全开地发动袭击的话,他看起来不像阻挡得了,而他显然是被雇来保护北邸的。
“你找谁?”警卫愉快地问。
“不找谁,”父亲说,“是回家。”
老家伙昂起头来,继而,一副领悟的神情掠过脸庞。“我真该死,”他说,“琼斯·里德尔。”
“瓦尔,”父亲说,“真不敢相信,他们还在让你看大门。”
“几年前,他们想让我退休,但我受不了一天到晚独自一人,就又让我回来了。”
两个男人都沉默下来,我记得自己当时几乎快无法抑制,要脱口问出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问题:你自己一天到晚坐在警卫亭里和独自一人有什么区别?
“有多久了,琼斯?很久了吧。”
“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了。你的母亲是个很好的女人。”
“她确实是。”
“真是悲剧。”
瓦尔自顾自地点头,然后啪的一声拍了下车顶,扯了一下长裤后站直了。他走向木头老门,拉动平衡锤。木臂有弧度地抬起,让出小道。我们缓缓驶过时,瓦尔挥着手。“欢迎回家。”他大喊道。
什么悲剧?我祖母的死是一个禁忌话题。我以前试过打听她的事,但没有用,父亲不愿意谈。我已经开始深信,父亲永远都不会谈这件事了。
随着我们驶离警卫亭,世界也变了模样,就好像我们被瞬间传送进一座中古森林。我们迂回地穿过山涧,驶过私家车道,通向我几乎看不见的房屋,因为它们被掩盖在远方,有许许多多大树立在房屋与道路之间。常绿树木:雪松和云杉,冷杉和松树。落叶乔木:橡树和桦木,枫树和野草莓树,那是西北部特有的树种,有剥落的红色树皮。我们驶入森林,越来越深。房屋标记也越来越少,车道变得更加宽阔,开始有大门挡住通道,一路都有参差的石墙立在道路两旁。我们继续行驶,感觉就像回到更悠远的过去。蜿蜒小路退化成一条坑坑洼洼的碎石小径,在轮胎的碾轧下嘎吱作响,就像死人的脆骨,之后,我们来到主路的尽头。路的一侧是一道残破的铁门,铰链被早就消失的路面工人撂在一旁。我知道我们已经抵达目的地,因为无处可去了。
P4-6
必须说,斯坦的这本书写得比《我在雨中等你》更精彩。
——范立达(台湾资深媒体人)
哇!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斯坦给了我们一个特异、敏锐又聪明的主角,由他带领读者进入谜团,穿越迷雾。我好爱这本书。
——美国作家玛丽亚·森普尔
太精彩了!斯坦的文字优雅出色,极具气氛,再度展现出他高度的热情、同理心以及卓越的才华。
——《达拉斯晨报》
故事巧妙,极具气氛,角色鲜活……罕见的深度。
——《人物》杂志
迷人,让人难以释卷。
——《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
一位重要美国作家的力作。
——罗伯特·古力克,《可靠的妻子》和《出走奇妙》作者
唯有承认了哀伤,承认那阻碍爱流动的伤痛存在,我们才可能感受爱的始终存在。这本小说,很感动我,相信也能感动你。
——苏绚慧(台湾心理咨询师、作家)
我在康涅狄格州的乡下长大,从小就一直听说,里德尔这个姓氏对住在西北部的人们意义非凡。母亲给我解释过,父亲那边的高曾祖父是个大人物。伊莱哲·里德尔在木材行业积攒了巨额财富,这笔财富后来被他的后人败光了。不夸张地说,我的祖先改变了美国的面貌——他们用斧头、双人锯和柴油绞车把落木砍成段,用磨盘把废木料打成浆,撒下灰烬,在历史上为我们所有人开辟出一片地方。而这片地方,据我所知,被诅咒了。
我的母亲出生在英国康沃尔半岛一户农民家里,她一路追随对纸上文字的强烈热情,最终写出让她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学位的论文,成为她家族中拿到高等学位的第一人,使自己有所建树。尽管她从没利用自己的才华做过什么大事,却一路随身携带,像带着一个种子包,在她认为土壤肥沃的地方撒上几把。我年幼的时候,她花大量时间给我引经据典,因此激发我养成了自己热切的阅读习惯。于是,诗人及哲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讲的《古舟子咏》和这一故事的主题——以及那个水手的故事为何是我们家族历史的象征——在我十四岁生日之前经常听到。
诅咒。一个人若毁灭了美与自然的东西——比如那个老水手,善良的信天翁为他引路,让他逃出凶险的南极大洋,他却射杀了它——他就要受到惩罚。被诅咒了,母亲这么告诉我;她这么说时,父亲在点头。她告诉我,惩罚会像雨点般落在冒犯者和冒犯者的家人身上,直到债务偿清。
我的家族欠下的债务已经偿清,甚至远不止于此。母亲相信,我们家族的故事已经用那笔债一笔勾销了——她一直持有信念,相信结局的宣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她今天早上选择去散步,而不愿和我们待在一起,听我再讲一遍我们的故事。但我不同意母亲的想法:不管我们有多期望,任何故事都没有干脆利落的结局。故事向四面八方延展,甚至包含这一故事的复述本身,就像传说通过阐释为人所知,而阐释又被时间注入新的内涵。于是我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就像老水手讲述他的故事那样:他,站在婚宴的外面,抓住一个路人的手腕,用他的凝视麻痹他的受害者;我,则和家人站在这座不朽森林的外缘。
我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我必须得讲。
二十多年前,早在科技改变世界、恐怖主义让所有城市人胆战心惊之前。早在男孩们穿着军衣昂首阔步地走在这所学校里,杀害满满几个教室的无辜孩童之前。早在大海满是油污而政府袖手旁观、比尔·盖茨开始疯狂爱上这个世界、飓风变得强劲无比足以掀翻整座城市、中毒的儿童被麻醉昏迷以抬升大型制药公司的利润、我们甚至不知道需要提防时就被转基因食物强加于身,早在这一切之前。在同性恋的婚礼上抽大麻还不算过时——同性恋的人还没有变得,呃,像其他人一样,而大麻还没有变成,呃,只是另一种税收来源。这甚至在另一个著名的比尔——那个姓克林顿的比尔——以其对雪茄的选择出名之前。现在回顾它,感觉像是好久以前的事。没有智能电话。没有见票即付。连一部iPad也见不到。
那么久远以前。对。故事从1990年开始。
西雅图,7月里炎热的一天,一部租来的了无生气的豆绿色汽车从西塔机场的5号州际公路向北行驶,穿过被群山掩映的扩张社区,隐没在大桥和水体后方。车上的乘客,一位父亲和一个儿子,彼此之间没有交谈。男孩差不多十四岁,他不开心。不开心是因为流离失所,离开了童年的家,被迫踏上一段讨厌的公路之旅。不开心是因为母亲没和他一道。不开心是因为父亲却和他一道。于是他不说话。他的注意力全在平克·弗洛伊德’的《迷墙》上,他在用随身听的耳机专心听歌。
他的父亲频繁地瞟他,神态紧张。他似乎渴求这个男孩的认可,可男孩偏偏不会给他。当他们从南面靠近城市时,男孩抬眼一瞥,注意到了西雅图那座无处不在的莫名地标,太空针塔。他对着不合时宜的纪念碑蹙起了眉——到底谁会修建这么一座东西,又是什么样的市民愿意保留它啊?——并再次低头看向鞋子,那对他来说要有趣得多。
不经意间,已经驶过了城市。他们出现在一座高架桥上。
“你不想看看这个吗?”父亲终于绝望地说,他拍拍男孩的肩膀,指出身边西雅图的辉煌。
男孩抬起眼睛,看看四周。有桥、有湖、乏味的楼房、无线电塔、水上飞机、有山、有树。他看完了。
“不想。”他说,注意力重新回到音乐上。人声在他耳边唱着:拆掉这堵墙。拆掉这堵墙。
我要给你讲的故事于是开始了。
十四岁男孩崔佛,生日前夕,父母分居了。他跟着父亲,来到位于一片古老森林的祖宅——里德尔大宅,期待着等父亲卖掉房子,有了钱,父母就能复合。
他以为这一切只关乎钱,但慢慢地发现,爷爷、姑姑、爸爸之间关系复杂不明,在家人之爱里面,裹着哀怨、愤怒、控制、伤痛与暧昧。敏感的他发现了这个家族一段不为人知的恋情,且被这场禁忌之恋的主角本深深吸引。一步一步探索之下,每个人的过往,日渐清晰。原来这个家族早已破碎不堪。一代代人的愧疚,竟以如此大的力量压在父亲的肩上,而这一切,都与这片古老的大森林息息相关。
加思·斯坦著的《穿过森林的男孩》是男孩崔佛的成长故事,这场一个人的旅程始于希望,也唤醒了希望。这还是一所百年大宅的深层暗涌,一曲森林自然的灵性呢喃。这个华丽、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把你拉进它的世界,俘虏你,用经久不衰的力量和自然之美让你敬畏,而且,每一页里,作者对人类境遇的无限悲悯都让你惊异不已。
全球热销4000000册、感动35国的超级畅销书《我在雨中等你》作者加思·斯坦暌违六年重磅新作——《穿过森林的男孩》。
以自己与父亲与家庭的亲身经验为蓝本,写家庭、爱、伤痛等与每个人切身相关的主题,每一页都饱含对人类境遇的无限悲悯,写尽人与人、人与植物的灵动相融
一上市便席卷《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独立书商协会畅销榜,全美读书会一致必选
台湾演员李李仁、作家骆以军、疗愈作家苏绚慧、畅销书作家杰米·福特(《悲喜边缘的旅馆》作者、玛丽亚·森普尔(《囧妈的极地任务》作者)惊叹推荐
台湾资深读者惊呼“这本比《我在雨中等你》还精彩”!
高超的写作技巧,极具气氛,文字优美有灵性。这种高超的写作技巧在《我在雨中等你》即露端倪,在这本书中得以延续并更加成熟。这是男孩崔佛的成长故事,也是一曲森林自然的灵性呢喃。这个华丽的故事会把你拉进它的世界,俘虏你,用经久不衰的力量和自然之美让你敬畏。
《一个人的朝圣》《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等畅销文学作品制作团队大鱼工作室精心打造,品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