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打回老家去(原东北军111师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人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打回老家去(原东北军111师纪实)》是著名军旅作家、画家李人毅先生继《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后又一部长篇文学纪实作品。在《打回老家去》中,李人毅将关注的目光再次聚集在东北这片热土上,不过这次的主角是一支部队。这是一支传奇的部队,脱胎于毅军,生长于东北,却不得不背土离乡,辗转奔波于四方,然而最后高唱着“打回老家去”一路打进了沈阳城;这是一支顽强的部队,经历过国仇家难,经历过哗变混乱,也经历过起义与新生,他们总是憋了一股劲,攒了一腔血,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饱含了民族情、国耻恨、家乡爱的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和不屈容颜。他们是原东北军111师,他们就是那段烽烟岁月的动人传奇!

内容推荐

李人毅编著的《打回老家去(原东北军111师纪实)》讲述了原东北军111师的起源、发展、壮大以及111师所经历的各重大战斗战役的过程。本书从一支原属东北军的部队、一支旧军队开始娓娓道来,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初期因为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而离开了东北家园。然而作为中国军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坚决抗日、渴望回家的。在起义后,这支部队成为了解放东北的重要力量,经历了东北、华北等多次重大战役,他们最终“打回了老家”,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目录

序 国难当头的“同一首歌”

第一章 关于111师的前世今生

 1 毅军薪尽火传,仅此一部

 2 于学忠和毅军

 3 张作霖和毅军

 4 首任师长董英斌

第二章 东北军的一支劲旅

 1 唯有牺牲是属于东北军的

 2 常恩多,张学良留下的“伏笔”

 3 西安事变中的劲旅:111师

 4 轻兵负重任,孤军战扬州

 5 杀向台儿庄主战场

第三章 杀敌锄奸,逼上梁山

 1 兵谏传人,大义锄奸

 2 蒋介石给常恩多扣上“犯上误国”的帽子

 3 盼新生请来了共产党

 4 周恩来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 起义,再生

 1 将军病榻缠绵播种希望,恶人反攻倒算枉费心机

 2 “去找共产党!去找周恩来!”

 3 起义

 4 哗变与盟誓

 5 新旧交汇点上将星陨落

第五章 打鬼子,新生之师显身手

 1 走近副师长郭维城

 2 坚守悬崮顶

 3 南墙峪突围

第六章 脱胎之变

 1 又是一个东北人

 2 与美国记者一席谈

 3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毅)

 4 在毛泽东的关注下完成历史转变

第七章 翟仲禹与111师

 1 携国难家仇走进东北军

 2 常恩多说:“亏你跑来了。”

 3第一次带兵打日寇

 4 在万毅指挥下战斗

 5 在磨砺中成熟,在战斗里成长

第八章 为抗战胜利而战斗的勇士们

 1 从奴隶到英雄

 2 “过来吧!是什么时候啦!”

 3 解放前槽镇

 4 战斗英雄重布山

第九章 东北军的抗日战争

 1 主动找日军战斗的各路义勇军

 2 马占山指挥的江桥抗战

 3 投入全面抗战中的东北军

 4 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

第十章 历史拐点中的反思与博弈

 1 几代天皇拓展海疆的计划破产了

 2 美国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3 民众的呼声和张学良的无奈

 4 蒋介石的心肠

 5 双方大较量中,东北军成了焦点

第十一章 挺进东北

 1 骑着毛驴进沈阳

 2 流在东北的血

 3 和苏联红军并肩战斗

 4 东北人民的“武装警察”剿匪记

第十二章 首战四平

 1 国民党来了

 2 “铁石部队”覆灭记

 3 打出来一个孙永章 

第十三章 在林彪注视下的四平保卫战

 1 林彪召见翟仲禹

 2 三连阵地成为重中之重

 3 在林彪注视下,打出个“四平连”

 4 打退敌人28次进攻

 5 轻香魂浓

第十四章 其塔木英雄谱

 1 一次让毛泽东“甚慰”的战斗

 2 马庆祥:从“仇视八路”到“八路英雄”

 3 董庆友只身战群敌

 4 刘玉春智勇闯冰坡

 5 刘甲胜炸地堡

第十五章 来自总部的嘉奖

 1 承受战争岁月的“馈赠”

 2 写在毛泽东著作中的战绩

 3 受到总部通令嘉奖的战例

 4 黑林子追击战

第十六章 难论成败的三打四平

 1 彭景文的意见被否决了

 2 概说三打四平

 3 被挡在城外的第三师

 4 为尊严而战

 5 攻克四平车站

 6 天主教堂上红旗飘

 7 怀憾四平

第十七章 “放单飞”当主力,虎啸塞北

 1 老将挂帅,“小鬼”当家

 2 白龙驹庙见证同窗好友的两种命运

 3 单独作战围法库

 4 雪地大追击

第十八章 终于打回了老家

 1 四打四平的预备队

 2 辽西大会战的战略机动队

 3 在机动中收获

 4 打进沈阳的“东北军”

 5 彭景文的预言被验证了

 6 徜徉在收复家园的欢乐中

 7 一个不回家的人

后记

试读章节

1.毅军薪尽火传,仅此一部

当年的毅军,虽说没能保住大清朝,却也没给上峰丢脸,这或许就是它能一代又一代的从清走到民国,继而走进新中国的原因,尽管番号多有变化。

每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有它独特的沿革与建制,从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军事文化。

作为维护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守护者,在军队建制之初,就赋予了它和平的内涵,因而也就一代代薪火相传。就大的集团军来说不难查证,然而具体到一个师,有时还真是很难追溯它的历史。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终于找到了一支值得追根溯源的部队——111师。

经过抽丝剥茧的考证,111师是由清王朝的毅军延续而来。毅军成立于清同治元年,即1862年。当时安徽巡抚唐训方裁撤淮军,于是将淮军的三个营归记到总兵宋庆名下,由其统领。因宋庆所受的赐封勇号为“毅勇巴图鲁”,所以取勇号第一字作为军号,由是称之为“毅军”。

毅军起初在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与捻军作战,至同治八年(1869),西北回民起事,清廷命宋庆带兵从左宗棠西征,于是毅军又转战关陇,约有数年。毅军来到东北是1882年,这年是光绪八年。

宋庆率部驻扎在旅顺,走进了黑土白雪的关东大地。当时清廷正在筹议成立海军,建筑旅顺军港,不能不调重兵驻扎陆路,调宋庆统带毅军防守旅顺算是委以重任。宋庆驻防旅顺十余年,军旅兴盛。醇亲王奕到旅顺阅兵,曾格外夸奖,深得清廷信任。1894年中日战起,宋庆率兵到辽东鸭绿江边的九连城驻守,所部姜桂题留守旅顺。

这支部队从驻防边疆的那一刻起,就感知到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阻击外寇,卫国戍边,那是军人的责任,这责任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担当的事件——讨伐倭寇。

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奏,中国大军云集朝鲜平壤,时间是1894年7月22日,毅军被调出五个营两千余人随宋庆旧部太原镇总兵马玉崑赴朝鲜平壤增援。9月初驻守城南和大同江东岸船桥里一带。15日晨,日军混成第九旅团来犯。敌人进攻凶猛,多路、多梯次向我进攻,毅军先以炮火迎击日军,杀伤多人,接着,与敌激战在我阵地前。日军虽然凶猛,但抵不住毅军的顽强,多次进攻均被打退,战斗于午后l时结束,毅军首战大捷,受到嘉奖。这是这支队伍在抗击外寇战斗中千锤百炼的第一次,就深深镶嵌在了军魂中,书写在史册上。

遗憾的是,叶志超畏敌如虎,不战而先竖白旗,丢下数万辎重,狂奔五百余里,逃回国境。虽没战死,但终难逃过惩处,被朝廷革职下狱,险些被斩监候立即执行。

当日军侵入中国辽东地区后,毅军在宋庆统帅下,转战于复州(今瓦房店)、盖平(今盖县)、田庄台等地,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值得一提的是,在收复海城的战役中,毅军作战勇敢,又为军旗增辉添彩。

自毅军成立后,便常驻中国的东北,在辽吉黑三省守土戍边,大部分时间都与日寇和沙俄军队过招,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成为清军一支抵御倭夷的劲旅。

之后毅军还曾协同吴俊升在黑龙江等地剿匪,此时的东北,已然成了这支部队的第二故乡。而毅军的历任首领:宋庆、马玉崑、姜桂题、米振标等,又都与本土的奉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毅军后来被改编为武卫左军,也驻防过直隶(今河北)。该军与嵩武军又通称豫军。辛亥革命后,武卫军又改称毅军。

有关这段历史,学者黄曾元考证道:

光绪二十八年(1902),宋庆逝世,清廷任马玉崑总统武卫左军,但其中有老毅军八营则拨归姜桂题统率。……此时武卫左军共四十营有半,内炮兵两营,骑兵三营,余皆步兵。步兵每营500人,骑兵每营250骑,炮兵每营约300人,此为毅军人数最多时代。其时军饷仍半由豫省协饷。

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起,清廷很怕战事会展至长城一带,震惊内地,于是将武卫左军调扎热河,以资戒备。马玉崑亲驻热境平泉,防线起喜峰口直至阜新,事定后又回通州原防。

光三十一年、三十二年(1905、1906)间,武卫左军十营由统领陈希义、赵倜、马廉溥(玉崑之子)统率赴黑龙江呼兰、绥化、巴彦一带协剿蒙古陶什陶之乱,在黑龙江驻扎年余,始回通州原防。

光绪三十四年(1908),马玉崑逝世,清廷以姜桂题为武卫左军总统。姜桂题本宋庆部将,甲午宋庆赴防九连城,以姜桂题留守旅顺,旅顺不久失守,姜桂题被革职。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世凯练新建陆军于小站,以姜桂题宿将,任为翼长,自是隶武卫右军。袁世凯后来做了山东巡抚,姜桂题亦调驻山东。《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与德宗将回京,李鸿章嘱袁世凯派姜桂题率兵赴河南弹压地面,迎接车驾。自后姜桂题所部遂入卫京师。宋庆既逝,老毅军八营即拨归姜桂题统率。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兵制,姜桂题先为北洋左翼翼长,未几奉命办长江防务,驻浦口,于是率老毅军八营赴防,扩充为江防军二十营。马玉崑既逝,姜桂题代统武卫左军,北来接事,所带江防毅军则由后任总统江防各军之提督张勋接统。

辛亥革命前后,武卫左军又改称毅军,因武卫各军名称已久有变革,不复存在,独此军尚沿旧称,于是仍改为毅军。P2-4

序言

序国难当头的“同一首歌”

“打回老家去!打走日本帝国主义!”这声声呼喊,就发生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

那时,“打回老家去”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是失去家园的人们饱蘸血泪仇恨的呐喊,更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而这一口号之所以能融进人民大众的情感世界里,并成为失去家园人们的共同的呼唤,皆缘于词作者安娥那首凝聚了亿万同胞心声的同名歌曲《打回老家去》。

那时的“老家”,指的是中国的东北。而打回老家,就是赶走侵占家园的日寇。

九月,本是收获的黄金季节。然而,1931年的9月18日夜,却“收获”了日本在中国东北沈阳发动的令世界为之震惊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沦陷,举国震惊。尤其令东北军官兵悲愤欲绝的是那悬于头顶的不许抵抗的命令。

自此,赶走日本侵略者,收复失地,已成为东北军官兵的强烈愿望,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诉求。“打回老家去”这一口号,也由此诞生。

在这一口号的感召下,许多同题材的文艺作品也应运而生。剧作家易扬的《打回老家去》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创作完成的。该剧本创作于1933年,发表于当年的《读书生活》第3卷第12期上。时隔三年后,读书生活出版社要求出一本国防剧本集,其中收入《打回老家去》等11个剧本,同年6月,以戏剧出版社名义出版了名为《打回老家去》的六人剧作合集,后来陈梅又将《打回老家去》译成了拉丁化新文字出版。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该剧已在全国各地公开上演,可惜的是这位广州籍的爱国者不幸英年早逝,疾病夺走了易扬年仅26岁的生命。

1934年3月,日本在完成了对东北的控制后,加紧了对华北的侵略。面对倭寇,国民政府的纲领倒是一成不变——攘外必先安内。其间,国民政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第五次“围剿”,使得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与此同时,无奈撤退的东北军,却被蒋介石派去打红军。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为了凝聚民心,“打回老家去”也成为抗日救亡口号之一而享誉全国。

为了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左翼音乐组织成员,女作家安娥写出了《打回老家去》的歌词,且由著名音乐家《渔光曲》的作者任光谱曲完成。《打回老家去》从诞生的那一刻,便迅速地在华夏大地传唱开来,是当时响彻中国上空的“同一首歌”,成为仅次于《义勇军进行曲》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救亡歌曲。它的歌词是:

打回老家去!

打回老家去!  打走日本帝国主义!

打走日本帝国主义!

东北地方是我们的!

他杀死我们同胞,

他强占我们土地,

东北同胞快起来!

我们不做亡国奴隶。

打回老家去!

此后作家安娥还写有一首《丧家失业的人啊》,它与《打回老家去》一样,拨动了失去家园、背井离乡的流亡者的心弦:

丧家失业的人啊!

山是故乡的高,

水是故乡的深,

田是故乡的绿,

人是故乡的亲;

妈妈,还留着她最后一滴血乳,

等候我们打回老家去的儿女们。 《打回老家去》歌曲和话剧,及时地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心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响起了“打回老家去”的吼声,对促进全国民众团结一心,反抗侵略,收复失地,共同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

那时,作为东北军官兵来说,打回老家去成了人生中最大的心愿,抱此强烈愿望的当属张学良。为此他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来逼蒋抗日,结果被蒋软禁了半个多世纪。在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张学良在浙江溪口曾上书蒋介石,请求蒋允许他率东北军去与日军作战。但蒋介石哪敢“放虎归山”,拒绝了张学良的请求。这样,张学良这位率先提出联共抗日的将军,在八年抗战中被秘密幽禁。张学良在日本投降之际,希望蒋介石让他带兵接收东北,蒋介石再次拒绝了他的请求,最终也没能实现“打回老家去”的愿望而终老美国。他与所有东北军将士一样,打回老家去的希望破灭,收复失地的决心也成了泡影,这旷世大感,可以说折磨了张学良一生。

蒋介石的决绝,与其说是让张学良终生回不了老家,不如说是加速了他自己的灭亡。

然而,令蒋介石和张学良都没有想到的是,有一支东北军部队,高唱着《打回老家去》,穿越在战火和硝烟中,肩负起了打回老家的使命,和兄弟部队一起,喋血在抗日战场,从中原杀到关外,一仗接一仗地英勇拼杀,一直打到了沈阳城,实现了“打回老家去”的夙愿。

这支部队,就是原东北军111师。

有关这支部队的缘起,打回老家的艰辛、曲折以及坎坷的历程,是为本书的内容,也以此献给那些在抗日战争中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将士们。

后记

后记

在中华民族的情感世界里,有一种斩不断的情思,成为大家共有的感怀,这就是萦绕在大家心头的不尽“乡愁”。

乡愁,是游子对故土的眷恋和思念,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故土呢?

然而,当年失去家园的东北军官兵们所饱受的乡愁煎熬,是旷世罕有的。

当老家沈阳和东北全境被日寇占领后,他们发誓要打回老家去!可当打回老家之时,很多人都倒在了路上,永远都回不了故乡了。是信念,让这支部队承载着浓烈的乡愁,前仆后继、历尽坎坷,终成心愿。

可见,民族情、国耻恨、家乡爱,竟有如此强烈的凝聚力!感谢老兵翟仲禹

这本书能够写成,要感谢一个人,这就是老兵翟仲禹。

翟仲禹不是东北人,却从山东老家通过别样的形式闯了一回关东。他在抗日战争中入伍,身经百战,伤痕累累,经历了这支部队从旧军队走向人民军队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他在排、连、营、团的岗位上都任过职,他的成长历程,负载着失去家园的东北军的夙愿,一路苦战打到了沈阳城,解放了全东北。他在部队南下时任114师副师长,抗美援朝中任师长,成为这支部队在战争年代最后一任111师师长,由是成了一位历史的见证人。

在38军序列中,翟仲禹任师长的114师在抗美援朝中战功卓著,其中消灭土耳其旅、白马山千人大潜伏等诸多战斗中打出了军威,名标史册。回国后翟仲禹一直定居在沈阳市,离休前的最后一个职务是沈阳军区后勤部部长。

战功卓著的114师源自111师,因为出身特殊,建国后许多战绩一直不被人们所知。尤其是在“极左”的年代里,从沈阳北大营走出去的东北军和从江西井冈山走下来的红军的出身毕竟不同,在宣传上比较低调。连本军的干部都不熟知这个师的历史。我在辽南的朋友李正美先生,1981年曾任过38军113师炮团参谋长,他也说:“我们都知道他们原来是东北军,根本不知道这个师还这么能打,英雄这么多。”

为了不使雄师苦旅被岁月遗忘,为了不让烈士英名被时光淹没,翟仲禹一直有一个心愿,要把这支部队的历史记录下来。

1999年,病魔缠身的翟仲禹通过他儿子翟若冬找到了我。历时三年的努力,我帮助他实现了心愿。2002年1月书出版了,可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他不再顽强地与病魔一年又一年地搏斗了,从北京医院的病榻上回到沈阳,安安稳稳过了个年,年后就心满意足地走了。那一天,我在北京八宝山为他送葬,当所有吊唁的人走后,在即将把他推向炉口之际,我跪下来给他磕了个头,嘴里说着至今记得的话:“对不起,我错了!我要晚点写完《雄师苦旅》,您是不会匆匆走的。”

我还有另一种遗憾,《雄师苦旅》是一本我们合著的书,以翟仲禹自述的方法来写的,不能游离口述历史的格式,有些东西不便于讲,限制、规避了许多话题。我一直想找个机会换一个角度重新写写这支部队。

带着这双重的歉疚,过了一年又一年。一个画家的文学年

而今,当写完这一书稿时,终于了确了我多年的心愿,让翟仲禹不再是一位讲述人,使他归位于一名为新中国英勇奋战的指战员,进入打回老家的行列中。

当我以“打回老家去”定为这本书的主题的时候,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在我看来,东北军111师是一个传奇,一支部队穿越了旧中国与新中国两个时代,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东北军的一个整师的建制,成为新时代的劲旅,就已经是奇迹了。当我在本书特邀历史顾问李东红的帮助下,查到了这是由清代毅军沿革而来的部队时,更觉得神奇了。由是,引申了关于继续挖掘中华民族大军魂内涵的思考,并把研究成果捧献出来,与读者共同分享。

进京搞美术理论和美术创作以来,我游离长篇文学的创作有15个年头了,可就在去年春天却接到几个出版社的邀请,原因是知道了我曾出版过几部抗战题材的长篇文学作品,且手中有一部全景式的描写“九一八”事变的长篇纪实文学的书稿,有的还提出编我的抗战长篇著作的系列书,对比中我选择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其中一个原因是经我的同事、本书的策划、军旅一级作家李占恒的力举。

就这样,我一头钻进书斋,又开始“码字”了。初秋,我把《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图文书稿送交到了编辑手里,接着,又欲罢不能地开始了对《打回老家去》一书的编撰,不觉就到了年底。这样,2014年成了我的文学年。

这个文学年可谓诗文双进,因我出版的《小榄风情》《写意四君子》和《写意高士技法全解》等三本画集,都是近年创作的诗画结合的作品,加在一起写有150首配画的古体诗。回归文人画的初始状态,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尤其是年初完稿的《写意高士技法全解》一书,由于每幅画都有题诗和人物简介,出版不到一个月就都发行出去了。这说明时下的读者不仅热衷学习绘画技法,对文学更有较强烈的需求。

2015年1月,我几乎同时接到来自美术、文学两家专业出版社的电话,传来书已售罄和准备再版的消息。让我感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传播正能量的文学作品业已受到社会的格外关注。平型关之旅的感动

这一年让我受感动的另一件事,是平型关之旅。

2014年夏,平型关纪念馆要征集我撰写的《平型关大捷》一书作为馆藏资料和为培训解说员做教材,因我手中的书早已送完,便求助多年来全面收藏我的作品的收藏家马瑛光先生。马先生拿出我的有关抗战题材的长篇文学作品和连环画作品共40多册,应邀带着家人去山西灵丘的平型关去赠书。我作为陪同人,目睹了一个普通百姓家族的抗战情结。

马瑛光先生在平型关纪念馆举行的捐赠仪式上说:“读了李人毅先生的《平型关大捷》及有关著作,让我了解了一段历史。今天赠书仪式上,我的夫人、我在大学读书的儿子马珉峰还有他的女朋友都来了,为的是让他们都感受一下这里的气氛。”他还说了一句感动全场的话:“我就希望中国人不要忘记国难、国耻,强国兴邦的梦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在捐赠仪式上,灵丘县委宣传部领导和人大、政协的老领导都做了讲话,对马瑛光表示感谢,认为他举家到平型关赠书是中国全民抗战热潮在当代的继续。

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9月。此战,在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局势下,一战扬名,打破了H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上世纪90年代我曾两度出版了有关对这次战役全景式再现的长篇纪实之作。而今能使我在文学创作中,涉猎了从“九一八”事变到“平型关大捷”,以及“打回老家去”这一系列内容不同又相互关联的题材,形成了我文学著作的抗战三部曲,着实是一种难得的历史机遇。

这本书的图文合成,还要感谢翟仲禹的儿子翟若冬。是他当年读了我的《平型关大捷》一书后,向他父亲推荐的我,才有了我对111师历史的了解和写作。翟若冬在父亲去世后一直妥善保存着史料。在春节期间一直在医院护理生病的母亲,却抽空翻检出许多历史图片并逐一翻拍,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更让人感受到历史在被珍视中一代代得到承传。

作为一名军旅作家,我能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以文学作品的方式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能以作家的良知,为唤起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也使那些为打回老家流血牺牲的军旅前辈们释解乡愁,尽我的一点绵薄之力,而感到欣慰。

李人毅

2015年春节于沈阳岫安书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20:23