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绿山墙的安妮(共2册中英双语文学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加)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著的《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本想收养一个男孩的马修家阴差阳错地收养了一个满头红发、整天喋喋不休的十一岁女孩安妮。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象。然而,由于酷爱幻想以及拥有一颗“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中一个快乐成长的小主人。

内容推荐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著的《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儿童文学经典,讲述的是主人翁安妮从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安妮自幼父母双亡,长着一头红发,而且脸上全是雀斑,收养她的几个家庭也先后抛弃了她,最后她只好去孤儿院等别人来领养。十一岁时,她被本想领养一个男孩儿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带到了绿山墙。在那里,喜欢幻想和极具爱美之心的安妮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最终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即将出任当地的小学教师。

目录

第一章 雷切尔·林德太太大吃一惊

第二章 马修·卡思伯特大吃一惊

第三章 玛丽拉·卡思伯特大吃一惊

第四章 绿山墙农舍的早晨

第五章 安妮的身世

第六章 玛丽拉拿定了主意

第七章 安妮念她的祷告词

第八章 对安妮的培养开始了

第九章 雷切尔·林德太太吓得心惊肉跳

第十章 安妮的道歉

第十一章 安妮对主日学校的印象

第十二章 郑重地发誓和保证

第十三章 有所期待的喜悦

第十四章 安妮的坦白

第十五章 小学校里的大风波

第十六章 黛安娜应邀赴茶会,结果很不幸

第十七章 新的生活乐趣

第十八章 安妮前去抢救病人

第十九章 一场音乐会、一场灾难和一次坦白

第二十章 美好的想象出了问题

第二十一章 调味品中异军突起

第二十二章 安妮应邀去吃茶点

第二十三章 安妮的个人荣誉严重受损

第二十四章 斯塔西小姐及其学生安排了一场音乐会

第二十五章 马修坚决主张做泡泡袖衣服

第二十六章 “故事会”成立

第二十七章 虚荣与烦恼

第二十八章 不幸的百合少女

第二十九章 安妮生活的新篇章

第三十章 “女王班”成立

第三十一章 小溪和河流的汇合处

第三十二章 录取名单公布了

第三十三章 旅馆的音乐会

第三十四章 女王学院的一名女生

第三十五章 女王学院的冬天

第三十六章 光荣和梦想

第三十七章 收获者的名字叫死亡

第三十八章 峰回路转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雷切尔·林德太太大吃一惊

雷切尔·林德太太就住在阿冯利千道插入一个小山谷的地方。小山谷两边桤树成荫,结满了像女士们的耳坠一样的果子。一条小溪横穿路面。它发源于远处古老的卡思伯特领地的森林,流经森林地区的上游,有着幽僻的池塘和瀑布,以错综复杂的小溪著称;可当它流到林德山谷时,却变成了一条安安静静、规规矩矩的小河了。这是因为,任何事物如果不适当地考虑一下体面和礼节,是通不过雷切尔太太的门前的,就连一条小溪也不例外。也许,小溪意识到雷切尔太太正坐在窗口,犀利的目光老是盯着窗外经过的一切,从小溪和孩子注意起,一旦发现有什么奇怪或者不顺眼的事情,她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会安下心来。

在阿冯利及其周遭地带,许多人往往忽略他们自己的事情,密切地注意乡邻的一举一动;可是有些能干的人却既能安排好自己的事情,又能兼顾别人的事情,雷切尔太太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个会当家的家庭主妇,手头的工作总是很早就做完,而且完成得呱呱叫;她“创办”了缝纫组,帮忙开办了主日学校,她还是教会救助团体和国外布道附属机构最得力的支持者。然而,即使这样,雷切尔太太还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接连几个小时坐在厨房的窗口,绗缝“棉芯”被子——她已经缝好十六床这样的被褥了,阿冯利的管理家务的主妇习惯用肃然起敬的口吻这样告诉别人——同时用锐利的目光扫视着这条穿过山谷,看向远处陡峭的红山丘蜿蜒而上的千道。阿冯利拥有一个三角形的小半岛,伸入圣劳伦斯湾,所以半岛两面临水,出入海湾的每一个人都得经过山丘千道,受到雷切尔太太洞察一切的目光的无形监视。

在六月初的一个下午,她又坐在那儿了。温暖明亮的阳光透过窗户照了进来,屋下斜坡上的果园里开着白中带粉的花朵,就像新娘面颊上泛起的红晕一样,成千上万的小蜜蜂围着花朵嗡嗡叫着,托马斯·林德——阿冯利那一带的人管他叫“雷切尔·林德的丈夫”,一个瘦小、温顺的男人——正在谷仓后面的山田里种晚萝卜;这会儿,在绿山墙农舍近旁那一大片红色的溪边田地里,马修·卡思伯特也该在种他的晚萝卜了。因为前一天晚上,在卡莫迪的威廉·J.布莱尔的杂货店里,雷切尔太太听到他告诉彼得·莫里森,他打算第二天下午种萝卜,所以她知道。当然哕,这是彼得问起以后他才说出来的,因为众所周知,马修·卡思伯特有生以来从未主动地把他的情况告诉过别人。

可是,在那个大忙日子的下午三点半,马修·卡思伯特却跑到这儿来了,不紧不慢地驾着车穿过山谷上了山坡;更奇怪的是,他戴了一条白色的硬领,还穿上了最好的衣服,显而易见,他是要到阿冯利外面去了;他赶着栗色母马拉的轻便马车,这表明他准备走相当长的一段路程。那么。马修·卡思伯特要上哪儿去呢?他又为什么要上那儿去呢?  如果当时阿冯利大道上另有一个男子,那么善于巧妙地把一些情况综合起来的雷切尔太太或许就可以对这个问题猜得八九不离十了。马修难得出门,准是有什么紧迫的、不寻常的事要他去解决;他是世上顶顶羞怯的男子,不喜欢在陌生人中间周旋或者到他可能要同人家交谈的地方去。可现在呢,马修戴着一条白色硬领,还驾着一辆轻便马车,这可不是件常有的事。雷切尔太太绞尽脑汁,苦苦思索了好久,却一无所获,于是她一下午的兴致就这样给一扫而光了。

“吃过茶点,我就步行去绿山墙农舍,从玛丽拉那儿探问出他去哪儿,去千什么。”这位可敬的妇人最后做出决定。“在一年中的这个时候,他一般是不到镇上去的,而且他也从不探亲访友;如果是萝卜籽用光了,他也不至于要如此穿戴打扮,驾着马车去买;去请医生吧,他又走得不够匆忙。对啦。从昨晚到他出发,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真完全给难住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不弄清楚是什么事情促使马修·卡思伯特今天走出阿冯利,我的心情和良心是不会有一分钟安宁的。”

这样,吃了茶点,雷切尔太太就出发了。她并没有多少路要走。卡思伯特家居住的草木蔓生、果树成荫的大房子在路的那一边,离林德山谷不到四分之一英里。当然,狭窄幽长的小路使路程看起来要远得多。马修·卡思伯特的父亲像他的这个儿子一样羞怯、沉默。当初创建家宅时,他尽可能地远离他的同胞,就差没整个儿退缩到森林里去了。绿山墙农舍筑在他开垦的那片土地的边缘,从千道上几乎看不见。阿冯利其他居民的房屋友好地紧密排列在千道的两边。雷切尔太太认为住在那种幽僻的地方,根本不能叫生活。

“这只能算是待在那儿。”她走在留着深深车辙印儿的小路上时这么说。小路上长满了青草,路边是野玫瑰丛。“独自避开别人,住在这种地方,也就怪不得马修和玛丽拉都有点儿孤僻了。树木可不是什么呱呱叫的伙伴,不过老天知道,如果它们真的是好伙伴,那倒是要多少就有多少。我可是宁愿把人当作观察的对象。可以肯定,他们看上去倒是挺满足的;不过我猜想,他们多半是习以为常了。人对任何事情都会逐渐适应的,就连被人绞死也不例外,正像那个爱尔兰人所说的那样。”

P1-3

序言

马爱农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世界名著,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所著“安妮系列小说”的第一部,也是最成功的一部。它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发行量达八百多万册。世界文学大师马克·吐温把它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相提并论,说:“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根据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曾风靡加拿大,美、英、德、日等国也竞相播放。小说主人公生活的地方——爱德华王子岛的绿山墙农舍,几十年来一直是加拿大闻名遐迩的景点。来华访问的加拿大贵宾谈起这部小说时往往精神亢奋,眼睛闪光,把它视为本国的光荣和骄傲。一部小说产生这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是并不多见的现象。

这部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首先是因为它成功地刻画了主人公安妮的感人形象。我们都熟知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从一定意义上说,安妮的成长过程正是从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过程。在小说开头,安妮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长着一头红发,脸上有许多雀斑。马修和玛丽拉兄妹收养了她。本来他们想从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儿,以便他长大后帮助马修干农活,但阴错阳差,马修把一个长得并不好看的小女孩儿领了回来。安妮的尴尬处境可想而知,一开始她差点儿被退了回去。可是,这个小女孩儿虽然身处逆境,但她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幻想。比丑小鸭幸运的是,她在绿山墙农舍这个淳朴的环境中,得到了收养她的这对善良的兄妹和周围人们的关怀、爱护。到小说结尾,她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漂亮的花季少女,即将出任当地的乡村小学教师了。

安妮的个性极其鲜明。她纯洁正直,性格倔强,感情充沛,喜欢说话,对于大自然的美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尤其突出的是,她想象力极为丰富,善于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从眼前的实在的事物想象出应该有或可能有的事物,从而使她生活的天地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但她有时也因耽于想象,在生活中酿成若干无伤大雅的小祸,闹出一些笑话,使绿山墙农舍的故事妙趣横生。随着她的健康成长,想象中的自发成分日益减少,自觉成分明显增多。在她身上,想象力是促使理想和道德形成,以及智力发育的推动力量。她并不死啃书本,却以优异的成绩从专科学校毕业,并获得了进入大学深造的奖学金。然而,就在这时,马修不幸去世,玛丽拉几近失明。为了陪伴和照顾孤独的玛丽拉,她毅然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决心留在当地教书。人生道路上的这一抉择,充分显示了她的美好心灵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小说描写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丝丝入扣,不仅感染了读者,也给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下一代以有益的启迪。

这部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还因为它成功地刻画了安妮周围的人物。恩格斯曾说:“我觉得刻画一个人物不仅应表现他做什么,而且应表现他怎样做。”他主张“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区分得更加明显”。安妮周围的人物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拿马修和玛丽拉兄妹来说,他们都爱安妮,但爱的方式各有不同,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马修早就看出了安妮的真正价值(尽管他沉默寡言,对玛丽拉又常常退让三分),但他并不掩饰对安妮的深挚的爱。玛丽拉则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她也有着仁慈的心肠,但对安妮要求十分严厉,甚至近乎苛刻,有时还误解她。她把爱埋藏在心灵深处,从不轻易流露。这样,在这一对“养父母”的身上,我们便看到了“慈父严母”的对立。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抚育着安妮这个孤儿。读者从中充分感受到生活的情趣。有的人物作者着笔不多,也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例如书中的约瑟芬太太,她是安妮最要好的同学黛安娜的姑奶奶,两个孩子不知道她的到来,竟然跑到她的床上去,压在她的身上,闯下了大祸,几乎不可收拾。但安妮的真诚坦白竟然使怒不可遏的约瑟芬太太怨恨尽释,同安妮成为“灵魂的知音”。安妮周围的人物构成了一种典型环境,而这个环境造就了安妮的典型性格。

这部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更因为它歌颂和弘扬了真善美。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是通过想象力丰富的主人公的眼睛和心灵来描写的,绿山墙农舍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然景色,不论是树木花草,天上的云彩,还是池里的碧波,都是那么美丽动人,它们随着季节的变换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丰富多彩,令人神往。更加突出的是,作品中描写的人物性格的美。马修和玛丽拉都是极其平凡的普通人,但他们却有着金子般的心肠。安妮的同学吉尔伯特·布莱思曾经是她的“死敌”,因为他曾抓住安妮的头发骂她“红发鬼”,使她受到极大的刺激,以致她在很长时间里一直不能原谅他的过错。但是,当他们俩一同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专科学校,而吉尔伯特已经联系好在本地学校教书时,为了让安妮能够就近照料玛丽拉,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个职位让给了安妮,自己到离家较远的白沙镇去当教师。这也是真正的自我牺牲,因为他将支付在白沙镇的膳食费用。这个英俊的小伙子身上有着多么崇高的灵魂啊!至于主人公安妮的闪光的思想品质,在作品中得到了更加集中的多方面的表现,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这部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也因为它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儿童文学的特点。通观全书,丝毫没有某些作品中存在的儿童文学成人化的倾向。它所描写的一切,都通过儿童和少年的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完全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洋溢着儿童所特有的生活情趣。但是,它又不像某些儿童文学作品那样,故意迎合读者,用甜得发腻的调子同读者讲话。它既从儿童出发,又引导儿童,这样就收到了受读者欢迎、对读者有益的效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全书的幽默的笔调。人们读着那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文字,读着读着常常忍俊不禁,意趣盎然。这是作者的智慧和内在的乐观主义的表现,它植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一百多年来,这部小说能够在加拿大本土乃至世界上许多地方不胫而走,长销不衰,这兴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书评(媒体评论)

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

——马克·吐温

《绿山墙的安妮》曾赋予青年时代的希拉里·克林顿以勇气,点亮了J.K.罗琳的创作灵感。

——美国《时代周刊》

孩子们认同安妮,因为他们常常感到自己就是她——无能为力、被蔑视和被误解。她反抗正如同他们想反抗,她得到的正如他们想得到的,她被爱护如同他们也想被爱护。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3: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