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职加薪没有用了!看懂这3个底层逻辑让你更值钱?
古典
有人在微信后台问过我一个问题:
文章能不能来点儿实际的,别总跟我谈规划。我就是一小编,就和我说说怎么升职加薪,让自己更值钱。
其实这个想法,本身就挺傻的。
先说一个事例—你前段时间一定听说过天价学区过道—北京有这么一个过道,炒到了150万,因为中介号称该过道有学区资格。
其实这不是个新现象,以前买房子,别人都告诉你—这是“朝阳区”“三环以里”“中心城区”的“传世珍宝”。但今天你看一个楼盘广告,都是××商圈,地铁直达,学区房。
什么意思?
是房地产价值坐标改变了—“商圈”代替了人为划定的“行政区”,三环附近因为地铁的出现,时间距离替代了空间距离。而新价值的产生,如“学区”比“小区环境”对某些人更重要,使得价值的坐标发生了变化。一旦发生这样的变化,整个楼盘的定价都会重新调整。而所谓的天价学区过道,就是这种变化的极端产物。
每次价值坐标的变化,都伴随着整个行业的巨变。
今天的职场,也面临着价值坐标的变化。
若在5年前,那时候人们是这样界定自己的—行业 企业 职位。比如说,“我在通信行业,华为公司做经理”,或者“我在教育行业,新东方做老师”,基本上你的身价就差不多了。
所以那个时候,职场增值的玩法特别简单—你先选好一个行业,然后努力进入这个行业最好的企业,然后铆足劲儿从低职位开始往上爬。
做了几年,你翅膀硬了,如果组织内能升,你就继续升;如果不能,你就跳到小平台提高职位,提升能力和视野。
多年以后,你成为某一个行业的资深人士—你也可以仅凭你的资源,和年轻人PK,这是传统套路。
但这个套路在今天失效了—今天行业变化得实在太快了,随之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互联网的概念热度还未消,VR、人工智能、物联网……基本上你每天都能听到新概念、新行业、新企业以及新职位。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中关村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1个月。你想,你可能花了10年爬到一个行业或者公司的中高层,结果整个行业没了。
在这种环境中,用行、职、企定位也逐渐失效—老行业不吃香,新行业又都处于跑马期,谁也不知道谁好。除了传统行业 名企还有一定的说服力,新型行业里那些你没听过的企业,都有一个奇好看、巨国际的公众号—这些公众号和APP后面,蕴藏着估值几十个亿的企业,而有些企业就是一个人闲着没事自己做的。
以前别人还会追问:公司有多大?多少人?但你逐渐被只有10多个人、估值百亿的公司刷了几次认知以后,发现规模已和牛×程度无关了。
职位更加不可信—所有公司都有一套CXO的班子。当我们把进入大堂的都叫经理、把销售都叫顾问、把厨子都叫营养师时,意味着职位系统已经完全乱了。
为了规避风险,理财规划会建议大家做投资组合。同样的道理,随着行业体系在跨界 互联网化中慢慢消解,优秀的人才开始思考“工作组合”:
多种技能在多个平台的多个圈子。
在这种新的价值坐标中,升职早已不等同于升值。
我认识一个小朋友,在无人机市场做新媒体运营,还在旅游摄影圈里组织高手拍摄,发动过社群。现在她准备换工作,她告诉我说:
“我以前是负责市场和新媒体的,我们公司是××细分领域内的前三。”
以这个角度看下去,她的前途无非是要混到第一的公司去,或者干死自己的头儿。路会越走越窄—其实换个坐标,她完全有更多可能—她可以对别人说:
“我在国内顶级的旅游摄影圈子里”,或者“我有搞旅游社群的经验”,或者“我搞无人机推广”。
这些定位每个扩展开来,都有无限可能。
而今天你们公司做产品经理的小兄弟,根本不太介意他是不是有机会成为你们公司的产品总监,他更在意做出一个小圈子内震惊四座的产品,然后机会就来了。
“行业 企业 职位”的老路,会像“海淀区 ××街 ××小区”的定价方式一样消亡。今天的职场人,人们在用这个公式重新定义自己:
圈子×能力×特色P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